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专家对大盘后市走势分析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众专家对大盘后市走势分析

加入日期:2012-6-18 17:59:59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 读:
  胡立阳:现在A股遍地黄金 四大法则把握入场时点
  郎咸平:反腐败可借鉴德国经验
  马涤明:投机不入市 楼市难言回暖
  吴 敏:草莽时代不被尊重的规则
  董登新:中国股市如何走向慢牛短熊
  逃离散户集中营非良策
  许维鸿:券商取胜的关键
  市场对风险过于乐观
  陈思进:股市就是合法的大赌场
  胡飞雪:存在必定有因
  杨朝军:上市公司再融资需要遏制
  李大霄:今天A股至少应涨1%


  胡立阳:现在A股遍地黄金 四大法则把握入场时点
  阴跌成了近一个月来A股主旋律,进一退三的行情吞噬了众多投资者的信心。面对大盘 生死两茫茫的状态,记者采访了亚洲股市教父胡立阳先生,他认为目前A股正处在遍地黄金的低档区域,是投资者以3成仓位入场的好机会。
  现在A股遍地黄金
  记者:从5月8日大盘再次在2450点遇阻回落后,经常像跳舞一样进一退三,最近几个交易日似乎有盘住的意思,您怎么判断A股的情况?
  胡立阳:说起A股大盘的表现,还要从欧债危机谈起。如果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看成是一场地震,那么目前欧债危机就是上次主震之后的余震。从我观察的数据来看,本次余震的影响范围为全球2/5的国家和地区,而上次主震影响了全球2/3的地区。从各国救市资金来看,本次全球新增救援资金总量也不过为2008年的10%。尽管这些数据都比2008年危机弱很多,但对全球资本市场是一个很大利空。不过,A股则不然,欧债危机对于A股反而是机会。
  记者:怎么理解这个机会呢?
  胡立阳:正所谓多非多,空非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判断一则消息对股市有怎么样的影响,还要结合大盘目前的位置综合考虑。当重大利空消息发生在股市高档区位时后果就会很严重,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向下的做空动能。比如目前道琼斯指数达到13000点附近高档区域,此时又遇到欧债危机恶化,后市就会非常悲观。相反A股则不然,最近几年A股最低点为1664点,最高点3478点,按照我的二分之一法则,2571点以下都是A股的低档区域,现在任何利空都是A股最能捡便宜的机会。这是我在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12个新兴市场的股市中被反复验证过的理论。
  记者:您认为最近一直压制A股上涨空间的这种力量来自哪里呢?
  胡立阳:对于这个问题我很痛心。目前压制A股的这股神秘力量正是一些老股民逢高清仓退出股市,主要是因为过去几年A股的表现让这些人失去信心,他们的离场很大程度上是彻底离去,A股正在不断在失去这批人,其上涨空间必定会被压制。但我相信他们肯定会后悔的,因为从目前来看A股绝对是充满机会的,所以具有长远眼光和长久耐力的人才会笑到最后。
  四条法则确认见底信号
  记者:A股在2570点位下运行很久了,什么时候是比较好的入场时机呢?
  胡立阳:要想捡便宜必须把握四点法则:第一:利空不出现大跌。当利空消息满天飞的时候,大部分个股依然比较抗跌,这说明股市已经跌到位,这时安全系数就会很高;第二,买盘开始涌现。出现周成交量下滑并创下波段的相对低点,但股价却出现止跌或者缓步回升的背离现象;第三:股价连涨3天,或者是5个交易日中涨了4天,或出现连续性上涨;第四:10周移动平均线开始翻上。出现以上4个信号说明底部已经确认,离小牛已经不远了。
  记者:A股目前并不符合您的这些法则,是不是目前还不适合投资呢?
  胡立阳:当然不是。投资者如果等到涨势确认的时候再去买,往往会错失良机。因为A股本来就有牛短熊长的特点,在波段牛市的起点往往一天就会涨上百点,投资者在已经上涨百点的形势下会很难选择马上入场,很多人可能想等再跌一下再买,但真正牛市到来时,往往不会给你回调买入的机会。
  三分之一仓位的进场原则
  记者:入场后我们应该怎样操作?
  胡立阳:我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1/3仓位进场原则。具体的操作方法为当A股处于低档区位时,也就是处于安全买进区域内时,可用1/3的资金慢慢进场,这叫低档布局。等上述四点法则达到时,说明波段牛市的方向确定了,此时我们再用1/3的资金进场,这是方向布局。剩下的1/3的资金则等投资者感觉对了的时候,得心应手之后再布局,也就是确认布局。这个和投资者本身的心理和状态有关,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记者:第一次1/3仓位进场,应重点注意哪些板块?
  胡立阳:投资者可以参考10周移动平均线这条板块生命线,当板块指数10周移动平均线掉头向上,就说明这个板块未来走强是大概率事件。此外,在一轮小牛市启动时,要避免选择防御性股票 ,我们做股票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赚钱,所以选取股票最好是进攻型、主动型的板块。
  


  郎咸平:反腐败可借鉴德国经验
  有著名媒体发表社论称中国显然处于腐败的高发期,彻底根治腐败的条件目前不具备、腐败在任何国家都无法根治,关键要控制到民众允许的程度,被简称允许适度腐败,引爆网络舆论。在此,我想和大家讨论的是,目前我们即使无法根治腐败,但能不能透过一些可行的方法路径来遏制腐败势头呢?我在《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一书中给出了遏制腐败的药方之一:预算改革。
  在国务院召开的廉政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要推进财政预算公开,让老百姓清清楚楚地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才能够有效监督政府。可是,目前我们的政府预算存在三大痼疾:一是预算和采购没什么关系,二是预算的集约化和集权化不够,三是对预算采购缺少事后监督和审计。
  先说第一个问题,我们的采购跟预算基本没什么关系。我们现在的预算根本不叫预算,我们就是给各个部门划一笔钱,至于你拿这钱采购什么东西,按照什么标准来采购,我们的预算部门基本无权过问。预算本来的目的就是要防止经手官员徇私舞弊,防止在采购过程中随意操作,而且,预算二字的本来意思就是花钱之前预先算算账。可是,我们现在越到基层,预算越是走形式。连采购都管不了的预算,还能叫预算吗?
  我给各位举个例子,四川地震以后,北川打算通过政府采购中心购买越野车,其中就包括价值110万的兰德酷路泽,62.6万的丰田普拉多。但是在发出采购招标后,网上民怨沸腾,议论很大,于是,北川县政府就决定不买了。你不觉得奇怪吗?明明应该是年初搞预算的时候,就得透过预算公开让大家来讨论到底买不买车,买什么标准的。所以,当初搞预算的时候完全就是走过场,老百姓也不知道,结果预算已经把钱拨过去买车了,却又可以随时说不买就不买了。
  打开政府采购信息网,到处都是各地方政府的招标信息,各地方政府自己规定投标人的要求和资质,还可以不公开投标者的信息。这怎么能叫政府采购呢?分明是政府自己办了个淘宝集市,哪个单位想买东西了就上来发个信息,想买谁的东西就加一些苛刻条件限制一下,这怎么能叫政府采购呢?没有任何制约,没有任何规模优势。而且,目前我们预算下的采购都集中在办公设备等物资领域,在工程领域只是走走过场而已。同时,又只集中在公务员系统,我们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特别是经济职能部门的关联企业基本没有预算,也没有采购监督。
  更严重的是,我们的事后监督和审计简直形同虚设。怎么审计的呢?就看看有没有发票,有的话就不过问了。比如动车腐败,审计署就是看铁道部是不是有招标、和车辆供应商之间是不是有合同,有的话就没问题,不会往下审了,根本不去查这个供应商是不是有问题,也不去查铁道部在认定自己定点企业的过程中有没有腐败。
  那各位晓得香港是怎么做的吗?香港审计署每年要发布两个报告书。我要提醒各位的是,香港的审计署是独立编制,完全不和其他政府部门来往的。每次发布报告书之前所有部门都睡不好,因为无论事情大小,审计署都是要问责的。比如最近一份第57号报告,从道路保养到档案维护,从食物标签到湿地公园,甚至连接受公币的海事训练学院,自来水的跑冒滴漏这些事情都有问责。所有这些问责都会被审计署公开披露出来的,这样任何政府部门的负责人都要面对公众和媒体的穷追猛打,搞不好仕途都会受到影响。
  更典型的是第56号报告,审计署在这里面竟然专门对入境事务处执法科的运作进行问责,这根本不是查账,而是把过去五年里每种大类执法行动都审查一遍。调查完之后,审计署署长亲自致函入境事务处处长,告诉他们问题在哪里、有什么建议。香港入境事务处处长不能爱理不理,而是必须就此回函,之后审计署会把这个回函披露出来。披露看起来是小事,可是因为香港审计署是独立运作的,而且每年都会轮换审计重点,所有政府部门负责人都知道,自己早晚会被审计的,如果自己干得不好,就会被审计公开,所以时刻都会有危机感。正是因为这个,香港的官员不会把审计当成过场,不会对审计部门的意见置之不理。
  前面我们说的采购领域只是小腐败,但是,在每年30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里,动不动就会有上亿元的腐败事件出来,比如说招投标腐败。经过十来年的运作,我们这套招投标制度不是越来越完善了,而是漏洞越来越明显了。就拿动车腐败来讲吧,据媒体披露,动车上一个纸巾盒就要1125元,一个自动洗面器竟然要72395元。我请问你,什么样的纸巾盒要1125块?什么样的洗面器要7万多块?价格高的也太离谱了!后来经调查发现,这些天价商品的代理人都跟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负责高铁项目的张曙光有关系。比如说高铁上的集便器,其幕后的真正代理人就是张曙光的妻子王兴。还有,高铁上的衣帽挂钩、灯罩、电路开关等配件的生产厂家是张曙光家乡的企业今创和新誉。从表面上看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他们是透过合法的招投标成为铁道部供应商的。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么离谱的结果呢?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预算体系和决策体系在招投标和工程项目上出了系统的漏洞。就动车腐败来说,按照规定,成为铁道部的供应商必须有两个资格:一是获得铁道部装备部的认可;另一个是经过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的认证。而张曙光在铁道部除了分管装备部之外,还是铁科院首席专家。这还不够,他竟然还抓质量监督。各位晓得这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张曙光一个人就握有决策权、标准权,还有问责权。也就是说,在整个招投标程序中,前面两个环节和最后一个环节都被张曙光一个人拿走了,剩下的中间采购执行环节,其实就等于是被架空了。因为张曙光自己就能直接宣判任何供应商的死刑。各路老板为了巴结张曙光,都挤破了头。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本身有严重的漏洞,比如说其中第四条规定: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铁道、水利、商务等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对有关招标投标活动实施监督。本来预算的决策权、标准权就在部委手里,然后还让它们自己监督自己,怎么能不出事呢?
  那么怎么办呢?我觉得德国的经验特别值得借鉴,它们把决策、标准、执行、问责四大环节切开得非常彻底。它们是如何做的呢?第一,每个财政年度开始前,联邦德国政府各部门根据自己需要提出采购计划,报送财政部审核并经议会批准后,即成为法定的政府采购计划。第二,财政部把资金拨给申请单位,但是申请单位无权去买东西,而是必须把资金给内务部,由内务部的采购部门与供应商签订合同并支付货款,办公用品、机动车辆都必须这样购买。第三,由德国的联邦反垄断局负责审查和监督所有的招投标活动,甚至拥有秘密监听、跟踪调查、查封证据这样检察院的权力,以此全力打击招标腐败和工程腐败。
  当然,德国没有我们特殊的标准权或者资格准入的问题,这个我们该怎么解决呢?我的建议是:第一,分拆铁科院这种握有部委的标准权的事业单位。第二,把这种资格尽可能变成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这种模式,就是政府起草一个标准,但是认证环节留给民间去做,让私人企业去竞争。这就像招股书,让券商的投行部来做;对于财报是否合规,让彼此竞争的审计师们来做,政府退到后面简单看看就行了;而是否合规,让专业人士来审核就行了。这样就废除掉了行政垄断,真正避免了腐败。
  实际上,效率高的政府都非常类似,都是透过切割工序流程来预防腐败。比如美国联邦政府采购中,负责决策的是白宫直属的预算管理局OMB,负责执行的是联邦事务服务总局GSA,负责审计和问责的是国会领导的美国政府问责局GAO.那么,在香港呢,负责决策的是政府总部的各局,负责执行的是各个署,而负责审计和问责的审计署只对特首和立法会负责。也就是说,都把决策、标准、执行、问责四大环节完全切开。
  最后我想提出我的建议,就是我们能不能有点创意,让民间懂采购的人去监督政府,去给政府提意见?比如说我们可以请苏宁的董事长张近东牵头成立一个政府采购评估委员会,纯粹业余奉献,写完建议报告就立刻解散。英国就一直有这个传统,请社会贤达来牵头写报告,给政府部门的长期改革提供建议。2009-2010财年英国政府就请了菲利普·格林爵士做这个义工,他发表的关于开支效益审计的报告揭露了英国政府的浪费。比如,同样采购一盒纸,有的只需8英镑,有的却高达73英镑,价格相差达9倍。因为格林爵士本人是英国时尚零售巨头阿卡迪亚集团的老板,他从零售业采购的角度对政府采购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并给出有针对性的采购建议。这既能给政府部门带来压力,也能从专业的角度提升采购的效率。这就好比学生和家长的关系,学生要是知道家长会看到成绩单,就会很紧张。基于同样的道理,政府官员要是知道自己的每一笔开销最终都会被外部审计和评估,那么从一开始就会非常紧张,就不敢乱花钱,更不敢中饱私囊
  


  马涤明:投机不入市 楼市难言回暖
  被称为淡季的6月已连续三个周末迎来过千套的新房上市。伴随降息、贷款利率打折等央行信息的发布,南京等地的楼盘开发商趁热打铁,吸引了众多购房者出手。楼市真的回暖了吗?(6月17日《扬子晚报》) 近来一些地方的房价确实出现回升迹象,连住建部都表示关注。但是这种趋势,未必与调控不力有关。我觉得调控有两个目的,一是将投机性需求挤出市场,二是使房价向合理水平回归。那么只要投机购房没有卷土重来,楼市回暖对调控成果应该构不成威胁。并且,楼市步入良性运行的特征之一就是量升价跌,而目前一些地区出现的回升,主要因为前期价格较低。对刚性需求,历次调控都是给予保护和鼓励的。近期利率、房贷及公积金政策的放宽,也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实际上,不少购买者在严厉调控期内处于观望阶段,大量刚性需求与改善性需求呈沉淀状态。一旦出现实质性跌落,以及政策利好,购买需求出现比较集中的释放。至于说,楼市会不会彻底回暖?房价还会不会涨上去?还得要看相关的影响性、支撑性因素。最关键问题仍在于,投机性的炒房还会不会卷土重来?部分高收入人群一户多套甚至几十套房,空置率畸高,即是证明。只要政府坚持调控不动摇,不重走依赖房地产刺激经济的老路,投机者不能入市,房价上涨也不可能再出现前两年那样的速度。
  当然,近年的通胀因素无形中缩小了房价泡沫,比如建筑材料、运费、拆迁成本涨价,以及工人工资的提高等,都直接作用到房地产开发成本;我们在期待房价回落的时候,也要看到这点无奈。(武汉晚报)
  


  吴 敏:草莽时代不被尊重的规则
  电视剧版《笑傲江湖》中有一段剧情,宁中则质问岳不群为何要为难令狐冲,岳不群立于嵩山之巅说,江湖上血雨腥风,吹打得别人,就吹打不得他令狐冲?
  证券市场不相信温情。有些个案证明,基金行业离走出草莽还有距离。比如在基金行业的江湖中,李旭利恰如令狐冲。
  前明星基金经理李旭利受审是上一周震动行业的大事。李旭利在长期的从业过程中,在基金行业和媒体圈内人缘颇好,他待人温和、逻辑严密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广受好评。在行业人士看法中,对买工行、建行是否构成老鼠仓也有不同看法。
  很多人对其扼腕叹息,但这并不能消弭其违背职业操守,身为基金经理却违规买卖股票的事实。
  证监会披露的信息也显示,从进入交易一直到2008年3月份,李旭利一直有股票交易;只是2009年刑法修正案生效以后仅有工行、建行那一笔。
  不可否认基金行业的制度有扭曲之处,不合人性逐利之处。但规则就是规则,任何人都只能从此岸出发寻求彼岸,而不能在想象的彼岸中汪洋恣意。
  而且从市场上的先例看,基金经理实现自身价值的道路也并非仅有一条。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从业人员可以试图改变规则,而不是无视规则。基金行业很容易接近监管决策部门,更容易让有利于自己的规则出台,比如已经可以看见的股权激励,以及备案买股票。
  在证券市场上,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散户的盈与亏,机构的进与退,何尝有半点温情可言,谁的钱不是钱?基金从业人员肩负亿万信托责任,将资产托付给你的投资人不是龙套、路人甲,至少要有一点契约精神吧。
  


  董登新:中国股市如何走向慢牛短熊
  中国式的快牛慢熊,与西方成熟股市的慢牛短熊格格不入。从表面原因来看,是政策市或消息市造成;不过,从深层次原因来看,导致中国式快牛慢熊格局的还有根本原因。
  事实上,我们需要一个庞大的场外市场为过度投机的场内交易分流、减压。只有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才能让国民投资更从容不迫、长期理性。
  当A股市场再次跌破2300点时,人们突然发觉了另一组出乎意料的反向数据:今年以来上涨的个股多达1532只,占比64.45%;而今年以来下跌的个股只有840只,占比仅为35.55%。这就是人们所抱怨的熊市 低迷景象。事实上,这正是所谓的结构性牛市!
  今天,当大盘处于2300点低谷之际,居然还有16只个股股价创出历史新高,也就是说,这16只股票的价位超过了6124点的股价高度。这些股票正是经过时间考验出来的真正的 慢牛股,它们是熊市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与此同时,目前也有42只个股股价不到3元,它们大多创下了6124点以来的新低,这些个股主要集中在钢铁、银行等大盘权重股,尽管有的股票长期破净,但股价仍一直萎靡不振,有股民戏称这些股票为不动产。
  事实上,创新高的股票大多都是中小盘股,尤其是小盘次新股;而创新低的股票则大多为大盘权重股。这一强烈的反差现象,恰好深刻地反映了中国A股市场不同于国外成熟市场的估值标准与估值习惯。
  一直以来,中国A股市场的估值定价总是习惯以股本为标准,小股本估值总是普遍偏高,而大股本估值则普遍偏低,甚至小盘垃圾股的股价也总是高出大盘蓝筹股的一大截。此外,由于A股市场投机猖獗,小股本一直被认为易于炒作,易于坐庄,易于股价操纵,因此,中国股市一直偏好炒小、炒新、炒差的恶习,新股、小盘股、垃圾股的股价严重偏高。当然,这也是退市制度形同虚设的必然结果。
  然而,在境外成熟市场(包括香港股市),由于新股发行及退市制度的市场化程度高,个股定价一般不会以股本作为衡量标准,而是以投资价值作为估值基础。不论总股本大小,凡是业绩差的,一定是低价股;反过来,凡是股价高的,则一定是业绩好的。总股本在估值定价上几乎没有什么作用。
  相反,在A股市场,大陆投资者则十分注重总股本大小,他们认定总股本是A股定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中国A股市场的个股定价基本上是以总股本来排序的,也就是说,股本的重要性超过了公司的业绩好坏。
  由此便可以解释:为什么所有上市银行的市盈率只有5倍左右,而两桶油的市盈率也只有10倍?因为它们都是大盘股!今年上半年,为什么大部分个股(64.45%)都是上涨的,而股指却是节节下滑的?因为大盘权重股严重被低估,因此,股指也就出现了过度下跌。
  2006-2007年,两年间A股暴涨500%,世界第一,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快牛;然而,2007年底以来,A股从6000多点跌破目前的2300点,漫漫熊市、跌跌不休,这就是典型的中国慢熊。
  中国式的快牛慢熊,与西方成熟股市的慢牛短熊格格不入。从表面原因来看,政策市或消息市往往借助重大利好,才能发动全国性的群众运动来造牛,全国股民一哄而上,很快便形成了击鼓传花式的牛市传销,疯牛就会狂奔,快牛就会短命。反过来,当熊市来临时,股民便一哄而散,并争先恐后杀跌,于是人气涣散,投资者一盘散沙,当大盘权重股动摇后,投资者才会信心尽失,市场进入恐慌杀跌割肉期,这时,也正是市场探底之时。
  不过,从深层次原因来看,导致中国式快牛慢熊格局的根本原因,则是投资渠道单一、退市制度缺失。单一的投资渠道,主要表现为残缺不全的资本市场体系。比方,中国没有形成真正市场化发行的公司债券市场,而且公司债市场规模狭小,这无法为机构投资者或个体投资者提供一个组合投资的机会;与此同时,场外市场仍是一片空白,事实上,我们需要一个庞大的场外市场为过度投机的场内交易分流、减压。总之,只有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才能让国民投资更从容不迫、长期理性。
  此外,退市制度形同虚设,股市缺乏淘汰机制,这是股市变赌场的重要原因。因为没有退市机制,炒壳重组游戏就会猖獗无度,垃圾股的投机与赌博就会成为一种时尚,垃圾股股价的普遍高企,直接扭曲了整个A股的估值标准,从而使股价信号失真。因此,在炒垃圾股炒作成风的过度投机市场,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被嘲笑、被抛弃。
  由此可见,中国式的快牛慢熊要想转入慢牛短熊的运行通道,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搭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培育多样化机构投资者群体,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投资渠道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组合投资、分散投资格局,并形成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此外,改革退市制度,建立有效淘汰机制,通过制度威慑,倒逼垃圾股的投机与赌博回归理性,让投机之风受到抑制,让价值投资理念成为一种时尚。这也许就是中国式慢牛短熊所需要的市场环境与制度保证。
  


  逃离散户集中营非良策
  据中登公司数据显示,中国股市已成散户集中营。截至2012年4月,A股自然人持仓账户数约为5600万,其中,流通市值在10万元以下的账户占比高达85%;市值在50万元以下的账户占比高达98%。流通市值在100万以上的比重还不到1%,炒股资金超500万的只有3万余人,占比0.06%。因此,中国股市是名副其实的散户市。
  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日前在出席基金业协会成立大会时表示,个人投资者为中国资本市场作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从中国股市发展的角度来说,作为股市绝对主力军的中小散户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但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来看,因为缺少投资价值而被广大富人们所抛弃的股市,是严重损害了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因此,基于对广大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保护,有舆论建议广大散户逃离散户集中营。甚至有人主张取消股民,让机构投资者成为中国股市的主力。
  照直说,本人是不反对散户逃离散户集中营的。在目前中国股市仍然不是一个投资者的市场的情况下,中国股市确实不是一个理想的投资场合,它甚至还是投资者财富的碾碎机。因此,这样的市场是不适合散户生存下去的。也正因如此,就连郭树清也表示,低收入人群不宜炒股,在现有条件下,推行投资者适当性安排,首先要把那些最没有股市风险承受能力的人群劝离出去。
  即便如此,散户逃离散户集中营也还有一个时机的选择问题。毕竟从目前来说,散户逃离散户集中营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散户们都是损失惨重、伤痕累累。与其在目前情况下逃离,不如等到下一轮牛市到来之后再撤离,或者等一轮大的反弹之后再撤离,至少在那种情况下撤离股市,投资者的损失要少得多,有的散户甚至还有可能有了获利。在这种情况下逃离散户集中营,散户的身心显然要轻松许多。
  但即便如此,本人以为让散户逃离散户集中营并非良策。进入股市的散户大多都有当今中国社会中有一定投资意识的。如果这些散户从股市里逃离出来,可供他们选择的投资渠道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各种投资门槛的限制,散户基本上没有选择的余地。除非这些投资者心甘情愿把资金存在银行里贬值。虽然有人建议散户可以把资金交给投资基金来打理,但由于目前的基金制度是一种腐朽制度,基金不是帮投资者理财,而是对投资者劫财。因此,把资金交给基金来打理,这只会更加让投资者不能放心。
  从中国股市的发展来说,也是离不开广大散户的积极参与的。正是基于中国股市成了散户集中营,一旦散户真的全线撤离,中国股市大概真的只能崩盘了。因此,从中国股市发展的大局出发,是离不开散户这个整体的。
  所以,就中国股市发展的上策而论,就是要善待散户投资者,切实保护广大散户投资者的利益。让广大散户投资者中的大多数能够在股市里获得必要的投资收益,使股市不仅成为散户集中营,更要成为散户投资者的财富集中营。也只有如此,中国股市才能留住广大投资者(包括富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中国股市也才能长治久安。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