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创近两年新低 期待A股“放晴” 李大霄:或有新政策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CPI创近两年新低 期待A股“放晴” 李大霄:或有新政策

加入日期:2012-6-11 7:59:59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读:
  5月CPI涨幅3% 创近23个月新低
  CPI和PPI双双低于预期 抗通胀压力缓解
  经济见底反弹待验证 物价继续下行存空间
  5月经济数据继续低迷 稳增长需更多政策出台
  5月宏观经济数据微妙 市场吁政策组合拳
  CPI落地期待A股放晴
  李大霄:5月经济数据利空股市 未来或有新政策

  5月CPI涨幅3% 创近23个月新低
  国家统计局 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升3.0%,比上月放缓0.4个百分点 ,创近23个月以来的新低;工业生产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1.4%,降幅比上月加大0.7个百分点。
  环比来看,5月份CPI下降0.3%,其中食品价格降幅为0.8%,非食品价格总体持平;PPI下降0.4%,其中生产资料下降0.5%,生活资料持平。对于物价后续走势,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兼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未来几个月CPI同比涨幅将回落至3%以下。如果四季度出现猪肉价格回升,CPI涨幅有止跌反弹的可能性。
  除了物价,国家统计局当日还公布了其它实体经济数据。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9.6%,比上月加快0.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3.8%,比上月放缓0.3个百分点。
  1-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名义增长20.1%,增速较1-4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但从环比来看,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5%,增速比4月份有所加快。
  数据还显示,1-5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7%,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6.6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2221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8.5%,增速比1-4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
  民生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滕泰认为,从5月份已公布的宏观数据来看,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等指标增速并未比4月份继续恶化,预计经济增速将于二季度触底。(.中.国.证.券.报)


  CPI和PPI双双低于预期 抗通胀压力缓解
  5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较4月份下降0.4个百分点。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4%,环比下降0.4%。二者双双创下新低。数据变化令不少专家认为通胀的压力由此得到进一步缓解,这将为稳增长目标的实现提供便利。
  6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其中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低于此前市场的普遍预期,实现了年后3个月以来的连续下降。同时,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4%,也比普遍预期低了0.2个百分点,实现了自去年9月以来连续10个月的下跌。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表示,两大宏观经济数据连续下跌,通货膨胀的压力继续得到缓解,尽管经济存在下行风险,却为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提供了条件,有利于稳增长目标的实现。
  CPI和PPI双双低于预期
  此前,市场普遍预期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3.2%左右,现在看来,物价水平的下降比预期中还要快。5月份的CPI值已经实现了自2010年7月份以来的最低点,2010年这一数值为3.3,而4月CPI值则处于3之下。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同比数据来看,食品价格上涨6.4%,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约2.02个百分点。其中,上涨幅度最大的是鲜菜价格,达到31.2%,直接拉动CPI约0.78个百分点,位列其后的是水产品、油脂、肉禽及其制品和粮食等产品价格,涨幅分别为11.3%、6.0%、5.1%和3.4%,而蛋和鲜果的价格则在下降,降幅分别为9.8%和7.1%。此外,在同比数据中,非食品价格上涨了1.4%,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分别上涨了3.6%和1.7%。2012年前5个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平均值上涨3.5%。
  环比来看,食品价格下降了0.8%,非食品价格持平。另外,一度领涨过CPI的猪肉价格同比和环比均在下降,降幅分别为0.6%和3%,对CPI的贡献也仅有0.02个百分点。
  此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和环比分别下降1.4%和0.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0.3%,其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2.1%,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上涨0.9%。汇丰银行高级研究员马晓萍在分析中指出,PPI价格进入通缩区间意味着非食品通胀仍可能继续下降,加上猪肉等食品价格下降会拉低CPI,整体通胀压力将趋于缓和。
  通胀压力得以缓解
  西南证券研究所所长王剑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CPI回落主要反映了市场需求已经相对疲软下来,虽然有大蒜等部分产品价格走高,但总体上物价仍在下降。此外,从时间上看,5月份食品、住房等领域已进入消费相对稳定的时期,价格控制手段仍然没有放松以及工业品价格下降等共同导致了5月份CPI数据濒临2时代的边缘。
  王剑辉预计,CPI回落,通胀压力得到进一步缓解。同时也有人担忧经济下行会对中国经济整体走势带来不利影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原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此不必过分担忧。李稻葵指出,通胀压力的缓解,会给货币政策调整创造更好的环境,而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对刺激和稳定经济起到较好的作用。
  对于后市,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虽然预计的具体数值不一样,但对CPI继续处于下行通道的看法却是一致的。王剑辉估计整个二季度CPI将位于3左右,李稻葵则认为接下来的3个月CPI仍将下行,可能会维持在2.5~2.6之间,全年维持在3.1。
  尽管如此,抑制通胀仍不可掉以轻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仍需要降低通胀率,不过思路得发生转变,降低通胀率的关键不能再依靠单独的银根缩紧,而应采取更加综合的对策。郑新立进一步指出,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把资金引导到短期产品的投资和供给增加上,这样既可以进一步缓解通胀又可以借机实现产业优化升级,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国.际.商.报)


  经济见底反弹待验证 物价继续下行存空间
  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等部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CPI和PPI同比涨幅双双回落,其中CPI涨幅创下近23个月新低。与此同时,当月出口、工业增加值、发电量等指标增速出现了反弹。分析人士认为,受夏粮丰收、翘尾因素回落等影响,未来物价涨幅仍有一定的回落空间。尽管经济运行底部的特征日益明显,但目前尚不足以判断经济很快进入触底反弹轨道。
  物价或继续回落
  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CPI同比上涨3%,涨幅比上月收窄0.4个百分点,创下2010年7月以来的新低。具体来看,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的双双回落,共同导致了当月CPI涨幅放缓,其中前者贡献约为25%,后者为75%。 环比来看,5月CPI下降0.3%,八大类产品环比价格呈现四涨三降一平的局面。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8%,前期上涨较快的蔬菜价格降幅为6.9%。而非食品价格方面,前期普遍上涨的局面也得到一定改观,交通通信、娱乐教育类等价格均出现环比回落。
  民生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滕泰认为,5月CPI同比上涨3%,低于市场预期,其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的下降。食品在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中的占比约为30%,在CPI中的比重也达到30%左右,预计三季度CPI涨幅将回落到3%以下。
  对于CPI后续走势,当前仍有不少有利因素。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日前表示,今年夏粮预计将继续增产,并且有望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这对于保证市场供给、稳定物价、改善民生十分重要。
  与此同时,翘尾因素对于CPI的影响将继续收窄。自6月起,翘尾因素将迎来全年回落最为迅速的一段时间。受上述因素影响,如果不发生严重的新涨价因素,未来一段时间CPI涨幅仍有下行空间。
  北京国际领先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董先安认为,未来一段时间消费品价格仍有回落空间,预计CPI涨幅将于7月前后见底,届时涨幅将降至2.4%左右。
  PPI方面,5月份同比下降1.4%,连续3个月同比负增长。生产资料价格的下降成为PPI负增长的主因,当月采掘工业价格下降1.5%,原料工业价格下降1.1%,加工工业价格下降2.6%。董先安认为,企业去库存化目前正接近尾声,6月份PPI同比降幅可能略微收窄。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生产价格下降幅度加深反映出我国产能过剩矛盾加深,这是庞大生产能力相对于民众有限消费能力导致的过剩。加大投资只会使该矛盾更加突出,当前应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
  部分指标现反弹
  值得注意的是,5月不少经济指标增速出现反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比上月回升0.3个百分点;发电量增长2.7%,比上月回升2个百分点;出口总额增长15.3%,比上月回升10.4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指标增速回落,如1-5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1%,比1-4月放缓0.1个百分点;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3.8%,比上月放缓0.3个百分点。
  对于部分指标走势的改观,有分析人士认为,今年5月份的工作日天数多于去年,这可能是工业、出口等指标增速好转的原因之一。一些新投资项目近期启动,汽车等重要消费市场有所回暖,同样对于经济需求形成支撑。
  滕泰认为,从5月宏观数据来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指标并未继续恶化,维持经济二季度触底的判断。随着去存货接近尾声、金融收缩转向扩张、投资和出口增速回升,中国的经济增速有望在未来六个季度环比向上。
  华泰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5月经济运行呈现出适度的下行趋缓迹象,部分数据的降幅较之上月有所收窄,但持续性仍需观察,且数据总体仍处于相对的低位水平。从4、5月份的数据情况看,二季度经济增速低于8%或难以避免,但低于7.5%的年度调控目标的可能性相对较小。6月央行的降息举措对二季度经济的实际刺激作用相对有限,更多的是信号的释放和对市场预期的引导,并且还需要其他政策措施的配合。随着物价的持续下行,政策调控趋松操作仍将继续推进,并对经济在三季度的回稳起到支撑。
  也有专家认为,经济反弹好转的证据不足,未来仍可能面临需求下行的挑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表示,由于内需乏力以及外汇空间收缩压力大,当前经济下行速度可能快于预期。
  调控基调仍趋松
  物价仍有一定的回落空间,而经济企稳好转仍需时间验证。在此情况下,分析人士预计调控基调将继续侧重于稳增长,避免经济增速出现超预期下行。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认为,稳增长措施应坚持两大原则:第一是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第二是要有改善民生的实质性举措。政府投资只要符合这两个原则就不会有问题。目前我国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均严重供给不足,要在这些方面深化改革,拓展出新的投资领域,同时应更多地针对企业进行结构性减税。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应对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我国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继续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负担;二是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合理的信贷规模;三是着力促进消费,扩大消费需求,同时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四是稳定外贸出口。在这些政策的调节下,中国经济在年内能够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5月物价涨幅的回落,为改革及政策微调加大了空间。预计未来5个月CPI同比涨幅将维持在2.6%左右,全年涨幅为3%。这为宏观政策微调尤其是利率、资源价格等改革创造了难得机遇。
  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认为,未来一段时间CPI将继续呈现出回落趋势,宏观调控更应避免经济滑坡风险。预计未来将有更多支持投资的政策出台,但出台类似2008年的需求刺激政策可能性很小。(.中.国.证.券.报)


  5月经济数据继续低迷 稳增长需更多政策出台
  国家统计局9日公布的5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整体表现延续了4月份的低迷走势。
  为应对经济下行,在数据公布之前2天央行下调了利率。但是经济学者认为,仅仅依靠降息乃至货币政策并不足以保证经济企稳回升,决策部门还需要拿出更多的稳增长举措,这包括进一步推进结构性减税,扩大民间资本的投资范围,对房地产行业进行精确调控,等等。
  数据 经济下行压力仍大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5月份宏观经济延续了4月份的放缓势头,国内需求仍然相对疲弱,实体经济的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从生产来看,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出现微幅反弹,同比增长9.6%,高出上月0.3个百分点,但仍低于10%。估算相对应的GDP增速仍在7.5%的年度增长目标以下。汇丰银行宏观经济分析师孙君玮对记者说。
  需求的情况更差一些。前五个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幅从1至4月份的20.2%放缓至20.1%。其中政府投资仅增长了10%,民间资本投资从前四个月的27.3%回落至前五个月的26.7%,1至5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速也比1至4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
  代表消费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幅低于预期,同比增速从4月份的14.1%放慢至5月份的13.8%。除珠宝之外,大部分消费品销售额的同比增速都有所放缓。
  整体看来,各项实体经济指标也保持在低位运行,同时也明显低于历史平均区间范围。我们也因此认为第二季度的GDP增速将回落至大约8%的水平。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点评称。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也表示:去年四季度以来的货币信贷政策放松,对工业、投资、消费的积极作用还没见到,5月份统计数据仍不乐观。
  不过,5月份的数据同样透露出一些积极信息。孙君玮说,从6日公布的数据来看,整体经济下滑的态势有所企稳,表现为工业生产以及投资环比数据均有所回升。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三个月来首次回升,有助于对冲房地产投资放缓对整体投资增速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政府财政资金增长27.1%,大幅高于去年10.8%的平均水平。银行信贷资金增长也有所加快,1至5月同比增4.8%。这说明前期出台的稳增长政策开始起效。
  物价 回落幅度超市场预期
  5月份的物价回落幅度同样超出了市场预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只同比上升了3%。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认为,这说明虽然存在波动,但至少在未来几个月内,CPI的走势基本上是逐渐下行的趋势。
  他对记者解释说,5月份CPI继续下行的原因,首要因素是CPI权重占比最大的食品价格的持续下跌。另外从宏观经济环境看,今年以来经济下行比较明显,总需求放缓;国际上,近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下降,输入型通胀压力减小,这些因素均促成了5月份CPI的继续下降。
  展望下一步物价走势,胡迟认为,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在未来的数个月内,上述因素仍将继续发挥作用,从而保证CPI还会继续回落,完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全年CPI涨幅控制在4%的目标比较乐观。物价因素已经不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首要问题,考虑到经济减速压力有所增大,国内经济滑坡风险增加,稳增长的问题更值得决策部门重视。
  然而,物价的持续回落很可能增大经济滑坡的风险。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中国很可能会出现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和CPI增速同步向下的情况,这对经济的影响会非常厉害。这种情形比较有威胁,若是没有政策的及时跟进,二者可能会互相带动,并形成加速下降。他预测我国二季度GDP同比增速将跌破8%。
  建融投资发布的报告表示,5月份CPI较上月继续回落,幅度略超市场预期,一方面受到基数效应和季节性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需求端的疲弱,尤以燃料动力为代表的上游产品价格降幅最大。
  压力 仅仅降息还不够
  为了稳增长,在5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公布之前的6月7日,央行宣布自2012年6月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并调整利率浮动区间。这一调控举措总体上被认为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推进利率市场化,但是对降息可能产生副作用的担心也随之而来。
  北京领先国际金融资讯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董先安表示,与其它主要国家的央行不同,中国央行直接调整商业银行对客户的存贷款利率。在中国的银行体系,贷款利率相对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的下降,不是使银行去扩张贷款,银行有更大动力将更多资金配置在超额备付、回购、债券等资产上。降息后,商业银行的超额备付率上升,贷款占比,特别是中长期贷款占比却将走低。所以降息可能产生减少贷款供应的激励。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孙咏梅则对记者说,市场降息预期渐浓,房价及房租的上涨的期望值与炒作空间将会加大,向房地产调控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不加以重视,不仅对民生形成更大的压力,而且还会吞蚀前一个时期房地产调控的成果,造成新的影响经济安全的因素。
  随着央行5月份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6月份又宣布降息,市场对决策部门将进一步利用货币政策稳增长预期加大。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表示,降息显示央行货币政策放松力度明显加大,节奏加快。向前看,通胀下行趋势明朗也为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放松打开了空间,预计年内仍有两次的降息空间。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预测,下半年还会有至少四次总计200个基点的准备金率下调空间。
  不过,稳增长光靠货币政策显然是不够的。相比于货币政策,在拉动经济方面财政政策会更有效。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说。
  对策 财政政策对稳增长作用更大
  蔡志洲认为,目前的中国经济所存在的问题,不是只靠货币政策就能奏效的。财政政策对稳增长的作用更大,尤其是应该进一步推进结构性减税。
  他对记者说:多年来中国税收增长速度一直快于经济增速,营业税和消费税涨幅更是偏大。营业税和消费税主要由企业负担,减税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维持经营利润。
  陈东琪则表示,稳增长第一该做的就是减税。一方面,通过减税可以诱导市场的资源向实体经济,向消费领域渗透;另一方面,减税也有利于对抗通胀,对抗负利率,让消费者和投资者有能力去进行消费和投资。
  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宏观经济金融研究处副处长付兵涛还建议要扩大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
  他说,通过放开垄断领域,引入民营资本,扩大竞争提高效率,进而提高投资水平,我国很多行业出现过上述现象。近期,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的文件集中出台,先后有铁道部、卫生部、交通部、证监会、国资委、银监会等部委放宽相关要求,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虽然这些措施见效需时日,但无疑有利于我国投资的持续性增长。
  另外,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提出,要对房地产行业进行精准调控。他在2012APEC中国工商领导人论坛间隙对记者表示,房地产行业是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调控必须做到精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这句话要一字一句读。
  我的理解是说,各个地方政府要更加精确地去控制投资性跟投机性的需求,但是对于真正的刚需,你不应该误伤,该释放就释放,该鼓励就鼓励。李稻葵说。
  李稻葵说,房地产问题是中国经济过去十年发展模式不合理所形成的一个慢性病,慢性病要治理,过程就要缓和,而且要和经济体的成长过程配合起来。房地产行业确实非调整不可,但是这个调整的过程应该越平稳越好,越精准越好,最佳的调整目标应该是价格部分下降,但是交易量不大幅度下降。所以应该保护第一次买房的刚性需求,鼓励改善型需求。(.经.济.参.考.报 .方.烨)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