IPO审核制再遭诟病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IPO审核制再遭诟病

加入日期:2012-6-25 7:19:49

  端午小长假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A股破位下行,沪指2300点整数关口再遭“击穿”。企业“带病”上市,粉饰业绩,利益输送……种种无奈现实,再度引发业界人士对IPO审核制的诟病。

  为什么不符合条件的公司能通过审核顺利上市?对此,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直言,“归根结底,A股的乱象之源应归结为审核制。”他认为,中国证券市场不是一个有效市场,而是一场“掠夺游戏”,获利的是发行上市过程中利益链上的各方上市公司、原始股东、中介机构,甚至是监管者。

  几天前,经济导报记者获得了一份内部材料,是证监会发审二处处长刘利剑在河北证监局进行培训时流传出来的培训资料。在这份长达20页的材料中,刘利剑针对IPO重点财务问题和企业改制上市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并结合主板、中小板IPO审核否决原因及分析案例,明确指出发行审核关注重点。据其透露,IPO的财务问题将成为今后审核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对粉饰业绩和利润操纵等财务造假行为,要进行重点监管。

  上述材料还指出,发审委要求反思胜景山河案例,表示要“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同时加强中介机构等的监管,真正发挥惩戒作用”。但是,比起胜景山河遗漏披露,绿大地涉嫌欺诈发行则显得更为恶劣,也引得发审委感叹“IPO审核不是万能的”。

  对此,在深圳从事投行业务的张臻对导报记者表示,从监管动向来看,中介人员涉嫌PE腐败、高管变动频繁将成为关注重点。

  据上述培训材料分析,2009年IPO重启以来,通过IPO敲响上市大门的公司数以千计,1100余家公司“直面”发审委,整体通过率为68.49%。160余家公司被发审委拒之门外,其中,因“未来盈利能力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财务会计反映出企业盈利水平异常”被否的公司占比50%,成为被否头号“杀手”。此外,不少企业因“独立性存在缺陷”、“募投项目可行性及募投项目安排与现状不匹配”以及“企业内控机制不健全”等而折戟。

  “然而,在证监会看守之下的A股,很多公司创造价值的能力很低。发审委委员审核几个小时,怎么就能分辨一家公司是否能够上市,是否没有造假、粉饰业绩?”刘胜军认为,只有手握资金的投资者才有资格决定。

  (杜海)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