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超:内地经济黄金30年结束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曹仁超:内地经济黄金30年结束

加入日期:2012-6-19 17:58:56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叶 檀:看懂银行股才能真正理解中国股票市场
  看懂银行股才能真正理解中国股票市场。
  在银行资产、利润上升时,银行股的估值却处于历史低位。如此悖反的情形,说明了中国股票市场做大规模的特色。
  蓝筹股估值处于低位。6月13日,上证所举办基金市场创新发展研讨会,称当前A股市场整体估值已处在历史最低水平附近,是基金寻找投资机会的重大机遇期。截至6月9日上证综合指数市盈率为11.07倍,而同期沪指平均市盈率为25.8倍,沪深300市盈率为22倍,不及2003年以来均值的一半。其中金融股是拖累蓝筹板块的罪魁,据数据梳理,在2005年沪综指位于998点大底之时,银行板块平均市净率为2.06倍;而在2008年1664点底部时,银行板块的平均市净率有1.7倍。按照巨潮网统计,截至6月13日,金融、保险业滚动市盈率最低,加权平均数为8.16倍,其中,银行业的市盈率为6.24倍,是市盈率最低的子行业。
  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人大声疾呼蓝筹股的投资价值,呼吁资金进入银行股,但市场迟迟不承认银行的投资价值,6月14日,银行、煤炭等板块继续领跌大盘,银行股大面积破净,可谓鲜血淋漓。
  看懂银行股,看懂中国的银行股,才能真正理解中国上市公司。
  在中国,银行与发展模式以规模扩张为主,对市场的预期发生了改变。2011年是中国银行业业绩增长的顶点,在此期间银行股一直处于下跌通道。中国的银行股业绩上升期,正处于国际上金融股的估值下跌周期。从次贷危机到欧债危机,投资者聚焦于银行内部看不到的坏账风险,因为希腊、西班牙等银行的财务糟糕程度超过预期,房贷等风险陆续暴露,假账风险让人忧虑。国际投资机构担忧中国银行业的地方投融资平台、房贷风险,正是债务危机在金融心理上的投射。虽然美国金融板块从2009年上半年来有所反弹,但与2007、2008年上半年的高估值不可同日而语,大多被腰斩。在未来十年内,恐怕都很难看到金融机构的高估值。从预期来看,今年中国银行业利润较2011年低,利率浮动区间扩大缩小了银行利差,而存款脱媒增加了银行的成本,从一季度看,不良贷款上升概率较高。
  中国的银行业虽然估值低,但对于以扩大规模作为利基的上市公司,市值比市盈率更重要。看国内银行股,要看总市值与总股本、每股收益。
  银行股在上市之后经过了剧烈的资产扩张周期。据银监会的数据,截至2011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111.5万亿元,同比增长18.3%,总负债为104.3万亿元,同比增长18%。而在中国银行业刚开始改制的2003年,总资产为27万亿元,资产的年均增长量10%以上。
  上市银行市值因此坐上火箭。2007年8月9日,以美元计算,工行股票市值近2640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金融机构、第四大上市公司。虽然经历股价下跌,2011年前十个月,上市银行总市值为5.9万亿元,占两市总市值的1/3。而截至2010年10月末的数据显示,两市总市值为27万亿元,其中银行股总市值62968亿元,占两市总市值23.3%。今年虽然银行股下挫,巨灵数据显示,6月8日A股银行股总市值缩水至57955.60万亿元,较前一交易日蒸发了627.96亿元。虽然下挫,但从总市值看,银行股并没有出现大幅崩塌现象。这说明,股本的扩张抵消了利润增加的红利。
  中美对比,情况较好的摩根大通6月13日总市值为1302.64美元,约为8298亿元人民币,而美国银行大约为5179亿元人民币。中国银行为5533.36亿元,工行为10369.52亿元,仍然维持着巨大的规模,在债务紧缩期,外部资金无法支持如此庞大的规模。
  为了未雨绸缪,自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银行业出现两大特点:一方面大规模贷款进入了资产扩张周期,为宏观经济形势托底;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坏账增加,银行不断融资再融资扩大资本金。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资本构成中绝大部分是以普通股为主的核心资本,占比高达80%。换句话说,股民为防止银行风险作出了最大的贡献,不断扩张的股本摊薄了股民收益,不断增加的债务降低了银行未来的利润空间。
  扩张还将进行。中国工商银行6月6日发布公告称,该行收到银监会和央行的批准,将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不超过200亿元次级债。3月以来,银行再融资规模已经超过千亿元。随着《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发布,商业银行股本扩张的急行军告一段落,但上述再融资还将继续。
  中国证监会表示,蓝筹要看实质,的确如此。通常认为的蓝筹不一定真蓝,通常认为的成长股有可能在未来成为真正的蓝筹。
  


  皮海洲:滥发新股表现出证监会对股市涨幅的不负责
  皮海洲表示,无休无止的新股发行,表现出证监会对股市涨幅的不负责。
  日前,证监会投保局发布投资者关注的热点问题问答,回答了目前市场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其中,针对证监会是否对股市涨跌负责等疑问,证监会称,股市运行有其内在规律,证监会在其中没有任何自己的利益。同时,证监会表示,下一步,监管部门将继续推进市场监管的公开透明,健全股市内在机制,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培育健康的市场文化。
  皮海洲认为,在证监会是否对股市涨跌负责的问题上,投保局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不过,从投保局的答问中,证监会是希望改变证监会对股市涨跌负责的印象的。为此,证监会强调股市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并表示作为监管部门,证监会的职责是维护市场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建立良好的竞争秩序。言外之意,证监会是不对股市涨跌负责的。
  皮海洲称,这显然与历史上证监会的所作所为,甚至包括政府部门的所作所为是不相符的。因为一直以来中国股市就是政策市,甚至为融资服务都是中国股市最大的政治任务。也正因如此,历史上证监会与有关政府部门是对股市涨跌进行调控的。在股市下跌的时候,证监会出台利好政策救市,如1994年著名的三大政策救市;而在股市过于火暴的时候,证监会乃至有关政府部门就会对股指进行打压。著名的如2007年5.30半夜鸡叫,以及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的出台。因此,历史上,证监会及有关政府部门通过出台各种政策来调控股市涨跌是很常见的。
  不仅历史上证监会一直就在调节股市涨跌,而且从证监会的职责与权力来说,也必须对股市的涨跌负责。虽然投保局强调股市运行有其内在规律,但从历史上股指的走势来看,证监会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能力改变股市走市的。或使股市上涨得更加强劲,或使股指下跌得更加猛烈。虽然最近几年,由于股市规模的急剧膨胀,政策对股市的作用有所削弱,但政策对股市的刺激作用还是客观存在的。皮海洲说:有时候一些政策的出台并没有起到刺激股市的效果,但这主要是因为出台的政策并没有对症下药的缘故。而不是说政策真的对股市不起作用了。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证监会还是有能力来调节股市涨跌的。也正因如此,证监会也就有必要对股市的涨跌负责。
  皮海洲认为,证监会之所以要撇清与股市涨跌的关系,其中当然是有原因的。首先是最近几年股市一直处于调整下跌状态,投资者对这种下跌态势非常不满。作为证监会来说,当然也不想来承担这份责任,所以表示证监会不对股市的涨跌负责。此举显然有推卸责任之意。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证监会在不对股市涨跌负责的情况下,可以将新股发行进行到底。在过去证监会调控股市涨跌的年代里,为了股市能够从低迷中奋起,证监会常常叫停新股发行。但如今证监会有了市场化这个挡箭牌,哪怕股市下跌,新股发行也可以源源不断地进行下去。因此,如果要对股市涨跌负责,那么新股发行就不可能无休无止地发行下去。也正是基于此,所以这就更需要证监会来对股市的涨跌负责。皮海洲说。
  


  胡立阳:欧债危机是A股机会
  说起A股大盘的表现,还要从欧债危机谈起。如果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看成是一场地震,那么目前欧债危机就是上次主震之后的余震。从观察的数据来看,本次余震的影响范围为全球2/5的国家和地区,而上次主震影响了全球2/3的地区。从各国救市资金来看,本次全球新增救援资金总量也不过为2008年的10%。尽管这些数据都比2008年危机弱很多,但对全球资本市场是一个很大利空。不过,A股则不然,欧债危机对于A股反而是机会。目前A股正处在遍地黄金的低档区域,是投资者以3成仓位入场的好机会。
  要想捡便宜必须把握四点法则:第一:利空不出现大跌。当利空消息满天飞的时候,大部分个股依然比较抗跌,这说明股市已经跌到位,这时安全系数就会很高;第二,买盘开始涌现。出现周成交量下滑并创下波段的相对低点,但股价却出现止跌或者缓步回升的背离现象;第三:股价连涨3天,或者是5个交易日中涨了4天,或出现连续性上涨;第四:10周移动平均线开始翻上。出现以上4个信号说明底部已经确认,离小牛已经不远了。
  投资者如果等到涨势确认的时候再去买,往往会错失良机。因为A股本来就有牛短熊长的特点,在波段牛市的起点往往一天就会涨上百点,投资者在已经上涨百点的形势下会很难选择马上入场,很多人可能想等再跌一下再买,但真正牛市到来时,往往不会给你回调买入的机会。
  


  姚景源:个税起征点应提高到5000 可按家庭征税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姚景源6月18日表示,个人所得税起征点3500元比较低,应该提到5000元,以家庭为单位征税在中国是可行的,同时,他建议,凡是年轻人赡养老人的就抵扣个人所得税。
  据中新网报道,18日,姚景源在接受采访时对近期热点经济问题进行解读。在谈到稳增长的方法时,他表示,快的办法就是减低税。比如说个人所得税,3500块钱的起征点还比较低,应该提到5000,免税不等于增收了吗?姚景源指出,在稳增长上面,现在大家更多注意力是放在货币政策上。我们听到更多的是探讨什么时候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什么时候降息。但是在稳增长中,财政政策能够发挥很大作用,比如结构性减税。
  目前,一些国家以家庭为单位征税,对此,姚景源认为在中国同样可行。他解释说,我们个人所得税是按个人收的,但是有些国家是按家庭。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赡养义务,有的人有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需要赡养他,这样付出更多。因为他赡养老人,本身来讲,因为老年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他也为社会做了贡献。
  最后,姚景源建议凡是年轻人赡养老人的就抵扣个人所得税。他说,年轻人赡养老人的开支未来会越来越大,因为独生子女导致两个小青年生活很不容易,两个小青年一方面负担高房价,一方面要赡养八个老人,这么多的老年人他们需要赡养,所以现在网上有一个热点,就是养老金的问题,退休金的问题。但是我认为还是要回归到怎么征收个人所得税,个人认为凡是年轻人赡养老人的就抵扣他个人所得税,这样不能让好人老是吃亏,这样社会才能有好的风气。(证.券.时.报.网)
  


  董 藩:房价上涨是规律 下跌是意外
  在日前举行的2012山东半岛房地产创新发展论坛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的董藩就当前房地产行业发展方向作出了自己的见解与推断。在他看来,房地产上涨是规律,下跌是意外,而且当前中国房价并不高。
  董藩曾经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中国的房价并不高。而在昨天的论坛上,他依然坚持了自己的这一个观点。
  董藩认为,中国房价统计上就有问题,现在存在着很多的小产权房、集资建房以及农村自有房等,这些都没有统计到房价当中去,即便连一些团购房价都没有计算进去。而且,商品房作为商品,价格是市场决定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一年的成交量就能达到10万亿元,如果价格高,应该意味着买不起房,那么这些成交量又怎么解释呢?
  现在房地产市场就如同6个人买6套房子,1个人能买3套,1个人买2套,1个人买一套,其余3个人买不起房子。其实即便是平均一个人买一套房子,需求量还是6套,需求没变,价格自然还是同样的价格。现在是3个买不起房的人认为房价太高了,这其实不是房价高,而是收入分配的问题,如果收入都提高了,自然也就不感觉房价高了。
  董藩表示,在过去人均住房面积小的情况下, 房地产市场供给小于需求,所以房地产开发商基本是有房子就能卖,就能赚钱。但是,未来绝不会再是这种情况。
  当前房地产的库存量已经非常大,未来的房地产可能出现过剩的情况,所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不能再仅仅像过去那样持有怎么建房都能卖,都能赚钱的观念,必须要有自己的战略规划,要让购房者对你的房子感到舒服,这样才能挣钱。5月份的房地产市场成交量有所恢复,但是未来情况不一定乐观。如果政府的调控政策加紧,或者在购房者的刚性需求释放完后,整个市场的购买力可能会再次下降。
  据厦门晚报消息,董藩认为,房屋库存5万套,对烟台来说不是小事,因为烟台作为一个中小城市,相比于大城市的吸引外来人员的能力较弱,所以消化库存相对也不会那么简单,是房地产企业回笼资金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对于当前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董藩认为有着很多的不合理之处。但是,短期内限购等调控政策是不会取消的。因为现在的房子已经关系到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问题,社会舆论的导向也都是房地产行业的对面,政府自然也会有压力。所以,在房地产行业和社会稳定方面,当然要考虑稳定的大前提,政府是不会允许住房的价格再次高速飞涨的。(证.券.时.报.网)
  


  曹仁超:内地经济黄金30年结束
  我们正进入一个经济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的时代。
  就业市场只有极为温和的改善,世界进入再平衡期。香港过去30年一直向富人倾斜的政策亦将结束,最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将逐步改善,但中产阶级仍处夹缝,前景并不乐观。
  1967年本人中学毕业,与同学们在骊歌高唱后畅谈未来的抱负,当年披头士(The Beatles)的流行曲When Im Sixty-Four(当我64岁)十分流行。
  一转眼自己今年也64岁,经历过1967年香港暴动、1973年港股狂潮、1974年石油危机、1978年内地改革开放、1981年利率高见22厘、1982年香港主权回归之争、1990年柏林围墙倒塌、苏联解体。
  此后,2000年科网股泡沫爆破、2001年9·11恐袭危机、2007年10月环球金融海啸、2009年3月美联储推行量化宽松(QE),之后又如何?会否出现双底衰退?
  少数行业仍能增长
  日本股市自1990年起踏入长期衰退期;1997年香港特区政府推出八万五房屋政策引发楼价大幅回落;2003年非典疫症后中央政府为协助香港经济复苏,批准内地同胞自由行,特区政府亦推出买楼移民计划才令楼价回升,到今年已重返1997年高位。
  由于内地黄金30年较香港起步迟,1978年透过改革开放政策才引发,到2007年10月结束。1986年4月香港联交所成立,大量红筹、国企、民企来港上市,令恒生指数由1967年的67点一直上升到2007年10月的32000点才结束,升幅达到477倍,时间更长达40年,不但升幅大于楼价、时间上亦较香港楼价迟10年才见顶。
  根据K理论,经济黄金期一般长达25至30年,然后进入10到12年经济高原期,接着是10到20年回落期,加起来一个经济周期长达55到65年。一个人的寿命只能经历一个经济周期。根据中国传统历法,60年是一个甲子,周而复始。
  2007年10月香港已完成经济高原期、进入回落期。内地则刚完成黄金30年,进入10年或以上的高原期。投资者在经济回落期如何自处?在黄金30年不要说买楼、买金、买股票可以发达,连打工仔亦年年加薪,那年如老板加薪少于10%便跳槽!上述情况1978到2007年在内地再出现。在经济高原期不少行业停滞不前,导致刚毕业大学生收入在过去15年没有上升(扣除通胀率则是下降),买楼又面对V形走势,一不小心1997年买楼在2003年变成负资产,今年又大叹买楼难。股市更三上三落,没有人赚死却有人输死。
  至于金价,由1999年252美元至2011年9月1880美元,出现12年牛市后,此景是否在去年9月结束?不太肯定。
  在经济高原期最佳投资策略是钟摆理论--当通胀率日渐恶化时美联储便加息,股市迟早大幅回落;一旦面对通缩威胁,美联储便放水,股市很快又大幅反弹,美联储变成制造泡沫的机器。可惜这段日子已过去,美国经济已步入退休期,欧洲经济更步入日式衰退,内地经济步入经济高原期,只有少数行业仍有增长,大部分行业无法重返2007年前风光。
  分配不公,宜国退民进
  香港经过1967至1997年的黄金30年后不少行业已见顶,只有房地产及金融等少数行业仍未见顶。影响之下过去15年香港所产生的财富大部分由上层社会占去,中产及下层社会未能分享。
  内地情况更甚,国企及政府税收所占GDP比重日渐扩大,普通平
  民百姓能分享到的经济成果未见上升。改善之道是国退民进,即中国政府应把更多目前由国企经营的行业,公开给民营企业加入竞争。1992年起,中央政府在公布政策上已如此,奈何实际执行上并不理想。候任特首梁振英上台后相信可让香港下层社会获得更多财富分配,以纠正过去15年香港政府政策向上层社会倾斜的现象。
  香港年轻一代尤其是1997年后出来社会做事的一群,不但面对薪金不前、楼价出现V形走势(回落6年再上升8年),恒生指数由1997年8月16000点至今19000点左右,只上升20%,但波幅之大却可以杀死人。既面对亚洲金融风暴又有2000年科网股泡沫爆破危机、2007年环球金融海啸,现在又需面对内地经济转型、欧债危机。希腊、西班牙出现险情后,意大利似乎岌岌可危。
  根据megaphone formation(扩音机扩散音波理论),1971年8月美元同黄金脱钩后,股市、房地产、金价波幅越来越大,但到了某一极限又会突然平静下来,形成一个钻石型走势。即2007年及2008年有可能是金融投资波幅极限,之后波幅收窄返回平静。从2012年起无论股市、楼市及金市波幅将收窄。
  如上述分析正确,我们正进入一个平静如湖水的世界,重返1971年前窄幅牛皮的日子。首先是日本,然后是欧洲甚至美国,经济皆进入一个好也好不了、坏也坏不了的时代。就业市场更只有寸进,虽然新兴工业国GDP仍有较高增长。
  新思维时代来临
  经济进入再平衡期,虽然一样有大量商机,但同我们这一代所面对的环境不同,1967至1997年投资者面对顺水推舟的环境,事半功倍;2007年后面对的却是逆水行舟的环境,投资变成事倍而功半。
  战后香港经济繁荣有赖克勤克俭,1950年大量内地难民来港,为香港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加上当年香港土地价格便宜,不少洋行在全球有销售渠道,令香港经济迅速由转口贸易港变成轻工业区,大量由香港生产的廉价产品畅销全球。随着1980年10月香港政府移民政策改变,令香港廉价劳动力供应来源被切断。
  不过,香港经济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透过工厂大量内移,香港经济进入服务业时代,向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进发。1986年4月1日香港联交所成立,同时批准外资证券公司成为正式会员协助香港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加上当年内地经济方兴未艾,十分需要外来资金投资,但内地股票交易所仍未建立,不少地方政府企业透过买壳来港上市。例如越秀投资、粤海投资、北京控股、上海实业等皆成为香港的红筹股。1993年8月,青岛啤酒(600600)成为第一家来港上市国企,之后大量国企及民企来港上市,到2007年10月香港已跻身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有所谓纽伦港之称(即纽约、伦敦及香港),建成全球性24小时交易链。
  香港能跻身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除了香港是英语区、采用国际会计标准及实施英国普通法之外,内地经济冒起亦起了关键性作用。
  香港从1950年食力时代到1980年进入食脑时代,今天进入创意工业时代,以新思维为主。例如电能实业从前叫做港灯,今天股价已较1997年的高价30港元高出一倍,理由是在过去15年电能实业管理层明白了,1997年起香港电力需求渐进入低增长期,如欲保持公司纯利继续增长,只有到全世界去收购外国公用事业,将它们的服务水平提升至港灯水平。今年的电能实业利润超过一半来自海外,股价亦高出1997年一倍,跑赢恒生指数,电能实业已快人一步建立海外投资增加对股东的回报,一切来自新思维。
  穷人所获分配改善
  根据K理论,香港经济自2008年起进入回落周期,时间长达10到20年。再根据扩散音波理论,世界经济波幅由1971年至2008年越来越大,自2009年起未来10年是越来越收窄,对我们步入退休年龄或快退休一代是好消息。
  例如楼价经过1997至2012年V形走势后,未来波幅有限,既不会大升亦不能大跌。金价去年9月见1900美元后情况亦一样,恒生指数未来10年将无法升穿2007年10月高价,亦跌不穿2008年的低价,我们正进入财富停止增长(或极低增长)期,全球或香港进入再平衡期。即富者停止愈富,穷人所获分配开始改善,但中产阶级仍处夹缝,前景并不乐观。
  1997年如你投资港灯、中电等收入十分稳定的公司,过去15年你的财富最少上升一倍,反之1997年仍投资房地产便担惊受怕,有6年时间面对负资产威胁,2000年你投资黄金不但跑赢楼价,更跑赢港灯股价。
  今年美国10年期利率低于2厘,恐怕未来10年连电能实业股价升幅亦有限。创意工业不属于我们快退休的一代,经历过1967年至今的楼市、股市和金市上升期,我们这一代理论上应有足够退休的资金。
  至于1997年后才到社会工作的年轻一代,如没有好好把握2003年买楼的机会,今天已无法为他们提供良好意见。2009年个人仍有胆叫他们去买股票或回内地买楼,2012年起客观经济环境既是商机处处,亦是危机四伏,成败得失就要看他们的造化。在经济回落期投资亏损者多,赢家只属少数。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