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劲爆看点 私募内部信息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机构劲爆看点 私募内部信息

加入日期:2012-5-23 17:48:23

此信息共有5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目录:
  一、两市重大情报专家点睛
  周俊生:打击内幕交易限制权力渗透市场
  叶檀:新股发行改革给大机构开小灶?
  郎咸平:保障房学不了新加坡就学香港
  任志强:存准率或将再下调 明年3月房价或上涨
  二、今日机构劲爆看点
  市场走势纠结 大盘缩量震荡
  60天均线具有强压 市场延续调整犹存
  沪指收十字星 回避三类品种
  周四将会爆发更激烈的多空争夺战
  股指良性震荡 希望就在前方
  矛盾格局 谨慎持仓
  调整格局不变 阶段性底部隐约呈现
  强势震荡 反弹延续
  短线资金乐观 大盘难有大的调整空间
  三、火线热点飙升内幕
  储能国际峰会开幕 11只概念股井喷
  四、顶级私募内部信息交流园
  顶级私募关注个股:青青稞酒酒类龙头机构游资活跃其中明显
  顶级私募个股内幕消息汇总:ST金叶申请撤销其他特别处理获批
  顶级私募建仓成本:科学城主力平均持仓成本8.56元
  五、民间高手股王争霸
  月盈利前15名绝顶民间高手一览:最牛高手一月盈利
  民间高手仓单:4大私募重仓金丰投资
  
一、两市重大情报专家点睛

周俊生:打击内幕交易限制权力渗透市场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22日公布了 《关于办理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一司法解释将从6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最高司法机关针对资本市场内幕交易泛滥所产生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制定的重要法规。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由于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种种缺陷,满腔热情进入市场的广大投资者常常落得个姚明进去,潘长江出来的结局。而与此相对的,是一些有权力、有门路的人可以通过内幕交易大获其利,这种对比严重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使市场的长期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最近一段时间,管理部门一方面积极改进新股发行、强化公司分红、引入长期资金等市场基本制度的建设;另一方面又加大了打击内幕交易的力度,期望以这种双管齐下的手段来建立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重塑投资者的信心。此次公布的司法解释,是对证监会这一工作的有力支持。随着这一法律文件的生效实施,我们可以期待,一些原来处于疑难中的内幕交易行为都将得到明确的定性和司法惩处,市场的交易环境将向着更公正、更公平的目标靠近。
  我们在充分肯定这一司法解释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要意识到,我们的市场在发展,内幕交易也在发展,指望以一部司法解释来将市场里各种表现形态的内幕交易铲除干净,是不够现实的,这并不是说我们对减少乃至根治内幕交易方面无能为力。如果有关部门根据内幕交易在中国资本市场的特殊性,对症下药,采取切实措施,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我们要承认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中国的资本市场虽然是基本照搬了国外的模式,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带有国情的特色,而在这个过程中,内幕交易也出现了不同于国外市场的表现。因此,我们打击内幕交易也需要根据这种特殊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布控,包括在更高层面上的市场制度改革。
  最直接地说,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内幕交易,有很多是由于权力渗透于市场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新股发行、并购重组等,还需要经过行政审核,除了证监会发审委、并购重组委要进行一般性审核以外,各级政府部门在这些市场活动中的渗透也是全方位的,这就给权力参与内幕交易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空间。前几年揭露的广东中山市市长李启红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代表,她利用自己治下的中山公用的重组,指使亲属从事内幕交易。李启红固然受到了惩处,但李启红当时从事内幕交易的市场条件并没有改变,这使得权力从事内幕交易的恶性事件仍然时有发生,甚至向更高级部门蔓延,最近揭露的并购重组委委员吴建敏涉嫌内幕交易案就是触目惊心的一例。因此,要减少内幕交易,最重要的是需要减少权力对市场的干预,也就是必须加紧加快市场化改革的步子。
  内幕交易是一种违法犯罪活动,需要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堵截和打击。市场管理部门和公安、检察、司法等法律部门通力合作,将加大法律之网对内幕交易的覆盖,提高打击的力度。此次针对内幕交易制定了相对以往严密得多的司法条文,就体现了这方面的努力。现在更重要的是,有关方面应该趁着这股良好的势头,进一步加强对内幕交易的围剿,从源头上堵住内幕交易。也许在短时间里我们还很难根除内幕交易,但是,当内幕交易如同过街老鼠一样人人 得而诛之,那么,市场就能够重新获得投资者的信任,其发展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叶檀:新股发行改革给大机构开小灶?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致力于培育出中国自己的高盛或者大摩。
  21日下午,证监会召开新闻通气会,正式对外公布修订后的《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此次发行与承销改革的关键词是,市场化、透明、培育大机构、兼顾普通投资者利益。
  此次改革如果顺利,新股发行体制将沿着健康的市场化之路发展,而不会在行政主导与市场主导之间左右摇摆,同时培育出中国具有定价权的有实力的券商机构;如果细节出现差错,则此次改革将被淹没在口水之中,会有众多的人指责为向既得利益阶层投降之举,以出卖中小投资者利益为能事。不知改革者是否做好了技术与心理的双重准备?
  新股市场化表现在,主要不用行政手段强行规定发行价格,价格由市场主导,不会为拉抬股价而中止新股发行,为了抑制一级市场价格、抑制炒新,实行存量发行。增加新股上市首日股票供应量,取消网下配售股票的限售期,规定询价对象与发行人、承销商可自主约定网下配售股票的持有期限。通过存量发行的办法降低人为降低股份数量造成的新股溢价。当前IPO在审企业数量突破600家,供给压力巨大,未来发行数量不可能大幅减少。
  透明公平主要表现在信息披露方面,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向公众投资者进行推介时,向公众投资者提供的发行人信息的内容及完整性应与向询价对象提供的信息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在信息获得方面,从制度上力保参与询价者与公众投资者得到公平待遇。借鉴成熟市场关于股票发行静默期的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文件受理后至发行人发行申请经证监会核准、依法刊登招股意向书前,让发行人及与本次发行有关的当事人静默等待市场估价。
  对公众投资者的保护主要表现在,提高网下配售比例(原则上网下发行比例不低于50%)的同时,明确了网下向网上的回拨机制。5月18日,证监会网站发布《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对投资者关注问题的答复》,强调明确在发行价格市盈率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25%的情形下,规定了发行人要进一步补充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的机制,促使发行人重新审视发行定价的合理性,在募集资金满足企业发展的同时还要考虑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收益。
  这次新股改革存在两大隐患:一是市场化不彻底。如果不相信供求关系,认为新股发行数量不会影响市场冷热,那么就不应该以增加股份的方式为打新降温,严惩造假、培育信心应该成为改革的核心举措;二是对大机构的约束力可能还不够具体,当我们着力培养有实力的投行时,必须让这些投行在规则内运行,否则有尾大不掉的风险。在这方面,一些垄断企业已经给我们提供了足够的负面案例。
  此次改革最令人关注的是监管层培育大机构、提高市场效率的潜在倾向。
  新股报价鼓励发行人和承销商创新定价方式,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可以询价方式定价,采用询价方式定价的,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可以根据初步询价结果直接确定发行价,也可通过初步询价确定发行价格区间,在区间内通过累计投标询价确定发行价。更令人关注的是,允许发行人与主承销商自主协商直接定价等其他合法可行的方式确定发行价格。新股发行从两步走直接变成一步走。
  证监会最终到底收获的是掌声,还是臭鸡蛋,取决于对有实力的主承销商的约束力。未来新股发行承销将向有实力的券商集聚,这是因为券商拥有深厚的人脉,拥有一定程度的定价权,在目前的发行过程中在投行、承销业务中已经占据明显优势。当发行人与主承销商可以自主协商直接定价,发行人必然青睐占据市场优势的承销商,这与美国的发行思路相近;当主承销商可以找到足够的市场认购者时,价格就是有效的,发行能否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公司本身的质地、留给市场的想象空间,还取决于主承销商能否找到足够的接盘者。因此,主承销商可以找到合格的个人投资者参与询价,可以在网下配售时让其他机构接盘。
  但是,约束体现在何处?
  虽然在承销过程中,进行虚假或误导投资者的广告或者其他宣传推介活动、以自有资金或者变相通过自有资金参与网下询价和配售,或者唆使他人报高价等行为,将被暂停36个月的证券承销业务。要追问的是,证券市场的违规行为通常难以查证,如果以造假的方式上市,上市之时进行存量发行,不当得利甚至获得几倍的利益,对投资者造成了实际损失,监管者将如何查处?如何弥补投资者的损失?
  培育大型机构,进行市场化改革,必须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改革才能拥有广泛的民意,否则公众投资者很可能对改革不买账,改革者可能为自己树立更多的敌人。因此,建立更多的细则,迫使机构与权贵在规则之内运行,尽最大可能减少造假圈钱的损失,是证监会建立民望、建立市场信用、建立信用定价的核心。(每日经济新闻)


郎咸平:保障房学不了新加坡就学香港

  现在全国都在搞保障房大跃进,地方政府似乎觉得当务之急就是盖房,其实是我们搞错了。我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采访,央视采访了一位天津居民,这个被采访的人通过摇号得到了房子。你知道他怎么讲的吗?他说感觉很幸运。注意到没有,是幸运,而不是幸福,这一字之差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的政策是有问题的!
  如果政策是完善的,老百姓的感觉应该是符合预期,应该感谢政府履行了对自己的承诺。比如新加坡政府对老百姓的承诺就是让70%的家庭能够买得起三房式的组屋,保证房价相当于家庭年收入中位数的四到五倍。新加坡政府是这么承诺的,也是这么做的。而我们的承诺呢,我们很多地方的保障房价格竟然是市价的80%,也就是说是浮动的,而不是固定的,所以,我们老百姓永远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买得起保障房。同时又因为是随机摇号的,所以也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
  如果我们做不到新加坡那样,最起码可以学学特区香港。香港政府把老百姓的收入、人口数量等条件换算成相应的分数,然后计算出一个总分,老百姓可以通过查看榜单的方式,看看自己大概还有几年能拿到房子。也就是说,建立一个排队秩序。有这样一个程序的存在,老百姓心里就安稳了,也就不会着急买房子了。而政府也能给自己赢得更多建造保障房的时间。
  我们一系列政策出台之后,之所以出现种种问题正是因为我们的政策完全没搞懂民意是什么。老百姓要的不是明天就得到现房,而是一个稳定的排队预期。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大家充分讨论之后,确定了年收入24万和资产50万就是分界线,在此之上的就没有资格申请保障房,在此之下的就一定能在5年内等到保障房,这样,老百姓就有了稳定的预期,分界线下的安心等待,分界线上的努力攒钱。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让房地产开发商有稳定的预期,让房地产商安心地排队。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照一下美国的做法,在美国一个地产商拍下一块地就必须在所要建的楼盘里面开发至少三分之一的廉租房,地产商要不就承担这个廉租房的任务,要不就拿不到地。这个条件一旦成了规矩,地产开发商也就认命了,囤地是不可能的,捂盘惜售更是没有意义。
  我们还要牢记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建保障房的钱说到底是非保障房提供的!所以,在保障房之外,还要有非常兴盛的地产开发。比如说新加坡的乌节园、Boulevard
  Vue、CYAN、Jardin等豪华物业,询价每平方米从约合十多万元人民币到数十万元人民币不等,与中国香港最知名高层豪宅区西九龙价格相当。但是,这些私宅项目基本没有太多销售压力,甚至不用付出太多广告成本,因为销售信息一放出来,就可以卖掉很多。
  所以,我们必须在保障一般老百姓有房住的同时,也要保障给这些保障房提供财政支持的非保障房市场实现繁荣昌盛!我们不能大张旗鼓地宣传保障房,因为这样做只有两种结果:要不然就是保障房提供的不够,结果房价经过短暂下挫之后再次迅速蹿升,然后所有没有房的老百姓都来骂你;要不然就是头脑太热,保障房提供得太多了,结果没有繁荣的非保障房市场了,土地出让金收入大减,到头来保障房还是难以为继。搞不好就会重蹈香港的覆辙,房价因此大跌,然后所有买了房的老百姓都来骂你。这对我们公共政策水平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中国香港失败了,美国提供政策性住房贷款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到现在还没有走出破产阴影,我们凭什么相信自己能像新加坡一样幸运?


任志强:存准率或将再下调 明年3月房价或上涨

  华远地产董事长 任志强:
  在解读今年开工面积下降时,任志强认为这将影响到明年的房价。他说,1月~4月份,房屋新开工面积5.4亿平方米,下降4.2%。今年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增幅的回落,将影响一年后的开盘,所以在明年3月,房价可能上涨。
  房地产业也与宏观经济息息相关,对于5月12日存准率的下调消息,任志强认为存准率今年可能再下调三到四次,由于政策有着近半年的滞后性,经济将在四季度见底,那时候GDP增幅将转正。 目前来看二季度经济不是底,三季度仍将继续探底。(.大.河.报)

此信息共有5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