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欧洲不会有人捱饿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李嘉诚:欧洲不会有人捱饿

加入日期:2012-5-28 18:10:54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 读:
  艾凌羽:涨幅翻10倍以上牛股的共同点
  金学伟:6月股市值得期待
  潘伟君:牛短熊长的内在原因
  谢百三:A股是为国企服务的
  叶 檀:低调而行 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已卷土重来
  龙永图:中国缺乏投融资人才不得已大量购美债
  张 炜:证券民事诉讼机制亟待完善
  郎咸平:中国制造业将解体
  祁 斌:未来十年的中国经济转型
  吴 迪:Facebook IPO惨败的阴谋
  朱伟一:大摩这次又在耍什么花招
  戴相龙:应从五方面加快金融改革
  李嘉诚:欧洲发生的问题不会是大问题

  艾凌羽:涨幅翻10倍以上牛股的共同点
  捉住一只大牛股,从此过上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的幸福生活,是无数股民的终极梦想。然而在熊多牛少、妖股横行的市场常态下,骑上金牛似乎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想。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大众证券报》记者统计历年来的大牛股发现,强大的定价权是其共同基因。
  赚指数不赚钱成常态
  有媒体报道称,截至5月20日,深成指今年累计上涨11.04%,上证指数累计上涨6.60%,中国A股涨幅居全球重要股票市场首位。
  一石激起千重浪,被此前连续两年熊市严重摧残的广大股民对此纷纷表示难以置信:天哪!我又被上涨了、我的股票市值为什么还亏损50%云云。
  该媒体网站同时做了一项调查:A股今年涨幅居全球重要股市之首,你赚钱了吗?并按收益程度由高到低依次设计了5个投票选项:闷声发大财、只赚了点买菜钱,收益率还比不上CPI、刚好不亏不赚,纯粹陪人玩的、还好,最多过几年再买车子和我已经不想说话了。截至昨日的投票结果中,选择闷声发大财的为10%,而选择我已经不想说话了的比例高达72%。
  寻找穿越周期的牛股
  事实上如果善于择股,今年以来一些股票本可使股民们既赚指数又赚钱,比如浙江东日、零七股份、包钢稀土东宝生物等。只是上述个股多属题材类妖股,一般投资者极难把握。而待炒作潮消退,它们的股价往往长期走软,进而套牢一大批高岗守望者。
  若把时间起点放至更远处,可发现A股市场曾有多只走势稳健的大牛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记者统计近10年涨幅靠前的个股,发现有94只涨幅在5倍以上,而且这些个股大多能穿越牛熊周期,给投资者带来更为安心的回报。苏宁电器贵州茅台包钢稀土云南白药涨幅均在10倍以上,而其市场表现基本都是短期内少见暴涨暴跌,却能在年复一年的长跑中逐步迈向高点。
  概括这些牛股的共同点只需要三个字:定价权。南方基金投资总监邱国鹭认为,牛股们大致可归为品牌消费(食品饮料)、寡头制造龙头(工程机械、汽车家电)、稀缺资源(煤炭、有色)和医疗保健等四类,分别对应定价权的四个来源--品牌、垄断、资源和专利。
  生物行业牛股辈出
  回顾牛股成长史,不难发现其所在行业有如下共性:整体规模不大、集中度不高、市场景气度居高不下、符合国家政策方向等。经历多年的发展,身躯日益庞大的老牛股们已很难再像以往那样高速发展。但在国家力推经济结构转变的背景下,一些新兴行业中的优质个股有机会成为接班人。
  以牛股集中营--生物行业为例,自去年4月18日大盘从3067点回落以来,两市涨幅前10名个股(剔除重组类)中,汤臣倍健舒泰神分别以118.1%、93.8%位居前两位,冠昊生物也以60.9%跻身其中。观察其关键财务指标,三者净利润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91.1%、85.1%、78.6%,销售毛利率则为64.6%、89.5%、93.9%。
  三家公司的主营产品有所不同:汤臣倍健是保健品行业龙头,舒泰神的旗下产品苏肽生和舒泰清在同类产品中竞争力超强,而冠昊生物在再生医学材料及器械方面也是行业领头羊。
  方正证券分析师刘亚明认为,人口老龄化加速、城镇化进程加快、保健化健康消费需求是推动医药行业消费升级的三大因素,高端仿制新药、品牌中药、保健品、医疗服务及医疗器械领域市场空间巨大,将会取得较快发展。
  事实上,生物产业正是国家政策力推的七大新兴行业之一,另外六个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对于这七朵金花,业界看好程度不一。比如新能源汽车,由于在性能、配套生产能力等方面还有不少问题,加上用车环境中缺乏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因此消费者还不太买账。(大众证券报)

 

  金学伟:6月股市值得期待
  在近期的调整中,外盘影响处处可见。一旦外盘调整到位,A股的调整也就结束了。而整个5月份内,全球股市难有起色。这也决定了A股调整将延续到6月结束。6月A股值得我们期待!
  任何一波时间较长、幅度较大的涨跌,都是内在规律与外部因素相结合的产物。从哲学角度说,就是外因是变化条件,内因是变化根据。光有内因,没有外部条件促成就不可能发生,好比鸡蛋不会自动变成小鸡一样。光有外部条件,没有内因也不行,就像石头再怎么孵,也不会变成小鸡一样。
  就本次回调来说,内因主要是存量资金不足,难以把2400点上下堆积的筹码一下子消化完毕,需在震荡反复中慢慢消化。毕竟从去年8月到12月之间,仅上证指数就在2400点上下堆积了4.2万亿成交金额,按日均900亿元的成交额计算,完成100%换手,至少需3个月时间。因此,5月大盘不会突破2478点本是题中之义。既然不会突破,涨到2453点后再次回调也就正常。
  而外因主要有三。
  一是美国发现大规模页岩气,并将它用到乙烯生产后,成本下降约三分之一,使美国的乙烯价格具备了领先的竞争力,所有的乙烯生产厂都在开足马力,并不断扩产,给中石油、中石化以及国内其他乙烯生产商的盈利前景蒙上了阴影。
  二是摩根大通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发生巨额亏损,而且亏损金额不断扩大,从最初的20亿到目前估计已达到了80亿美元,使刚刚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人们担忧雷曼兄弟的结局是否再次上演,并引发一场多米诺骨牌。美国银行股的普遍下挫传导到A股市场,使中国的银行股走势也变得更加疲弱。近期网间流传的大盘下跌值班表,从中石油、中石化到大盘银行股轮流值班,原因就在于此。局部可影响全局,结构性问题决定运行方向和方式。
  三是希腊债务危机持续发酵,进一步加重了人们对全球金融形势的担忧,导致欧美股市连续下挫,也使A股会不会大跌、2132点是不是底部的疑虑再度上升。
  所有这些外因,都和存量资金不够、换手不足,大盘难以短时间有效突破2430价值中枢的内因结合在一起,引发了一波由大盘蓝筹股领跌的回调。
  然而,人不可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除非他患有老年痴呆症。相同的黑天鹅事件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重复出现,否则就不叫黑天鹅了。
  首先,摩根大通不可能重蹈雷曼兄弟覆辙,因为仅去年,摩根大通盈利就达到了220亿美元。作为老牌商业银行,摩根大通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一直很好,完全经得起这次打击。
  其次,讲到最坏处,即使希腊真如市场预计那样破产了,情况也坏不到哪里。一是因为主权国家与企业不一样,企业破产就清算倒闭,而一个主权国家是无人有权清算它叫它关门的,大不了就是货币大幅贬值或赖账不还。在过去100年间,全球共发生过90多起主权国家赖账事件,仅阿根廷就发生过多起,也没见到过引发全球危机的事情发生。二是因为这些国家GDP总量较小。阿根廷的GDP为3100亿美元,希腊2011年GDP还不到3000亿美元,占欧盟GDP总量的比重仅2%。
  股市是体现人性的场所。而人性善变,好的时候可以把利好无限延伸,从眼下延伸到遥远的未来;坏的时候可以把利空无限扩大,从茶杯扩大到脸盆,最后变成大海。我认为,上述这些因素中,真正对A股会有重大影响的就是中石油和中石化的乙烯业务估计会出现重大亏损,进而压制全年大盘的上升空间!这是由外因引发而变成了内因。
  还有一个比较重大的外部因素就是欧美股市的走势。在近期的调整中,外盘影响处处可见。一旦外盘调整到位,A股的调整也就结束了。为此,我引述一下两周前我在一篇内参中写的一段话:从标普500指数看,本次美股调整目标至少在1290点,极限情况会到1220点,尚有8%左右空间。欧债危机出现变数,摩根大通损失数十亿美金,两大利空已消磨了欧美金融市场的做多热情,整个5月份内,全球股市难有起色。这也决定了A股调整将延续到6月结束。6月值得我们期待!
  (作者为我国最早的证券分析评论家之一,资深技术派专家,金证导航技术暨运营总监)
  


  潘伟君:牛短熊长的内在原因
  中国股市的历史已经超过了20年,然而除了2007年的大幅度上涨以外似乎并没有多少赚钱的效应。尽管上证指数一直在走牛,但从持续的时间来看,下跌的时段远比上涨的时段要长,这也就是所谓牛短熊长来源。
  赚钱效应的理解是市场有较大的涨幅,然而这样的理解忽视了时间因素。以2002年的6.24行情为例,当时由于政策的出台导致上证指数在2002年6月24日当天在1704点跳空开盘,而前一个交易日不过1562点,跳空高达142点。接着上证指数在第二天摸高1748点后就逐步下行,这一跌居然跌了半年,直到2003年1月才见底,其时上证指数已近1300点,远低于6.24行情的起点1562点。这波行情赚钱的只有在6.24以前买进的筹码,但当时市场低迷,成交量极其萎缩,因此赚钱筹码并不多,实际上持有这些筹码的投资者自己也知道这样赚来的钱类似于买彩票。因此这波行情非但没有产生赚钱效应,实际上还产生了大面积的亏钱效应,因为在6.24之后买进的筹码几乎全部处于不断割肉的状态。类似的所谓上升行情在上证指数中屡屡可见,这种快涨甚至一步到位式上涨导致市场演变呈现出牛很短而熊很长的结局,也是市场缺乏赚钱效应的真实体现。
  导致缺乏赚钱效应的原因自然有很多,但其主要的根源在于20年前的高股价。
  造成高股价的原因在于市场初期上市公司过少且股份没有全流通。记得在交易所还没有开张的时候就有不少公司在发行股票,当时投资者考虑的主要是分红回报与银行利率的比较。可是这种理性的投资理念在交易所成立之后却完全改变了,因为股票少资金多,有段时间甚至已经没有人卖出,几个大户每天交易1手使股价保持连续的涨停,几分钱收益的股票股价几十元,最终这种股价奇高的局面必然会逐步回落到合理区域。如果我们用市盈率来衡量那么这20多年应该是一个长期的熊市局面,与上证指数的长期牛市局面完全相反。
  尽管目前市场的规模似乎已经很大,但仍然远未到稳定的状态。目前美国的股市每年也新增数百家公司,但同时会有数百家公司被摘牌,因此新增公司数量对于市场几乎没有影响。再比如日本股票市场的公司数量近四年来从近4000家下降到不足3600家,降幅达到10%,甚至回到10年前的水平。然而我们现在每年仍新增数百家上市公司但几乎没有公司退市,而且还远没有完。由于中国经济规模庞大,所以企业数量多达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即使只有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上市那对于股票市场也是一个天文数字,目前沪深两市还只有2000多家上市公司。
  从长期来说,让足够多的公司满足上市愿望是一种必然,因此市场的扩容压力将是长期的,以前那种短时间上涨和长时间下跌的格局不会有大的改变,然而市场也并非没有底部。上市的前提是要完成IPO,如果市场定位低了,那么IPO就会出现困难,这样公司IPO的积极性就会减弱,所以市场的下跌也是有限度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欧美经济由盛及衰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其必然会冲击A股市场。考虑到这一额外的因素,中国股市存在跌过头的可能性,但只是短暂的,市场的长期底部仍将受制于IPO。
  由于目前已经有不少个股的分红回报超过银行利率,因此继续下跌的空间不会很大,市场将会以越来越小的幅度进行波动以等待某年某月市场规模扩大到无所谓新增上市公司为止。
  尽管对于未来的市场缺乏长期看好的理由,但这只是针对股价而言。由于指数设置的特点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来几年上证指数仍将以稳健的方式逐步抬升底部。仅以上证指数而言未来仍然处于长期牛市中,牛短熊长的局面将长期延续,投资者要享受这样的牛市成果还需要十二分的努力和一定的运气。
  


  谢百三:A股是为国企服务的
  综观世界各国股市,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是把它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一部分,作为金融市场的一个最活跃的最重要的部分而发起、成立、组建、发展的,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如美国的证券市场是由于18世纪末独立战争时,政府为了打赢战争融资,发行并交易大量国债,在东北各州纷纷成立各种证交所(股票也进入市场)时逐渐形成的,当时人们在纽约华尔街的一颗梧桐树下交易了46年后,于1863年成立了规模与影响较大的纽交所。
  日本的证券市场形成于明治维新时期,从制定条例到进行有序的交易,蕴育长达19年。--美、欧、日股市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是一个法制的公正的市场,金融市场主体间必须是平等的,必须实行三公原则: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且是有法必依,执法如山的。因此,它们的发展虽然起起伏伏,但总体是健康、快速的。
  然而,新中国于改革开放后成立的股市,其创始之背景、宗旨与海外市场有很大的不同:即它是为国营企业服务的,为它们融资、募资而成立的。国有企业是国家的,沪深证交所是国家(地方政府)直接组织下成立的,甚至交易所的官员、证监会领导都是国家任命的。这样,就发生了国有企业大量发行股票、上市的问题。
  一1989年12月,上海市委决定为解决国有企业融资难问题成立上交所。
  1989年夏,中国出现了一场政治风波,相当多的外资撤走了。维持国营企业的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一下子少了很多;向银行贷款,银行风险又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试行直接融资,成立证券交易所就提上了议事日程。时任上海市长、市委书记朱镕基决定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于1989年12月2日同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及上海分行行长龚浩成、华东师大金融学教授陈彪如等开了一天会,决定立即筹备成立上交所,朱亲自拨给交易所400多部电话额度,并决定一系列基本规定、原则。
  当时,中国的民营企业廖如晨星,大量的是国有企业,所以成立上交所、深交所的初始目的宗旨就是为国企服务、为公有制经济服务,对此,没有人有异议;也不觉得有何不对。后来的周正庆主席也公开承认:股市就是要为国企服务的。至于股市的其他几大功能:投资功能、资源最佳配置功能、公众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功能等等,实际上均很淡漠,也未被引起高度重视,政策面向国企、公有制经济倾斜,如容忍大量国企长期不分红、少分红;容忍他们各种不配股,却让中小股东高价配股(增发);容忍他们在股改时少付对价。二大量国有企业发行股票上市,至今比例仍达80%
  在上述历史背景及宗旨下,从1990年起大批国有企业,无论长期业绩如何,均排着队上市融资。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讲话,鼓励发展股市,他说:有人说,股票是资本主义的,我们在上海深圳先试验了一下,结果证明是成功的,看来资本主义有些东西,社会主义制度也可以拿来用,即使错了也不要紧嘛。错了关闭就是,以后再开,哪有百分之百正确的事情。邓的讲话,使中国新上市公司一年达97家,上海藉此机会上市了几十家国企:陆家咀、中百一店、华联商厦、水仙电器、中纺机、二纺机、丰华股份新黄浦、上海电器、大众出租、浦东大众、第一铅笔、外交桥、兴业房产等等。其中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公司,1992年初发行时无人问津的股票认购证一下子红火起来,人们视之为珍宝,在黑市高价抢购。
  但是国企的上市目的,其实就是融资、圈钱;同时一些领导的骨子里是看不起股市、股民的。当时的规定是:处级以上干部不得炒股。很多领导把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对股市讲的即使错了也不要紧嘛,错了关闭就是这句鼓励性质的话,从反面去理解,认为国家只是试试而已,所以对股市涨跌、几千万股民的亏盈从来无动于衷。有时稍涨了一些,就担心泡沫出现,拼命地、无穷无尽地赶着新股排队发行上市。如1992年在香港一位经济学家的一封建议信下,***、朱镕基、刘鸿儒均作了批示,其中重要一点就是不停地增加供给,大发大上新股。结果将股市从1992年6月5日的1249点,一下子打了下去,一直跌到1992年11月20日的386点。此外,1996年12月,还发了《人民日报》社论来批判股市,使股市从1200多点大跌到777点,沪深股市开始了漫漫熊市,同时伴随着大面积的股民亏损。当然,后来国家又改成鼓励股市上涨,以解决宏观经济不景气问题--总之,用用的味道很重。
  到2011年12月,中国股市总市值26万亿,其中国有上市公司总市值达20.3万亿,占比例为80%。所以,当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平新桥问我:中国股市最大特点是什么?,我回答:是一个以公有制经济为主的,上市公司大多数为国有、公有企业的股市。这种情况对于西方国家是不可思议与难以想象的。
  三国有企业存在的通病导致股市长期低迷
  国有企业有一些通病,世界各国均有之,主要如下:
  ⑴产权不清。不知企业的最终所有权归谁所有,李鹏、朱镕基吗?他们都退休了。表面上它的产权归全体人民所有,实际上是由政府代表人民来统一行使支配管理企业资产,而政府部门众多,都能行使部分所有权,却无人对企业财产承担最后的经济责任。这种产权代表多元化实际上是没有代表,造成了大批国企产权虚置,造成事实上的所有者缺位。企业内部也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所有权约束机制--这是世界各国国有企业最致命的缺陷。
  ⑵责、权、利相分离。国有企业的领导是官方任命的,他们责任不大,不必为投资的失败承担风险,巨亏了不必为此跳楼自杀;他们权力也不大,外受到各上级主管部门的约束,内受党政工团的约束;他们多数人利益也不大,工资、收益不能像私有企业主那样可以无限增长。因此,他们的动力、积极性也不大;在官本位影响下,相当一批企业家还想到政府担任官员。职工的情况更差,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改革开放几十年了,人们可以看到一些国营影院、剧场、中西药房,依然人浮于事,混饭吃,效益十分低下。
  ⑶社会负担重。国有企业普遍承担着办学校、医院、安置就业、离退休人员开支管理(交几金)等本应由政府承担的责任。有的企业富余人员高达60%,企业的社会负担十分沉重。还有不少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不分红、少分红,却反而大搞产品涨价,利用通胀制造企业盈利的虚假繁荣。因此,国有企业实际上不是独立意义上的经济实体,而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企业的效益总体是低下的。此外,资源配置能力也十分低下:能耗是日本的6倍,韩国的4.5倍,美国的3倍;钢、水、木材消耗强度是发达国家的10-30倍。
  与此同时,国有企业中,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主要表现形式为:承包经营中流失;MBO改制中流失;股份制改制中流失;国企亏损中流失;企业破产中流失;中外合资中流失。。。。。。改革开放中,出现了一大批不法分子、贪污腐败分子,每年涉及犯罪的官员、国有企业领导人数是惊人的。
  --这种情况,无论东西方各国,其实是普遍存在的。当年,中国国有企业代表团去埃及参观学习,请求看几家国有企业,该国接待人员说:纳赛尔总统领导期间曾经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强行把大批私有企业国有化,导致企业效益低下,经济发展缓慢。最后,让他们去看了苏伊士运河管理局,那是资源垄断国企,效益尚可。
  美国为解决国有企业效益低下、工人在上个世纪50年代经常罢工的问题,不得不在工人、员工中大搞内部股及股权激励机制,又称人民资本主义。英国撒切尔夫人更是坚定地把很多效益低下的国企私有化,即民营化浪潮。
  请记住:中国今日的股市中,上市公司2300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1000家;总市值为26万亿,国有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为20.3万亿,即股市80%的股权为国有股法人股。它们总体效益不高,它们有的多年来不分红,分不出红,也不想分红(这就是朱镕基任总理期间坚定地开始搞国退民进运动的深层次原因)。这是中国股市长期低迷不振的一大原因。在股市中,公有经济的成分比例远远高于中国实体经济中公有经济的成分比例。
  


  叶 檀:低调而行 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已卷土重来
  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卷土重来。
  检验中国经济政策最好的行为金融学指标,就是发改委附近酒店的入住率,显然,现在又迎来了项目审批的黄金时间,跑项目的地方政府官员占据了这一地区。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项目审批与批准栏显示,仅5月21日一天就有高达100多个项目获得批复,其中多为清洁能源领域,获批项目总量几乎相当于5月前20天的总和。国务院5月23日召开的常务会议发出了明确信号: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这已是第三次在国务院层面提及启动重大项目。
  刺激政策并非完全不可取,尤其是经济增速预期大幅下降、欧债危机深不可测的背景下,如果经济下行,中国也就失去了改革与发展的空间。宽松的货币、积极的财政政策总是最受欢迎、社会成本最低的政策,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与上一轮刺激政策不同,本轮刺激政策低调而行,等到重点项目审批超过去年同期,才引起媒体的关注。但风格高低不应该成为惟一的区别,本轮刺激政策钱从何出,使用效率如何,并不明晰,以至于连相关专业人士都无法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估,真实而透明的数据才是公众监督的基础,也是效率监管的基础。
  新刺激政策会引起国进民退、投资效率低下的担忧。因此本轮刺激政策强调重点工程、节能环保,这实在是难为了审批者。在资金的热潮中,不排除有很多污染项目借清洁能源的名义而行,如以往部分太阳能项目,今天一些寸磔金沙江的水电项目,短期内大量项目的上马难以保障项目规划的科学,在大干快上的时代,一条轻轨与一条地铁没有区别,但对城市的效率与安全而言,大有区别。
  为了避免刺激政策成为国资的狂欢,此次刺激政策与民资新政同行,强调民资的进入。就在5月底前后,包括卫生部、铁道部、国资委、银监会等多部委机构连续出台引进民资进入本领域的细则,民资被放在很重要的地位上--铁路投融资体制已经开始改变,启动铁路产业基金、铁路股权挂牌转让、18个铁路局铁路工程交易中心改为公开招标等--让人稍感安慰的是,从决策层到执行者,已经意识到依靠公共财政撒钱拉动GDP的低效与无序,对于民资的重视是以往的刺激政策所罕见的。
  仅有市场化的决心、仅靠章程是不够的,引入民资的核心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正确的激励机制。如果各个得到项目的公司都能够有民资股的组成,根据引入民资、工程效率来建立公司治理结构的考核体系,各垄断行业才能真正对民资敞开大门;如果让民资股东拥有部门管理权,并且所有的国资、民资合资项目借鉴公众公司的办法,向大众公开,弱势民资才能获得制度保障。
  对于纳税人而言,经济刺激政策一个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是,当全球当中国重启宽松货币政策、经济刺激政策时,必然意味着债务的货币化,未来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地方投融资平台、铁路、公路债务将越来越庞大,负债率超过60%的警戒线,再过两三年,我们可能又会看到一波银行补充资本金的融资大潮,看到企业债、公司债、垃圾债漫天飞舞,会看到高速公路继续以种种理由延期收费,会看到通胀以种种不同的方式蚕食纸币价值。但愿这些担忧是多余的。其他的微弱影响是,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上升,做空有色金属的市场人士要小心了,刺激政策的反面是资源价格的上升。
  频率越来越快的经济刺激政策是迷幻药,会让人在经济高速增长中无法自拔,而忽略制度性变革的必要性。幸亏,一些忠诚的改革者以乌鸦嘴唤起改革的热情,至少,可以让经济刺激政策成为市场化的机会,以股权保障建筑民资的安全堡垒。
  


  龙永图:中国缺乏投融资人才不得已大量购美债
  昨晚, 博鳌亚洲论坛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原外经贸部首席谈判代表、副部长龙永图,在南京参加东南大学建校110周年名家演讲时,就国际化人才与中国的软实力话题畅谈个人观点,认为只有什么时候全球大多数国家的精英都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中国留学,而不是送到美国和欧洲去留学,中国在世界上才具有真正影响力。
  三个软肋解决了 中国才真正有影响力
  龙永图认为,当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的软实力还跟不上我们的硬实力。举例而言,当不少人正在讨论什么时候中国能够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时候,他刚好在澳大利亚的报纸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文章提出了三个问题,让他觉得仿佛一盆冷水泼在自己头上:
  一、你们什么时候才能使全球大多数国家的精英都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中国去留学,而不是送到美国和欧洲去留学;二、你们什么时候才能使全球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更多地看中国的电影、听中国音乐、阅读中国的书籍;三、什么时候全球的消费者选购产品的时候,更多的是选择中国的品牌,而不是美国、欧洲的品牌。龙永图认为,这三个问题确实击中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软肋,只有当中国经济真正从软实力方面真正地和自己的硬实力匹配,才会在世界上具有真正的影响力。
  中国外汇储备 为何大量买美国国债?
  龙永图还以中国外汇储备为何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的案例,来说明当前我国的国际一流金融人才是多么缺失。
  3万亿外汇储备中,有超过1万亿美元用于购买美国国债,为什么?他介绍,中国以往一直是外汇短缺国家,但入世后外汇储备突飞猛进,涨了几十倍,能进行国际化金融投资的人才储备跟不上。
  他风趣地打比方说:就像突然暴富的老太太,以前没有钱,儿子突然把钱都寄给她,她不知道怎么办。她又不会炒股,不会炒楼,又不会搞外汇买卖,只好把钱存银行里,虽然也知道银行是负利率。讲到这里时,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而龙永图接下来的话,却分明有些沉重--我们不能今天买摩根斯坦利,明天买雷曼兄弟,因为我们没有这种人才。
  龙永图介绍,如果我们把大量外汇储备放在欧元、澳元上,那就会造成金融危机中的巨大损失。演讲中他数次提到,我们最缺的,就是国际化的第一流金融人才。
  欧债危机根子在美国
  龙永图认为,欧债危机的根子还是在美国,是美元长期打压欧元的结果。而为何美国在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中并没有遭到重创,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的实体经济并没有遭到重大损失;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的科技创新赢得了全球地位;此外美国有一流的国际化金融人才。
  对今年经济形势不用过分担忧
  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增速为8.1%,创下2009年二季度以来新低。但龙永图认为,对今年经济形势不用过分担忧,对未来几十年中国经济向好,他也同样充满信心,因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变。今年一季度,中西部发展依然很快,比如安徽GDP增速是12%,四川是13%,重庆是14%。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