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劲爆看点 私募内部信息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机构劲爆看点 私募内部信息

加入日期:2012-5-25 18:22:10

此信息共有5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目录:
  一、两市重大情报专家点睛
  桂浩明:退市公司的投资人利益该如何保护
  陶冬:寻找下一个投资大机会
  叶檀:扬州新政不会被叫停
  郎咸平:未来消费趋势将呈M型
  皮海洲:中国股市研究生炒不赢小学生不稀奇
  曹中铭:惩治IPO毒药需以毒攻毒
  二、今日机构劲爆看点
  两市周线收阴 大盘连续弱势
  下周关键位置在哪里
  市场人气涣散 短期难以摆脱弱势
  魔咒笼罩 牛熊线缘何失守
  趋势线附近面临转折
  市场底部特征露端倪 股指止跌反弹可期
  沪指120日线失守 周末的消息面将至关重要
  持续阴跌 大盘已拉响红色警报
  大盘调整完毕 有望重拾升势
  缩量杀跌 权重跳水触发蝴蝶效应
  三、火线热点飙升内幕
  深圳前海试点呼之欲出 10股启动在即
  四、顶级私募内部信息交流园
  顶级私募关注个股:西部证券券商龙头股性活跃
  顶级私募个股内幕消息汇总:新兴铸管近期重大资产收购公告
  顶级私募建仓成本:伊立浦主力平均持仓成本6.887元
  五、民间高手股王争霸
  月盈利前15名绝顶民间高手一览:最牛高手一月盈利26.08%
  民间高手仓单:两高手保持空仓观望

  
一、两市重大情报专家点睛

桂浩明:退市公司的投资人利益该如何保护

  ST轻骑日前发布公告,称公司因连续三年亏损,根据规定自5月23日起暂停上市。有舆论将这称之为是沪市退市新规出台后的退市第一股。其实,目前只有深交所开始执行新的创业板退市制度,令ST轻骑退市的,还是上交所原有的规则。因此,ST轻骑现在还只是暂停交易,并非真正退市。若能在今年依靠主营业务扭亏,并满足其他方面的条件,仍然存在恢复上市的可能性。细心的投资者也注意到,ST轻骑今年一季度每股收益为0.009元,算是扭了亏。而通过财务重组等手段,其每股净资产也从去年底的每股0.14元增至0.586元,至少在理论上财务状况有了较大好转。
  1993年上市的ST轻骑,当年称得上是绩优股。其大股东轻骑集团也曾有过颇为骄人的历史,鼎盛时期旗下拥有多家上市公司,业务范围遍及全国,并深入多个领域。可惜好景不长,不几年轻骑集团乃至轻骑公司就走上了下坡路,再过几年集团掌门人锒铛入狱,轻骑也沦为了绩差股。更要命的是,公司通过发行A股和B股,筹集了大量资金,但有相当部分被挪用了。难怪有人说,轻骑集团乃至轻骑公司,就是内部人控制的典型,从绩优沦为ST乃至丧失上市条件,正是改制不彻底的结果。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ST轻骑最后退市,普通投资者自然要蒙受很大损失。不少人恐怕将血本无归,可完全让他们来承担损失,是否公平呢?这就要叩问退市制度了。设计退市制度,目的是为了将不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调整出去,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同时也能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应该说,现在推出的新退市制度,在具体条款设计上比原有的制度更严谨,堵住了一些漏洞,因此也就有了更大威慑力。
  但问题是,虽然退市制度是要将不符合条件的公司驱逐出市场,但宗旨还是要推动上市公司尽力做好经营,从而在根本上减少退市事件的发生。在这个意义上,就存在两个选项:凡已跌落到退市标准的公司,就该坚决退市,不给任何缓冲。如果公司能通过自身努力或者借助其他方面的帮助,得以恢复生机,演变成能为投资者创造利润的公司,那其重组之类的活动,就该得到鼓励。客观而言,两种选项都各有道理。而从眼下的舆论导向来看,恐怕更为认同前者,这主要是出于对具有退市风险的公司在重组过程中,可能受到投机资金的炒作,容易发生内幕交易的担心。毕竟类似的事情曾屡屡发生,非常不利于市场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也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有着比较大的风险。
  不过,也不能忽视问题的另外一面,导致现在一些公司濒于退市的根本原因,与当年以融资为本位,上市不改制,大股东肆意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等问题直接相关,有的甚至存在欺诈上市的嫌疑。而如果将重组这条路彻底堵住,那么在没有对责任方予以有效惩罚并建立赔偿机制的前提下,在很大程度上是无辜的投资者的利益,又怎么得到保护呢?
  人们注意到,当媒体报道开始研究新的退市制度时,市场上叫好的声音一片,但在退市制度渐行渐近后,就有人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核心就是对于存在改制不彻底等问题的公司,在退市时是否应有更为完整的制度安排,包括追究有违规行为的大股东及相关责任人,以及对普通投资者的赔偿机制等。毫无疑问,建立并完善退市制度,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如果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却让造成公司退市的责任方在客观上占到了便宜,这样的制度就不能认为是合理的,完善的。当然,建立追究与赔偿机制并不容易,在海外老牌市场也很少有此类操作实践,难见可供借鉴的经验。但不管怎么说,这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需要有关方面认真研究。若解决好了,称得上是有利于市场长治久安的民心工程。


陶冬:寻找下一个投资大机会

  如果将十年前的股指 成分找出来,和今天股市的蓝筹构成作一个比较,你会有许多有趣的发现。当年的大蓝筹中,没有银行股,也少有地产股。股指成分在过去十年的变化,其实是中国银行改革、地产热的缩影,折射出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的变迁,也总结出了过去十年投资领域的大故事、大机会。
  十年后,上证指数和恒生中资企业指数的构成会是什么样的呢?
  笔者相信,银行股仍会占据蓝筹指 数中的一片江山。银行乃经济的命脉,经济在银行便在,不过它们所占的权重应该有明显的下降。世界五大银行中,有四个来自中国,这本身就说明什么地方有一点 不妥。中国的银行在产品范围、中间业务、风险控制上,与世界同行业相比都有明显的差距,贷款还受到非商业因素的干扰,它们的盈利来自政策性垄断。随着银行 业开放竞争、利率市场化,其暴利恐怕维持不了多久。
  至于房地产企业,放眼世界各地,除香港这种城市经济体外,没有哪个股市像A股这样让开发商如此辉煌的。随着房地产暴利时代告一段落,房企在股市中的势力也会消退。
  笔者是经济学家,对股市谈不上精熟,不过倒有一个自创的爆米花理论。爆出来的玉米花,加一点焦糖、牛油,其价值可以上升百分之三、五十,但是绝不可能再爆一次。爆过的玉米花,只是爆过的玉米花。在投资领域,银行股、地产股属于爆过的玉米花,合理的经营和出色的策略可以令其股价上升百分之三、五十,但是在现有水平上再翻番的机会不大。民生银行未上市股票,当年转让价格不到每股0.7元,不过那是十年前的价格,这种价位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笔者的价值投资理念,是寻 找玉米粒而不是已爆过的玉米花,寻找在下一个经济周期中出彩的行业,而不是将资金投入上个周期出彩的行业。玉米粒还是爆米花,明显和企业上市之前与上市之 后有关系,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标准。有些垃圾企业上了市,还是垃圾。笔者关心的是,企业的业务、盈利、利润率,会不会有一次爆发性的增长,触发市场对它发 生认知上的改变。爆炸性的增长和市场的再评估,便是由玉米粒变成爆米花的过程。
  从大趋势看,中国经济中的出口比重下降、房地产比重下降和基础设施比重下降,应该是无可避免的。要么内需上扬,要么增速下滑。在笔者看来,城镇化、提工资 所带来的第二个5亿消费者的产生,应该是经济的下一个大故事,增长的新源泉。这种消费增长,并非由第一个5亿消费者(即现有的城市消费者)主导,甚至主要 消费未必发生在沿海大城市,但是可能使中国的消费者总量跳增。
   过往看消费的故事,主要着眼于销售的增长。但是随着工资的飙升和成本的上涨,维持住利润率成为判断投资好坏的首要标准。如果企业无法将成本负担转嫁给下游 企业或消费者,哪怕销售增长再强劲,对于股权投资者都算不上是好的机会。笔者认为,利润率、竞争门坎,是下阶段选择消费股的第一筛选标准。
  人口结构变化,带来刘易斯拐点。老龄社会下医疗、保健,独生子女家庭构造下的教育、消费,与 正常环境下的消费习惯有所不同。那些游离于体制之外、又在市场上寻找到自身定位与优势的企业,蕴藏着重大的商机。医疗、保健、教育,均受体制的制约,体制 内的企业的发展空间、盈利空间未必大。至于那些不受体制制约的新兴企业,尽管他们目前规模还比较小,还受到各种监管上的限制,但是只要定位恰当,管理层得 力,在爆炸性增长的市场里应该是大有作为的。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和银行业引入竞争,中国的金融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打破垄断与国际开放,在笔者看来意味着行业重新洗牌。除了银行之外的金融服务业, 多数在中国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产品单一、渗透率低、可塑性高,增长潜力颇大。在笔者看来,渗透率和增长空间已经进入瓶颈状态的大银行,属于爆过的玉米 花,而逐步进入增长爆发期的金融服务业,则属于未爆过的玉米粒。它们所处的增长阶段不同,增长模式不同,潜在回报也不相同,当然隐含风险也不同。
  笔者在这里,无意罗列所有的潜力行业,因为这样做一定挂一漏万,而且好的管理层对于好的企业至关重要,行业内部也需进一步的细化分析。笔者希望阐述的是,爆米花与玉米粒的差别。中国经济正在面临重大的转型,这个时代充满着商机、挑战和变数,旧的投资利器在新的时代未必同样灵验。投资中国的玉米粒,应该就在那些新的、发掘不足、尚未上市的领域里寻找。(.新.财.富)


叶檀:扬州新政不会被叫停

  敏感的房地产市场新政频出。鉴于房地产市场受制于货币、限购等政策,所有的目光都在盯着城市的政策底线,以期对房地产市场做出基本判断。
  从去年8月至今年5月10日,全国已有佛山、成都、扬州等共33个城市出台楼市新政,其中28个城市获得通过,5个被叫停。楼市政策微调内容涉及限购变 化、土地出让、普通住宅标准、税费优惠以及购房补贴等。打鼓励投资需求擦边球、民意反弹较大的微调基本被叫停,而走刚需路线、改善路线、民意反弹不大的微 调大都轻松过关。
  最新的例证来自于扬州。
  5月7日,扬州市房管局发布《关于对个人购买成品住房进行奖励的通知》,对个人新购买的成品住房,根据面积不同予以4‰~6‰的奖励,该政策从7月1日起执行,执行期暂定一年。政策出台,舆论汹汹,大多认为地方政府房地产救市的新试探。
  住建部官员传递出的信息并不统一。5月17日,住建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张小宏做客中国网访谈时发出声音:明确调控方向不改,回调仍是主基调,并称 决不让调控出现反复,被外界解读为暗含否定扬州新政之意。三天后,住建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主任梁小青在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扬州新政 并非救市,而是针对住宅产业化进行的积极有益的探索,应当予以支持和肯定。扬州新政奖励现金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减税政策,对推广全装修房是积极有益的 探索,应当予以支持和肯定。
  对扬州新政不必过度解读,谁以为中国房地产还会因为地方微调迎来下一个黄金十年,将是对市场趋势的巨大误判。
  扬州新政不等于房地产新政的根本变化,新政没有挑战放松投资性购房、动摇限购政策等宏观调控底线,被叫停的可能性不大。扬州以节能、减排、产业化的名义打 政策擦边球同,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2010年7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成品住房开发建设实施意见》,明确了 江苏省成品住房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苏南城市中心城区新建住房中成品住房的比例达60%以上,其他地区达40%以上,截止去年年底,扬州市成品 房的比例仅为5%。
  此次房地产宏观调控要实现两大目标:住房从投资品变回消费品,住房从毛坯半成品变成装修之后的成品房,扬州新政恰在鼓励的范围之内。
  通过补贴购房者刺激消费,鼓励成品房建设,一来可以增厚开发商利润增厚(约增加20%以上),二来可以稳住节节下滑的房地产市场,三来能够稳定与装修相关的重要行业,四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问题在于,扬州新政没有挑战房地产调控,却挑战了公共财政的严肃性,政府补贴购房者,从哪项支出?是否通过了人大表决?同时,政府出钱补贴能够鼓励成品房建设,却不能遴选出优质与劣质的成品房,如果不良商人以次充好,对社会资源造成二次浪费怎么办?
  开发商开发成品房,售价极大提高,与此同时,围绕精装修住房的甲醛门等质量事件层出不穷,甚至业内的领先者万科都一再曝出质量隐患。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 此前就表示,现在很多房企觉得不做精装修,交的土地增值税会多,因此便故意加大成本。名义上为了绿色环保,其实是为了加大成本才做精装修,想少缴一部分 税才做精装修。
  如果扬州市政府真心促进住房产业化,只要一招便可搞定。建立成品房质量基金,两年不出质量事故的成品房用基金鼓励,对于质量不合格者则必须缴纳基金,如此 一来,政府不必动用公共财政,扬州市民住上了放心的精装房,这才是推进产业化的好办法,也免了挂产业化羊头卖高价房狗肉的嫌疑。
  细节是魔鬼,扬州市政府的鼓励细则,将使我们洞察,扬州新政到底是为了拉动市场,还是为了推进产业化。


郎咸平:未来消费趋势将呈M型

  在郎咸平看来,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危机,制造业投资营商环境正进一步恶化,造成制造业的产能过剩从而引发各种危机。
  只要看到了泡沫,就是一个更大危机的前奏。19日,受中国银行(601988)云南省分行邀请,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在昆明进行精彩演讲时多次重复了这句话。
  在他看来,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危机,制造业投资营商环境正进一步恶化,造成制造业的产能过剩从而引发各种危机。
  而消费危机将使我国消费市场形成前所未有的M型消费,即高端和低端一片火爆,中端萎缩。
  制造业正面临危机
  中国经济究竟怎么了?未来中国经济将如何走?一上场,郎咸平便抛出了2个问题,他说:我知道,这是大家最为关心的话题,今天我就来说一说真话。
  中国经济正面临冰火两重天的境地,冰的是楼市、股市,火的却是以奢侈品、高端汽车、收藏品等为代表的高档商品。郎咸平直言中国经济生病了,而这个病就是制造业面临的危机。
  郎咸平指出,我国将制造业的3大环节--研发设计、渠道物流、以及关键的零配件让给欧美,失去了控制制造业的定价权,而失去定价权后,必将产生制造业危机。
  以iPhone为例,苹果掌控着第一个环节研发设计,第二个环节渠道物流,一个iPhone可以替苹果创造360美元的价值,美日韩硬件厂商掌控第三个环节,可以为它们创造187美元的价值。但中国的富士康,一个iPhone只创造6.5美元的价值。苹果拿到的是我们的60倍,美日韩的硬件厂商拿到的是我们的30倍,一个没有定价权的中国制造业创造的价值是全世界最低的,如果扣掉所有的成本是否可以赚钱都是未知数。郎咸平说,这导致了中国制造业的利润江河日下。
  而另一方面,繁重的税、费,企业资金断裂以及企业生产成本的大幅上涨,更让制造业的投资营商环境全线恶化。
  近年来我国工人平均薪水增长率为20%,效率增长率接近于0,中国工人越来越贵。而美国对中国开打的贸易大战、汇率大战、成本大战,正在逐步击溃中国出口制造业。
  郎咸平告诉说,美国对中国开打贸易大战,对光伏产业和数码产品等征收惩罚性关税高达250%,使得中国从光伏、数码产品到轮胎等每一种快速增长的出口产品都被精确斩首。同时,进口原材料大幅上涨,进一步打击了中国制造业。
  他指出,中国制造业生了投资营商环境全线恶化和产能严重过剩2个病,正是生了这2个病后,本用于投资实体经济的钱转向于高端汽车、奢侈品等。
  郎咸平大胆预判:到2015年中国制造业将会面临全面解体。
  中国制造面临产能过剩
  郎咸平上述的预判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却真实道出了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严峻产能过剩问题。
  令他担忧的是,中国制造业的病却并未得到正确的医治,这将导致各式危机一触即发。
  目前中国正面临4个危机,即资源浪费、产能过剩、债务危机和消费危机。第一阶段资源浪费和产能过剩危机将首先爆发。
  郎咸平称,大量高铁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不断投入建设,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而4万亿的高速公路投资到中西部产生了新的产能过剩。尽管在建设高速公路的过程中,可以消化钢材、水泥等物资,但是当高速公路建好之后,这些市场仍然没有被消化完,相反还形成了高速公路的重复建设。
  我们产能过剩多么严重?他一一例举:钢铁21%,汽车12%,水泥28%,电解铝35%,不锈钢60%,农药60%,光伏95%,玻璃93%。郎咸平说,这样高投入所造成的各项贷款,正在引发中国债务危机,而由此造成的负效应在股票市场里已经显现出来了。
  更可怕的是,4万亿引发的严重通货膨胀,又直接导致老百姓的财富严重缩水,并引发消费危机。
  在他看来,严重的债务使得银行的危机正在酝酿,而地产行业引导的50几个行业又正在因为调控而危机四伏。
  个人投资应多元化
  郎咸平认为,消费危机将使我国未来的消费市场形成前所未有的M型消费。
  所谓M型消费,即14%的老百姓只买高端产品,使得高档产品一片火爆,而86%的老百姓更加贫穷,对中档产品购买不起,他们纷纷购买低档产品,使得低档产品也一片火爆,而中档产品不断萎缩。我国消费形态将进入一个高档好、中档萎缩、低档好的M型消费时代。
  他举例,以汽车消费为例,今年第一季度中档的国产汽车下跌3.8%,高档汽车中宝马增长37%,奔驰增长20%,奥迪增长41%,可以看出高档汽车一片火爆,但中档汽车开始萎缩。
  面对这样的经济形势,郎咸平表示,政府应该以藏富于民的理念重新构建国企的改革目标,让国企成为社会分红的基础,通过给民企减税等方式为民企创造好的营商环境,让富裕起来的老百姓形成强大的购买力,为民营企业提供强劲的利润增长点。
  而对于个人投资者,郎咸平则建议尽量进行多元化投资,以对冲市场存在的各种风险。


皮海洲:中国股市研究生炒不赢小学生不稀奇

  日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该调查报告显示,炒股的盈亏水平与学历高低并不成正比,反而是小学学历水平炒股盈利的更多。其中,没上过学炒股盈利的股民占33.33%,小学占37.04%,而大学本科占19.31%,硕士研究生占22.22%。
  用正常的思维来说,出现研究生炒股不如小学生这种现象是很不正常的。不过这种现象出现在A股市场,也就再正常不过了。毕竟A股市场本身就不是一个正常的市场,别说研究生们炒股不如小学生,就是巴菲特来了也是束手无策,否则QFII制度推出这么多年,巴菲特为何始终就不进入中国股市呢?
  因为中国股市只是一个投机市,需要的是投机炒作,炒新股、炒小盘股、炒绩差股、炒题材股,总之就是一个炒。而作为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生这样一些投资者来说,他们更推崇理性投资、价值投资。但A股市场却是一个缺少投资价值的市场。不仅研究生们的投资理念与A股市场相冲突,就是他们专于研究的特长也很难在A股市场施展。比如,对上市公司的基本面进行研究,这是高学历群体会进行的一项事情。但遗憾的是,这种钻研往往是费力不讨好,甚至起反作用。因为许多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都是虚假的。比如,为了上市的需要,很多企业都会造假上市,而一旦上市成功,这些公司就会出现业绩变脸或者基本面变脸。如果是遇上这类公司,研究生们就会踩地雷了。而小学生们则不会做这种研究,他们在股市里做短线,追涨杀跌,踩中地雷的可能性反倒不大。
  要改变这种局面,也改变中国股市投机市的形象,正确的做法是让更多真正有投资价值的蓝筹公司上市,特别是要让这些公司低价发行低价上市。


曹中铭:惩治IPO毒药需以毒攻毒

  巴安水务的一纸公告,使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涉嫌隐瞒高管 服务期协议等重大事项曝光。既然遭到证监会上海稽查局的立案调查,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巴安水务股价出现下跌是必然的。
  近几年包装上市已大有泛滥成灾之势,因此对于发行人在招股说明书中自我鼓吹,或者不披露应该披露的信息的现象,市场已经麻木。此次巴安水务是否涉嫌虚假陈述甚至是欺诈上市,相信监管部门会给出答案。
  俗话说,拔出萝卜带出泥。巴安水务被立案调查,其当初上市的保荐人平安证券亦被拔了出来。如此重要的信息没有披露并且被隐瞒至今,平安证券再次遭到市场的质疑其实一点也不意外。应该说,平安证券是近几年券商中崛起的新贵。特别是创业板开板之后,平安证券在中小板与创业板新股保荐中屡有斩获,并且由其保荐上市的上市公司数量一直领先于其他券商。截至今年5月21日,在创业板挂牌的316家公司中,由平安证券保荐的高达39家,占比12.34%,比中信证券、国泰君安等4家大型券商的总和还要多。
  正如洗碗的和尚才会摔破碗一样,平安证券保荐的公司越多,出现的问题也越多。除了巴安水务,平安证券保荐胜景山河的两保代享受了最严厉的处罚,爱尔眼科华测检测的招股说明书被修改,贝因美因高新技术资质造假而被罚款,一桩桩丑闻的背后,都有平安证券忙碌的身影。
  不仅如此,创业板年报首亏公司当升科技由平安证券保荐;去年创业板88家公司业绩变脸,平安证券保荐的公司占17席;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冠军超图软件,保荐人也是平安证券。而且,平安证券保荐项目总体业绩增幅远低于平均水平,但业绩变脸的占比却远远高于平均水平。两个平均水平的极大反差,凸显出平安证券只重保荐数量不重质量的特性。
  其实,近几年来涌现出的IPO毒药并不少。有史上最贵新股之称的海普瑞,沪市最贵新股华锐风电,创出天价发行市盈率的新研股份等,哪一家上市公司的背后,没有站着一家IPO毒药券商?这些券商的辅导,变成了辅导发行人在招股说明书上的自我鼓吹与包装粉饰,其保荐变成了只荐不保以及对市场的误导。
  修订后的《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规定,在新股发行过程中,如果承销商存在以虚假推介误导投资者,以不正当手段诱使他人报价或申购股票等性质严重的违规行为,证监会可暂停承销商最长为36个月的证券承销业务。对于违规行为的严惩首现A股市场,其意义显然非同凡响。
  笔者以为,这些券商给市场带来的是毒药,监管部门回报的亦应该是毒药。一是对于其保荐的项目,采取更加严厉的审核措施,只要个中出现任何的疑点或瑕疵,均实行一票否决;二是如果出现保荐人未履行勤勉尽责职责,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不妨亦暂停其最长为36个月的证券承销业务或者终身禁入市场。(每日经济新闻)


此信息共有5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