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金改前,央行当时估计,温州地下的民间融资量是600~800亿元/月。现在,登记中心累计的成交量才3000万,你说这个量是一个什么概念?”6月7日,在杭州举办的一次金融创新论坛间隙,浙江省政协常委杨小苹反问证券时报记者。
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于去年11月上旬开始筹备,“金改”方案获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后,温州市市长陈金彪率团到杭州举办了专家座谈会。作为原浙江省银监局局长,杨小苹出席了这次座谈会。当时,她对登记中心的构建提出了疑惑,但未被采纳。
杨小苹称,温州民间贷款的阳光平台应该是政府职能,而不应该是民间职能,而目前登记中心的设置,存在先天不足的缺憾和软肋。如果登记中心是民间职能的话,公信度将大打折扣。“让一个老百姓的钱,放到另外一个老百姓的口袋,肯定不行,登记中心一定是政府职能,这样老百姓才会信任你,借贷是需要双方信任的。”
在一些温州人看来,登记中心身份显得很特殊,既不是政府部门,也不是事业单位。他们的依据是,登记中心是以鹿城区工商联名义发起组建的平台,是温州第一家将民间借贷阳光化的服务机构。
目前,登记中心以公司化形式运营,股东是鹿城区工商联会长和副会长企业的22位相关负责人(14家法人、8个自然人),注册资金600万元。中心的重要功能是搭建起登记平台,通过规范借贷行为,让借贷双方多一份保险。
“可能很多前去登记中心的借贷方,还不知道这个平台是由民营企业搭建的。如果知道了,能有多少民间资本愿意去,说不定,一些现登记在册的客户,还会撤销意愿。”杨小苹如是说。
据悉,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并不直接参与借贷业务,是让各类中介机构和服务机构入驻,为达成借贷提供一个公共的平台。其盈利模式是通过向进驻机构收取一定的场租费、服务手续费。目前,所有入驻机构免收第一年租金。
原温州市委副秘书长谢浩对证券时报记者称,在登记中心,进入借贷后要收费,凭什么交服务费?借贷双方认识以后,就说不借了,他们自己走出场外进行交易,这在筹建时就估计到了。所以,登记中心就想免费服务,免费服务的动力在哪里?
在很多温州人看来,登记中心相当于一个民间金融的集散基地,宛如义乌小商品市场,只不过交易的不是小商品,而是零散的资金。然而,不论是出借方,还是寻求资金的中小企业,都不太愿意去登记中心交易。他们的顾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对一些商人建起的借贷平台缺乏信任;其次,借贷中心第一单出现风波后,在部分人心中,该中心的信用等级有所下降;此外,登记中心如何防止有人造假,如何预防平台出现集资行为,出借者的资金损失由谁来承担?这些问题均为目前温州市民所顾虑。
“对这个登记中心不是很看好,为什么?就是借贷双方不太信任。”对于登记中心的“钱”景,谢浩直言不讳。他认为,温州能否在“金改”上有所为,主要在于政策上能否有所突破。
杨小苹称,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挂牌成立了,是向阳光化探路的一步。然而,因为这个平台是几家民营企业合资成立的,所以涉及到公信度问题,效果也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