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的科研实力直接影响其投资价值,而上市公司专利造假的现象也层出不穷。仅今年5月,就有13家上市或正在申请上市的企业被指是“伪高新”。
联合化工(002217.SZ)就因被查出高新资质不过关而被撤销所得税优惠。
国家颁发高新资质的目的本是鼓励企业加大科研创新,使企业少交税多研发,倘若一些公司把高新资质当作上市和避税的工具,而抛弃了科研创新的初衷,那么这种高新资质不要也罢。
现象:高新资质唾手可得中介机构一站式服务
企业申请高新资质,一般需要满足6个条件,其中自主知识产权、科研人员人数占职工总数、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总额比重、高科技产品占所有收入比重超60%是重点考核的指标,要想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企业至少要满足上述4个条件。
因为拥有高新资质可以享受15%所得税率,因此很多企业千方百计想要取得该资质。
一券商人士对中国资本证券网表示,很多企业把其他费用也划入研发费用,让研发费用“增肥”,同时又把生产部分用以外包处理,以此减少员工基数增大科研人员比重,甚至还有些企业通过私人关系去获取该资质。
与此同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中介机构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甚至有些中介机构称可以做到为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一站式服务。
北京某咨询公司官方网站就给出其为一家科技公司申请高新技术资质的案例。
本来这家科技公司产品单一,无知识产权,而且近三年研发少、研发费用占收入比也不理想,但是该咨询公司在四个月内就把这家科技公司运作成为了科委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甚至还有一中介机构宣传称,只需要企业提供一个名称,告知行业领域,就可以做自主知识产权登记,在3-10天内就可以办出着作权证。
就这样,原本用于鼓励企业创新发展的高新资质,在中介机构帮助下变得唾手可得,也变成了某些企业偷税漏税的作案工具,而且操作起来名正言顺。
这种情况在上市公司更是明显。有些上市公司明明研发人员占全体职工比重不达标、或者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不达标,还是能够持续申请到高新资质。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证券部主任郎艳飞律师对中国资本证券网透露,企业申请高新资质是需要审计报告的,而一些普通的审计机构的审计师不负责,因此给企业申请高新资质提供了可乘之机。
原因:少交税才是目的
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5月,就有13家上市或正在申请上市的企业被质疑“伪高新”。这些公司给出的相关数据均未能达到高新资质基本要求。
此外,还有一些公司,上市前研发成果丰硕,顶着高新资质的光环,可上市之后研发成果寥寥,研发费用却显示在逐年递增。
上述两种状况在上市公司中屡见不鲜,而导致这些情况的原因,除了企业钻营取巧外,有关部门也有责任。
首先,只要上市公司母子公司有一家有高新技术资质,那么有高新资质的公司就成了上市公司大部分产品的销售出口,承担避税职能。
典型的就是烟台万华(600309.SH)。烟台万华2011年报中的母公司利润表可以看出,母公司因为高新资质同时又有政府补贴,因此母公司承担子公司产品的销售工作,从而母公司年净利润21.85亿元,而合并报表净利润是18.53亿元。
联合化工2011报也显示,母公司承担着80%的销售额,但母公司净利润大于合并报表,而母公司因高新资质少纳税,因此承担大部分产品的销售职责。
甚至还有些上市公司,因在异地投资的子公司享有高新资质,便通过内部交易千方百计把利润留存在高新资质的子公司,母公司所在地面临无所得税收入的局面。
其次,地方招商引资过程中,把高新资质作为优惠条件,滥发高新资质,或者不严格审核高新资质申报。
很多公司被招商引资时,都会被允诺得到一定的优惠政策,其中高新资质是最容易操控的。因此这些公司虽然状况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条件,但在地方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却可以每年享受到高新技术企业待遇;但待到IPO或年报公布全部财务数据时,不达标的数据就自然暴露出来。
2011年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曾表示,审计发现9个省有关部门将17户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使其享受税收优惠26.65亿元。
与此对应的可疑公司为数众多。例如,久联发展2008-2010年的民爆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约为22亿元,而近三年的开发支出共计只有约1299万元,占比只有0.5%,远不到3%,但今年2月却被认定为贵州省2011年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从2011年起连续三年享受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待遇。
联合化工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联合化工招股说明书显示,其公司2004-2006年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分别是0.29%、0.25%和0.05%,远不能达到申请高新资质的标准,然而联合化工却能在2006年申请到高新资质,2009年再次通过高新资质审核。
其三,企业上市前几年通过非研发途径取得研发专利,突击高新资质,专用于IPO时放大投资价值,引起投资者关注,而上市后忽略科研的同时却能列出大额研发费用。
2010年中山市松德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即将过会创业板之即,同行向证监会递交了举报材料,称其招股说明书中涉嫌4项重要专利造假。最终,松德包装上市无望。
此外,苏州恒久向创业板发审委申明拥有的专利技术竟在一夜间化为乌有,原因是“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上市也未果。
而此次的联合化工被取消高新资质,可疑之处在于目前发明专利23个,其中16个是2006年申请的,2008年上市当年申请发明专利7个,此后2009年起至今再无发明专利,然而2006年研发费用仅用21.21万元,2009-2011年的研发支出却显示共计1.25亿元,与此同时3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竟然也因为“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
之前高新发展、贝因美、闽闽东和精艺股份都发生过与联合化工相似的事情,即被查出高新资质不达标而被迫多缴税金。
郎艳飞律师认为,企业的高新资质一般都是省级科技厅、税务局认定的,既然上级认定,下级机构一般都是给予认定,而实际从报表上看,很多企业还是不达标的。
一券商人士透露,有些上市公司上市前后总有不少数量的专利涌现,给投资者造成研发实力雄厚的感觉,而公司实际的研发能力很弱,上市一段时间后就原形毕露。
结论:创新研发任重道远
目前国际上大型公司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专利战,而中国企业要想立足于国际贸易,必然要树立创新观念和专利意识,同时政府也为企业研发创造了条件,但是反过来看有些上市公司,创新又给企业带来了哪些成果?
联合化工在失去高新资质事件背后,可以看到企业追求高新资质的诸多怪象:不达标无碍做高新企业、上市之前少研发投入多发明专利、上市后多投入却无发明专利,同时还任由专利因未交年费而失效。而高新资质让联合化工得到的最明显的好处,只是少缴纳了所得税。
那么所谓创新,所谓专利技术,难道仅仅只是企业在纸面上用来宣传的道具,用来为财报增光添色,讨得股民欢欣?
2011年中国专利年会上,刘燕新秘书长就曾表示,高数量的专利申请量仍然掩盖不了中国专利事业整体质量不高的现状。
而目前高新资质泛滥的同时,一方面是监管部门审查能力不足或刻意纵容,另一个是企业创新工作流于形式,造成表面数据达标的假象。
最终结果是,短时间看高新资质使企业减少了税收,鼓了股东的腰包,然而长时间来看企业因循守旧、技术保守,只能不断地通过融资技改或者重组提振业绩 .
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王守天律师表示,目前高新资质泛滥的状况,需要相关部门提高重视,加强监督,另一方面希望投资者在选择上市公司时,多了解公司的科研成果和行业状况,必要的时候可以去查一查上市公司专利技术的数量和状况,一旦发现财报涉嫌虚假陈述,要及时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来源:东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