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劲爆看点 私募内部信息交流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机构劲爆看点 私募内部信息交流

加入日期:2012-5-21 17:47:59

此信息共有5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目录:
  一、两市重大情报专家点睛
  桂浩明:股市筑底任重道远
  曹中铭:强化监管重在提高违规成本
  叶檀:经济遭遇瓶颈提供改革契机
  李稻葵:楼市调控不该误伤刚需 股市进入转折点
  吴敬琏:放松银根刺激经济发展这一做法非常危险
  二、今日机构劲爆看点
  缩量十字是何征兆?
  缩量阳十字星仅为调整减速器
  5日线持续形成压力 短期以短线思路为主
  缩量阳十字星仅为调整减速器
  有望逐步企稳回升
  用两条均线去把握多空力量的变化
  又见缩量十字星 回避一类股
  股指宽幅震荡 静候支撑位确认
  酿酒股护盘 底部十字星暗示峰回路转
  震荡市场中的主力思维
  三、火线热点飙升内幕
  摘帽行情正酣 关注12只股
  四、顶级私募内部信息交流园
  顶级私募关注个股:青青稞酒酒类龙头股性活跃
  顶级私募个股内幕消息汇总:*ST天目只有重组一条路
  顶级私募建仓成本:新华锦主力平均持仓成本8.58元
  五、民间高手股王争霸
  月盈利前15名绝顶民间高手一览:最牛高手一月盈利24.49%
  民间高手仓单:最强高手今日低吸券商股

  
一、两市重大情报专家点睛

桂浩明:股市筑底任重道远

  政策红利催生开门红
  说到底,导致今年股市波段反弹这种状况的出现,毫无疑问还是基本面因素在起作用。今年年初以来,股市之所以能够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与不少投资者认为实体经济没有原先想象得那么差有关。这也就给人们一个印象,实体经济有望比较快地见底回升。
  事实上,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大盘从2132点起步,一度反弹到了2478点,幅度达到16.22%。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此间管理层出台很多有助于提振股市的政策,在市场中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鼓舞了信心。因此,即便后来大盘有所调整,但是在很多投资者看来,一方面是实体经济还可以,蓝筹股投资价值明显;另外一方面股市政策是鼓励做多,并且展现了长线向好的趋势,因此后市无疑是具备上行空间的。这种思维,在五一小长假期间有了更为充分的表达。由于此间管理层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给人留下发放政策红利的印象,于是也就有了5月份股市的开门红行情,股指摸高到了2453点,逼近前期高点。
  境内外因素普遍偏空
  不过,恐怕很少人想到,好不容易出现的上涨行情会在这个时候戛然而止。其原因倒也并不复杂,近期公布的系列经济与金融数据明白无误地提示人们:中国的实体经济还在回落的过程中,在某些方面的严峻程度甚至不亚于2008年。这也就打破了很多投资者在前期形成的对实体经济走势相对乐观的看法。问题还在于,虽然这期间央行等也在采取措施以稳定经济增长,但是从新增信贷以及固定资产投资,还有工业增加值等指标综合分析,不难发现实体经济下降的势头很可能还会进一步延续,有人甚至得出全年都处于低位徘徊的判断。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就需要重新调整思路了。尽管大家也都明白管理层是在推行积极的股市政策,但是没有人会认为,股市政策方面的利多能够与基本面的利空相抗衡。因此,随着不佳的宏观数据的发布,股市的回落也就不可避免了。
  当然,这里也不能不提到的是,近期周边市场的表现对于中国股市来说,也有不小的负面影响。今年以来,周边市场曾经走得很强,像美国道琼斯指数已经距离历史最高点也不太远了,大有牛市重来的架势。但是,自从进入4月份以后,美国的新增就业人数连续低于预期,这给经济复苏的势头蒙上了阴影,也令美国股市表现趋淡。而在希腊、法国政局出现左转态势以后,希腊的债务违约风险骤然加大,欧元的稳定遭受到考验,这就自然导致欧洲股市的下跌。本来,拿境内外股市相比,基本上就是外强内弱。境内股市相对于境外股市来说,是跟跌不跟涨。现在境外股市跌了,对境内股市无疑有着明显的向下拉动作用。另外,欧美经济的疲弱,也影响到了中国的出口,因此也就更加强化了投资者对于中国实体经济的担忧。毕竟,外贸出口对中国经济还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近这方面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春季广交会上达成的贸易额出现近年来少有的负增长,这显然不利于境内投资者对经济与股市形成乐观预期。可以说,如果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来说,现在境内外的因素普遍偏空,这很可能就是扭转近期股市向上走势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本周市场以区间震荡为主
  在这种情况下,后市又会如何演绎呢?看得出,实体经济差已经对股市的运行构成了相当大的制约,哪怕是现在有更加积极的股市政策出台,恐怕也难以化解实体经济疲软的负面影响,所以眼下股市并不存在向上运行的足够空间。反过来说,毕竟境内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已经逼近了调控的底线。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调整的节奏可能会加快,力度也需要有所加强,而财政政策自然会愈加积极地发挥作用。所以,虽然现在还难说实体经济何时真正见底企稳,但是应该说距离底部已经不远。一旦这个态势被投资者所认同,对于股市来说继续下跌的压力就会弱化。各项积极的股市政策效应积累,无疑也就会渐渐地显现出效果,从而在低位对行情构成支撑。因此,很可能后市将重新进入一个筑底阶段,这个底部距离现在股市的点位不会太远。但要完成对底部的构筑,却需要一段时间。因为这里的关键是既要有宏观政策环境的配合,也要有实体经济的支持,所以非短时间可以做到。具体到本周,大盘很可能会以区间震荡为主,指数波动空间进一步收窄。同时成交量也会继续萎缩,个股行情显着降温,低迷将成为市场的客观写照。(作者单位:申万研究所)(.证.券.时.报 .桂.浩.明)


曹中铭:强化监管重在提高违规成本

  日前,香港证监会就《有关监管保荐人的咨询文件》进入为期2个月的公众咨询期。该文件建议,保荐人必须在上市前完成绝大部分的尽职审查;若招股章程内出现任何不实描述(包括重大遗漏),保荐人将为此附上刑事责任,最高将被罚款70万港元及监禁3年。
  该咨询文件一出,立即引起强烈反响。投行的怨声载道自不必说,由于此次拟议中的新规将使香港更接近美国和新加坡的模式,也将使香港成为全球监管制度最严的地方之一。有投行抱怨,新规给上市保荐人带来了沉重负担,也明显过于苛刻。
  香港证监会对于市场的严厉监管早就有章可循,洪良国际即是典型的例证之一。洪良国际于2009年12月24日在香港主板上市。因香港证监会指控其在招股说明书中存在重大的虚假或误导性数据,投资者可能基于这些数据而认购股份,在挂牌3个月之后的2010年3月30日被停牌。此后,香港证监会曾申请香港高等法院要求洪良国际将上市集资所得近10亿元归还给投资者,但这一申请在去年8月初被否决。然而,香港证监会并不认同高等法院的否决,并在当月8日宣布将就此申请上诉。
  今年4月份,作为洪良国际在港交所上市的唯一账簿管理人、牵头经办人及保荐人的兆丰资本,因未履行保荐人的职责,被香港证监会撤销牌照,被禁止再为机构融资提供意见,并遭遇罚款4200万港元。而这也是香港证监会有史以来最高的罚款金额。
  香港证监会指责兆丰资本犯下审查不足及未达标、未能独立及不偏不倚地办事、审查工作的审核线索不足、未有充分监督员工、违反保荐人承诺及向港交所申报不实声明等五宗罪。仔细分析,五宗罪与A股市场保荐机构在保荐过程中未能履行恪尽职守、勤勉尽责的职责几乎是如出一辙。但相对而言,国内市场的处罚明显要宽容得多。
  保荐制实施以来,监管部门对于违规保荐机构与保代的处罚,一般侧重于监管谈话、重点关注、出具警示函或者是N个月内不受理其文件等,这些隔靴搔痒的处罚措施,根本就形不成任何的威慑力,反而助长了市场的违规行为。截至目前,保代受到的最严厉处罚莫过于胜景山河的保代平安证券的林辉与周凌云被撤销资格。而且,保荐业务出现违规,基本上都是个人问题,相关券商均毫发无损,好像保荐工作与其没有任何关系一样。
  绿大地造假欺诈发行案被中国证监会定性为案情重大,性质极为恶劣。绿大地案不仅是A股市场造假上市的典型,亦是违规成本低的典型。一方面,其保荐人与相关保代竟然没有受到任何的处罚,另一方面,地方一审法院对上市公司只作出区区400万元的罚款,而相关责任人员则更是一缓了之。国内市场对于上市公司与保荐人与保代的监管,与香港市场相比明显不在一个档次上。这样的事实其实也说明了,为什么2009年IPO市场化改革之后,新股次新股会频频出现大范围的业绩变脸现象。在这一切的背后,保荐人与保代显然难辞其咎。
  对于市场中出现的违规违法行为,香港证监会并没有睁只眼闭只眼,一切为了投资者与市场利益的监管,无疑值得国内学习与借鉴。对于A股市场来讲,提高违规成本,严刑峻法无疑是治市不可或缺的手段。郭树清主席声称对于股市内幕交易行为零容忍,笔者以为,对于市场中任何违规行为,同样都应该零容忍。(.经.济.参.考.报 .曹.中.铭)


叶檀:经济遭遇瓶颈提供改革契机

  ◎叶檀 知名财经评论员
  经济下降,是催生大改革的契机。
  经济上升期、平稳期,原先的发展模式依然可以坐收红利,没有人会轻言改革,只有原有发展模式的红利消失,负面影响突显之时,改革才可能拥有足够的动力。
  今年以来的经济数据总体而言让人丧气,无论是工业增加值、实际使用外资数量、用电量、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银行贷款额等,均出现明显下降,并且下降势头远未终止。以往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出口与投资出现明显下降,内需无明显起色。
  常规提振经济的手段负作用越来越明显:如果大规模投入基础建设,无异于大规模释放货币,可能引发通胀全面反弹;即使央行向商业银行注入流动性,银行也不敢轻易贷款,温州已经出现银行贷款与赢利全面下降,源于企业赢利空间极其稀薄。
  提振出口的主动权不在中国,国外消费需求不由中国的生产厂家掌握,更糟糕的是,中国制造一再爆发质量危机引发信用折价,显示中国低成本与低质量画上了等号。拉动房地产消费呢?这剂猛药也是毒药,房地产泡沫将引发更大的货币泡沫,保障型住房无法替代原有的房地产金融链条---所有一切矛盾都在显示,中国经济模式身染沉疴,需要的不是枝节修补,而是一场由顶层设计所引导的全面改革。这场改革的意义与三十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样重要,当时确定的是走中国的市场化之路,目前要确定的是市场化向哪里去。
  中国经济下行类似于日本式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即缺乏拉动经济的引擎,企业赢利下降、经济产能过剩,资产价格下行而负债率上升。政府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衰退,让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后陷入失落的二十年。这是一种老年病,政府再也找不到可以投资的项目,只能在三家村建造博物馆,企业不敢轻易投资,因为成本上升、消费的高峰期已经过去。
  中国在现代工业未完成、城市化未完成之时,就患上了老年病。
  这是不应该生的病。从理论上来说,中国的中西部地区还需要大量投资,企业效率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员工素质亟待提高以满足升级的制造企业的需求。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后,消费增长效应还未曾显现,中国目前理应处于突飞猛进的时期。现实是,一些地区改革激情渐次消退,理论上的转型红利大部分停留于纸面,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投资触碰到债务天花板,内需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出现消费乏力现象,似乎房地产、汽车消费一旦退潮,中国消费再无引擎。
  根源何在?
  中国经济的全面改革,必须正视两大关键问题:一,企业微观高效与宏观制度性低效并存;二,不公平的市场导致消费两极分化,使中国缺乏产业升级的动力。
  微观高效无处不在。企业把成本压到最低,中国的企业家、员工可以长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政府可以实行一条龙服务,在高科技园区的某个办公楼内集中办公。笔者在某个代工企业曾经亲眼见到,从流水线到车间门口,工厂电瓶车的停车间距被固化设定,以节省时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资进入废旧品行业以降低原材料成本,笔者在论坛上一再见识到政府如何充满热情地招商引资。
  很可惜,微观高效难抵制度性低效。中国经济制度设定上存在巨大问题,由于各自为政,中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大物流。
  中央政府所设定的钢铁产量被地方政府轻而易举地突破,中国的粗钢产量一再创出历史新高。中国高铁四处开花,原有的铁轨使用效率没有相应提升。笔者工作时经行一段铁路,每天只有寥寥数班车通过,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目前许多城市正在进行城市综合体大跃进,地方政府的激励功不可没。市场的分割造成省域经济甚至县域经济大而全,一窝蜂进入汽车、新能源、电子等行业,请别说这是市场的选择,市场会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背后,是因为中国事实上缺乏统一的市场,在税费征收等方面缺乏统一管理,这才让所有地区对总部经济趋之若鹜,背后是对税源的激烈争夺。在黄亚生教授对汽车等行业的研究中,对此有着详尽的分析。
  中国企业常常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那些死命降低成本、产品质量堪忧的企业,让诚实经营的企业无路可走,忠实地践行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内讧哲学。
  这是激励机制错位与监管低效的明确标志。对于视成本如生命的制造企业而言,当同行业其他企业可以堂而皇之地排污、生产低劣产品,遵守游戏规则的企业就是死路一条,他们只有同流合污才能生存。全社会范围的食品安全事件动辄震惊朝野,甚至连一向讲求质量的房地产企业万科,都一再爆出质量门事件,说明目前的激励制度已经错误到离谱的程度,说明中国未能形成鼓励企业升级的制度性监管环境。
  中国市场的不公平显而易见,先不要说大型企业与中小民企存的生存环境相隔天壤,从消费领域便可见端倪。中国消费出现剪刀差现象,高端奢侈品供不应求,豪车销量节节上升,中国经济不仅未老先衰,更出现了未强先培育出一批消费特权阶层,以暴发面目满世界消费奢侈品。中端消费品难有起色,这恰恰打压了处于产业升级期的制造企业,他们生产的中高端产品缺乏国内消费者,连中产收入阶层都开始拒绝中国制造。不公平的市场、不公平的收入分配必然造就消费领域的两极分化,这是中国内需不振的根本原因。
  权贵市场注定无法形成稳定而安全的社会经济生态,于是有资金、有技术、有权力者源源不断移民,因此缺乏资金与人才还在其次,人才与资金如水逐好环境而流,中国经济缺乏信心才是致命伤。建立信心绝不是朝夕之功。
  微观经济体内部已经在酝酿改革,如外资流向中部地区,流向服务行业,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向服务、环保等领域挺进。就宏观方面而言,体制内出现开明改革派,大力呼吁从社会结构到经济的全方位改革。
  这场改革的重要性决定中国未来命运,是追求现代化的百年艰难过程中的又一枢纽,呼应这一改革、推进这一改革、建言这一改革,是信心尚未完全消失、立足于本国的国民的惟一选择。目前改革处于两个方向的尖锐抉择,或者走向相对公平的市场,或者回到计划经济时代重温往日崩溃噩梦---中国,还有其他选择吗?公平而高效的市场,是追求的目标。


李稻葵:楼市调控不该误伤刚需 股市进入转折点

  昨天,清华EMBA名师管理论坛在南京紫金山庄举行,原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发表演讲称,房地产调控在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应该把重点放在交易量回升上,价格要降,但交易量不能降。他呼吁,对于真正的刚需,不应该误伤,该释放就释放,该鼓励就鼓励。
  房价应降但交易量不能降
  李稻葵称,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发动机就是房地产,但是现在房地产发展模式出现了问题。我们房地产发展的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一点像今天把明天的饭吃了,提前消费了一部分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所以过去房地产发展模式是应该调整的。
  李稻葵称,房地产调控的目标是打击投资性投机性的,不是打击刚性需求,所以各个地方政府要更加精确地去控制投资性和投机性的需求,但是对于真正的刚需,不应该误伤,该释放就释放,该鼓励就鼓励。
  现在房地产价格有一定调整,但是交易量也下来了,李稻葵称这不符合经济学调整目标,最佳调整目标应该是价格有所调整,但是交易量不能大幅度下降。交易量下来之后,会影响整个经济的方方面面,房地产商的回款慢了,银行受影响,新的开发受影响,地方政府搞保障性住房、搞城市建设资金来源受影响。
  我的建议是,房地产的调控在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把重点放在交易量回升上,价格要降,但交易量不能降。
  怎么恢复交易量呢?比如说真正有刚性需求,真正第一次买房的,银行和地方各个交易环节,要给予方便。再比如以小换大改善型需求的人,也要提供帮助。
  房价可能还会降,买房要看消费需求
  李教授称,现在房价已经降了,如果本着不断改善房地产调控措施的这个原则去做的话,房地产价格还会降,但是这个降的过程比较缓慢,到一定时期会稳定下来。
  对于市民是出手买房,还是等一等?李稻葵称,这种问题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如果要结婚,要生孩子了,房子不够,赶紧买,不要等。如果你的工作地点离你居住地方很远,每天要花一个小时上下班,我建议赶紧买,至少我有一个原则,买房子第一大目标,是需要,是消费,是改善生活。
  股市进入转折点
  李稻葵称他相信今年的股市应该是转折点,因为股市价格到了一个从历史标准上看非常低的水平,跟周边股市相比,是一个很低的水平,股市根本问题正在解决,各种各样的政策也已经出台,还会即将出台,所以今年我个人有充分信心,我相信股市会出现他应该出现的表现。
  物价情况总体乐观
  李稻葵预计,今年物价情况总体来讲是比较乐观的,可以控制在4%以下,他认为今年物价格局应该是两头高中间低,1、2月份往上走一点,然后往下走了,6、7月份应该会降到3%以下,在2.5%、2.2%左右。
  李稻葵预测,今年利率不太可能大规模下降,最有可能是不下降。他认为,今年应该抓住物价增长速度比较低的好机遇,推出利率市场化试点。利率市场化,可以逐步让商业银行有更大的存款利率的决定权,这可能是今年的一个重点。通过利率市场化,可以降低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利率,适当压缩一下商业银行的利差。
  预计今年经济增速8.2%-8.3%
  李稻葵认为,今年中国经济最有可能的一个态势,就是二季度经济增长速度会比较低,第三季度、第四季度会有所上升,全年增长速度预测是8.2%到8.3%。
  现在一些先行指标,已经出现了逆转,包括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标,一些固定资产投资的项目指标也开始出现了一定的回升。另外,政策本身也在进行调整,管理层肯定希望让经济下降的这个趋势有所放缓,甚至逆转,再说一些政府要投资的固定资产项目,完全有调控空间,相关的配套政策都有可能加速出台,能够帮助这些项目比较顺利地推进。
  所以今年我的判断是,从现在开始将进入一个政策的密集观察期和调整期,可能不会等到7月份,就会进行一些政策的调研和政策的调整。


吴敬琏:放松银根刺激经济发展这一做法非常危险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20日举办2012创新中国高峰论坛,经济学家吴敬琏在论坛上表示,实现增长模式转型是解决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关键,而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是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创新提高效率。
  吴敬琏表示,近年来,出口导向政策的正面作用在消退,负面作用在积累。这种经济增长模式造成的内需不足、消费需求不足,不管是微观经济方面,还是宏观经济方面,所积累的问题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阻力。增长模式的转变是要从依靠投资的旧增长模式转到依靠效率提高。当国内技术水平接近发达国家的普通技术水平时,企业依靠引进技术进行发展已行不通,需要进行创新。同时,国家需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对于证券市场的改革,他认为,由于国内证券上市实行审批制,造成寻租活动现象的出现,目前监管层已经意识到这一症结需要解决。但这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要解决,这一问题仍需要理性地讨论,稳妥地进行解决。
  当前经济增速出现下滑,部分人士希望政府通过放松银根刺激经济发展。吴敬琏认为这一做法非常危险。现在国内正是尝到了2009年放松银根的苦果。他表示,货币超发会引发资产价格上涨,但物价上涨、房地产价格上涨存在滞后性。宏观调控应该着眼长期性,把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结合起来。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还有很大空间,但降低利率可能性不大。吴敬琏说。


此信息共有5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