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劲爆看点 顶级私募内部信息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机构劲爆看点 顶级私募内部信息

加入日期:2012-5-7 17:49:51

此信息共有5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目录:
  一、两市重大情报专家点睛
  左小蕾: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
  水皮:郭树清眼前还只是一个人在战斗
  巴菲特:哪些中国公司能变伟大?
  李志林:退市新规雷声大雨点小 不用恐慌
  李斌:市场经济的半瓶醋
  二、今日机构劲爆看点
  震荡回调 伺机而动
  欧美股市不稳 A股焉能能独善其身
  稳步推进蓄势挑战新高
  小盘独霸天下 力压权重股牛头
  平量小阳 政策之后的风险很大
  市场人气低迷 寻机降低仓位
  止跌企稳 如何布局领涨新主线
  尾盘拉升暴露主力真实意图
  分化格局下市场仍一路灿烂
  做多能量持续堆积 个股行情持续深化
  三、火线热点飙升内幕
  两部委力挺软件大减税 12股有望崛起
  四、顶级私募内部信息交流园
  顶级私募关注个股:包钢稀土除权后机构抢筹
  顶级私募个股内幕消息汇总:青松建化近期停牌注资
  顶级私募建仓成本:零七股份主力持仓成本10.94元
  五、民间高手股王争霸
  月盈利前15名绝顶民间高手一览:最牛高手5月盈利25.09%
  民间高手仓单:4高手重仓金丰投资

  
一、两市重大情报专家点睛

左小蕾: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

  在昨日举行的恒生银行优越理财、优越体验之2012财富讲座上,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表示,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
  今年开始,国内经济增速明显放缓,通胀却并未降温,有不少市场人士担心中国会出现经济硬着陆。左小蕾则认为不会出现经济硬着陆,虽然我国今年的经济增速有所下滑,但是经济形势已经与2008年不一样。
  她详细解释道,目前外部经济形势已经趋于缓和,虽然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但是稳定的货币政策保证了国内经济的平稳增长。通胀看起来虽然处于高位,但比较平稳;房地产调控逐渐出现成效,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可能性很小;此外,地方政府平台贷款的风险透明度也逐渐增加,如此看来一些可能引起经济硬着陆的不稳定因素都有所改善。
  左晓蕾的观点代表了目前国内的主流意见,在此之前,由于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增速连续下降,尽管业界关于我国宏观经济硬着陆的担忧声一直不绝于耳,不过乐观派的声音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水皮:郭树清眼前还只是一个人在战斗

  华夏时报和腾讯财经一起搞了一个华夏理财的多空论坛,开坛的嘉宾除了水皮之外还有滕泰和陈兴动,前者是民生证券的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后者是法国巴黎百富勤证券北京首席代表兼总经济师,一个是典型的土鳖,一个则是典型的外行。
  有意思的当然不是两人的身份,而是两人的观点,在于第一季度经济是否见底的回答上,两人的答案惊人的一致,道理虽然各有不同,但是一致的认识是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从第二季度开始,中国的经济当步入升途。用滕的话讲,2012年笼罩在中国经济头上的三重阴霾正在逐渐散去。阴霾之一当然是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11年10月底开始到2012年4月18日央行表态,确定货币政策转向;阴霾之二是进出口,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得到公认,随着欧债危机渐趋平静,二、三月出口的低谷应该已经结束;阴霾之三则是换届的副作用,随着地方和中央换届的完成,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一定会把投资重新烧旺的。
  滕泰相对乐观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陈兴动作为一个外行的代表居然也认为8.1%是可以接受的,而在统计局公布这个数据前,他根据自己的模型测算,推导的GDP是8.2%,较之8.1%为高,基本上和世界银行的中国季度报告预测相同。在水皮的印象中,外行们对于中国经济数据的判断较我们官方而言都相对要谨慎偏低,但这一次这个规律被打破。一方面说明这次数据的真实性,一方面也反映了现实的残酷性。而据说无论是滕泰还是陈兴动在各自的模型中均尝试过将房地产的投资设定为10%左右以寻找对应的GDP增速,发现相对应的是可以确保7.5%的底线的。要知道去年一季度房地产的投资增速是30%以上,而现在只有20%,下降了10%左右,如果再下10%,GDP还能保持在7.5%?既然我们的节目是多空论坛,既然必须抬杠,既然两人都持乐观之态,那么水皮不得不扮演反面角色,和两位唱唱对台戏。
  和乐观的判断认为一季度是挖坑或者急挫不同,水皮认为GDP的增速是由此下了一个平台整理,绝无立刻好转那么乐观。从数据上看,2010年第四季度GDP已经下滑至9.7%左右,2011年全年都在9.8%-9.2%之间作窄幅平台整理,今年第一季度是打破了平台下落一个台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经济下滑到关键数值的时候,我们根本看不到2008年底宏观决策的那种果敢和魄力,对于4万亿的评价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对于点位和时机的把握是一样的,这样导致现在的决策左顾右盼,犹豫不决,而职能部门更是站在各自的立场强调各自的利益,难以形成合力,否则不会有4月18日央行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辩解式专访,说是政治表态不如说是无可奈何。至于换届因素的影响至少要到下半年才会消除,换句话讲,上半年的调控即便在认识上能形成一致,在执行层面上恐怕前后也会有相当的差距和力度,细节出魔鬼,这是大家不可不察的。第二季度GDP如果真的能见底,已然属于幸运。
  其实,见底早一个季度晚一个季度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水皮担心的是这或许是一个拐点周期的到来,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无论是民工荒还是中小企业的停工荒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转型不仅是政府的要求,更是企业寻找新生的要求,我们也许不得不接受一个GDP持续在7.5%上下的时代的到来,不再奢望有9%以上的增速,不再指望以速度拼进度,放平心态,踏踏实实把耽误了已久的改革大业再作点现实的推进,以制度的红利来推进下一步的增长方式的转变。陈兴动说日本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之后持续高增长到1974年,之后增速下滑到5%左右又延续了10年左右,中国也许会重复这种轨迹。
  2012年的希望来自于绝望。这是水皮2011年最后一篇杂谈的观点,从中国股市的表现看这种判断是正确的,拜托新主席郭树清的敢想敢干,中国证券市场迎来了二次股改的机遇,此轮行情的使命并非在于高度,而在于修复从2008年以来被摧毁的估值体系,把低估的蓝筹打上去,把泡沫化的中小板和创业板打下去,以达到相对动态平衡。证监会劳动节的劳动无一不围绕这个目的展开,新股发行意见和退市条例公布可谓一上一下,打通任督两脉,而降低交易成本体现的则是一种政府自我革命的取向,这是一种利益交换的过程,可以期待,但是期望值不能过高。没看出来吗?郭树清眼前还只是一个人在战斗;明白了吗?大盘为什么一步三回头;合力、共振会有的,只是需要耐心,需要等待。


巴菲特:哪些中国公司能变伟大?

  信息时报综合报道 北京时间5日22:30至6日04:30,巴菲特拥有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在其故乡奥马哈市举行,这也是一场属于全世界投资者的盛宴,多达4万人前往朝圣,聆听巴菲特的智慧。巴菲特的病情让本次大会平添了诸多看点:巴菲特的身体状况、接班人问题、巴菲特在2012年的投资策略,以及对中国企业的看法等话题都受到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中国哪些公司可能变伟大
  在巴菲特股东大会上,伯克希尔·哈撒韦副主席芒格对中国需要多长时间才能产生像可口可乐一样伟大公司问题的回答是:中国已拥有一些伟大的公司。巴菲特指出:我们倾向于中国某些出口产品良好的公司,主要是消费者产品。中国已拥有一些巨型公司,它们的市值将超越某些美国公司。
  再谈比亚迪前景
  在中国企业中,比亚迪是最受股神巴菲特青睐的一家。巴菲特效应也使比亚迪一度名声大振、股价暴涨约10倍。但三年后,比亚迪的股价已逼近巴菲特当年的购入价。股神难道在中国看走了眼?
  有投资者提出了关于比亚迪汽车的问题,巴菲特让看好比亚迪汽车的芒格回答该问题,芒格称,公司正关注这家中国汽车制造商。芒格特别提到了政府对电动企业的补助,他认为该公司的成功与盈利或最终将明朗。在被追问到未来比亚迪出售的汽车中将有多少会在美国生产时,芒格简要的回答称:寥寥无几。
  评论科技股亚马逊
  众所周知,巴菲特一直是科技股的排斥者。然而去年11月份,他破天荒地宣布已斥资107亿美元增持了656多万股IBM,持有了IBM公司5.51%的股份,成为IBM的第一大股东,消息当时就引起了市场的轰动,自此巴菲特已经在科技股领域打开了一扇窗。去年第四季度,巴菲特还增持了516多万股英特尔公司股票,总持股为1149多万股,市值约3亿美元。IBM公司的股价去年累计上涨了55%,这笔投资给巴菲特带来了丰厚利润。
  在股东大会的问答环节,巴菲特谈及他对IBM电脑公司的巨额投资,但表示不会涉足谷歌和苹果这样的科技巨人,说自己在投资上区别对待谷歌、苹果和IBM是有原因的。他表示:前两家都是伟大的公司,10年后它们更值钱我一点都不惊讶。我只是无法在有把握的价位上买入它们。在我们看来,IBM犯错误的可能性比谷歌或者苹果要低,至少我们是这样认为的。苹果创造了无比卓越的产品,我只是不知道如何给它估价。
  巴菲特还表示,亚马逊宛如一个发电站,它将影响到很多行业。芒格随即指出:对多数零售商来说,亚马逊是一个大麻烦。
  如何反向挑选投资对象
  在巴菲特股东大会上有股东问:大家都对你们买什么感兴趣,使用一下芒格反向思考法则,你们不会买什么?巴菲特指出:我们将力图不碰为我们所不能理解的东西。这不是说我不知道一家企业是干什么的,我的意思是我无法合理地推断未来5年它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地位。
  谈接班人素质
  现年81岁的巴菲特今年4月被诊断患上前列腺癌,继承人问题成为股东们关心的话题。巴菲特表示,对伯克希尔长远的前景来讲,继承人是谁不是公司的关键,保持公司长期的价值理念才是继承所面对的重要责任。
  巴菲特此前在写给公司股东的年度信件中说,自己已经选定一名接班人,但拒绝透露继任者身份。而继承人自己也蒙在鼓里!
  透露考虑大笔收购
  巴菲特还透露,最近考虑进行一笔价值超过200亿美元的收购,并准备通过出售他的股权来完成这一交易。不过没有透露收购对象。
  据悉,迄今为止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最大一笔收购是北美最大铁路之一的BNSF铁路运输公司,价值265亿美元。至于其他投资意向,巴菲特表示有意收购更多的报纸。巴菲特是《华盛顿邮报》和纽约《布法罗新闻》的最大股东。
  有记者请巴菲特谈论一下具备吸引力但需耗费大量现金的行业。巴菲特表示,未来10年内我们将向铁路行业投入大量资金。预计后市高铁板块有望成为资金重点挖掘对象。


李志林:退市新规雷声大雨点小 不用恐慌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创业板退市制度5月1日后开始实施,过去沪深股市也有退市制度,但十年下来,退市的公司屈指可数,这次创业板退市新规是雷声大,雨点小?创业板和银行等蓝筹股比较,是否有真正的投资价值?《财经名人堂》华东师范大学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志林为您详细分析。
  李志林:从长远的观点看,退市制度的推出有利于市场的新陈代谢,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也可以抑制市场的亏损股、绩差股的投机炒作风气,让大家把精力放在对上市公司的质量把握,绩优股、成长股的研判上,我认为这是一个长远的利好。
  主板ST的退市向来比较慎重,在上市之初,为了给国企扭亏解困,导致了一些上市前的过度包装,如果轻易退市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不利于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实际上是为国企解决了困难造成的。但总的来说,现在退市的制度还是雷声大雨点小,真正符合退市条件的创业板三年之内没有退市,因为它规定了三年里面要公开谴责三次,这种条件一个也不具备。另外主板里面的退市,要30个交易日价格都在1块钱面值以下,这种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因为1块的股票炒到3块,市场跟风的非常多,这是非常难的,就像现在的重庆啤酒,明明失败了,它还能在25块上方牢牢的停留。
  退市制度作为一个重大的利空,市场反应过度了。中国定位采取的是上市审批制,要比美国的注册制严得多,所以中国股市符合退市条件的要比美国少得多,所以不必恐慌。但要尽量找一些业绩较优、质量较好的公司,应该提倡一种追求绩优、追求高成长的理念。它们上市因为高价发行了,超募非常严重,所以手中握有大量的资金,要做到净资产为负是非常困难的,他必然会寻找到新的增长点。
  从实际情况看,中国的中小板控制得原来都比较严,中国的创业板也是全世界创业板审查最严的,第一道关上就做了一些把握。另外,2011年年报公布完了,一季报也公布完了,311家创业板,很多人认为创业板的公司成长性不行,实际上它的成长性超过了主板,因为主板的一季报比上年负0.43%,创业板的一季报总体是增长,七成公司同比增长,所以创业板是目前所有公司里面业绩最好、增长性最高的板块。郭树清主席在强调大家买绩优蓝筹股的时候,实际上也对中小盘的新兴产业股给出了价值标准,比如新股发行20倍比较合适,然后可以上浮到25%,那就是25倍到30倍,现在的创业板25倍市盈率还有10送10、还有高成长、还有小盘股这样的股票,实际上等于告诉大家,25倍的市盈率创业板也同样非常有投资价值,我认为要比主板里的工商银行四大银行股成长性和投资价值还要高。
  创业板虽然比四大银行股或者大盘蓝筹股的估值高,但是我们要跟国际上的创业板去比较,比如说纳斯达克就是40倍的市盈率,我们现在是25-30倍之间市盈率,所以中国创业板的投资价值比纳斯达克还要高,不同盘子、不同行业、不同的成长性、不同的送股扩股的潜力,新的增长点的寻找能力是不能同类相比的,不能要求创业板也在20倍市盈率以下,那是极大的被低估了,说明市场对高成长股是情有独钟。


李斌:市场经济的半瓶醋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历时30余年了,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国策写入最高级别的官方文件也已经整整20个年头了;可时至如今,对于市场经济的基本道理,却广泛地存在着诸多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这反映在国家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有必要对之作出一些概括和分析。
  先要回顾一下历史。改革开放起源于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勇敢地试,大胆地闯等论述。在当时极左思想盛行的社会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回避意识形态争论、鼓励做出一些活生生的现实范例的思路,具有高超的政治智慧;它以极具说服力的方式,引导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迅速而稳妥地走上了一条强国富民之路。然而,当改革开放成为人心所向和举国共识之后,一个合乎逻辑的推论是,发展战略就应当适时转型了,应当把在特区、局部和部分人身上所获得的成功经验,迅速推向全国、全民和各行各业,应当在全国实行普遍的、平等的、开放的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可是,事实表明这一转型过程进展缓慢,其中充满了艰难曲折。
  首先是,由于倾斜政策搞过了头,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常规,一种堂皇冠冕的正当之词。倾斜的想法充斥于一些人的头脑之中,各种各样的利益团体也都来要求对它们自己进行倾斜。沿海搞了特区和开发区,内地就也要搞,于是,如今全国各地散布着数不清的各种开发区。倾斜政策尤其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表现出来。政府今天优惠这里,明天优惠那里,官员们乐此不疲。当国库逐渐变得殷实之后,补贴政策又大规模地出笼了:买汽车有补贴,买家电有补贴,实行海葬也有补贴。在正式取消对外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待遇的同时,这种倾斜又以财政补贴或奖励的形式复活了;在一些灰色操作之下,为了争取外商投资,各地政府之间展开激烈、无效甚至恶性的竞争。愚昧之事莫过于此。许多倾斜政策是由改革者来带头的。改革者常常并不模范性地遵守国家法度,倡导平等待遇,而是以改革为理由率先要求实行优惠政策。我们可以发现,由此形成的不平等待遇如今仍然大量存在于发达地区以及所谓的中心城市之中。与此相连带的一个逻辑是,对某些违法乱纪活动的查办被视作反对改革、妨碍发展。这种逻辑一度很流行。
  在市场经济中,平等与效率大部分情况下是一致的和统一的。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发展,才是真正高质量的发展;反之,发展不仅可以带来个人境况的改善,还可以增进平等。这就好比体育比赛,只有在公正的裁判之下,才能产生真正高水平的球员;同时,只有把比赛无限制地扩大到最为广大的范围,才能在全面提高各地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同时,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一个统制型的、半开放半封闭的、实行广泛差别待遇的经济体系,既会损害平等,也会损害效率。例如,在上世纪90年代,内地的广大诚实守法企业曾经遭遇的经营困难,与沿海开放地区所享受的优惠政策之间,是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的。既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那么高的技术,那么它就应当有能力在平等竞争中生存并取胜,为什么还要优惠它呢?赋予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待遇,必然造成财富分配的不平等;而在优惠政策体系下生存的所谓高新技术企业,其技术的优越性也就必然是值得怀疑的。全自动洗衣机在技术上要高于半自动洗衣机,可是,这不能成为后者应当被淘汰的理由。如果一个家庭受到财政补贴的诱惑而放弃了尚能正常使用的半自动洗衣机,把它交给厂家销毁了,这就是财富的浪费,而洗衣机的生产厂家及其利益相关人也就同时获得了不应有的优待。不需要引经据典,仅仅根据人类社会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是非观念和良知,我们就可以判定这些做法是错误和有害的。
  平等与效率之间的这种协调关系,长期以来不为人们所充分注意。思想上的这种缺失,尤其表现在对法治和严格执法的忽视上。不好的法律要废除,商务活动所需的法律则要及时制订和完善,已经生效的法律则要严格执行。这都是事关市场经济体制之建设的头等大事。然而,这些工作似乎至今尚未被提高到应有的高度,某些官员显然尚未从思想上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战略意义。例如,自改革开放之始,假冒伪劣商品便到处泛滥,迄今未有显著收敛。假冒伪劣商品坑害消费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制造社会不平等;对它的打击有百利而无一弊。难道政府部门没有能力修改相关立法以便提高惩罚的力度吗?难道我国财政状况不允许扩大警察、法院和监狱的编制吗?难道警务人员想不到采用派出便衣和卧底的方法去侦破类似地沟油这样的案件吗?非也。答案之一是,当一些政府官员们忙于促进经济增长、治理环境、扶持企业、平息民怨和关注弱势群体时,他们没有认识到,为了实现政府的各项目标,存在着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解决之道,那就是严格而平等地执法。通过实行良好的法治,可以使人人负起责任,可以使权责利相互匹配起来,从而鼓励积极因素,打击消极因素。良好的法治既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也可以使得财富分配更加公平,从而使社会更为和谐。市场经济绝不仅仅是放任自流,它也是讲原则的经济,没有原则,也就没有和谐。
  近些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掩盖了我国经济体系中那些落后的方面。包括石油、通讯、电力、金融等在内的众多行业,如今仍然是由国家垄断或是实行严格的准入限制的。在这些行业中竞争力量微弱,效率低下,浪费严重。某些部门仍然热衷于老式的计划经济管理方式,不肯放弃对所谓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的价格控制。你管住了成品油的价格,可是你管不住成品油生产企业所需的成百上千种采购品的价格,这种管制有什么用呢?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成品油的价格虽然如影随形地跟在国际市场后面,但总是保持一个差额。这种制度除了给有渠道的走私分子提供稳定的赢利保证、从而鼓励他们大展拳脚之外,实在想象不出还有什么其他好处。政府管不住煤的价格,却死扛住电价不松手;是啊,已经建成的火电厂,只好自认倒霉,可是,面对这种长期的管制,谁还有兴趣继续投资火力发电呢?电力短缺局面的出现,因此也就不足为怪了。某些有抱负的聪明人士,总希望找到某种理想的、科学的、非市场的定价公式;市场经济的大智慧可以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成功的。
  本文要举的最后一个例子,是金融业中关于承销费、交易佣金、管理费等等所规定的最低费率标准。在遍布饱学之士的金融业中,竟然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实在令人费解。金融业中为什么事事那样特殊?为什么这种规定至今尚未遭到价格串通的指控?支持这种特殊保护的理据何在?为什么其他绝大部分行业都不存在类似的规定?难道是因为我国的金融机构太弱了,它们比其他低工资行业更需要得到特殊的保护吗?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其中的某些规定正是最近几年才制订并颁布的。(.证.券.时.报 .李.斌)

此信息共有5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