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劲爆看点 私募内部信息交流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机构劲爆看点 私募内部信息交流

加入日期:2012-5-9 20:41:15

此信息共有6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目录:
  一、两市重大情报专家点睛
  陈共炎:金融创新要防止脱实向虚
  郎咸平: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
  易宪容:千万别低估了当下金融改革的难度
  谢国忠:美股存在10%至20%下跌空间 或提早推QE3
  曹中铭:京威股份陷退市闹剧说明什么?
  叶檀:外部猎手举弓 民企被猎杀
  二、今日机构劲爆看点
  利空突降两市 大盘震荡下挫
  大跌不改向上趋势 逢低逐步低吸
  多空天平逆转 静待4月经济数据信号
  沪综指险守2400点 谨慎参与
  2400点或将具有强支撑
  市场信心疲软 股指寻找支撑
  市场出现第一次短期压力 控制仓位
  做空能量继续释放 2400点必定失守
  利空突袭 阴跌背后主力是何图谋
  高位整理中的市场对策
  三、火线热点飙升内幕
  传天然气规划将出台 十二五天然气需求将翻番
  四、顶级私募内部信息交流园
  顶级私募关注个股:开能环保环保龙头资金抢筹
  顶级私募个股内幕消息汇总:太极股份资产整合有望在上半年明确
  顶级私募建仓成本:科学城主力平均持仓成本7.80元
  五、民间高手股王争霸
  月盈利前15名绝顶民间高手一览:最牛高手一月盈利
  民间高手仓单:两大高手开始空仓


  
一、两市重大情报专家点睛


陈共炎:金融创新要防止脱实向虚

  积极推动证券公司创新业务试点和常规化发展
  中国证券业协会会长陈共炎昨日在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上说,随着创新措施的推进落实,证券行业发展环境将会彻底改变;但金融创新要防止演变为脱实向虚、自我循环。他还表示,尽管业内呼吁要包容创新失误,但创新要有准备,各公司应具体研究各自的创新战略。他特别强调,涉及创新发展相关制度的修订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程序,在新制度正式出台之前,仍要严格执行现行制度。
  据陈共炎介绍,各券商在讨论中提出的建议主要有:要坚决区分公募和私募;在场外市场,特别是柜台市场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发挥券商的作用;此外,对券商对外开放的问题应给予具体明确的政策指导,应允许建立完整的业务链条等;对于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投行业务、经纪业务等都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他表示,将认真吸收这些建议,对征求意见的几个配套措施进行修改。各单位应将相关书面意见在5月20日前及时反馈。
  陈共炎表示,在积极引导行业自主创新发展的同时,协会有效配合监管安排,推动证券公司创新业务的试点和常规化发展。今年以来,共有51家公司融资融券业务实施方案通过专家评价,正在积极申请业务资格。同时,协会还组织推动了并购基金业务等创新产品和业务的实施。配合证监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制度改革,制定完成了证券公司财务顾问执业能力专业评价工作安排。
  陈共炎认为,本次研讨会在券商创新方面形成了三个方面的共识。一是对创新认识高度一致。二是建议的具体措施多。本次会议推出相关措施的征求意见稿提出了11条近期措施,随着这些措施的落实,证券行业发展的环境将会彻底改变。三是公司感觉压力加大。行业创新模式已经发生变化,由过去的以监管部门、自律组织推动创新向券商自主创新转变。
  他说,协会在引领行业创新发展中有五点体会。一是行业创新发展必须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切实防止金融创新演变为脱实向虚、自我循环。要强化公司及其从业人员的适当性义务,坚持投资者适当性制度,为投资者提供产品或服务时进行分类分级管理。
  二是依靠专业力量谋求公司的创新发展。尽管要包容创新失误,但创新失误也有不同的情形,准备不足、专业不精等都有可能导致创新失误。各券商要结合自身特点研究公司创新发展战略,找准公司定位和创新着力点,通过差异化发展,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创新实践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创新的原动力应该来自券商,行业的创新发展应充分尊重市场运行规律,发挥券商自身的能动性。此外,搞好创新,风险管理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四是必须把握好创新发展与合规管理、风险控制的关系。各公司要有效跟踪、研判和管理创新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健全风险隔离措施,把风险控制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内,切实防止风险外溢形成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及时适应券商创新过程中的新模式、新业务、新产品对合规风控工作的新要求,完善风控合规体系。
  五是创新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和券商自治三者间的关系,充分尊重券商的主观能动性。

 


郎咸平: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

  一个没有危机感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我说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绝不是危言耸听、故弄玄虚!在我的新书《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中,我要告诉那些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国人和官员,今天的中国经济有多危险、多可怕。我们身处世界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却浑然不知,我们习惯低估我们的对手,又习惯高估我们自己的实力。我今天就是要把我们的危机说清楚,以唤起国人的危机感。否则,我们的经济就要真的翻车了。看看美国,今天之所以强大,靠的就是危机意识;危机意识,已经成为美国精神的一部分了。因为只有危机才能凝聚人心,才能增强国家的向心力。
  有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危机视而不见,粉饰太平;更可怕的是,当危机来临的时候,我们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制造更大的危机。我们常说成绩是主要的,这些我们的媒体已经说得够多的了,我就不说了。我在本书中,将专门谈我们在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危机。我经过研究发现,今天中国经济的问题,仅仅依靠现行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手段,是无法解决的,我们还应该寻找其他办法。功夫在诗外,对此,读者可以详细阅读本书。同时,通过本书我也试图理清一条中国下一步经济改革路线图来,供大家评判。
  我在此再强调一遍,我的预言从来没有错过。在2010年初出版的《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2》中,我就告诫大家美国要对我们发动汇率大战、成本大战和贸易大战,多少人觉得我是痴人说梦,多少人说我是杞人忧天。当时,我还告诫大家不要以明天的产能过剩解决今天的产能过剩,否则等我们花光了财政积蓄,经济肯定又要二次探底。
  如今呢?汇率大战导致中国出口失去竞争力,高端就业岗位回流到美国,低端就业转移到东南亚。成本大战导致中国进口持续飞增,2011年石油进口消耗的美元激增了45.3%;贸易大战导致中国从光伏到轮胎的每一种快速增长的出口产品都被精确斩首。不仅仅是外贸企业被折腾得一塌糊涂,成本大战也精确狙击了4万亿受益的企业,比如铝业60%的铝土矿都靠进口,钢铁行业80%的铁矿砂都靠进口,这些在4万亿拉动下风生水起的产业,如今无不陷入全行业的巨亏。
  更可怕的是,4万亿引发的严重通货膨胀,又直接导致老百姓的财富严重缩水;内需因而欲振乏力,又造成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进一步打击了制造业。直接结果就是中国制造业出现一场静悄悄的大裁员,这次裁员的力度和经济下滑的幅度在很多行业甚过2008年金融危机。而带头大裁员的竟然是行业领军企业,裁员的重点又往往是其核心业务的制造环节,比如美的和小天鹅的家电业务、比亚迪(002594)的手机和电池代工业务、雅戈尔(600177)的服装业务,而不敢裁员的国企只好选择大幅度降薪。直接反映内需冷暖的零售行业更是一片狼藉,从李宁陨落到国美利润衰退,都说明老百姓的购买力在大幅下挫。
  但是即便如此,很多国人还是很有优越感,总是喜欢把别人的威胁当成自己强大的证明。美国战略重心重归亚洲,从军事、贸易、经济等方面全面遏制中国,可是我们很多人对这种威胁视而不见。无论是南海危机、东海危机,还是中东变天,都无法唤醒这些人自大的美梦。反倒是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就是因为长期以来一直有危机意识。可以说,美国危机意识之强甚至已经到了妄想狂的病态。当初,美国之所以捏造证据,诬陷萨达姆,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也要单边主义行动、发动战争,就是因为美国觉得萨达姆是威胁。
  其实这才是美国的常态。回望历史,美国不只是对英国、德国、苏联和日本这样的大国奉行遏制战略,对小国也从不手软。只要美国觉得你对它的地区利益构成了挑战。各位晓不晓得,世界著名的旅游工业城市夏威夷就是美国武装侵略得来的。美国带领军队直接推翻了当地王室,其导火索就是在夏威夷的美国糖商利益受到了威胁。此外,美国对尼加拉瓜、危地马拉、智利、秘鲁、阿根廷这些拉美国家都搞过颠覆,甚至怂恿军人武装推翻民选政府。遗憾的是,我们国人对这些历史似乎从来都不感兴趣。
  我说点儿国人比较感兴趣的吧,还记得1999年美军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吗?也许,很多人会说记得,但是,在我看来,我们根本就忘了。首先,北约这次行动根本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其次,事后所谓前南国际法庭对南联盟领导人米洛舍维奇指控了60多项罪行,审了五年,也没审出什么结果。美国甚至拒绝批准其保外就医,2006年米洛舍维奇惨死狱中。这种以空袭打垮正规军、扶植反对派颠覆现有政权的手法,随后在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都曾上演过。冷战结束后的20多年,美国的军事行动从来没有消停过。
  我们总是指责美国是冷战思维,其实我们完全搞错了,这种危机意识从来都深植于美国精神,它不仅深刻影响了美国的国际政策,也时刻作用于美国的国内政策。在奥巴马的国情咨文中,2009年提到四次挑战、四次威胁;2010年提到三次挑战、一次威胁;2011年提到三次挑战;2012年提到四次挑战、四次威胁。而在美国眼中,中国既是挑战,又是威胁。
  让人担忧的是,面对危机四伏的局面,我们并没有危机意识,反而充满了错误思维,比如非左即右、非公即私、宏观调控,微观搞活以及跨越式发展(其实就是大跃进式思维)。就好像妄想症、迫害症与美国如影随形一般,这四种错误思维一直困扰着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

 


易宪容:千万别低估了当下金融改革的难度

  任何制度改革都是利益关系重新调整,都会让一些人或集团获益,而让另外一些人或集团受损。那么当前金融市场制度改革究竟让谁受益、让谁受损?是保持既有的利益格局,比如只进行增量改革,还是打破现有金融利益格局后重新调整?这些问题就成了金融改革制度设计的关键。
  从年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突出强调金融要回归实体经济及防范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到国务院批准温州综合金融改革开始试点,再到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天津、上海、重庆、鄂尔多斯(600295)等各地的金融改革试点风起云涌,汇率、利率、人民币国际化、证券、保险等多方面的改革措施纷纷出台,中国新一轮金融改革大潮正浩荡奔涌。
  对此,不少观察人士对未来几年中国一系列金融制度改革充满了期许,怀有多种憧憬。不过,从当前国内金融改革的这股态势来看,笔者认为,眼下至少有几个层次的问题需要抓紧理清。尤其千万不能低估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认知、机制及利益上的严重分野,这是当前国内金融改革的严重障碍或阻力。如何化解与消弭这些分野,正是国内金融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所在。
  先从对金融市场的认知角度来看,中央与地方就有很大不同。中央政府更加关注的是中长期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防范系统性的风险及区域性风险,而地方政府的关注重点是如何突破现有的传统的金融市场体系,以便通过金融市场的资本运作来尽可能地拉动当地经济快速增长。
  近20年来,可以说无论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政府总是将信贷扩张视作缩小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最佳方式。这样不仅达到社会收入实现重新分配并为中低收入者容易接受,而且也不需要触动现有的利益关系进行制度改革。所以,过度信贷扩张是现代国家维持社会稳定及经济增长使用最为频繁的工具。可以说,这是近二三十年来金融危机的主要根源。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尽管不少国家仍然在通过信贷过度扩张,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救本国经济,但各国政府也已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对国家经济造成的危害。因此,如何把信用扩张界定在一定的边界内,如何控制系统性及区域性的风险,如今已成了各国政府金融监管的主题。这就是为何今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宗旨是要让中国金融业回归到常态,回归到为实体经济服务基点上来的意义所在。
  但是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出于地方经济区域性及政府官员任职周期的考量,新一任地方政府官员别无选择总要将如何在任内能取得骄人政绩的短期目标放在第一位。就中国目前的制度安排来说,地方政府想要尽可能快地实现政绩,通过信用过度扩张经营城市当然是再好不过的工具。因为,中国的金融市场不仅是一个统一的市场,而且市场信用完全由中央政府隐性担保。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任何过度使用现有的金融体系或信用,其收益可归地方政府,但运作成本或风险则可能让整个社会来承担。在这种情况下,谁过度使用现有的金融体系,谁就可获利。这就是为何各地方政府的金融改革与试验风起云涌的根源所在。因此,对于这些金融改革与试验,中央政府需要从全局性、风险防范的角度来通盘考虑,以便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发生。也就是说,当前这种地方性金融改革与试验能够走多远,是否会掀起一波全国性地方改革热潮恐怕还得观察。
  从国内金融市场成熟度来看,一方面,国内金融市场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中央政府总是希望对金融资源的控制来保证其经济目标实现或让金融资源更多地流向政府所指向政策目标及行业;但另一方面国内金融市场改革落后不仅成了国内金融市场发展严重的障碍,而且严重的金融抑制不利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的发展。
  别看银行业股份制改造后市场竞争很激烈、证券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很高、大量外资进入保险业,但是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相比,实际上国内金融市场的总体制度环境仍然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比如政府对金融市场信用的隐性担保,金融市场政府管制严重、价格机制扭曲、承担风险与责任的市场主体无法形成等等。而当前国内金融市场许多乱象根源恰也就在这里。房地产泡沫吹得巨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泛滥、民间高利贷盛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无不是与当前国内金融体系市场化程度不高有关。如果国内金融市场没有一个有效的价格形成机制,那么许多问题要得以化解也就无从谈起。当然,最近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及证券市场改革的新进展,将推动国内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与扩展。比如未来在资本账户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证券市场改革、银行体系改革等方面还将陆续有重大的改革政策出台。但是,国内金融市场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实体经济的要求仍然存在较大的距离。
  从金融改革的利益分配角度看,可以说,任何制度改革都是利益关系重新调整,都会让一些人或集团获益,而让另外一些人或集团受损。那么当前金融市场制度改革究竟让谁受益、让谁受损?是保持既有的利益格局,比如只进行增量改革,还是打破现有金融利益格局后重新调整?这些问题就成了金融改革制度设计的关键。就目前的情形而言,地方性增量改革积极性非常高,动力充沛,而完善现有金融体系机制的改革则困难重重。其根本的问题就是,前一类的金融改革不触及现有金融体系内部的利益关系调整,地方政府只是希望通过这种改革来分享金融体系中的一部分利益,而后者的改革难度与阻力,就在于非得调整既有利益关系不可。因为在现有的改革框架下,不仅既得利益者往往是政策制定的主导者,而且他们也很容易把其利益制度化与合法化,从而有可能使得改革的方向离市场逻辑与市场法则越来越远。(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谢国忠:美股存在10%至20%下跌空间 或提早推QE3

  法希两个政治选举令全球金融市场受挫,玫瑰石顾问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周一(5月7日)表示,受益于避险资金涌入,美元、美债、黄金将出现飙升,按照德国与法国后续协议结果,预计美国股市将存在10%-20%左右的下跌空间,最后迫使美联储(FED)提早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QE3).
  在谈到法国总统大选结果,谢国忠称,对于市场而言,法国总统选举结果不是好消息,德法两国此前提出的削减财政赤字计划可能被推翻,不采取紧缩政策而是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只会加速通胀风险。
  谢国忠指出,欧洲经济出现危机是不可避免,预计欧元兑美元可能下探1.20水平,此后美联储主席伯南克(Ban Bernanke)可能不愿看到美元升和美股跌的情况发生,进而提前推出QE3.
  在被问及欧债危机将如何演变下去时,谢国忠表示,欧元区老大哥德国的态度至关重要,德国等强国退出欧元区,才会导致欧元解体;如果弱国退出欧元,欧元还将继续存在,但问题是,现实并不允许德国退出欧元区,因为马克汇率将走强,进而威胁到德国海外资产。
  他称,德国并没有其它选择,只能坐下来跟法国谈判,协商出对欧洲、甚至是全球金融市场最有利的解决方案,否则到最后又要欧洲央行(ECB)印钞票救市,只是把既有问题往后延而已。
  此外,谢国忠谈到了最坏的情况。他称,假如欧元区与法国分道扬镳,不但欧元兑美元汇率将跌至平价水平,美国股市也将跌破去年10月低点,除非美联储实施QE3,才有机会挽回美股跌势。

 


曹中铭:京威股份陷退市闹剧说明什么?

  6300股流通股对于一家总股本达3亿股的上市公司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但却攸关今年3月9日才挂牌的京威股份的生死。京威股份高管王立华不经意间增持自家公司6300股股票的行为,也正在市场中持续发酵,结果如何备受市场关注。
  根据规定,上市公司高管的持股不计入社会公众股。尽管王立华买入股份只占京威股份总股本的0.0021%,但却由此导致京威股份社会公众股低于总股本25%的比例。如果京威股份的社会公众股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25%的比例,那么其将不具备上市条件而面临退市风险。
  身陷退市风险的闹剧,上市公司亦与深交所积极沟通以寻求 灭火的方法。无论是该高管主动辞职或是在规定时间内实行公开增发以增加社会公众持股比例也好,还是王立华主动违规全部抛售股份也好,京威股份的退市闹剧教训都是深刻的。
  其一,4月18日买入股票,上市公司5月7日才公告,中间这么长的时间内,监管部门、上市公司、保荐机构以及高管本人等,居然都没有发现增持行为可能导致上市公司的退市风险。试问,监管部门平常是如何对市场实施监管的?
  其二,上市不久的京威股份目前仍然处于保荐机构的持续督导期内,如果说京威股份的高管在上市之前不熟悉上市规则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在挂牌之后还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保荐机构又是如何 督导的呢?京威股份保荐人国信证券是否也该承担督导不力的责任?
  其三,上市公司治理与高管本人方面的问题。虽然是高管个人买入自家公司的股票,但也暴露出京威股份公司内部治理上存在的缺陷。既然是上市公司,无论是其公司治理,还是高管本人,都应该符合一家上市公司最起码的要求,至少要对市场的游戏规则做到心知肚明。
  区区6300股股票,其引发的却并非只是退市风险这么简单。在这一闹剧中,监管部门、上市公司、保荐机构以及高管本人全部 被涉及。如果京威股份没有解决好高管增持的问题,最终导致退市风险警示或停牌,还将波及询价机构与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更将对中国资本市场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京威股份的退市闹剧,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长期以来,市场关注上市公司的退市风险,一般都盯着其业绩,很少关注股权分布是否合规等方面。而京威股份身陷退市闹剧告诉我们,任何一条会触发退市的条件,上市公司都不应漠视。
  另一方面,近几年为数众多的新股纷纷鱼贯而入在沪深市场挂牌,京威股份保荐机构督导不力其实也并不意外。毕竟,保荐人更关心的是发行人能否上市,是否能够以高价发行。毕竟,重上市轻督导已成当前保荐行业的潜规则。(每日经济新闻)

 


叶檀:外部猎手举弓 民企被猎杀

  民企受到无数的关爱,但仍然被猎杀。来自外部的猎手举着弓箭,彰显着自己的实力。
  做空是第一招猎杀技。继中概股在美国市场折戟,在中国香港市场也未能幸免。据报道,今年3月至4月间,香港的内资民企股经历了一场生死劫。短短30天里,多家内地在港上市企业被曝出财务造假、更换会计师、高管辞职的负面新闻;而港股167家内资民营企业里,有130多家股票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有18家企业股价遭腰斩。到4月20日,在港上市的民企股有132家出现股价大跌,44家延迟发布季报,14家遭遇停牌。
  悲剧从3月13日博士蛙突然宣布更换审计,原先负责公司审计工作的德勤即日弃任开始,到现在没有结束。4月初,曾在美国中概股做空行动中大显身手的浑水公司创始人卡森布洛克公开宣布,香港很可能是内地民企下一个欺诈重地。
  这位擅长猎杀在美上市中概股的杀手4月11日发布报告称,内地民企经过金融诈骗学校一系列包装后,以明星股的身份在境外上市,以期获得市场投资者的信赖。报告发布当天,恒生中国企业股指数便大跌至10596.91点,比3月1日下降8.7%。日前市场正流传着一份疑似浑水机构点名的民企名单,当中提及36只民企股,中概股成为现成的做空标的。虽然研究者理性表示,民企并不全部造假,但投资者在无法区分真假的情况下,理智的做法是宁信其有,对所有的内地民企上市公司打个折价。
  因为信用不佳被做空,只是资本围剿内地民企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中国消费者失去了对本土品牌的信任。
  缺乏历史与文化完整传续的地区没有奢侈品牌并不奇怪。世界奢侈品协会2012年1月公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奢侈品市场年消费总额已达126亿美元 (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与豪华车),占据全球份额的28%,中国已成为全球占有率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家。另一份来自环球奢侈品杂志的调查数据让人尴尬,显示中国高端消费群体对本土消费品的冷漠态度,有86%的中国消费者表示,不会购买标有中国制造字样的奢侈品。如此一来,掌握数万亿财富的高端消费群体必须刨除在中国制造之外。这些人是国外高端品牌的有效消费群体,他们可以购买几千块钱一条的真丝爱马仕围巾,本土一百元一条的真丝围巾却无人问津。
  可怕的不是失去高端消费群体,而是失去中端消费群体,中等收入人群对中国制造不感兴趣,这将铲除中国提振内需的根基。
  5月8日,《华尔街日报》发表题为《中国人开始厌倦中国制造》的文章,指出巴克莱资本在一份新发布的研究报告中说,更多中国内地人不仅在物质上变得更加富裕,在如何花钱方面也开始更具判断力。他们越来越把目光投向优质产品,而且往往是进口产品。他们表示,在购买生活必需品和非必需品两方面都抱持着这个态度。
  结果立竿见影。内地消费企业估值下降,提振品牌乏力,而国际品牌大举扩张。内地消费类股中,有至少10只股票的市值在过去两年缩水35%至85%,其盈利预期此前曾数次遭到下调,展示出比周期性放缓更严重的阻碍因素。市值大幅缩水的企业既包括安踏、李宁和中国动向等体育用品公司,也包括宝姿时装等高端时装零售企业。
  与此同时,海外跨国公司大举扩张。耐克和阿迪达斯向中国三线城市以及更偏远的地区扩张;可口可乐去年在中国的饮料销售额增长了13%,其销售额增幅首次可以与方便面及饮料巨头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媲美,可口可乐计划在2015年之前的三年里向公司的中国业务投资40亿美元;在最近收购了糖果生产商徐福记国际集团和食品生产商银鹭的股权后,雀巢目前从中国获得的预估收入约为50亿美元……
  失去中等收入人群的消费信任,是中国制造、中国经济转型不可承受之重。未来能否维持每年17%的消费增长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中国企业难道只能在城乡结合部推销廉价的毛巾、牙膏?
  同一天,《每日经济新闻》披露浙江海宁知名企业宏昌制革老板疑因数亿巨债跑路。当海宁皮城的租金收入越来越高,当资金食利者越来越多,当税费改革无法落到实处,民企受到内外两股做空势力的共同猎杀。前者是因为某些中国民企大如漏斗的信用漏洞,后者则是制度性的食利与歧视制度。


此信息共有6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