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上交所发布了《关于完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征求意见稿)》,手持ST股票的投资者“五一”节在惴惴不安中度过。事实更加残酷,本周三开盘,ST板块整体大跌,没有跌停的股票反倒成了鹤立鸡群。
新退市制度对于清理主板市场中的垃圾公司确实是跨越性的一步,但是否果如市场所想得那般利空呢?我认为,至少还有两点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退市制度在执行层面还欠两把火。同时反过来看,如果部分ST股票因新退市制度出台而暴跌,或许还不失为一次抄底的机会。
一、如何确认政府补贴的一次性收益?
自2001年4月PT水仙被终止上市起,两市迄今只有57家公司退市,其中因连续亏损而退市的仅49家。目前A股退市的案例中止于2006年11月30日的S*ST精密和S*ST龙昌,而新会计准则是从2007年1月1日开始在上市公司全面实施,二者在时间点上惊人的接近或非偶然。
因在先前实施的会计准则中,规定将政府补贴收入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而不影响净利润,就算上市公司所获得的政府补贴金额再高,其经营业务该亏损还是亏损。但在新会计准则中,包括政府补贴在内的一次性收益全部计入当期利润,由此导致从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后,借助政府补贴保壳就成为屡试不爽的救命稻草。
其中星ST南化(600301)就是个典型例子,该公司2010年获得政府补贴金额高达3.4亿元,其中一项名为“南宁市财政局产业发展补贴”的无由头补助就高达3.3亿元,而截至2011年末,该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总额才不过2.45亿元,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该公司早已是资不抵债了。
如果未来仍将政府补贴等一次性收益计入利润和净资产的话,可以想见,通过政府补贴来实现保壳的非市场经济行为也仍将持续,真正实现有效退市仍会艰难前行。
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对政府补贴不加以控制,地方政府为了保壳而给予上市公司很高的政府补贴,一旦保壳行动失败,是否会牵涉国有资产流失呢?巨额补贴没有达到相应目的、付诸东流,又将如何向纳税人交代?恐怕这都将成为问题。
二、是否能够执行上市公司的破产?
在公司即将退市前夕还持有ST股票的投资者,所面临的最大风险无非是退市后所持市值归零、血本无归,但是从目前的退市制度来说,或许这还是难以出现的。因为在新退市制度里面明确规定了设立退市整理板,供退市公司股东进行股票交易,这就等于退市股票从主板市场平移至退市整理板继续进行交易,那么这是否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退市呢?
尤其是当上市公司因为连续净资产为负数等原因被退市,则实际上已经处于严重资不抵债的状态了,如何对这些公司实施破产、真正退出资本市场舞台,则应当是被提上日程的问题。从以往退市案例来看,还没有真正被实施破产的上市公司,只要是申请了在三板上进行交易的退市公司,尽管其股票交易价格低廉、交投清淡,却并未见有真正价值归零者。
如果上市公司破产制度无法得到执行,那么日后伴随着退市公司数量的增加、退市整理板规模的扩大,就不排除沦为疯狂炒作的场所,这恐怕与新退市制度推出的初衷是不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