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夏 斌:以市场化导向重新审视金融改革
股市为何引不来高富帅?
郎咸平:证监会还需做什么?
强化自律处分 规范市场发展
邱思甥:新兴股市为何跑输欧美股市
赵晓钧:证券市场创新当与投资者教育比肩同步
股市要吸引千万富翁需鼓励并购
取消新股网下配售宜早不宜迟
新股的对手盘趴下了
苏 渝:期待减免证券交易印花税
贺宛男:新股破发为何愈演愈烈
叶 檀:看懂银行股才能真正理解中国股票市场
皮海洲:滥发新股表现出证监会对股市涨幅的不负责
胡立阳:欧债危机是A股机会
姚景源:个税起征点应提高到5000 可按家庭征税
董 藩:房价上涨是规律 下跌是意外
曹仁超:内地经济黄金30年结束
夏 斌:以市场化导向重新审视金融改革
中国金融改革现在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国内各种复杂的矛盾中,始终如一地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这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首要原则、核心准则。有必要以此重新审视中国金融改革。
准入市场化
在机构准入方面,中国要重视的不是美国大而不能倒的问题,恰恰是小而不能倒的问题。因为监管部门要承担维持社会稳定的最后责任,自然对小机构的准入采取了过于谨慎、阻碍发展的态度。解决的办法,未来10年,中国必须尽快建立市场退出的社会风险防范机制。除了要建立存款保险、投资保障基金、进一步严格机构审慎监管措施外,必须加强对存款者、投资者的教育,使整个社会能适应市场风险。在建立机构市场退出的社会风险防范机制后,应迅即全面地梳理与修改相关制度,允许国内民营资本自由进入各类金融机构。
在金融产品包括创新产品准入方面,监管部门应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审批、核准、备案所分别定义的内容,进行产品准入的监管。不允许监管部门变相或者暗中以各类实施细则的形式,实质性地违反国家规定进行金融管理。
可以预期,中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应抓紧择机推行如存款利率先窄幅浮动的改革方式。同时,可通过不断推进理财市场,推动金融部分脱媒,加大传统金融业务压力,使利率市场化水到渠成。
完善金融市场
市场统一,必然提高效率。解决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债券市场多头管理、市场分割等问题,不存在任何理论争议,能否统一取决于金融最高决策者的决断。各地各自为政的各类场外交易场所(包括产权交易所)的合并集中,同样不存在任何理论上、技术上的困难。关键是中央政府要下决心、指令明确,建立全国统一的场外市场。
伴随境内外人民币业务的开展,应尽快鼓励民间资金与亚洲相关机构合作,组建跨国评级机构,评估亚洲债券,支持亚洲市场的发展。
鼓励私募基金可按国家现行法规运作。法规不完善的,可以完善。但不宜出台行政审批性质的产业基金管理办法。政府可以出台相关办法,主要用于约束用纳税人的钱投资私募基金的行为。
继续坚持吸引外资的政策,但重点必须是引进有利于改变我国发展方式和提高竞争力的技术、管理、人才,而不是单纯引入资金。在一定时期内,应严格控制外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包括商用地产),与此相违背的政策制度,应尽快予以纠正。
对金融市场的面向境内交易者的各类制度创新,包括股票发行制度、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原则上,早开放、早主动,早试验、早收益。但对一切涉及放大信用杠杆的金融产品创新,应坚持以我为主、以实践为主的原则,结合宏观调控需要,通盘考虑。对于打通境内、境外市场通道的各类创新,不能孤军深入,必须视国家金融开放战略部署有序实行。
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是个系统工程。必须要有信贷、税收、担保、工商、统计等各项政策的协同。
按普惠原则,对于一切从事向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微企业进行信贷支持的各类机构,一律给予政策优惠,以更广泛地动员金融资源。
严格设定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服务对象和经营区域。金融监管部门不应以其经营业绩为激励,鼓励该类机构升级、跨区跨经营,也不应轻易鼓励走全国连锁或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同样,对这类机构的投资人及投资比例限制,应尽快放开。
完善政策性金融体系
金融支持三农问题,相当程度上存在政策性金融的含义。对此,除了要有各种财税政策优惠外,必须出台限制农村资金回流城市、鼓励城市资金流向农村的明确政策。
鼓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关键是,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经营,要真正尊重农民意愿,支持农民创造的各种经营方式,杜绝一切不应有的行政干扰。在监管上,要往后退,切忌照搬国际先进监管经验,将监管沿海发达城市现代商业银行的政策,简单套用到交通不便、信息滞后、贫穷落后地区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上。
一切涉农金融机构的业务,应享受普惠政策。今后政策性业务可以公开招标,由普通商行承担,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但须单独到账,分别考核。
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政策性银行的业务不应缩减,而应进一步加强。国开行、进出口银行大可不必搞股份制、公开上市,更不应该引入外国战略投资者。当前中国不缺商业银行,缺的是有实力的、经营得道的政策性银行。因此,不应鼓励政策性银行转化为商业银行,更不应鼓励转向兼有政策性业务和商业业务的综合性银行。
国有金融资产管理
当今中国,国有资本基本控股全国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这违背金融改革的市场化导向。同时,产业与金融的密切关系,不利于充分体现市场竞争原则;民间资金基本被排斥在外,也不利于中国高储蓄状态下经济结构的调整。
应尽快明确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的原则。在现阶段,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不能一味追求管理规模越大、增值越快越好的单一的商业原则。国家应确立目标,将不同类的金融企业区别为应绝对控股和可以相对控股的两类,实行股份有进有出、有增有减的方针。坚决杜绝一刀切商业化。
中央和地方金融资产的管理,可坚持财政归属主体不同、管理相同的原则,纳入国家对金融资产管理的统一部署。地方管理的金融资产,多属中小金融机构,应鼓励由地方持股向民营资本转变,地方集中财力解决公共财政问题。
理顺党企、政企的核心,是要处理好政府控股企业董事长和管理层的职位属性问题。只要是政府委派,薪酬水平一律不由市场决定。反之,则由市场决定,并有随时被解雇的风险。
金融监管与监管协调
美国《新监管法案》和《巴塞尔协议…》的中心意义,是降低杠杆率,防止微观利润冲动引发信用膨胀。这对中国同样有意义。但是,中国是个潜在增速较高的国家,且是一个高储蓄率、资本跨境流动适当管制的国家,因此应注意发挥好金融功能对挖掘潜在增长能力的作用,不能作茧自缚。在国内结构调整暂时缓慢,社会流动性过多局面下,可以用比《巴塞尔协议…》更严格的标准要求中国的银行业,但切忌在解决短期问题上,用长期性的法律法规予以固化,更不必追求引领世界金融监管改革的虚名。
同理,当国家信贷规模调控处于困难时期,对信托公司银信合作等理财市场规模予以暂时性的控制,这是不得已的短期措施,同样不能用长期性的法规制度予以固化,更不能用类似银行监管的资本充足率等要求,去约束本质上与银行不同的信托、基金公司的业务。
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各有利弊。在金融创新活跃期,若在金融监管部门分设的情况下,必须设有部门间政策协调机制,需要将功能性监管,汇总、转换成对机构的监管,进行对口管理。对于实际执行某种金融功能的,影子机构,需要根据功能大于形式的原则,应由有关监管部门备案监管。
中国国土辽阔,要切实在提高金融监管水平的同时,促进不同地区经济,特别是落后地区、瓶颈行业的发展。关键是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经济落后的地区,对现代化大商业银行和边陲落后地区的小金融机构,必须分类处置,实施不同的监管标准。不能一刀切、一律简单套用国际监管标准和沿海发达地区的监管标准。
中国目前金融监管协调的完善,不在于成立由多高职位领导挂帅的机构,而在于以法律法规,明确需要协调什么,健全的协调机制又是什么。如果仍维持现在的组织架构,则应明确包括文件会签的时限、部门不同意见表达的方式、最后协助最高决策者的智力援助如何形成等。
监管部门与被监管企业人员之间调动,需要坚持一定的防火墙制度,监管部门不能直接违背《公司法》,任命、指派被监管企业管理层人员。
当今全国金融市场的制度框架已基本形成,全国的金融市场已深度统一,市场上任何一项新的金融改革措施出台,往往会波及全国。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在批准各地进行综合改革试验区之类的方案时,不宜再提先行先试之类的条款,不要再给政府的宏观调控另找麻烦。
股市为何引不来高富帅?
高富帅是当下人们对自身条件好的富人的一种戏称。而一则来自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统计显示,截至今年4月,在国内5600万个自然人持仓账户中,50万元以下的账户占比高达97.6%,持股市值超过1000万元的只有18804户,而在2010年底这一数据是23323户,这意味着在过去的一年零四个月里,20%的千万级账户消失了,高富帅们已经纷纷逃离股市,只剩下穷人还驻守在这个市场。我们除了感叹股市的悲哀,不禁反躬自问留在这个市场是明智的吗?
高风险让富人逃离股市
拥有千万级别的富人,一般都是风险厌恶者。而股市风险太高,尤其A股,几年来也没有像样的行情,极度缺乏赚钱效应。去年6月至今,沪指累计跌幅达到20%左右。难怪有一位私募大佬在微.博上感叹:现在哪还有富二代、官二代在二级市场上又苦又累又赚不到钱?他们都去做PE(私募股权投资)和VC(风险投资)了。同时上市公司业绩下滑、政策调控等系统性风险,也让信息相对灵通的富人远离A股。
私人银行理财师 刘先生
拥有的财富越多,对财富安全性要求就越高。因为对这部分人来说,保持住现有财富,让现有的财富实现稳定的增值就很好了,高风险高收益的买卖他们不想干。这部分人对金融危机的教训仍然记忆深刻,股票市场大涨大跌的一贯作风不对他们的胃口。
某券商营业部经理
从今年的成交量来看,营业部千万元资产级别的客户交易量不增反减。我们营业部有几位去年资产量均在千万元之上的客户,现在资产都缩水到百万元级别了。也有许多资产量在千万元级别的客户都转做PE项目去了。当前不景气的市场交易环境令客户资产缩水,而随着各类理财产品的畅销,加之一级市场的诱惑等因素,使得营业部资产上亿、上千万元的客户已成为券商的稀客。
富翁们中意哪些投资品种
对于富人来说,低风险、回报稳定的金融产品才是他们更青睐的。不过股市也不是被他们完全摒弃的投资场所,除了PE、VC、古董、名家字画、珠宝、国外房地产等投资品外,富人们也会借助绝对收益的私募基金、公募基金的专户理财等间接投资二级市场,目前私募表现最好的重阳一期,认购门槛已抬高至1000万元,其他产品的门槛也达到300万元。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 杨文斌
越富的人投资渠道越宽。10万元以下的投资者只能买股票、基金、券商集合理财等产品;100万元上的投资者可以购买私募、专户理财、股指期货以及信托产品;1000万元以上的投资者则可以参与PE等风险投资,以及进行字画、珠宝等投资;亿元以上的投资者则可以进行古董、名家字画、国外房地产等投资。因此,富人的投资比较分散,不会集中在某个单一领域。
普益财富研究员 王女士
艺术品、瓷器、酒类、奢侈品之类的信托投资理财产品,都是面向高端客户群的。富人很愿意投资这类理财产品,一方面是为了保值增值,一方面也是富人的集聚效应,富人们在一起不仅是交流产品收益,还会有一些其他交流,诸如子女教育、税收筹划等。这类信托理财产品不能提前赎回,但可以转让。
穷人站岗也属无奈的选择
既然10万元以下的投资者只能买股票、基金、券商集合理财等产品,穷人们的投资就已经被限定了。存进银行,在进入降息周期、CPI高企的当下,本金的贬值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新手,莽然闯入股市,很可能严重被套,特别是假如在高位买了中石油这样的股票,可能要等100多年本金才能收回来,那还不如老老实实存银行。
诺亚青岛财富管理中心 孔敏
先不要亏本,这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是相当重要的环节。很多富翁都会采取避开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工具,便是守住这条规则。拥有几十万元资产的投资者,对股票非常热衷。这部分投资者对目前的财富并不满意,将钱存在银行,嫌利息增长得慢,希望通过股票以小搏大,实现财富的迅速增值。在资本市场神话的驱动下,许多身价一般的投资者特别迷恋股市,希望创造出自己的神话。
博主 穷股友
没有比炒股更适合我们穷人干的了,我总结了穷人只能炒股的12大理由:所需资金少;进入门槛低;工作时间短;没有拖欠,不必担心老板卷款跑路;不必遭受吃拿卡要;不易露富;容易遮穷;学经济学知识,两个文明一起抓;始终有自由身;文明竞争;避免私人借贷的尴尬;转行迅速。
郎咸平:证监会还需做什么?
郭树清上任证监会主席以来,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一直在治理中国内地股市。日前,更有多名证监会官员频频吹风制度改革,令市场充满想象空间。但是仅仅这些还远远不够。
在美国,纳斯达克和纽约证券交易所是相互竞争的。我们没有理由只许深交所做创业板。上交所天天游说开放国际板,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眼红深交所的创业板。同样,深交所当年不遗余力推创业板也是因为权重股只能在上交所挂牌。既然这两家都喜欢创业板,那么证监会为何不退到幕后去,让这两家相互竞争呢?如果再出现当年的深发展(000001)PK长虹的乱象,证监会就不要客气了,直接对交易所罚款就是了。
鉴于上市公司经常钻披露规则的空子,到现在证监会还在努力修改披露规则本身。应对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降低股民的诉讼门槛,从而让诉讼风险成为悬在概念制造者头上的利剑。比如说重庆啤酒(600132),这披露是否重要,其实不需要证监会来定义,让受损的投资者自己去找证据,而这里面究竟责任在上市公司披露不到位,还是机构有意渲染这个概念,都可以让股民自己搜集证据,自己去法院寻求补偿。证监会如果把这个权力还给股民,那么每个股民、每个基金都是个证监会,这样打击概念炒作的力量自然大大加强。其实即便是证监会,也应该学学美国,有时候定下来大体的原则就行了,细节的事情法庭上见,对上市公司不仅要讲理,也得罚钱教育。
郭树清有一个非常大的成就,就是他开始意识到,证监会本身就是个问题。所以,郭树清作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改革,对任处级职务5年以上的干部开展大范围轮岗,以轮岗预防权力腐化和审批寻租。同样,也是郭树清,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IPO的审核流程。现在,不仅实现了申报稿提前预披露,证监会发行部和创业板部还分别向社会公示了各自的审核流程,以及截至目前总计515家申报IPO企业的名单和审核进度。就这两点来说应该给郭树清满分。
但是,这不是说就没问题,证监会对涉嫌利益冲突的重组委委员第一次开出了免职的罚单,即便如此,问题的根源仍没有解决。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证监会必须废掉自己的重组和增发审批权。要让基金通过参与公司治理、做空业绩造假的公司来赚钱,而不是炒作概念赚钱。我为什么要强调废掉审批权呢?因为重组和增发是基金公司绝佳的勒索上市公司的机会。必须得建立起来这样一个规则,就是只有基金和小股民同意上市公司重组或者增发的价格了,也就是上市公司的股票必须打折打得足够狠了,大家才愿意认购,才能赚钱。
可不要小看这点权力。大家知道为什么ST能赚钱吗?就是因为我们手里有与证监会一样的否决权,如果我们不同意的话,那么上市公司重组就会失败。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以后A股,而不仅仅是ST,把分红、增发、退市这样的权力都让证监会还给股民和基金,那么大家肯定每年都有机会要求上市公司廉价供股或者慷慨分红,没准儿中国还能出来个像IBM这种连续95年现金分红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