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张新峰:每个行业都有迎来春天的机会
在资本市场中,不少人能够紧跟趋势,但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到引领趋势。
33岁的中信证券计算机业首席分析师张新峰也属于这样的少数派。2009年底,创业板推出后迎来一片唱空做空。但在2010年上半年,张新峰便发掘并推荐了神州泰岳(300002),进而引领了创业板的出色表现。
这次,张新峰被今日投资评选为连续三年五星级分析师,获此殊荣的仅有两人。
张新峰走了一条典型的分析师成长之路。在获得清华大学现代应用物理学学士、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他于2007年4月加入长城证券研究所,2008年7月加入中信证券研究部。
张新峰认为要做到引领趋势,最重要的是把握技术趋势和行业景气的预测具有前瞻性,只有深刻认识到未来的趋势是什么,才能在当前纷繁芜杂的企业中找到明日之星。我们在2011年4月率先推出医疗信息化研究专题,8月份该主题才开始获得其他机构持续高度关注,成为2011年下半年热度最高的子行业。张新峰表示,这些就是进行具有前瞻性的专题研究的好处,无须亦步亦趋地追随他人,而是转身开辟另一片蓝海。
上述研究并非偶然之作,2011年7月,他率先推出信息安全研究专题,为市场首篇关于信息安全研究报告,获得相关政府部门较高评价;2011年12月率先推出大数据专题研究报告,并连续推出3篇系列报告,引起各家机构高度关注和跟进,大数据概念成为2011年12月以来IT领域最热门的投资主题。
张新峰坦陈,对于趋势的理解是在大方向上进行把握,还必须知行合一地落实到每一步研究上来。面对2300多家A股上市公司,每个行业都有其特性以及迎来春天的机会。对于计算机行业,张新峰的研究逻辑和方法是,考虑到计算机行业个股统治性不强,研究遵循自下而上为主、自上而下为辅的方法;着重对于公司市场潜力(市场容量,结构,公司市场地位)、核心竞争力(研发能力、销售网络、行业经验、客户关系)、管理机制(管理团队,内部激励机制等)的研究,通过对公司全方位的调研(各部门、竞争对手、供应商和客户等)和持续跟踪,预测公司发展趋势,合理估值并给予客观投资评价。
正是基于上述研究逻辑和方法,以及坚持不懈的实地调研,张新峰从2009年一季度底部开始重点持续推荐软控股份(002073)和远光软件(002063),至2010年底行业涨幅第三、第四;2011年推荐的拓尔思(300229)、东软载波(300183)分列年末行业涨幅榜前列,恒泰艾普(300157)一度涨幅居前。
与不太愿意谈论自己不同,张新峰对于所研究的领域信手拈来。他对于今年IT行业基本面的判断是:受宏观经济影响,去年以来下游IT投资低于预期,半数上市公司去年年报与今年一季报业绩低于预期。由于软件业滞后于宏观经济周期,因此预计行业需求最早四季度复苏;随着十二五IT投资的启动,预计行业需求明年将显著回暖。
他还特别提醒说:2009年IPO重启及创业板开设三年解禁期来临,行业将在四季度迎来解禁高峰,明年解禁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受解禁影响预计中长期行业估值中枢将进一步下移,同时行业内优质公司与传统绩差股的估值差异有望进一步扩大。
在这位连续三年五星级分析师看来,虽然行业有望下半年触底反弹,但考虑到限售股解禁对估值压力较大,因此判断下半年行业缺乏整体性持续行情,将主要呈现结构性机会,建议配置成长确定且具有估值优势个股。
张新峰认为,近期行业论坛纷繁复杂,但行情多为脉冲式行情,中期行业的催化剂仍为业绩,因此6月份主要关注中期业绩超预期,或业绩基本触底有望出现拐点的个股,如高铁、金融创新改革受益股。(.经.济.观.察.报)
皮海洲:A股尚难摆脱政策这根拐杖 不能放任下跌
中国证监会12日晚间发布投资者关注的热点问题问答,回答了目前市场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其中,针对政策市及证监会是否对股市涨跌负责等疑问,证监会称,股市运行有其内在规律,证监会在其中没有任何自己的利益。
作为中国股市的管理者,证监会没有自己的利益这是必须的。但没有自己的利益不等于没有自己的责任,证监会必须对股市的健康发展负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对股市的涨跌负责。比如股市涨过了头,或者跌过了头,证监会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为股市泼盆冷水,或者救市。
一直以来,我国股市都被称为是政策市,但这并不是一个光荣的称号,它是中国股市不成熟的一个标志。由于A股市场目前缺少做空机制,所以每当股市下跌时,投资者往往怨声载道,呼唤管理层救市的呼声甚多,监管者也为此背负很大的压力。因此,近几年有了市场化这个法宝之后,股市涨跌的任何责任都开始往市场化这个筐里装。
但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知道,中国股市远未实现真正的市场化。目前的市场化是一种钓鱼式的市场化,是一种选择性的市场化。至于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市场化,加强市场监管的市场化,还没有引进到中国股市里来。因此,对于目前这种选择性市场化,市场参与各方也包括管理层,都务必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说,中国股市还离不开政策这根拐杖。虽然大家都希望能够尽快摆脱政策市,但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因如此,尽管股市有其内在规律,但管理层对股市有必要多一份呵护,多一份爱心,而不是以不对股市涨跌负责为由,放任股市下跌;甚至在股市大幅下挫的情况下,仍然大量推出新股发行,置股市的承受力于不顾。(.京.华.时.报)
顾铭德:股市最大弊病是扩容饥渴症
金融观察家 顾铭德
沪深股市交易所成立以来,上市公司数量和规模以全世界最高速迅猛扩展。与此同时,沪深股市上世纪90年代初股票平均市盈率一百多倍逐年下降到目前的十几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二十余年,沪深股市规模大发展的同时,大多数二级市场投资者得到的是巨大亏损和牺牲。如今,沪深股市整体估值已经降到历史低位,比世界大多数国家平均市盈率都低。如果把中国经济增长率与其它国家平均水平相比,完全可以判断中国目前股价已经到达投资领域。但是,广大投资者,包括大中小机构投资者为什么对此不认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有钱人远离股市?因为, 中国股市最大弊病--扩容饥渴症并没有得到政府各部门高度重视,也没有出现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我们肯定本届证监会所作的各项努力。可是,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超出了证监会一个部门的职责,需要政府高层高度重视。
中国是经济快速发展回家,各部门、各地方和各企业对资金量的需求非常迫切。但是,资金量供给有限,不同渠道成本差异巨大。银行贷款和企业发债当然是实体经济获得资金的主渠道。可是,对实体经济来讲,银行贷款成本和发企业债成本比起发行股票集资上市来讲太高。而且银行贷款和企业债,到期必须还本付息。显然,在社会信用制度、上市公司分红制度、退市制度等硬约束机制不健全情况下,所有企业融资方式首选肯定是上市发行股票融资。于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各地方政府、各部门、各司局领导,以及各大中小企业都把融资方式紧盯股票市场。无论牛市或熊市,全国等待上市、排队备选的企业少则几百家,多则上千家,扩容成了中国股市永恒的主题,一道风景线,上世纪90年代,就有浴缸到泳池的说法,直到今天,扩容与股市共存,成了比股权分置更难化解的难题。
国外企业也面临三种融资方式,由于信用制度、退市分红制度相对健全,银行贷款利率和发债成本相对便宜,企业发股票融资成本并没有明显比贷款发债便宜,所以企业并不存在上市饥渴特征。在中国。二十年前,上市股票平均市盈率一百倍企业想发股票,今天平均市盈率十几倍企业仍然想发股票。明天,就是平均市盈率降到个数企业仍然想发股票,这就是中国特色。而市场化的分红退市及信用约束制度不可能短期内建成。在这种大环境下,证监会对待市场扩容饥渴症只有采取行政手段严加控制,甚至暂停发新股,决不能用所谓的市场化手段,放任扩容速度。目前在整体环境没有变化条件下,对待扩容只能用行政手段加以制约。(.金.融.投.资.报)
李志林:大盘蓝筹股为何不受市场待见?
华东师大李志林(忠言)博士
尽管半年来新任证监会主席一再呼吁大盘蓝筹股有罕见的投资价值,尽管证券管理层本周再答投资者问时,例举四个理由,论证大盘蓝筹股有投资价值(把罕见的三个字去掉),但是,市场就是对大盘蓝筹股不买账,非但不认可其投资价值,反而对最大权重的石化双雄和四大银行股割肉杀跌,屡创新低,拖累股指下行。
大盘蓝筹股为何如此不受市场待见?
1、中国的蓝筹股缺乏与投资者一起发展的过程。大盘蓝筹股在上市之初,为了更多地圈钱,消化不良资产,就在规模上贪大,争世界第一,此后,基本不向投资者送股,而是靠连续的再融资、债转股和大小非减持,实现流通股本的大幅扩张。从中得到好处的是财政部、汇金公司和国资委,以及其他大股东,而中小投资者则没有像可口可乐、百度那样通过大比例送股长线获益,因而日益失去大众的青睐。
2、蓝筹股属性名不副实。虽然中国的蓝筹股在规模、影响力、稳定的盈利能力、业绩、分红、公司治理等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但是,其盈利能力、业绩和分红,是建立在年复一年的再融资基础上的。换言之,他们缺乏内生的成长性,只是靠年复一年地再融资大量圈钱,才维持其业绩和有限的分红。这样的蓝筹股,从投资学意义上讲,就是没价值。
3、大盘蓝筹股是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的对象。这一两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反复强调调结构、转方式,要千方百计地把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来,并将它作为国家战略。但奇怪的是,证券管理层却三箴其口,从来不予弘扬,执意要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传统的、周期性的、已度过了高成长阶段的、过剩的、政府要求转型的大盘蓝筹股上。对此,广大投资者疑惑重重,百般不可思议其动机,只能独立思考,按照政府最高决策当局的政策取向做出战略转移的选择。
4、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对大盘蓝筹股不利。利率的市场化已拉开序幕,银行间开展客户竞争,不对称降息,银行存贷差的缩小,已成趋势,长期来的银行垄断利润将大大压缩,每年30%以上的高增长宣告结束。国务院颁布的吸引民营资本投资的新36条,将打破大型国企的一统天下的垄断,与国企展开激烈竞争,也大大削减了国企的暴利。这些,都会使大盘蓝筹股的业绩下降,低估值受到动摇。
5、经济增长主动减速对大盘蓝筹股冲击最大。为了加快经济调结构转方式的进程,扼制国内外大宗产品的暴涨,有效地防止通胀回潮,使中国经济保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今年政府主动将GDP增长的最低目标定为7.5%。在上半年GDP增长降到8%左右时,政府仍反复重申:绝不可能有2009年四万亿投资的刺激政策,决不可能放松银行贷款,绝不可能放松对房地产的调控,绝不可能走靠铁公基来拉动经济的老路,而是靠发展新兴产业、提振消费来拉动经济。这些,对大盘蓝筹股都是利空消息。
6、大盘蓝筹股的动态估值是升而不是降。虽然,目前上证50指数市盈率不到10倍,上证180和沪深300指数的市盈率在11倍左右,大银行股的市盈率只有6--8倍,但这都是静态市盈率。股市是注重预期的,1年以后它们的估值会怎么样?毋庸置疑,在同等价位上,只会提升而不会下降。因此,在投资者眼里,虽然大盘蓝筹股没有大的下跌空间,但也看不到其上涨的理由。不能上涨,又有何价值可言?
7、市场严重缺乏支撑大盘蓝筹股的资金。目前,市场2500只股票的流通市值为17万亿,总市值为27万亿,其中大盘蓝筹股的市值占到了80%以上,仅银行股的市值就占了52%。而市场的存量资金只有8000亿左右。从筹码与资金的对比上分明是敌强我弱。靠这么少量的资金去攻击比重大于二三十倍的大盘蓝筹股,无疑是以卵击石,飞蛾扑火。
8、大盘蓝筹股的投资和投机价值皆不如人意。有关人士根据180指数某些大盘蓝筹股的分红率达到5%,就说此回报率已类似于债券收益,故有长线长期投资。但请不要搞错,如果股市投资者仅满足于这点回报,那不如把股市关了,仅开债市就行,或者去买银行理财产品就得了。股市除了投资价值以外,还有投机价值,即在股价波动中获取差价。据此,投资者对每天只有几分钱波动的死水微澜式走势的大盘蓝筹股,是毫无兴趣的。
9、过度扩容也是大盘蓝筹股不断走低的致命伤。新股发行改革后,取消了机构网下配售股三个月锁定期的规定,致使众多机构从大盘股中转移资金,积极参与打新;基金出于排名压力,也被迫到波动性大的中小盘股中博取差价,以提升净值;每月每周的新股扩容不断地从大盘股中流出资金,拆东墙补西墙;市场因缺乏财富效应,导致更多的投资者离场,在扩容恐惧症下已没有新增资金敢进场,大盘股只有付出股价越走越低的代价。
10、今年上半年大盘蓝筹股再次明显跑输市场。日前,有关人士在论证大盘股有投资价值时,引用了大盘蓝筹股在一季度跑赢了非蓝筹股12个百分点这项数据作为理由,颇为自豪。但是,却犯了引用过时数据的失误。应该援引今年1月6日最低点2132点自6月15日收盘各指数的涨幅表,结论就大相径庭。数据表明,上半年非蓝筹股的深圳的创业板、中小板和深成指的涨幅最大,远远超过了上海的四个大盘蓝筹股指数。答读者问的数据引用法,明显是断章取义,指鹿为马。
结论:
第一,中国的大盘蓝筹股缺乏投资价值,只能在低估值中为大盘搭台,让新兴产业的中小盘股唱戏。。
第二,要扭转大盘蓝筹股低迷情况,办法只有两条:要么尽早引进养老基金、住房公积金等长线资金入市,像国际股市那样,把机构资金所占市值的比例提高到30%以上;要么大幅度放慢扩容节奏,休养生息,营造市场的财富效应,吸引大量新增资金进场。
第三,在扩容大跃进无法得到扼制的情况下,市场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坚决冷落、抑制大盘蓝筹股,让上证指数长期在低位徘徊,迫使想上市的大盘股,包括几十家城商行和农商行股无法上市。
第四,真正的好东西无需大肆叫卖,市场自有逐利本性,而反复叫卖的就决不是好东西;政府敢投入大量资金的板块(如节能环保5万亿,信息产业3.5万亿,七大新兴产业10.8万亿),投资者就应积极果断地跟进;而政府不投入资金的,反而要抑制和调整的对象,投资者就应坚决回避。
第五,炒股要听党的话。在告别两年单边下跌之后,在今年的波段运行市中,应紧紧抓住25倍市盈率的新兴产业、消费、金改等主题,反复做来回,才能捕捉真正的跑赢市场机会。(.金.融.投.资.报)
水皮杂谈:但愿这一天永远不出现
反转还是反弹,这是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关系到宏观调控走势判断的问题,关系到中央政府公信力的问题,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
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
有这么严重吗,如此危言耸听?
当然,大家都知道,水皮说的不是股市而是楼市。
进入六月,中国的楼市就如同初夏的季节一般迎来了一波浓浓的回暖行情,半死不活的中介如同突然苏醒的植物一般生意盎然。房价回升了,房租上涨了,淡季不淡了,新盘扎堆入市了,连一向对地产持批判态度的马光远也在自己的微博中说,你看你看,我没有说错吧,六月就是一个入市抄底的时节,谁敢像我当初一样作这样的判断?!
其实,马光远的判断是基于一种常识,即任何商品都有供求关系,任何商品都有库存周期,去库存到一定阶段供求关系就会发生逆转,一定时期内,商品的价格还是受供求关系左右的,当阶段性的供不应求出现时,房价怎么还可能下跌呢?房地产这种商品的时间周期就在二年半左右,如果此番的从紧是从2010年中央三令五申这个国八条、那个新五条算起的话,那么2012年的六月确实是一个时间拐点。正如水皮在各地的演讲中都反复提示的那样,六月之前房价能调则调,六月之后房价当稳则稳,指望还能出现大跌可能性几乎为零。
何况,房地产市场在中国还不能按一般的常识判断,因为这个市场背后实际上是强大的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强烈依赖,以及地方政府对于快速发展资金的巨大需求,地方政府对于包括民生工程在内的各类工程的迫切的追求。国土资源部的数据表明,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是2.7万亿,同比上涨70%,而2011年虽然有所增加达到3.15万亿,同比上涨的幅度却下降为14%,由于时间的差异,2011年上半年还偶有地王出现,但是下半年出让市场基本进入冬眠状态。
从区域分布看,一线城市出现全面下滑,比如上海二年以后首次收入下降,幅度达16.10%,北京下滑达到35.7%,2010年还有1640亿元收入,但2011年只有1055亿,天津下滑了8.7%,杭州下滑18%,武汉下滑29%,大连最夸张,下滑59.70%,2010年尚有1312亿元收入,2011年只有区区529亿元收入,同比有所上涨的均为二三线城市,分化下沉转移的效应还是非常明显的。虽然2012年的数字还没有,但是从市场表现看根本无法和去年同期相比,土地流拍比比皆是,房地产市场低迷,最着急的还不是开发商,而是地方政府,这就是为什么进入2012年以来,各地纷纷有变相救市动作出现的原因,再加上经济增速下滑,财政收入下降,增收压力骤增。地方政府增收对象还能是谁?不说大家也知道。
再者,限购令的出现,一方面切断了投资性资金的入场,否定了投资的合法性,对于市场回归消费,回归理性不可或缺;但是另一方面也引起所谓刚需的观望以及由此而滞后的购买,这种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也会发生变化,而契机则是央行三年以来第一次调低利率并且同时强调个人房贷首次可享受最低7折优惠。理论上讲,降息有利减少购房成本,会刺激刚需入场,对于楼市是个利好,对房地产股也是利好,比如万科的股价就从去年底的7.47元涨到了眼前的9.11元,上涨的幅度接近20%,值得注意的是万科的股价最低出现在2010年7月1日的6.65元,而2011年的最低价才在6.88元,说股价是房价的先行指标是有一定道理的。
现在的问题是这种价格上涨是否可持续?
判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其实是房租,连续三年,北京的房租年均上涨18%,这其中有限购的因素,更重要的房租有上涨空间,而从投资角度看,靠租金收入是不足以消化房价的,租售比严重不合理,要么是房价泡沫化,要么是房租不到位。房价可以由少数有钱人决定,但是房租一定是由大多数没钱人决定的。换句话讲,房租是有天花板的,这个天花板就是大多数工薪阶层的实际消费能力,我们不妨把这叫做刚性支出,刚性支出如果没有上涨的空间了,那么,在目前基础上要支持房价持续上涨的合理性就大打折扣了。因此,水皮不止一次说,如果房价真的出现暴涨,那么大体可以断定这就是最后的疯狂,泡沫破灭的象征,手中有多少房都可以卖掉,有的是可以低价买回的时候,但愿这一天永远不出现。 (.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