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劲爆看点 顶级私募内部信息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机构劲爆看点 顶级私募内部信息

加入日期:2012-5-31 17:51:36

此信息共有5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目录:
  一、两市重大情报专家点睛
  叶檀:国人为何抛弃消费?
  曹中铭:新股发行改革莫走回头路
  郎咸平:长期投资 房地产比黄金保值
  皮海洲:《公司法》应与《证券法》同步修订
  二、今日机构劲爆看点
  月阴星或孕肓新一轮跌势
  未到调整结束时
  基建退潮 新兴产业接力短期热点
  沪深基指小幅回落 天弘深成跌4.36%
  主力心态良好 关注低吸机会
  全天小幅调整折射A股强势特征
  平淡收官 震荡市中关注小市值股票
  红色十字星 盛夏果实初现端倪
  题材股发力 五月平淡收官
  月线收阴发出重要暗示 5月预言十年皆准
  三、火线热点飙升内幕
  物联网专项即将启动 移动支付望掀百亿盛宴
  四、顶级私募内部信息交流园
  顶级私募关注个股:开能环保环保龙头股性活跃
  顶级私募个股内幕消息汇总:金科股份近期重点事项收购公告
  顶级私募建仓成本:科林环保主力平均持仓成本22.52元
  五、民间高手股王争霸
  月盈利前15名绝顶民间高手一览:最牛高手一月盈利28.52%
  民间高手仓单:4大私募全面空仓

  
一、两市重大情报专家点睛

叶檀:国人为何抛弃消费?

  内需久提而不振,是因为提振内需的核心是制度转型。
  中国消费占GDP比重低从不低迷。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内消费品零售总额看,中位数徘徊在15%左右。另据徐滇庆与李昕研究的结果,中国的消费同样保持较为平稳的走势:仔细观察统计数据会发现,中国居民最终消费绝对值非但没有萎缩,反而连年上升。最终消费增长率一直在高位运行,2004年为12.31%,之后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7年和2008年都达到15%以上;最近几年,消费增长速度都快过GDP增速。
  国人不是不消费,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或者子女教育等领域。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2011年平均工资主要数据,当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同比名义增长14.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5%;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同比名义增长18.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3%;当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3979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加2701元,增长14.1%,每月可支配收入1817.5元。
  其中有多少被用于消费?转引自扬韬先生的文章,2011年四川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月为1491.58元,全年不足1.8万元。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高达13696元,相当于收入的76.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每月只有510.7元,全年6128.6元,农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高达4675.5元,占收入的76.3%。除去买房、存款等之外,国人的收入大部分被用于消费。如果加上购房、养老等,消费占比将大大提升。
  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的收入差距极大,人口基数庞大,这直接决定了国人的消费模式。高收入人群拉动的是国外消费与高端消费,而低收入人群拉动的是满足生活必需的低端消费,直接使本土品牌、产业升级,失去最广阔的生存土壤。以乘用车市场为例,虽然2011年市场不景气,但捷豹路虎在中国销量创出新高--全年销量42063辆,同比增长61%;当年前10个月,进口量前十五位品牌中,有6个品牌同比增速超过50%,分别为奥迪、路虎、沃尔沃、雷诺、保时捷和凯迪拉克,其中5个为豪华品牌,今年以来豪华车销量增长依然在30%以上。中国车间未升级为中国工厂,中国制造已被改装为中国市场。目前的本土品牌信用危机更是雪上加霜,使所有的本土公司被打了一个大大的信用折价。
  中国市场稀缺的资源是医疗、教育等资源,恰恰在这两方面资源配置极其低效。最近两年的出国留学热,是以国际教育资源弥补本土资源的不足,中国的受教育者成为国外教育资源的消费者。如果医疗不改革,未来会走上同样的路。根据媒体报道,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4年制公立大学学费增长了两倍。另一份美国相关机构的分析,清楚地表明了自1985年以来公共高等教育发生的变化。例如,在密歇根州,经通胀因素调整后,每个学生缴纳的净学费(扣除财政补助)从1985年的3900美元涨到2010年的近9000美元;在宾夕法尼亚州也有同样的增长,每个学生的净学费,从1985年的4500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8800美元。中国学生功不可没。
  有消费愿望,无消费能力;有能力,无产品;有产品,无信用--实在是内需市场的悲哀。不要以为中国人还在小农时代自给自足,而是国人的消费在收入分配与产品纠结中无法自拔。
  不是不想拉动内需,实在是太难了。这句大实话,笔者不止听一位官员说过。确实如此,头痛医头的办法会让制度软肋现形。比如,如果效率无法提高而用消费券的办法刺激消费,很快就会转变成通胀压力。
  有理论认为,如果消费无法提振,只能靠投资。此论大错特错,如果遵从这一理论将陷入恶性循环,无论是增加投资量、提高投资效率,扩大投资的最终结果是提高产能。但外需下降、内需无法提振,扩张产能就是制造过剩产能。产业升级就意味着消费需要升级;消费升级就意味着产业升级,一体两面,难分彼此。
  受到批评的湛江吻市长其实是代人受过。当投资成为拉动GDP最好的办法时,所有的官员都会奔投资批文而去。这位湛江市长,不过是夸张了一点。(每日经济新闻)


曹中铭:新股发行改革莫走回头路

  如果说去年是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公布施政方针之年的话,那么今年则是步入实施之年。从监管部门推进的速度、力度上看,已呈现出大干快上与向纵深发展的态势,《新股发行改革指导意见》、《进一步落实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通知》以及《内幕交易解释》等的出台即是其中的成果。
  2009年IPO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虽然没有错,但却明显念错了经,广遭市场质疑与诟病的新股三高发行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因此,全方位改革新股发行制度既是众望所归,也是大势所趋。只是,任何一项改革,都将触及市场各方的利益。如何平衡其中的利益关系,既是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的难点。不管怎样,有利于维护市场正常的秩序,有利于维护市场三公原则,有利于维护各方利益的宗旨不能变。遗憾的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正是在这些方面出现了偏差。
  上周五,浙江美大、顺威股份、东诚生化闪亮登场,因为是IPO改革新规实施后挂牌的3只新股,因而备受市场关注。取消了锁定期,并且50%的新股股份由询价机构包揽的背景下,新股挂牌首日的换手率与涨跌幅,以及网下获配机构会怎样应对等,显然是市场瞩目的焦点。最终3只新股两涨一跌,首日平均涨幅不足10%,较IPO新规实施前明显收窄。而在本周一,沪深股指大幅上涨,而3只新股则出现大幅下挫的背离走势。
  公开交易信息显示,挂牌首日3只新股网下获配机构纷纷大举出逃,这一点在浙江美大表现得最为明显(两个交易日都有机构席位跑路)。另一个特点是,大牛市行情时投资者高喊死了都不卖,而获配顺威股份的机构却是亏了也要卖。机构当初报高价,如今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实在是亏得其所。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美大、东诚生化,因为股价出现上涨,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其获配机构均赚得盆满钵满。特别是浙江美大,即使是周一出现跌停,获配机构盈利仍然超过5%。之所以如此,是因为50%的新股股份须向网下机构配售。客观上,提高网下新股发行比例,对于询价机构的谨慎报价,对于强化询价机构的报价责任,使新股定价更加合理,以及抑制市场疯狂炒新行为等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但新股股份向网下过度倾斜,同样值得商榷。
  提高网下发行比例,意味着中小投资者中签将更加困难,同样意味着其今后更难分食新股的一杯羹。只要询价机构能够谨慎报价,其今后享受到的新股红利将源源不断。当股市行情向好或走牛时,提高网下发行比例,无异于向机构投资者进行利益输送。这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来说,明显有失公平。
  此外,修订后的《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规定,发行人与承销商可以自主决定新发行价格。尽管是新股发行定价模式的创新,但此举也明显与监管部门一直大力推崇的市场化发行相悖,某些时候也将使询价机制与中止发行机制形同虚设。更严重的是,自主定价模式将更有利于上市公司从市场中圈更多的钱,其维护的是发行人与中介机构的利益,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一大败笔。(每日经济新闻)


郎咸平:长期投资 房地产比黄金保值

  日前,著名经济学大师郎咸平参加某经济论坛时畅谈房地产,他表示,房地产比黄金保值,中国的房地产比美国的房地产保值。
  谈到投资,郎教授提起房地产,并抛出观点:中国的房地产比美国的房地产保值。
  郎咸平说:中国和美国的情况正好相反。在美国,股票的保值性要强于房产,美国的股票年增值率能达到7%~10%,美国股票长期一定看涨。
  而在中国,情况却正好相反。中国房地产的保值性要强于股市。在为现场投资者支招时,郎咸平还讲了一个四合院的故事。
  郎咸平说:民国初年,1两黄金可以买2亩良田,而5两黄金就可以买北京一个四合院。但是100年后的今天,一公斤黄金等于30万元人民币,却只能买到北京四合院的半个厕所。黄金适合短期炒作,长期投资的话,房地产的增值空间要比黄金好。


皮海洲:《公司法》应与《证券法》同步修订

  中国证券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郭锋日前表示,新一轮《证券法》修订正在酝酿之中,证监会委托中国证券法学研究会牵头起草专家意见稿,相关草案目前已报给中国证监会。
  就中国股市的发展来说,仅仅修改《证券法》还是不够的,有必要同步修改《公司法》。
  例如,从今年的IPO改革来看,《公司法》构成了改革的绊脚石。在今年的IPO新政中,允许部分老股向网下投资者转让,增加新上市公司可流通股数量,但与《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二条公司公开发行股份前已发行的股份,自公司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的规定是相抵触的,至少会起到妨碍作用。
  尤其是今年的IPO改革在征求意见时,引入美国拍卖制的呼声很高,但最终出台的IPO新政并没有引入美国拍卖制,究其原因在于《公司法》第一百二十七条规定,同次发行的同种类股票,每股的发行条件和价格应当相同。因此,《公司法》的这一规定,限制了拍卖制的引入。
  此外,在严重影响股市健康发展的限售股套现以及高管辞职套现问题方面,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高管离职后半年内,不得转让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这也意味着高管离职半年后可以转让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正是这一条款,诱发高管辞职套现潮,不仅加剧了有关公司股价的波动,而且妨碍公司的稳定发展。


此信息共有5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