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刘元春:没必要启动像4万亿那样经济刺激计划
管清友:中国经济的第四次机遇
叶 檀:修订证券法是自救
Facebook股价为何跌?
丁 东:稳增长能否稳出新行情
李季先:静默期限制不能缺失制度手铐
桂浩明:反弹恐难一帆风顺
陶 冬:中国经济走势或呈L型 刺激政策将超预期
李 斌:股市印花税对穷人最不利
刘德忠:A股更大一波反弹行情展开
刘元春:没必要启动像4万亿那样经济刺激计划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会议还要求,推进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按期实施,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已确定的铁路、节能环保、农村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教育卫生、信息化等领域的项目,要加快前期工作进度。国家发改委网站的信息显示,近日重大项目审批速度明显加速。其中仅5月21日一天,发改委就批复了100多个项目。
据人民日报报道,这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有关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的猜想。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称,此次投资规模的适度扩大,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目前来看,虽然一季度GDP增长仅为8.1%,4月份用电量同比增长3.7%,创下16个月新低,但我国经济运行还不至于过分悲观。 当前经济形势比2008年实际上要好得多,特别是就业形势还比较乐观。各地并没有出现农民工大规模返乡的现象,相反用工荒还在局部地区蔓延。人社部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32万人,同比增加29万人。这就说明,我国没有必要启动像4万亿那样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当前我们需要适度的投资,但要抑制过度的投资冲动。
从深层次来看,经济增速放缓有其必然性:我国经济处在由出口和投资拉动向消费驱动转型中,信贷的扭曲和金融风险的上涨导致资金处在去杠杆化过程中,对经济前景的看淡使得企业处于去库存化过程中,还有现阶段我国处于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资源环境成本逐步提高的过程中。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必须处理好短期增长和可持续增长的矛盾,让结构性矛盾在增长中逐步释放。(证.券.时.报.网)
管清友:中国经济的第四次机遇
中国经济学者管清友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文称,依照目前的观察,城镇化、社会政策、生产要素价格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可能是未来政府经济工作的四个重点,而城镇化则是最主要抓手。以下为全文。
回顾历史,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功,得益于在抓住外部三次重大机遇推行对外开放,并在国内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次机遇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欧美国家滞胀,经济大调整,产业转移。石油危机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一轮较长时期的滞胀,世界经济重新洗牌,发达国家大量产业开始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此时打开了国门,开放国内市场,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积极融入到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凭借劳动力价格优势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紧抓东亚产业转移契机,在大力吸引外资的同时积极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中国经济初步起飞。
第二次机遇是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柏林墙倒塌,苏东剧变,两阵营对峙结束,全球统一市场形成,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开始。这一时期,中国设立海南经济特区,开发上海浦东,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拉开了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序幕。同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内改革的力度更大,中国政府在应对经济过热的同时,进一步开发国内市场,启动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改革,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投资环境得到很好改善,外商直接投资活动日趋活跃。
第三次机遇是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之下,中国的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加快,中国逐渐成为亚洲、欧美、非洲、拉丁美洲等许多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2001年加入WTO,对外贸易增长迅速,出口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借助这一契机,中国进一步根据国际贸易规则改革国内规则,全面融入国际市场,成为世界工厂,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911事件后,由于反恐的需要,大国加强合作,欧美空前团结,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合作紧密,中国获得了较为宽松的国际环境,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终结了20世纪70年代大滞胀以来世界经济经历的20多年大缓和的繁荣周期,中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遭遇空前的困境,新一届中国政府面临很大考验。由于危机的冲击,主要经济体都在调整内部经济结构,对外经济政策趋于保守,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生逆转,其深度和广度已远不及此前,加入WTO所带来的外贸红利已经消耗殆尽,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的动力将主要来自于国内改革。如果仅仅是全球化的外部环境逆转,我们还可以通过国内的改革来弥补;如果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也发生逆转,国内改革向左转向逆市场化的方向,那么两个逆转的叠加将把中国经济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过去三十多年中,改革与转型这样的制度变迁始终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改革、城市改革,还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巡讲话推动的市场化改革,90年代中后期的国有企业改革,其方向都通过重大的制度变革推进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此次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复苏,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是一次以货币膨胀换取经济复苏的经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没有重大的结构调整和制度变革,这种复苏是不可持续,大规模的货币膨胀必然带来严重的后果,这些后果将不断显现。中国经济要获得重生,必须进行深入的制度变革和转型。未来的决策者,在这一点上恰恰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依照目前的观察,城镇化、社会政策、生产要素价格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可能是未来政府经济工作的四个重点,而城镇化则是最主要抓手。推动城镇化将带动整个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同时也必然要改革传统的土地制度改革,其难度可想而知,其里程碑意义可谓巨大。医改、社保等社会政策方面的改革已经得到很大推进,惠及民生的社会政策将是未来深入推进的重要领域。而资源能源价格等生产要素价格及其形成机制的改革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基础,只有这项改革启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有保证。分配制度的改革十分紧迫,国企改革、税制改革也必然触动各方利益,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
总体而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放松国家管制和政府干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推行市场化,与世界经济接轨,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国企改革、住房改革,莫不如此。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是一种自发式变革,其特点是摸着石头过河,并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未来的改革,依然是国家放松管制的博弈,但会有更多顶层设计的色彩,其过程是由国家管制转向国家治理和政府服务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其目标是实现良治(good governance)。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良治是政府机构为了国家和全球的共同利益,通过合理的、连贯的、广泛的程序,确保管理机构高效和民主地运转。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经济社会变革的制度红利正在逐渐释放完毕,当代中国缺乏改革的动力,或者说缺乏形成改革动力的力量。我们可以说,中国当下具备改革共识,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人心思变的时代,每个社会阶层都在强调改革,也都认识到改革是中国未来发展的真正出路。但是,各个阶层的共识是不一致的。我们也可以说,中国当下缺乏改革共识,因为一些强势阶层没有改革动力,并对一些领域的改革设置障碍。中国经济的风险并不在经济领域,而在政治和社会领域;不在短期问题,而在长期问题;不在国际,而在国内。
对于未来的决策者而言,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需要调整,中国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蜕变,中国需要重新积聚改革的动力,打破利益集团的阻碍和干扰,转向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所说的强化市场型政府模式:政府不再强力干预经济,而是为市场运行创造更好的环境,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惟其如此,国家才能实现良治,中国经济才能迎来第四次发展机遇。
叶 檀:修订证券法是自救
清晰的条款、严厉的民事赔偿机制、有效的执行力,加上公平的市场理念,低成本的程序,才能让信用市场脱离赌场阴影。
据媒体披露,新一轮《证券法》修订正在酝酿之中。
日前,中国证券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郭锋披露了这一消息。两个多月前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在京接受访谈时透露,证券法正在酝酿修改,足证修改证券法并非空穴来风。
修订证券法是自救行为,任由目前的证券市场发展,中国的证券业将会成为不折不扣的赌场,任何改革派的改革都会沦为独木难支的小修小补。
据称,此次修订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就金融业的混业经营问题。第二是在监管机制改革方面,应该坚持市场化方向和私法自治,放松市场准入监管,提高监管效率。第三是改革现行的IPO审核制度。第四是要引入风险为本的监管原则,而一些市场人士将此解读为放松监管,允许混业经营,粗糙的解读使券商股再次上涨。
修订证券法如果异变为给券商吃小灶,如此小肚鸡肠的改革必然失败。这次改革是适应投资产品多样化的要求,同时推进市场化的高效的监管体制,在发审等环节淡化行政色彩。
此次改革涉及混业经营,是因为未来期货、债券等必然在资本与货币市场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全球来看,债券、外汇、股票是分别排名前三位的证券投资品种,无论从中国公司的信用还是从未来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趋势来看,可以预料,未来中国债券市场将超越股票市场独占证券市场鳌头。因此,在《证券法》中增加债券、期货等方面的内容,是为监管下一轮主要投资品种埋下伏笔。
引人关注的是,此次修订证券法提高监管效率,比如在发审方面可能进行重大改革,比如在监管时坚持市场化方向与私法自治,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只有信息披露够充分、程序正确,发行价格的高低将不再是证监会关心的焦点。另外,目前在法律处置中重刑轻民的现象可能减少,经济犯罪主要通过经济赔偿实现公平与正义。
不过,要抑制泛滥的内幕交易与欺诈上市,严厉的法律与执行力缺一不可。
以欺诈上市为例,《证券法》第一百八十九条规定,发行人不符合发行条件,以欺骗手段骗取发行核准,已经发行证券的,处以非法所募资金金额1%以上5%以下的罚款。这比银行贷款利率还低,哪里是惩罚,明明是保护。
另一方面,2005年,《证券法》修订时增加了所谓民事赔偿的机制。但民事赔偿难如登天,投资者诉讼成本过高。总体而言,目前的游戏规则为救济设立重重障碍,有利于欺诈者降低成本,却不利于投资者维权。
清晰的条款、严厉的民事赔偿机制、有效的执行力,加上公平的市场理念,低成本的程序,才能让信用市场脱离赌场阴影。对造假的严厉处罚,与提高市场效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而非互相冲突。
Facebook股价为何跌?
英国《金融时报》泰利斯-蒂莫斯报道文章称,Facebook搞砸了的IPO已经受到马萨诸塞州监管机构和美国证交会(SEC)的调查。其间所浮出水面的问题,在这场Facebook股价迅速由盛转衰的戏剧落幕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持续产生影响,并让华尔街感到不安。投资者对Facebook IPO的不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些人对纳斯达克在出现一系列技术故障的情况下仍允许股票继续交易感到愤怒。另一些人认为抛售股票、套现逾80亿美元的Facebook股东是贪婪的。但或许最令人愤怒的是负责Facebook上市的主要顾问和承销商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摩根士丹利负责承销股票并将它们销售给投资者。以下为全文。
Facebook上市本应是一场社交网络繁荣的开启盛宴,但杰夫西卡(Jeff Sica)知道事情有些不对头。
在Facebook 5月17日首次公开发行(IPO)的前几天,西卡所认识的几家为Facebook进行承销的大银行的经纪人,打电话告诉他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他想要多少Facebook股票就有多少。西卡是新泽西的一名金融顾问。
西卡有数百名客户,几乎所有的客户都缠着问他,买入尽可能多的Facebook股票的最佳途径是什么,这让他相信所有地方的客户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他曾认为Facebook股票将是一种稀有商品。
然而,那些经纪人却表示,认购限额已经由每单最高500股提高到了每单5000股,而且如果他要求的话,还可以买入更多。西卡表示:这是出现麻烦的首个迹象。在接到经纪人的推销电话后,他谢绝买入任何股票,同时建议客户也不要买入。
西卡表示:当交易开盘时,出现了大量人们想要卖出股票的传闻。所有人似乎都非常、非常惊惶。
事实证明,西卡是正确的。使Facebook上市市值达到1040亿美元、按筹资规模计算为美国第三大的IPO,不仅没有代表新的互联网繁荣的开始,反而在两天内市值缩水近200亿美元。关于售股规模和发行价的决定,让人们对所谓股票估值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这些估值让华尔街最有名望的银行赚取了巨额手续费。它还证明了某些投资者的如下预期是不切实际的:无论发行价多高,买入Facebook股票将会立即产生投资收益,它会暴涨。
麻烦始于Facebook上市前的一个非同寻常的决定:发行价在本已很高的基础上进一步上调20%,同时售股规模增加25%,而即使不增加,这也已是最大规模的科技公司IPO。Facebook股票在纳斯达克(Nasdaq)电子股票交易系统首日开盘交易的延迟,让问题进一步恶化;技术故障意味着交易员无法收到关于他们仓位的确认信息。当Facebook股票未能大幅上涨时(上市首日仅上涨0.6%,次日即大幅下跌),局面变得严峻起来。
这一连串事件导致Facebook股价下跌,并令人质疑华尔街能否将往日的上市方式运用于未来的公司。问题在于,对于商业模式未经检验、因而难以估值的公司,严格控制定价和配股过程的银行家们能否准确判断投资者对其股票的需求。多年来,Facebook已经在规模越来越大、由科技公司主导的私人股票交易市场上活跃交易。
它还毫无保留地暴露了华尔街的运作方式。从纳斯达克交易系统出现故障(它令Facebook本已不佳的上市首日表现雪上加霜),到向优先投资者泄露秘密信息,再到Facebook业务恶化可能带来的影响,对于这宗多年来最大规模的IPO,这些不是各领先投行希望向全世界展示的面貌。
这场搞砸了的IPO所暴露出的这些方面,已经受到马萨诸塞州监管机构和美国证交会(SEC)的调查。其间所浮出水面的问题,在这场Facebook股价迅速由盛转衰的戏剧落幕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持续产生影响这将让华尔街感到不安。
投资者对Facebook IPO的不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些人对纳斯达克在出现一系列技术故障的情况下仍允许股票继续交易感到愤怒。另一些人认为抛售股票、套现逾80亿美元的Facebook股东是贪婪的。但或许最令人愤怒的是负责Facebook上市的主要顾问和承销商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摩根士丹利负责承销股票并将它们销售给投资者。
谷歌(Google)曾尝试不同的做法2004年,谷歌尝试向出价最高的投资者拍卖股票,而不管他们是什么人。但Facebook选择成为科技类公司在华尔街的最大IPO之一,人们认为这体现了它对传统IPO市场的信心。在这个市场中,投行制定发行价,随后将股票配售给它们选择的投资者。
然而,某些公司不信任投行在IPO中的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有许多不同的业务。IPO主承销商(在此例中是摩根士丹利)有义务在公司上市的最初几个交易日买入股票以支持股价,但同时这些银行也从事向押注股价下跌的卖空者贷出股票的业务。
知情人士表示,就Facebook而言,增加售股规模的决定是由Facebook首席财务官大卫埃博斯曼(David Ebersman)根据其曾在上市公司工作的经验做出的,并获得了摩根士丹利的支持。摩根士丹利代表着一个承销团,它们有能力部署销售力量,在全世界范围内销售股票。
当时,Facebook和摩根士丹利觉得它们还有些保守。据上述知情者说,需求似乎十分旺盛,因为据说股票获得了多倍超额认购,而且有迹象显示,所有4.21亿股股票都受到追捧,并且是在每股股价高达41美元的情况下。5月17日星期四召开的电话会议确定了最终发行价,当时,摩根士丹利首席执行官詹姆斯戈尔曼(James Gorman)参加了会议,该银行负责IPO业务的驻硅谷高级银行家迈克尔格兰姆斯(Michael Grimes)也参加了会议。
在承销此次IPO的几家银行中,一家银行的一位高级银行家指出,摩根士丹利主导着整个过程,他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笔交易展示自己的实力。
至少有一位批评人士态度鲜明地认为,采取最高定价的决定无可厚非。毕竟,一家公司应该争取筹集到尽可能多的资金。仅这一点,就使得Facebook采取的方式在筹资方面比谷歌的方式更加有效,后者在上市的几个星期前,不得不下调IPO发行价,结果在交易首日,谷歌的股价大涨近25%。谷歌最终的融资金额比理论上能够筹得的金额少了4.5亿美元。
投资银行家、在谷歌上市时开创性地运用荷兰式拍卖的比尔汉布雷克特(Bill Hambrecht)谈到:Facebook上市是一次备受瞩目的IPO,因此承销商更加希望为Facebook争取到一个最高价。
但有一个问题:那些看似真实的需求或许已经蒸发掉一部分。围绕此次IPO的宣传攻势是如此猛烈(24小时不间断的全天候电视报道),以至于投资者的认购积极性异乎寻常地高涨了,因为按照他们的预想,他们的认购不会全部中签。但交易员指出,在意外获得大笔配售股票后,许多人选择了抛售、而不是买入更多。参与该交易的一名高级银行家指出:这是典型的恐惧与贪婪之间的博弈。当市场变得贪婪时,你应该恐惧。
另一个麻烦在于,投资者是否认为Facebook的价值与其他有着类似规模IPO的公司,如Visa和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一样,处于一种稳定的水平。事实上,独立分析师对Facebook公允价值作出的估计存在很大差异,这主要是因为该公司暂时还没有为其商业提案的核心将用户停留在Facebook网站上的大量时间转化为利润设计出一套具体的实施方案。
5月9日,当Facebook对招股说明书作出修改时,这个问题得到了证实。此次修改旨在表明,随着移动设备的使用者越来越多,Facebook的收入增速可能会放缓,因为移动设备上目前还没有广告投放。一位银行家指出,问题在于奥马哈的老太太们不知道此次修改意味着什么。证券领域的律师表示,首次发行股票的发行人无需遵守上市公司的公平披露原则。
马萨诸塞州的监管机构想弄清楚,是不是只有各投行的优先客户才被告知上述修改的重要性。摩根士丹利回应称,修改后的招股说明书面向所有投资者公布,该行遵循了在IPO之前对客户作出提醒这一正常程序。但有些投资者认为,应对相关法规进行调整,使之更加清楚明了。
关注IPO领域的研究公司Renaissance Capital的负责人凯瑟琳谢尔顿史密斯(Kathleen Shelton Smith)曾是一名银行家,她谈到,公平披露原则应该适用于IPO,以及承销开始后公布的任何信息。
Facebook的IPO还存在另一项不受控制的因素:该公司自2009年以来一直在私人二级市场上进行交易,其中主要是纽约的SecondMarket运营的一家二级市场。在Facebook上市之前,富裕的个人投资者和大型机构投资者就已经在买入这只股票了。这一市场并不要求披露与所交易股票相关的财务信息,上述两类投资者是这里唯一的合法参与者。
2010年之前,Facebook的股价一直远低于30美元,对于以这样的价格入手的投资者,当该公司将IPO价格定在每股38美元时,他们手中的股票的确是暴涨了,即便股价跌破31美元,依然如此。对于上市暴涨的机制,学者们予以了辩护。在这一机制中,发行价被人为压低,从而实现交易首日的大涨,对那些由于投资一家新公司而承担风险的机构投资者来说,这也是重要的回报途径。可就Facebook而言,由于它的股票已经在私人市场上交易,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机构投资者都要求股价上市即大涨。
券商GreenCrest Capital的博阿兹拉哈夫(Boaz Rahav)说:Facebook疲软的IPO表现也证实了众所周知的一件事公开股票交易市场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GreenCrest Capital主要关注私人股票交易市场。
最终,Facebook的IPO会促使投资者、银行家和公司开始思考,IPO的游戏规则已经发生了变化:银行家无法保证交易首日暴涨,因而不一定能赢得正面的头条报道,也不一定能给较小的投资者提供回报;不能指望交易所的设施能确保交易顺利进行;分析和研究也许永远不会百分之百的透明。
这也许会将西卡这类专家置于一种相对不利的处境,他们本来善于从当下这种缺乏透明度的体系中解读出种种难以预测的情况。但市场的其他参与者可以因此期待,这一经历将会促使人们进行反思。
丁 东:稳增长能否稳出新行情
本周市场,稳增长成为关键词。依靠稳增长主题,市场先后启动了水利、铁路、水泥、工程机械、有色金属等多个投资拉动概念,使得市场在跌破半年线后绝地反弹,拉出两根长阳线。市场在经济下滑,政策调整缓慢、欧债危机重起的不利形势下,终于找到了能够带领市场真正走出下跌趋势的核心基本面因素。
既然是要稳增长,不言而喻,经济已经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如果不采取措施稳增长,经济就有可能出现硬着陆的危险。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前四月的数据显示,1至4月国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为12.4%,利润增速为-8.6%。从上市公司一季报也可看出这种形势的严峻性,超过半数的上市公司利润下降或出现亏损。从银行传来的信息也佐证了这一不良态势,存款减少、信贷规模缩减,实业部门对资金的需求在下降。此种背景之下,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23日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提出将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部署了稳增长的政策措施框架,主要集中于增加节能减排投资、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结构性减税、补贴带动国内市场消费等。这意味着在科技创新的前提之下加大政府投资,进一步促进消费成为出口低迷局面暂时难以改观的情况下的必然选择。这也表明,年初就提出的政策预调微调开始进入正式执行阶段。
对于疲弱的股市而言,稳增长政策的明确,无疑就像给股市打了一剂强心针。有人把5·23国务院常务会议对股市的重要性和08年底4万亿投资相提并论,认为股市将出现一波和09年类似的投资拉动行情,投资所带动的基建、铁路、大型工程以及由此而派生的有色金属、水泥等大宗商品和建材产品的主题投资行情将主导下半年的股市行情。发改委近期的动向和表态也侧面印证了这一观点,发改委最近明确表示加快审批重点项目,机场、钢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一大批重大项目正在陆续出台。尽管这些项目许多是以前就规划好的,但现在放行也是一种新的姿态。不过,毕竟时过境迁,国家新的稳增长措施和08年粗放式的大投资还是有本质的区别。政府不会拿出像上次那样多的财政资金再推出大规模的刺激计划以推动经济高增长,实现稳增长的目标,因为那是不可持续的。目前的主要途径是保持合理的全社会投资规模,鼓励民间投资参与铁路、市政、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建设。有专家把新的稳增长措施概括为刺激消费和鼓励民间投资,应该说是一语中的。在科技创新的大旗下,硬件和软件的基础设施建设都会得到大力的投资,而像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产业更会得到重点的支持。总之,在稳增长的前提下,股市下半年不会缺少炒作的题材,有色金属等周期股有戏,节能减排也会涨,各类消费品在各种刺激政策激励下也会你追我赶。由此带动一个小牛市也顺理成章。
今年以来,股市新政不断,投资者再一次感受到积极股市政策的和煦阳光。投资者和管理层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促进股市健康稳定发展,这是股改以来,股市第一次出现的人和状态;而连续两年的下跌,也使得股市从一个高投机、高估值、高风险的市场转化为一个有投资价值的、风险相对释放了的市场,股指的低位反复震荡使目前市场的地利优势十分明显。而稳增长的政策导向恰好是股市长期缺少的天时,股市小环境和经济大环境在此时此刻正好得到一个和谐共振的契机。因而,稳增长稳出一段新行情还是值得期待的。
李季先:静默期限制不能缺失制度手铐
中国证监会近日公布了《关于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的决定》。修改后的《办法》借鉴成熟市场关于股票发行静默期的通行做法,明确要求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在申请文件受理后至发行人发行申请经证监会核准、依法刊登招股意向书前,发行人及与本次发行有关的当事人不得采取任何公开方式或变相公开方式从事与股票发行相关的推介活动,也不得通过其他利益关联方或委托他人等方式从事相关活动。
企业在IPO进入核准阶段时遵守静默期的规定,是成熟市场为防范信息干扰监管、误导投资者而采取的通行做法,并不区分主板、中小板,还是创业板。我国过去的静默期规定仅限于创业板发行和监管领域,本次《办法》修改补充了上述条款,并确定将在修改主板首发管理办法时增加相关规定,标志着国际证券法宣传限制条款与沪深股市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的全面接轨。
然而,鉴于新兴+转轨资本市场的国情限制以及当下相关静默期制度手铐的缺失,静默期新规的实施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尤其是在面对负面新闻和公众舆论监督时,为了避免这些负面消息或舆论被监管部门得悉或被更多的公众获知,进而影响公司上市,这些企业或其雇佣机构通常会在静默期内在未经监管备案的情况下采用广告或说明会的方式来应对,或为企业作各类上市前的澄清或粉饰类宣传,变相突破静默期限制。
据有关机构统计,在已上市或已过会待上市的创业板企业中,有三分之一强的企业在法定静默期内存在不同程度的违反规定行为,个别企业甚至在被行政核准发行前,将部分招股说明书的内容经简单处理后即用来刊发广告或任意接受媒体采访,大谈公司的技术领先及产品热销。而这在发达国家几乎都是被明确禁止的行为。最典型的例子是,仅仅因为创始人在公司IPO前接受了《花花公子》杂志的采访,Google公司IPO时便遭到监管机构违反静默期规定的调查。
事实上,发达国家此前已纷纷放宽了静默期限制,对于类似公司首席执行官在IPO静默期内接受媒体人物专访之事,监管部门在细化备案要求后已不再一律禁止,但还是要求备案,且要求与招股说明书等法律文件的披露口径一致。我国有关部门在借鉴这些做法制定相关规则时,也已充分考虑了这一因素,因而无论创业板首发办法的相关规定,还是本次承销管理办法修改后的静默期规定,规定得比较缓和,并不严苛。但就是这样相对和缓的规定,如果没有相应有拘束力的配套制度手铐,拴住那些按捺不住静默期规定不时伸出的公开宣传之手,宽松的规定反而可能也会变成一种对不实信息披露的纵容,使我国好不容易确立起来的静默期限制流于形式。这是不能不让人担忧的。
因此,要想使我国此次修改相关管理办法所引入的静默期规定真正发挥作用,从欧美证券法律和香港联交所等市场上市规则的相关规定和实施情况看,笔者认为,大致可以采用以下三个办法为静默期戴上制度手铐,以保障《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所规定的静默期的规定能得以有效贯彻实施:其一是法律文本保障,要求保荐人或IPO律师在上市辅导期即制作静默期限制备忘录,并对拟上市公司董监高等管理人员进行辅导后向当地证监局备案;其二是宣传备案保障,静默期内并不一概禁止宣传或广告,但静默期内拟上市公司的一切广告或说明会文稿(含影音视频文件)的宣传口径要与招股说明书的口径一致,且必须在企业上市核准前报有关监管部门备案,并在正式发行招股时与招股说明书一同公布,接受公众监督;其三是惩戒机制保障,在将来制定相关配套细则时规定,凡违反静默期规定的企业,视情节轻重以及所造成的后果或影响,由证监会或交易所分别给予重新上会、推迟上市和认为不适宜上市等处罚。
桂浩明:反弹恐难一帆风顺
在连续三周下跌并且破位半年线以后,本周股市出现了明显的反弹行情。两个交易日下来,股指已经收复了几乎所有的中短期均线,成交量也有相应的放大,上涨态势已经比较明显地呈现在了大家面前。
对于时下股市出现反弹行情的缘由,人们的看法还是比较一致的,就是认为在经济增速放缓以后,管理层开始把稳增长放在了经济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位置,陆续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扩大内需,并且承认在现阶段稳增长还少不了投资。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已经搁置多年的重大工程开始获准开工,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新一轮的基础建设又拉开了序幕。如果说投资者曾经因为经济增速的下滑而担心后市,那么现在看到投资开始加速,看法自然也会改变,对后市的信心也就得到了提振。客观而言,当前股市能够在并不太有利的内外环境下走出反弹行情,政府投资加快以及财政政策启动这类信息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的。
那么,这样的反弹行情是否有足够的后劲呢?现在有一些投资者,将时下政府所采取的一些稳增长措施与2008年年底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相提并论,进而得出股市也将再现2009年时的那种几近翻番的行情。坦率地说,这是存在认识误区的。首先,现在政府所采取的措施,与当年的四万亿有着很大的区别,那时是新增了4万亿元的投资,而现在不过是放行十二五计划中的相关项目,并没有什么新增项目。其次,现在的生产能力与2008年时也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可以说绝大多数领域都不存在供应的短缺。所以,如果说在2008年四万亿计划启动时,建材行业率先复苏并扩张,股市则是以民爆行业领头,水泥行业紧紧跟上,那么时隔三年半,恐怕不会再出现这种格局了。第三,政府现在提稳增长,但同时也在强调调整产业结构,并且坚持对房地产的调控不动摇,所以,政策刺激经济的前提与重点也与过去不尽相同,可能新兴产业会受到更多的关注,而当年那种煤飞色舞的局面就难以简单地重现了。正因为有着以上各方面的诸多不同,所以现在不能把投资的局部加速想象为宏观调整方向的重大改变,自然也就得不出股市会因此而大幅度上涨的结论了。
应该说,进入5月份以后,在积极的股市政策的推动下,大盘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涨,而后受到实体经济不佳的利空冲击,有所调整也是自然的。但是,现在看来前期的调整力度有点偏大了,这也许与投资者对于经济前景不那么乐观有关。现在,稳增长被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国内投资有所加快,这确实能够改变人们曾经存在的过于悲观的预期,引发股市反弹。但是,这充其量也不过是让大盘重新回到温和反弹的轨道。由于货币政策总体上仍然偏紧,因此股市的流动性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改善,反映在成交量上就是增加有限;相反,股票的扩容节奏依然是比较快的。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想象大盘会很轻松地上行,反弹之路恐怕不会一帆风顺。
另外,从股指期货延续三贴水、市场热点过于分散,以及银行股表现不温不火等角度来看,可以说2400点上方压力重重,后市若要继续向上推进,每一步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所以,当前投资者比较好的操作策略,应该是逐渐地逢低买入,在调整中增加仓位,而不是轻易地追高。
陶 冬:中国经济走势或呈L型 刺激政策将超预期
瑞信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发布报告称,近期出台的措施表明,中国政府正积极应对经济增速放缓。新一轮财政刺激规模可能小于2009年,但将超过市场预期。他表示,全年中国经济将呈L型走势。
短期内,许多投资项目还未显现,无法精确量化,预计新的投资刺激规模在1万亿-2万亿之间。他表示。
陶冬指出,资金将是此轮刺激能否成功的关键,中央政府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6月可能下调贷款利率25个基点,但存款利率不会降。年内存准率还将下调1次以上。新增贷款可能在6、7月回升至1万亿,下半年再回落。
因缺乏私人投资和地产业受限,经济不会迅速反弹。第二季度GDP增速很可能在7%以下。他最后表示
李 斌:股市印花税对穷人最不利
本期讨论收入分配问题,重点讨论个人所得税。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将会自动形成比较公平的收入分配格局;对于过大的收入差距,则可以通过税收机制来加以调节。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把累进的个人所得税作为改良资本主义的第一条措施予以提出。经过世界范围内的重大政治斗争,这条措施终于为资产阶级所接受;如今,这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成为各国通行的政策。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在我国推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当然是自不待言的。事实上,我国的确拥有一部已经实行多年的个人所得税法。然而,这部法律无论就其条款内容还是具体实施来说,都与国际惯例相去甚远。当牵涉到利益分配问题时,那些整天喊着连资本主义国家都有宏观调控,所以我们更要有的人似乎不再热心于此事了,而是搞起了中国特色。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法至少具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个特点是重点强调代扣代缴,以此为基础来设计整个制度。立法者显然具有这样的用意,即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大部分人文化程度较低,而且,也许许多人不像外国人那样诚实,所以,要求他们直接报税是不现实的。个税法的第二个突出特点是明文规定财产性收入(利息、股息、红利、财产转让等所得)的税率为20%;这一税率还不到工薪税最高边际税率(45%)的一半。也就是说,企业主、有产者,那些靠钱生钱的有钱人,他们所承担的税率大大低于他们所雇佣的一些人。直到最近的一次修改(2011年),这一条款仍然予以保留。
我惊讶于这一条款已经执行了三十余年,我更惊讶于这一条款似乎至今尚未受到广泛的质疑。首先,没有任何理由使财产性收入享受比劳动收入更低的边际税率,这是对劳动的歧视,也是对资本的优待;这是荒谬不堪的,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不公正。其次,对于许多做小生意的企业主来说,单一的比例税率使他们失去了本应与劳动者同样享有的较低税率,从而实际上造成对小企业的歧视。最后,通过把两种不同的税率相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个人所得税法实际上主要针对的是工资,是要调节过高的工资收入。这看上去像是出于工薪阶层的内部妒忌而制订出来的法律;它并不打算调节有产者的收入,它对巨富阶层的高额财富没有任何予以调节的意图。这部法律所重点打击的是中产阶级,即那些自食其力,且在各个单位、各行各业表现出众的人物(可以相信,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因为出身普通、能力突出且工作勤奋才到达相应地位的);该法要对这些人课以最高的税收。考虑到这个阶层实际上是全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对社会贡献最大,笔者认为,这是尤其不公正的。打击中产阶级,必将使全社会受害。
只要一个人具有相关的社会经验,他就会知道,只要成为富人,他将会获得多大的便利、优势和优待!到处存在明目繁多的税收减免和财政奖励,各个政府部门都竞相争取你。(请听袁隆平老人大惑不解地质问:他是富人,你补贴他做什么!)一个人发了横财,十年不报税,也不构成偷逃税款罪,这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再往后,诉讼时效也过去了,更不必缴税了。虽然西方不断指责我国的人权状况,其实他们不知道我国的法律体系并不很反对说谎,它一般不以强制性的手段要求公民诚实;你骗过了政府,是你的本事,政府一般不会追究。鉴于工资性收入占我国GDP的比重很低,因此可以大胆地推测,假如以国际通行标准来衡量,我国富人少缴的税以及偷漏的所得税金额都必定是天文数字的。其结果是,个人所得税法实际上只是为品行端正的人、迂腐的人、胆小怕事的人和躲不掉的人而制订的,似乎只有这些人的那点收入活该被调节。
个人所得税法的现状是与以下这个似是而非的认识相联系的,即我国公民文化素质低,而且人口众多,征收起来很麻烦。这种观点是一种典型的拍脑门式的主观臆想。我国绝大部分公民都是识字的,不识字的人如今只有极少数。税法所涉及的数学计算也只有小学程度。外国可以实行税务代理制,我国当然也可以搞。学过公共财经学的人都知道,美国有一个国内收入署,专门负责征收个人所得税;它以极少的工作人员,向联邦政府提供主要的收入,向来被视作廉洁高效的典范。坚持实行代扣代缴制的人,不知道对此作何感想?代扣代缴制是一个祸根。按收入分类征收所得税的做法显然是代扣代缴制的一种后果。需要认识到,类似个人所得税这样的税种,如果不采用综合申报的方法,实际上就将无法核定税额,其基本立法意图也就将无法实现;因此,要么采用综合申报制,要么就不要开设这一税种,切不可在模棱两可之间,让它成为一个花架子,甚至导致南辕北辙的结果。
一直以来,关于个人所得税,有这样一种论调,是说个人所得税可以用于培养公民的纳税意识。这种观点实际上为以上三心二意的做法提供了一个注脚,即我们的个人所得税并不是在玩真的。这种观点也为以下事项提供了一个解释,即最近几年在个别地方所搞的自愿报税的试点。搞试点的人显然只是想看看公民的纳税意识究竟树立得怎么样了。由于这同样不是玩真的,所以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只是不知道,该结果是否又要作为有关部门下一步审慎决策的依据了?
股市是个人所得税的特区之一。为了扶持与呵护我国幼小的资本市场,个人所得税暂时不适用于股市;这是由行政部门的一纸公文所决定的。我国股市所实行的是雁过拔毛式的印花税;从收入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高度累退(而不是累进)的税制;也就是说,它是对富人最有利、对穷人最不利的。由于在股市中赚钱的只是少数人,所以这种税制的后果也就是打击多数和保护少数。只是,遗憾的是,这种呵护似乎至今也没有让股票市场变得成熟起来。鉴于股票交易有确切的记录,如果甚至都不能在其中推行个人所得税,那么,马克思的初衷也就没有任何实现的希望了。既然放着现成的手段不用,又何苦另搞什么收入分配改革呢?
笔者绝不是在主张增税,而是在主张良税。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财富分配是高度平等的;实际上这是发展市场经济的空前良好的条件。可是,在一些人的眼中,似乎这个条件反而成了一种累赘;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被一些人解读为采用倾斜政策来制造富人,为此公然侵害沉默的大多数的正当权益。为什么要这样来发展经济呢?联想到前期所讨论的某些部门不重视执法等情况,我们有理由发出这样的疑问: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是不是的确存在这样一种势力,他们一面高唱着政治高调,内心却深知自己的特权早晚是保不住的,因此,他们悄悄地操纵国家机器,制造种种他们能够享用的特殊条件,以便赶在民主和法治充分实现之前先让自己赚个饱?这是需要我们广大人民群众予以充分注意的。
刘德忠:A股更大一波反弹行情展开
中信证券首席投资顾问刘德忠5月30日在其微.博中表示,A股更大一波反弹行情展开。
刘德忠认为,在稳增长背景下,发改委奏响大批项目歌,银行大放放贷款伴奏,类四万亿投资效应的故事开演。
某大行一周新增贷款高达400亿,仅28日一天新增就达180亿左右。刘德忠说:世界经济也将受益于金融危机后的中国二轮投资稳增长计划,A股更大级别的反弹行情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