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炜:证券民事诉讼机制亟待完善
解决证券民事诉讼打官司难,是证券市场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否则,由新股发行和退市制度改革提高的投资者信心将打折扣,对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零容忍可能中看不中用
新股发行制度及退市制度改革初见轮廓,以及打击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力度加强,让投资者看到了郭树清新政的决心与力度,也意味着保护中小投资者的任务更艰巨。倘若证券民事诉讼机制的建设不及时跟上,中小投资者仍难改被牺牲的命运。
此次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管理层加强了对违法违规行为和不当行为的监管与处罚。对证券公司在承销过程中,以虚假推介误导投资者,以不正当手段诱使他人报价或申购股票,以自有资金直接或者变相参与网下询价和配售,或者唆使他人报高价,限制报低价,性质严重的违规行为,规定证监会可暂停证券公司最长为36个月的证券承销业务。罚俸三年称得上有史以来最严厉的处罚,但由此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受害投资者的利益如何获得补偿?
再说退市制度改革。赶走垃圾股利好绩优股蓝筹股,体现最基本的优胜劣汰原则,可发挥资本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推动形成理性的投资理念。A股市场自2008年以来没有再出现过一家退市公司,按新政操作的话,多家亏损公司将难逃一劫。值得注意的是,?觹ST轻骑已公告称其连续三年亏损,自5月23日起暂停上市。?觹ST轻骑今年一季度每股收益为0.0089元,是否成为这些年来的退市第一股,还存在未知数。可问题在于,退市第一股亮相之后,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如何得到更好保护?会不会如专家所担心的,退市制度表面上惩罚上市公司,实际却是惩罚中小投资者。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出台了《关于办理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规范证券市场起到积极的作用。可正如证监会负责人指出的,我国市场中的不法分子违法行为成本偏低,从健全完善投资者的长效保护机制的角度,有必要总结近年来资本市场民事赔偿经验,尽快修改、制定相关司法解释,不断完善证券民事赔偿机制。
上述股市改革与监管零容忍,若缺乏有效的民事追究与赔偿机制,很难真正起到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作用。上市公司造假,券商违规充当帮凶,圈钱后亏损退市,以及内幕交易操纵市场,均有获得暴利的一方,现有的惩罚并未改变违法违规成本偏低的状况。造成违法违规成本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民事赔偿机制的作用缺失。有法律界人士戏称:内幕交易犯罪被抓不可怕,只要没有民事赔偿纠缠,不法者蹲完大牢的后半生依然很幸福。
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前不久指出,把投资者当傻瓜来圈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事实上,违法违规获利者一直把普通投资者当傻瓜看待,也明知傻瓜难以或不会通过法律向他们讨还公道。我国现有的证券民事诉讼机制,只能说是没有牙齿的纸老虎。现有的诉讼案件不多,主要针对虚假陈述,证券操纵和内幕交易引发的案件更是极少见。对于利益受侵害,绝大多数投资者忍气吞声,很少选择以法律武器维权。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负责人承认,面临着诉讼成本高、证据获取难、索赔效率低等现实困难,使得广大中小投资者运用诉讼维权的积极性不高。投资者通过证券侵权民事诉讼寻求赔偿,不但存在实体法律规范欠缺的问题,也遭遇了诸多诉讼程序方面的障碍。
解决证券民事诉讼打官司难,是证券市场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否则,由新股发行和退市制度改革提高的投资者信心将打折扣,对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零容忍可能中看不中用。在这方面,可以多借鉴国外成熟的做法,特别是引入集团诉讼制度,提高法律的可诉性,让更多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保护。
郎咸平:中国制造业将解体
在郎咸平看来,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危机,制造业投资营商环境正进一步恶化,造成制造业的产能过剩从而引发各种危机。
只要看到了泡沫,就是一个更大危机的前奏。19日,受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邀请,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在昆明进行精彩演讲时多次重复了这句话。
在他看来,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危机,制造业投资营商环境正进一步恶化,造成制造业的产能过剩从而引发各种危机。
而消费危机将使我国消费市场形成前所未有的M型消费,即高端和低端一片火爆,中端萎缩。制造业正面临危机
中国经济究竟怎么了?未来中国经济将如何走?一上场,郎咸平便抛出了2个问题,他说:我知道,这是大家最为关心的话题,今天我就来说一说真话。
中国经济正面临冰火两重天的境地,冰的是楼市、股市,火的却是以奢侈品、高端汽车、收藏品等为代表的高档商品。郎咸平直言中国经济生病了,而这个病就是制造业面临的危机。
郎咸平指出,我国将制造业的3大环节--研发设计、渠道物流、以及关键的零配件让给欧美,失去了控制制造业的定价权,而失去定价权后,必将产生制造业危机。
以iPhone为例,苹果掌控着第一个环节研发设计,第二个环节渠道物流,一个iPhone可以替苹果创造360美元的价值,美日韩硬件厂商掌控第三个环节,可以为它们创造187美元的价值。但中国的富士康,一个iPhone只创造6.5美元的价值。苹果拿到的是我们的60倍,美日韩的硬件厂商拿到的是我们的30倍,一个没有定价权的中国制造业创造的价值是全世界最低的,如果扣掉所有的成本是否可以赚钱都是未知数。郎咸平说,这导致了中国制造业的利润江河日下。
而另一方面,繁重的税、费,企业资金断裂以及企业生产成本的大幅上涨,更让制造业的投资营商环境全线恶化。
近年来我国工人平均薪水增长率为20%,效率增长率接近于0,中国工人越来越贵。而美国对中国开打的贸易大战、汇率大战、成本大战,正在逐步击溃中国出口制造业。
郎咸平告诉说,美国对中国开打贸易大战,对光伏产业和数码产品等征收惩罚性关税高达250%,使得中国从光伏、数码产品到轮胎等每一种快速增长的出口产品都被精确斩首。同时,进口原材料大幅上涨,进一步打击了中国制造业。
他指出,中国制造业生了投资营商环境全线恶化和产能严重过剩2个病,正是生了这2个病后,本用于投资实体经济的钱转向于高端汽车、奢侈品等。
郎咸平大胆预判:到2015年中国制造业将会面临全面解体。中国制造面临产能过剩
郎咸平上述的预判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却真实道出了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严峻产能过剩问题。
令他担忧的是,中国制造业的病却并未得到正确的医治,这将导致各式危机一触即发。
目前中国正面临4个危机,即资源浪费、产能过剩、债务危机和消费危机。第一阶段资源浪费和产能过剩危机将首先爆发。
郎咸平称,大量高铁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不断投入建设,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而4万亿的高速公路投资到中西部产生了新的产能过剩。尽管在建设高速公路的过程中,可以消化钢材、水泥等物资,但是当高速公路建好之后,这些
市场仍然没有被消化完,相反还形成了高速公路的重复建设。
我们产能过剩多么严重?他一一例举:钢铁21%,汽车12%,水泥28%,电解铝35%,不锈钢60%,农药60%,光伏95%,玻璃93%。郎咸平说,这样高投入所造成的各项贷款,正在引发中国债务危机,而由此造成的负效应在股票市场里已经显现出来了。
更可怕的是,4万亿引发的严重通货膨胀,又直接导致老百姓的财富严重缩水,并引发消费危机。
在他看来,严重的债务使得银行的危机正在酝酿,而地产行业引导的50几个行业又正在因为调控而危机四伏。个人投资应多元化
郎咸平认为,消费危机将使我国未来的消费市场形成前所未有的M型消费。
所谓M型消费,即14%的老百姓只买高端产品,使得高档产品一片火爆,而86%的老百姓更加贫穷,对中档产品购买不起,他们纷纷购买低档产品,使得低档产品也一片火爆,而中档产品不断萎缩。我国消费形态将进入一个高档好、中档萎缩、低档好的M型消费时代。
他举例,以汽车消费为例,今年第一季度中档的国产汽车下跌3.8%,高档汽车中宝马增长37%,奔驰增长20%,奥迪增长41%,可以看出高档汽车一片火爆,但中档汽车开始萎缩。
面对这样的经济形势,郎咸平表示,政府应该以藏富于民的理念重新构建国企的改革目标,让国企成为社会分红的基础,通过给民企减税等方式为民企创造好的营商环境,让富裕起来的老百姓形成强大的购买力,为民营企业提供强劲的利润增长点。
而对于个人投资者,郎咸平则建议尽量进行多元化投资,以对冲市场存在的各种风险。
祁 斌:未来十年的中国经济转型
2011年9月27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我们应该真正害怕中国什么》。在临近竞选年的华盛顿,各路政客炒作中国话题的不在少数,但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文章的大意是,中国近年来在科技论文和专利发明方面取得了快速的进步,在数量方面已经仅次于美国,而且大有超过美国的趋势,引发了美国决策者的担忧。但是,文章的作者认为,这并不太值得担心,因为中国的论文和专利作假现象比较普遍,而真正应该引起美国人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学子正在走出校园,走向市场,开始创业。
他特别提到北京中关村的一个小小的咖啡馆,那里每天有几十个年轻的创业团队聚集,同时有很多天使投资者前来寻找投资机会。德国《明镜》周刊的记者也造访了这些年轻人,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些咖啡馆和科技园区正在发生的事情,将有机会在中国催生出21世纪的硅谷。
西方媒体对于中国社会的观察很多时候有失偏颇,但这篇报道却非常敏锐地观察到,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很多草根的创业者,或许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
迈入新世纪的中国,经历了非凡的成长。金融危机前后,从世界的富人俱乐部G7到所谓的G2(指中国和美国)的变化,标志着中国国际地位的大幅提升。但毋庸置疑,在经历了30年高速增长后的今天,中国经济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增长、通胀和转型,在三个鸡蛋上跳舞。其中,最具挑战的是转型。
应该看到,尽管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在结构、效率、机制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提升,有相当多的产业位列全球产业链底端。一个突出的例子是,iPhone在国际市场售价为360美元,富士康分得的加工费不到7美元,所以13连跳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是利润率太低,在全球产业链中缺乏谈判力。
经济转型,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是从外需导向转向内需导向,欧美危机带来的外需骤降或许可以成为一个推动的外力。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的产业要增强全球竞争力,从比较落后的下游,迁移到中游或者中上游,这个过程有点儿像鲤鱼跳龙门,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中国经济的惊险一跳。
如果跳不上去,就会在低水平重复,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忍受力,比如对于污染、低收入的忍受力,可能不再像以前那么高,因为大家的期望值提高了。历史上很多国家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4000美元之后,往往进入一个矛盾多发期,即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就是人们期望值提高的速度超过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最有名的例子是阿根廷,这个在20世纪之初就迈入中等收入门槛的国家,徘徊了一百年,不幸地经历了经济停滞、贫富分化、腐败多发、金融脆弱等各种社会乱象。社会的进步往往是多重因素的倒逼,经济转型亦是如此,中国需要更具竞争力和更高经济附加值的产业群。这是中国经济面临最大的挑战。
未来十年可谓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期。2010年底,中国人均GDP超过了4000美元。大致匡算一下,参照我国十二五规划,GDP年均增长7%左右,复利计算十年后人均GDP正好翻一番,也就是8000美元;假设人民币升值20%,就是10000美元,大致是美国的四分之一,而中国人口大致是美国的四倍多。届时,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经济总量第一,并成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社会也就更有条件推进一些更深层次的改革。所以,无论怎样看,未来十年对中国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十年。中国需要稳定十年,发展十年,而两者又是互为依存的。怎样才能实现这十年的发展?
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建好资本市场,用好资本市场。
吴 迪:Facebook IPO惨败的阴谋
Facebook IPO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IPO,被誉为Google般难得一见的股市致富机会,甚至被誉为美国股市救世主。根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的数据,截至去年12月底,投资者已经连续第五年从共同基金那里收回投资现金。根据美联储(Federal Reserve)今年3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美国家庭持有价值约8.1万亿美元的公司股票,与2007年同期的9.6万亿美元相比下降了约16%。自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股市表现一直差强人意,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标准普尔500指数并未实现实质性增长,目前的交易水平与1999年时没有太大差别,灰心丧气的零售投资者一拨接一拨的抛弃美国股市,这个趋势正在不断恶化,直到Facebook进入IPO轨道,人们期望社交网络天皇的史诗般壮观的IPO能够盘活死水一滩的美国股市。结果,Facebook IPO在万众期待之下非常惨烈的失败了,截至周五收盘,Facebook自上市以来的股价跌幅累计达到16%,报收于每股31.91美元,表现甚至远差于Linkedin。
Facebook的IPO确实有很多泡沫,但表现如此之差还是让人匪夷所思,坊间评论员几乎都在白发搔更短的为此寻求解释:无外乎发行价过高,道德缺失,承销商和股东的贪婪等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陈辞滥调。屋漏偏逢连夜雨,除了这些陈词滥调之外,Facebook IPO的惨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技术故障,除了IPO推迟30分钟外,还出现了2.5小时的故障时间,使得众多券商无法下单。
技术故障好像成了一个困扰美国股市的UFO事件,时有发生,却只能得到语焉不详的解释。今年3月27日,同样万众期待的Bats IPO也遭遇了技术故障,开盘后极短的时间内就把Bats股价冲到了小于一美分。有一些交易甚至以零美分成交。Bats IPO壮烈牺牲了。事后华尔街日报指出Bats IPO有可能是High frequency trading的受害者。(HFT/High Frequency Trading/高频率交易:用超级电脑分析市场数据,在微妙以内进行交易,彼此竞争的主要方式是比速度。因为HTF占全美证券交易份额已超过70%,所以一般零售投资者都是从HFT交易员手里买到股票。HTF的回报率极低,每一股连一美分都挣不到,但交易量和交易频率都是海量,所以在短时间内能够产生巨大收益。因为美国证券交易额的70%以上掌握在HTF的超级电脑里,所以业内有人开玩笑说,美国股市已经被《终结者》影片中的大反派天网(Skynet)操纵。由于HTF用Google般高阶的算法系统(algorithm)来执行交易,所以人们又戏称HTF交易员为Algo。)具有讽刺意义的是,Bats本身就是HTF的交易平台,结果却死在HTF手里。
朱伟一:大摩这次又在耍什么花招
风光无限的社交网站Facebook才上市便跌破发行价,投资者群情激愤,矛头直指承销商摩根士丹利。有些人已按捺不住要提起诉讼。美国政府部门也闻风而动,马萨诸塞州的州务卿表示要讨个说法,金融监管局说要调查,美国证交会开始调查,美国国会也开始调查。
近年来,摩根士丹利业务不顺,好不容易拿到了Facebook这单承销业务,哪知还没来得及高兴,便招来一片喊打声。大摩一向高举创新大旗,支持高新企业上市,但不少创新企业并不争气,给大摩添了很大麻烦。就在上市之前,Facebook通知摩根士丹利,因广告收入不理想,公司利润预测随之要下调。大摩立刻将有关消息向部分投资者通报。问题就出在这里:摩根士丹利向部分投资者通风报信,而相关信息并未公开,这不就有内幕消息之嫌么?
摩根士丹利凭什么有恃无恐,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呢?因为法律在它这边。美国券商可先向部分机构披露某些信息,美其名曰有选择披露(selective disclosure)。有人认为,有选择披露的规则不合理。哥伦比亚大学证券法专家考费教授就持这种观点,但他又补充了一点,法律目前允许有选择披露。此外,摩根士丹利还有一个抗辩理由,有关Facebook利润走向的信息,仅是一种看法或观点,而表达观点以及表达观点的方式都属于言论自由范畴,受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还有,从美国内幕交易的相关法律和法律实践上看,政府从来只打击从事内幕交易的个人;至于机构从事内幕交易,大多可以逍遥法外。可以说,资本市场从来就离不开内幕消息。
既然投资者胜诉的可能性甚小,为什么他们还要起诉?难道他们只是为了出口怨气吗?当然不是。原告中就有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经常与券商沆瀣一气,但一旦反目,杀伤力还是很大的。
在资本市场这个地方,一般散户想要维护自身的权益向来很难,机构投资者比较难缠,Facebook上市募集金额太大,要有很多投资者来捧场。在Facebook和摩根士丹利的精心运作之下,各路投资者纷至沓来,呼兄唤弟,扶老携幼,其中绝大部分是机构投资者。普通公司上市、打新股的散户不过10%到15%,Facebook上市中打新股的散户较多,但也只占到地25%。机构投资者一多,就有亲疏之分。摩根士丹利再有能耐,也无法照顾到所有机构投资者,而被怠慢的机构投资者也不是善主,他们在各级政府机构中也有自己的代理人,可以双管齐下,通过个人诉讼和政府调查同时向摩根士丹利施压。据考费教授估计,为避免负面影响继续扩大,这次大摩会设法尽快与起诉的投资者的达成和解。
美国政府调查Facebook的声势不小,但联邦政府的机构不会过于为难摩根士丹利--他们之间的关系很深。倒是州政府部门的人比较难缠。这点与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对中国企业来说,是地方政府监管机构关系更近,中央政府监管机构关系远。而美国的证券监管机构大多是全国性的垄断机构,此类机构把公关重点放在白宫、国会和美国证交会身上,大量金钱以各种形式源源不断地流入这些联邦政府机构主要负责人那里。
除内幕交易之外,在这次Facebook的IPO上,摩根士丹利等银行还有垄断操纵之嫌。Facebook公开发行后,摩根士丹利曾设法阻止股价跌破发行价,这就是所谓的托市,是一种反市场行为,也是赤裸裸的市场操纵行为。但美国最高法院在2007年就有过判决,明确规定反垄断法并不适用于资本市场,理由是资本市场有其特殊性。什么样的特殊性?简单说,没有垄断,资本市场就很难维系下去。这就在理论上造成了混乱:垄断是反竞争和反市场的,但资本市场的卫道士又把资本市场吹嘘为市场经济的典范和最高形式,两者岂不矛盾?理论上的混乱,是现实混乱的表现,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现实的混乱。Facebook上市便是典型的例子。
按照华尔街投行和理论家们的说法,资本市场的最大功能是优化配置资源,可将资源投放到社会最需要钱的地方去。但Facebook上市优化配置资源了吗?已有人根据Facebook的广告业务测算出,未来五年,企业品牌广告经理和广告商每年在Facebook上的广告投入都将达到100亿美元,Facebook有的是钱。在Facebook投钱,是添砖加瓦,是锦上添花,绝非雪中送炭。而雪中送炭才是优化资源。为Facebook这样的公司承销上市,没有什么优化资源可言,主要还是为了赚取丰厚的费用。上市融资越多,承销商收入便越丰厚。据业内估计,Facebook上市如果一切顺利,大摩有望收取1亿美元。在如此重利的驱使之下,耍些鬼花样,也在情理之中。(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戴相龙:应从五方面加快金融改革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5月27日在上海表示,中国金融业的改革的步伐应该在改革货币、改革经营和管理货币的企业、利率市场化、发展直接融资、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等五个方面加快,而且也可以加快。
据新华网报道,戴相龙是在参加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举办的2012国际金融论坛对话保罗·沃尔克演讲会时发表上述观点的。
戴相龙表示,重要的是要推进人民币的多元化,把人民币变成国际结算货币,促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促使外国银行使用人民作为储备货币。
第二个改革则是要改革经营和管理货币的企业,特别是国有银行。戴相龙认为,当前国有银行的国家股比例过高,其实达到51%就足够了。同时,目前小微企业的贷款占全部贷款的13%,虽然已经不少,但小微企业贷款是长期问题,不能期望三五年就可以解决,银行体制要改革,为小微企业服务,小微企业也要创造条件去贷款。
其三,应进行人民币的价格改革和汇率改革,而最重要的是价格改革。他认为对于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目前已经形成一个可以初步看到的市场利率,下一步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首先要适当缩小央行对各个企业存贷款的基准利率的利差。虽然目前银行把存贷款利率全部放开可能还做不到,但可以适度放松对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限制。
同时,戴相龙表示,可以在存款的负债工具上进行改革,比如推进大额可转让存单,因为对一万元存款和一亿元存款使用相同的利率并不合理,这对利率市场化将是一个推动。
戴相龙认为,中国金融改革还有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发展直接融资。近10年贷款每年增长幅度要比企业的资本金增长幅度快约两个百分点,这个很危险。
此外,戴相龙表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把上海打造成人民币定价、交易、清算中心,这是理所当然的,上海也完全可以承担。他建议还要通过重组、兼并在上海建几个大型国际金融集团,同时建议大银行的总部可以设立在上海,把金融产品的交易放在上海。(证.券.时.报.网)
李嘉诚:欧洲发生的问题不会是大问题
欧债危机最近再度升温,但在欧洲拥有不少业务的香港首富李嘉诚表示,欧洲发生的问题不会是大问题。
据中新网报道,李嘉诚25日在旗下公司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股东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谈到他对欧洲的一点研究心得。
他指出,不少人都忽略了一点,欧洲国家的福利都很好,即使经济转差,失业率上升,也不会有人捱饿的。
他说,欧洲的前途,主要是看你做的是什么生意,现在他觉得公司的情况不错。
到今天,如果没有重大的事,在欧洲的生意会比去年还好一些。若有离奇的事发生,生意也不会少很多……李嘉诚解释,公司在欧洲的业务都是涉及生活必需品,所以欧洲发生的问题不会是大问题。
他说,公司在欧洲基建业务做得不错,增长速度也快;货柜码头业务亦做得不错;电讯业务方面也应该比去年好,即使经济不好,电讯业务也不会受到影响;而零售业务主要是一些生活必需品,例如药物、化妆品等,受经济影响较微。他强调公司目前业务安定,若没有重大事情发生,相信今年的业务将略胜去年,
对于未来的投资,李嘉诚说,以现在的情况,他不会减少香港的投资,如果香港有合适的投资,他会继续投资香港。(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