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魏 杰:稳增长要靠深调结构而非救市
姚树洁:印度经济阳痿给中国的启示
孙 涤:欧债危机救急不救穷
唐卫毅:股市兴衰与证监会有关
仇 智:维护食品安全 上市公司责无旁贷
李季先:老股转让细则突出了信义规则
田 立:美元与A股究竟有啥关系
证券行业上演《当幸福来敲门》
童第轶:初论A股缘何持续低迷
李 晶:宏观经济三季度开始复苏
皮海洲:股尚难摆脱政策这根拐杖
魏 杰:稳增长要靠深调结构而非救市
面对二季度可能继续下行的中国宏观经济走势,政策救市和深调结构两种稳增长的不同路径,正在成为当下热议的焦点。对此,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杰认为,面对此轮经济下行,稳增长的核心是对经济进行深度调整,不能再依靠财政大规模审批项目和宽松货币政策来救市。
今年一季度8.1%的GDP增速和四五月份各项不乐观的宏观数据都表明,中国经济正循着去年四个季度9.7%、9.5%、9.2%和8.9%的降速轨迹继续下行。
魏杰13日在天津举办的EMBA名师管理论坛上指出,因财政与货币政策运作空间不足,此轮经济下行已无救市可能,若不积极进行深度调整,未来货币及财政风险都将加大。
中国经济下一步的重中之重是深度调整,包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改革三部分。魏杰说。
他指出,需要对房地产、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服务业4个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将内需拉动、消费支撑、创造技术优势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线;在民营经济、城乡二元结构、政企关系上进行深化改革。
据新华网消息,魏杰表示,财政政策可以用一些,但是空间不大。今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方向是支持中小企业和民生建设,适当淡出基础设施和房地产。财政支持中小企业结构性减税将对稳增长具有积极意义,而提高民生建设支出对提升消费率也将间接发挥利好作用。(证.券.时.报.网)
姚树洁:印度经济阳痿给中国的启示
许多人认为,21世纪是中国和印度的世纪。而且,龙象之争,将成为本世纪最热门的话题。2011年,按照PPP计算,美国的GDP全球第一,中国第二,印度第三。按照现行汇率计算,美中排名不变,印度第11。如果今后发展趋势跟前10年一样,到2035年,印度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排在中国之后。但是,进入2012年,印度的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一瞬间告别了前10年的辉煌。GDP增速从2010年第一季度的9.5%,直线下降到今年第一季度的5.3%。印度经济突然阳痿,透视其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的脆弱性。中国应该从中学点什么呢?
大象病了
1991年,印度学中国搞改革开放。在这之前,和中国一样,都是苏联模式,闭关锁国,国有经济占高度垄断地位。虽然工业生产发展迅速,但是技术进步非常缓慢,加上国家垄断和腐败,印度的经济和中国1978年以前一样,走进了计划经济的死胡同。
在总理Rao的领导下,印度大胆的改革,吸引外资,加快引进外国技术,积极发展现代工业和科技含量高的服务行业。
进入2000年以后,印度经济开始腾飞。按现行价格计算,GDP从2000年的4400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1.75万亿美元。同一时期,人均GDP从440美元上升到了1446美元。
在全球经济遭受金融危机严重打击的情况下,印度GDP的增长速度,却在2010年第一季度达到了9.5%的最高峰。但是,之后的两年里,各个季度的增长速度逐季下降,直到今年第一季度的5.3%。于是,大家开始认识到这只大象已经开始病了,而且,病的很严重。
印度经济阳痿的主要表现
除了GDP增长速度大幅度下滑以外,印度的通货膨胀长期居高不下,今年前6个月,仍然保持7.3%的水平。失业率也是居高不下,高达9.5%。
2000-2010年期间,印度GDP年均增长速度为8%。不久前,大家还在激烈的讨论着,印度的增长速度很快就会超过中国,成为中国最强劲的对手。没有想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印度的增长下滑速度远远大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下滑速度。
诚然,比起西方发达国家,5%的增长速度,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但是,这个速度对印度来说,却已经是严重的悲剧。为什么?
首先,印度的人口增长速度非常高。从2000年的10.1亿人,上升到2011年底的12.1亿人,每年平均增长2千万人。如果没有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作为支撑,就无法满足就业增长的需要。目前高达9.3%的失业率,还将进一步升高,导致更多的人陷入绝对贫困。印度绝对贫困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0%,是中国的三倍。
其次,5%的增长速度,满足不了印度成为大象的梦想。印度必须有高的增长速度,才能在20年内成为世界经济超级大国。这是印度人的雄心及理想,就像中国急切想要追赶美国的道理一样。
大象为什么生病?
2000年以后的印度经济奇迹,和中国的经济奇迹一样,靠下面几个因素拉动GDP和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长:
· 大量而廉价的劳动力
· 赶上以信息技术和因特网为主的第三次工业化革命
· 开放的政策,在国际分工中找到了自己的比较优势
· IT技术非常发达,纺织工业的技术革新和进步
· 英语作为母语吸引世界主要的跨国公司在印度建立许多电话咨询服务中心
但是,印度也是一个百病缠身的国家。印度的问题包括:
· 非常腐败的社会和政治体系。虽然是个民主选举的国家,印度的腐败深度和广度,要比中国更加严重。在印度,不管办什么事,都必须给官员送礼,而且就算送礼,事情还往往办不成。
· 印度的政府部门,从上而下,不讲诚信。下级欺骗上级的情况,成了一种文化。例如,普通的学校,有25%的老师,有名无人。普通政府衙门,这个比例高达40%。
· 印度的公路长度世界第四,铁路长度世界第三。可是,印度的公路和铁路的质量非常差,速度和单位长度的运输能力非常低。
· 印度的电力生产,满足不了人民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每年的发电量只是中国的五分之一。
· 印度的政治改革,政令的通达,层层受阻。总理的力量和影响力非常有限,往往在权衡各个阶层和利益集团的利益时,没有一项政策,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
· 印度是一个石油进口大国,每年石油的进口量是需求量的70%。可是,印度政府却给石油和其它能源的需求,提供大量的补贴,造成每年巨大的财政赤字,通常占GDP的3.5%。2011年,国家累计的债务占当年GDP的63%。
· 印度的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补贴给国家造成严重的压力。农业对GDP的贡献率只有14%,农业的劳动人口却占全国劳动力的52%。
· 印度每年都有大量的贸易逆差。例如,2011年,进出口总值不到9千亿美元,逆差却高达1200亿美元。
· 印度也是一个高度不平等的国家,人均收入差别也有其多维性和复杂性。富者,力可敌国;穷者,三餐不饱。极端情况,妓女当着老公和儿女们在家做生意。
当世界经济好的时候,印度可以借助其IT的技术优势和便宜的劳动力,迅速发展。当世界经济缓慢发展时,印度的种种问题就产生了。
印度最大的问题是改革缺乏体制上的支持,表面上是民主的,政府为了选票,不敢推动比较大的,伤害既得利益者的任何改革。例如,印度的土地改革不彻底,是该国永远无法和中国的农业较劲的最大弱点。
中印经济差别
许多人越来越注重中印两国的经济体制比较。因为,印度和中国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人口是世界老大和老二。1800年以前,世界还没有发生工业化革命,各个国家的经济以农牧业和手工作坊为主。因此,中印两国,借助其人口大的优势,使它们的GDP总量,占了世界的55%,是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西方的工业化,使两个国家都经历了悲惨的衰落。独立或解放以后,两个国家也同时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发展。两国GDP总和,占全球GDP的比重,从1952年的3%,上升到2011年的12%。
但是,到2011年,两个国家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首先,不管是按GDP总量,还是按人均GDP,中国是印度的四倍。同时,印度人口增长速度高,两国人均GDP的差别,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拉大。
其次,中国的经济结构大大不同于印度的经济结构。2011年,印度的服务行业、工业和农业占GDP的比重是57%,29%和14%。中国的三大行业占GDP的比重是44%,46%和10%。
再次,中国的基础建设,交通运输,教育水平,科技水平,贫困率,文盲率,等等,各项经济和社会指标,远远的走在印度的前头。
总之,印度赶上中国的水平,最少现在还看不到希望。
中国应该从印度那里学点什么?
印度的许多问题,中国也有。例如,腐败,体制缺陷,民主不到位造成改革非常困难,两极分化,等等。
印度的经济发展降速,对中国的冲击是很严重的,最少说明了以下几点:
首先,靠人口红利的发展是有限的。经济的强大,更重要的是技术和体制的不断创新。
其次,腐败和不公平的社会,即使是短期发展了,社会矛盾一定会阻碍国家的长期进步。
再次,不管是不健全的民主体制(印度),还是集权的体制(中国),民心是最重要的。社会不公平,弱势群体不幸福,初级的发展,就像现在印度和中国的发展,速度可以非常快。但是,当经济进入一定高度的时候,如果没有体制的创新和社会的公平,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在某种程度上,印度和中国,一方面已经给世界造成了很大的震撼,另一方面,它们带着多病的躯体,一心想跟西方列强拼斗,却又显的非常吃力。
孙 涤:欧债危机救急不救穷
6月1日收市的消息令人沮丧,作为景气重要标杆的10年期美国债券跌到了1.467%,从1946年有统计数字以来的历史低点。显然,投资者已不再顾及回报,而把本金的安全放在了首位。
在诸多工具里美债的流动性是最好的,况且美国徘徊在2%的经济,比欧洲要好得多,那里都在1%以下,不少在负增长,因此一有风吹草动,国际资金就往美元靠。这种百害相权取其轻的理性心态,用PIMCO的格罗斯(人称债券之皇)的一句戏言,你要是没干净的衬衣剩下,就不得不在脏衬衫里挑一件相当最不脏的来穿:美元国债算最干净的一件。可是当媒体请教格罗斯今后如何因应--买进还是卖出,他只笑着顾左右而言它,谁又能吃得准呢?其实从回报率看,短期债券低于1%的已有不少(包括日本、香港),瑞士的最低(0.48%);德国的国债回报几近于零,两年期国债的回报甚至是负的。
我们在上期的论点,一个国家的欠债长期而言总不免要靠货币贬值来稀释,目前情势的发展似乎正在提出强有力的反证:美国十年期国债的年回报不足1.5%,而德国两年期的短债甚至是负回报,投资国债其实等于放在国家的保险箱里,还得付保管费!人们对市场的前景有没有信心,难道还用多说吗?而我们的第二个论点,即从长程看问题价值将从债权方腾挪向欠债方,因为通货膨胀实质上是一种税,只向价值的持有者收取。这个腾挪的过程要没有货币贬值作前提的话,自然无从成立。
眼下的景气如此低迷,投资者丧失企业精神,劳动者丧失拼搏劲头,市场失去了两个翅膀,焉能振翼翱翔?一时间,通货膨胀好像变得渺不可及。但笔者的立论,是在于坚信,价值尽管有短期长期之分,尽可在账面是挪来倒去,毕竟是要服从物理法则,它必将强韧地表现出来:水多了得加面,面多了必加水,不然烙不成饼。
但短痛又怎样来缓解?千言万语不如一张图。一张漫画里的德国总统默克尔,在教溺水的人怎样凫水自救,其中的意思和矛盾至为明显,自然毋劳赘言,用中国的一句老话就可概括,救急不救穷。然而在水里挣扎的人,是否有体力、能力、时间来学习,游出困境呢?哪怕要浮出水面,也不仅仅是个意愿或意志的问题。欧美的媒体近来常常有种说法,欧元、欧盟、甚至全球经济的安危,都系于一个女人之手,她有没有决心伸出援手?
但大家明白,默克尔不是武则天,搞得不好她会像萨科奇那样被选民否决。你也许可以说默克尔受的是科学训练,出身教授,因而偏重事实而不善政治斡旋,但和任何政坛人士一样,她对自己的民选基础是不会稍有偏忽的,她的首要责任是听从自己选民的意见。德国的选民在欧元区十七国中属于另类,因为德国人经济平衡增长,产业、就业、财政收支,都相当稳定,而且一直在出超,总之,是别国欠了它很多钱。
在现代社会的萎靡民风中,德国人的独特作为,倒不全是其民族所固有的,而是东西德合并之初的那几年,他们学会了如何齐心合力,互助并妥协,游泳的技能大长了一块。当初德国人也无从推卸,把责任向外人或自己的子孙头上推。德国这样一个债权国,现在最担心的,是欧元缩水贬值把它历年来积累起来的财富给稀释腾挪掉。所以,德国政府在出手救援时提出的一个主要条件,是受援国必须改革自救,而不是把援款用在福利开支。结果却引起溺水国民很大的愤懑,希腊人甚至给默克尔加了一袭党卫军的军服,而不是黄袍!
对德国要求的财赤平衡的紧缩措施,不满情绪是普遍的。本周末(6月17日)法国国民大会的选举,以及希腊的公决都将再次表明这一点。一年多以来,各次选举表达的欧洲民意都是,对紧缩政策说 No!新当选的奥兰德将成为历届法国总统中权柄最大的,议会将一面倒主张刺激政策。而其它国家,连还没进在水里的荷兰、奥地利都将紧随其后。奥兰德上任不久就兑现了他的一个竞选承诺,把法定的退休年龄退回到60岁。这个措施,连同接踵而来的刺激政策,能带来期望中的刺激效果吗?比如说增加就业?提升生产力?增加投资和创新?平衡财政赤字?重返欧元的信心?
在法德两国为首的短痛-长痛的抉择之争中--请注意已经超出了经济政策的选择范畴,而成了政治性斗争--法国的将胜出。法国的做法顺应了民意,民众拒绝短痛。对溺水中的人,最紧要的是拖出水,才谈得上远图将来,因此救急必不可少。凯恩斯主义的救急政策既有它经济学的基础,也有人道上的意义,以凯恩斯的一句名言来说,长期来讲我们都会死掉,实际上不救急的话,至少我们中的很大一部分,现在就得死。话得说回来,你有没有打算,出了水之后,忍受偿债的长期奴役?
那么谁会吃亏?当然是德国人。他们如论如何逃避不了这个宿命,尤其是德国人的财富大都保存在欧元上。欧元对德国人是场梦魇,但欧盟的解体(它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是个大灾难。中国人虽说有很大一部分财富是积存在美元上的,但还不至于像德国人那样无从自拔。不过,要是没有大智.慧、大勇气,我们一样解不了套!
唐卫毅:股市兴衰与证监会有关
一家之言
证监会作为我国证券投资市场的最高管理机关,与股市的兴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不可分割的切身利益。
中国证监会6月12日晚间发布投资者关注的热点问题问答,回答了目前市场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其中,针对政策市及证监会是否对股市涨跌负责等疑问,证监会称,股市运行有其内在规律,证监会在其中没有任何自己的利益。(据6月14日《新京报》)
据报道,证监会在12日公布的问答中表示,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结构还不够合理、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约束机制不强、市场运行的体制和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股市的涨跌经常与政府出台政策相关联,因此,很多投资者会形成证监会对股市涨跌负责的印象。为此,证监会做出上述回应。
这样的回应,显然是在以股市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为由,来撇清与近年来股市持续下跌、萎靡不振的关系,表明如今股市陷入糟糕的状况,是股市自己不争气的结果,自己没有任何责任。特别是证监会关于没有任何自己的利益的表态,则更给人感觉证监会似乎不过是一个股市的旁观者,而不是股市的管理者和参与者。
对此,笔者难以认同没有任何自己的利益这种观点。其实,证监会作为我国证券投资市场的最高管理机关,与股市的兴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不可分割的切身利益。
中国股市不是菜市场,证监会也不是菜市场的管理员。证监会作为股市的大管家,理应与股市同呼吸共命运,不能股市欣欣向荣、高歌猛进时,自得其乐说这是管理得好,股市跌跌不休时,又变成了与己无关。如果这般说来,这些年股市的发展、资本市场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也是靠股市内在的规律和广大股民的心血支撑起来,与证监会没有任何关系,证监会也不必再言在资本市场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股市,是市场经济的血脉,股市的兴衰牵动着数千上市公司的发展和数千万股民的心。同时,股市也是让股民爱恨交加的一个跑马场,黑马有之,劣马有之,病马有之,股民不可能左右这些形形色色的马,而证监会则有权力行使淘汰劣马、医治病马、保护好马的责任。
证监会要有做大做强中国股市的大手笔和超越菜市场管理的睿智来管理资本市场,要根据股市自有的运行规律,进行战略性研究和分析,为股市的良性发展决策方向,保驾护航。这不仅是其责任,也是其利益所在。
仇 智:维护食品安全 上市公司责无旁贷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已经引起中央高度关注。国务院日前重申建立食品信用安全档案,要及时向社会公布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信用情况,为诚信者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对失信行为予以惩戒。笔者认为, 上市公司在食品安全建设中应发挥主导作用,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构筑社会诚信、引导行业守法自律、保障食品安全的重任,为行业、为社会树立标杆。
社会责任是指一个组织对社会应负的责任,一个组织应以有利于社会的方式进行经营和管理。也就是说,一个企业不仅承担了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还承担了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包括企业环境保护、社会道德以及公共利益等方面,由经济责任、持续发展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等构成。
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发展良好。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已达3.1万家,占全国工业产值比重9.1%,支柱地位不断强化。但值得注意的是,食品上市公司中有不少暴露出食品安全问题,而且他们在社会责任报告中都声称自己在上一年中,为公益事业投入巨资,带领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等等,却很少提及自己为社会的食品安全方面做过哪些努力。
上市公司理应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但这绝不是唯一追求,相比一般企业而言,作为公众公司更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这不仅是对股东、对投资者负责,更是决定一个上市公司能否在十二五期间顺应经济转型大方向的重要因素。上市公司作为各行业中优秀企业的代表,在技术创新、公司治理、环境保护等多方面更应走在最前列。
从公司的长期发展来看,一旦出现了诚信危机,企业就与投资者、消费者产生了冲突,消费者最终会丢弃这个品牌,投资者也会用脚投票。因此,有长远眼光的企业绝不会贪图蝇头小利,降低要求,破坏行业环境或者随波逐流。而会不惜投入巨资,为企业、行业梳理良好形象,创造出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为环境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比如,美国的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就是成功的代表。多年以来,全食超市不仅自己销售健康环保的食品,更是于2010年开始试点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超市为顾客提供健康咨询和饮食建议。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对消费者、供应链、环境等各方面负责任的企业形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为公司发展壮大创造了核心竞争力。
因此,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才有竞争力,企业的社会责任,最终也会凝聚在品牌价值上,成为企业的强大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