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政策会突然来临 必破2600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大政策会突然来临 必破2600

加入日期:2012-5-15 17:59:37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 读:
  皮海洲:股市需要保护傻瓜利益
  李大霄:不要对小牛行情失去信心
  中国经济会否重蹈日本覆辙
  叶 檀:摩根大通巨亏令人震惊 该死的金融衍生品
  叶荣添:大政策会突然来临 5月必破2600点
  邓聿文:股市改革是中国改革的模本
  谭浩俊:PPI持续下降之势万不能小觑
  董少鹏:股市为何对第三次降准如此矜持
  郭氏新政 制造牛市?
  夏 斌:中国到底需要多少个金融中心?

  皮海洲:股市需要保护傻瓜利益
  在过去的20多年里,股市一直在把投资者当傻瓜;也正因为把投资者当成了傻瓜,所以股市一直在上演圈钱的故事。而作为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来说,希望这个圈钱时代从此一去不复返
  最近,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出席券商创新发展研讨会时表示,圈钱时代一去不复返。郭树清告诫券商,要采取最严格、最严厉的措施,强化诚信责任和法律意识,把投资者当傻瓜来圈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股市圈钱时代是否一去不复返?这个问题时间会给出答案。不过,撇开一去不复返的争议,就把投资者当傻瓜来圈钱的表述来说,郭树清主席又说了一句大实话。这也是郭树清主席敢言风格的又一次展现。而以个人之见,郭树清的这句话至少表明了两个事实,表达了一个心愿。即在过去的20多年里,股市一直在把投资者当傻瓜;也正因为把投资者当成了傻瓜,所以股市一直在上演圈钱的故事。而作为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来说,希望这个圈钱时代从此一去不复返。
  本人也希望把投资者当傻瓜来圈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这反映了中国股市的一种进步。毕竟,随着投资者的成熟,再把投资者当傻瓜来圈钱,这是一件难以为继的事情。不过,从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来说,本人更希望中国股市能达到另一种境界。即便投资者是傻瓜,股市也会尊重他们,并保护他们的利益,而不是欺负他们是傻瓜,因此来圈他们的钱。因为这涉及到股市的基本道德问题,就像生活中,一个正常人不应该欺负傻瓜、一个健康人不应该欺负智障者一样。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并形成一种保护傻瓜利益的股市文化,那么中国股市就会是一个告别了低级趣味的股市,是一个有着社会道德的股市,是一个健康发展的股市。
  那么,股市如何能够形成一种保护傻瓜利益的文化氛围呢?重要的是制度建设要健康,要从制度建设上体现出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在这种健康的股市制度下,即便投资者是傻瓜,其利益也一样可以得到保护。
  要做到这一点,首要是要确保股市有一个健康的新股发行制度。其最重要的标志是新股发行价格合理,能够体现出股票的投资价值所在。如果一家公司的新股发行市盈率达到了80倍,甚至上百倍,却还说公司具有如何如何的投资价值,这本身就是在把投资者当傻瓜,是发行人缺少诚信的表现。这样的新股发行是不可能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更不可能保护傻瓜投资者的利益。在这个问题上,本人以为可以与回报投资者结合起来,即以新股发行价格为基准,要求上市公司的分红回报不低于某一标准。
  其次,是要严厉打击弄虚作假、欺诈上市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比如,对于上市公司造假上市的,就要像香港证监会查处洪良国际那样,不仅股票要退市,而且还要冻结上市公司相应的资产,用以赔偿投资者损失,并且对有关责任人也要从严查处。像洪良国际的保荐机构兆丰资本,不仅被香港证监会撤销牌照,禁止其再为机构融资提供意见,而且还被处以4200万港元的天价罚款。在这种制度下,即便投资者是傻瓜,其利益也会得到保护。
  此外,完善司法制度,引入集体诉讼制度,使傻瓜投资者的利益也会因为有集体诉讼制度而得到有效保护。目前的诉讼制度,不仅门槛高,而且程序复杂,正如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指出,现在的直接诉讼和代表诉讼条件过严,导致最终能起诉者寥寥无几。因此,投资者的利益很难得到保护。相反,如果能够引入集体诉讼制度,那么,即便是傻瓜投资者,其利益也会因为有聪明投资者的存在而受到同等的保护。

 

  李大霄:不要对小牛行情失去信心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5月15日在其微博中表示,不要对小牛行情失去信心。
  李大霄认为,2012年市场已改变了重心下移的情况,2132点以来经过5个月的时间,市场不断反复,但仍然比低点有所上升,这也许就是今年的预演。
  经过多空拉锯,最后还是上涨了一点点,小牛。李大霄说。
  李大霄同时指出,很多人喜欢在市场狂热的时候买股票,而在市场低迷的时候远离股市,也许这是大多数人亏损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狂热的时候股票价格昂贵,而低迷的时候股票价格低廉,如果反向操作也许能够提高胜算。

  


  中国经济会否重蹈日本覆辙
  中国经济正走在一个十字路口,一面是风景这边独好,特别是欧债危机之下,中国救世界的论调不断被媒体抛出,世界在看中国;另一面,房地产巨大泡沫正在受到打压,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中国会不会重蹈日本覆辙,甚至担忧中国经济会不会崩溃,世界同样在看中国。可以肯定的是,中国还没有能力担任世界的救世主。至于中国会不会重蹈日本覆辙,则先要分析清楚日本失去二十年的来龙去脉。
  20世纪80年代是日本的黄金时代,还是日本传统产业结构的最后辉煌?日本经济停滞的原因是什么?日本应对经济危机的教训和经验是什么?日本真实的社会现状到底是怎样的?日本与中国如何竞争?……近年来,全世界都在研究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但多是外部的臆测和猜想,日本人自身是怎么反思的呢?
  池田信夫,现任日本上武大学经营管理研究科教授。在日本国内,虽然不像我们的经济学家一样可以拿到天价出场费,但他在日本经济界和民间也还算享有盛名。他犀利的观察,独到的见解,源于他丰富的经历。他曾任NHK记者、策划,专门负责深入的经济报道和揭露政府滥用财政项目费用,也曾在政府任过职务,特别是担任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的经历,使他对日本经济无论是宏观、微观,还是理论政策、现实运行,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池田信夫的《失去的二十年》,全书共分九章,从日本的现状、历史和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深刻分析甚至是颠覆了世界对日本经济很多传统的看法。阅读《失去的二十年》,不能不对池田信夫在每章前面引用的名言好好思考,这也是反思中国经济的必要提醒。在描写经济陷入长期停滞的社会现状时,他引用村上龙的名言:这个国家什么都有。要什么东西就有什么东西,唯独没有希望。在提出和反思失去的二十年这一核心问题时,他引用叔本华的名言:通常人们失去朋友不是因为拒绝借钱,而是因为借了钱。在讲经济政策的局限时,则引用凯恩斯的话:有计划的公共事业,或许可以应对有效需求暂时走低的情况。但是仅建设公共事业是无法迅速建立起一个可以应对景气周期波动的最有效、最永久的制度。
  在分析日式公司走向终结时,他引用罗兰·巴特的名言:这个中心之所以存在,不是因为它在向周边辐射发信,只是因为有人在城中设置了这样一个空虚的点来牵制城中的一切变动,使其陷入永久的循环。在讲制造立国的神话时,他引用野中郁次郎的话:战场上的战斗无法弥补战术上的失败,战术无法纠正战略的失误。在论述创新和经济增长战略 时,他引用道奇森的名言:在这里想要保持在同一个地方不移动,就得不停地奔跑;要是想去其他的地方,那就得以加倍的速度奔跑。
  在诉说不平等的真相 时,他重复藤原正彦的话:人与人之间绝不是股份、金钱这样冷冰冰的物质联系。我们讲究的是人情。在谴责闲散富裕族时,他引用米尔顿·弗里德曼的名言:一个社会若将平等置于自由之前,那么它什么也得不到。在分析终身雇用的神话时,他引用卢梭的话:奴隶在牢笼中失去了一切,连逃跑的欲望也没有了。
  在分析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的经济原因之外,在《失去的二十年》一书中,池田信夫对政治原因也特别关注。政治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政治大国谋略为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提供了政治支持,为日本参与国际经济协调,联合干预日元升值和开放本国金融市场,签订广场协定和卢浮宫协议埋下重要的政治伏笔,泡沫经济的重要金融政策诱因至今仍在;二是僵化的政治体制导致政治的不稳定,理想宏大的愿景总是在吞噬经济高速发展期间留下的财富,在长期的经济迷失中,越来越多的人日本人开始毅然抛掉明天会比今天更好的期待,学会了知足常乐,彻底的改革怎么也走不下去,所以,对于现在的日本缺少的不是希望,而是逼迫人们穷则生变的绝望。从表面上看,中国崛起有着很多日本崛起模式的印记,相似之处足以引起警戒。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泡沫依然严重,我国房价至今未回到合理水平,即使股市已经大跌,但平均市盈率依然在20倍以上,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产业政策也都是政府主导型,如今的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都和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日本颇为相似。
  但是,中国与日本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给中国避免重蹈日本覆辙提供了较大战略腾挪空间,首先是中国政治体制较为稳定,容易凝聚共识推进改革;其次是中国人口的刘易斯拐点比日本晚,日本的人口红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已经消失,中国则还可以持续一二十年;第三,日本在经济高潮中已经完成了城市化进程,而我国城市化率才刚刚达到50%,还有近30个点的空间;第四,日本的外资利用率一直较低,便于美欧施压,而我国外资使用率基本在30%左右,会严重影响美欧施压的决心和底气;第五,金融自由化和私有经济让日本政府对银行和企业的控制力较低,而我国的国有制度让政府的控制力很强。
  中国经济会重蹈日本覆辙吗?如果任其发展,和日本相似的经济表象是可能诱发中国出现全面泡沫经济的;但是,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的前车之鉴,中日经济的不同之处,也让中国可以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和推动微观市场改革,从而避危于无形,避免重蹈日本泡沫经济的覆辙。在这个意义上,池田信夫的《失去的二十年》,我们是应该认真阅读的。
  


  叶 檀:摩根大通巨亏令人震惊 该死的金融衍生品
  摩根大通因为金融衍生品交易巨亏20亿美元。20亿美元亏损不是茶杯里的风暴,是击向华尔街的一记重拳,华尔街没有理由继续傲慢。
  摩根大通的亏损之所以令人震惊,是因为这家金融机构是次贷危机的赢家,风险管控的明星,一手创造了CDS产品,在对冲手段上得心应手。如今东窗事发,颠覆了金融市场的基础,全过程全对冲根本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摩根大通为减少风险而增加了风险。5月10日,摩根大通向SEC提交的文件披露,从3月底至今,公司旗下的首席投资办公室(CIO)在其合成对冲产品投资组合中,遭受了至少20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讽刺的是,CIO工作重点正是风险控制,其既定目标是对冲该银行的贷款组合以及投资过剩存款。
  摩根大通的CDS产品设计复杂,层级众多,规模庞大,最终失去交易对手,摩根大通下一个绊马索绊住了自己。摩根大通在1990年代开创CDS市场,一群摩根大通的金融工程专家设计出这项投资工具,投资机构因此拥有针对债券的信用水准变动进行避险或炒作的工具。2001年时,摩根大通推出一项互换合约指数,协助提高CDS交易热度。
  次贷危机时,CDS产品大放异彩,包括高盛、大摩在内的金融机构源源不断地向市场出售CDS产品,大赚快钱;次贷危机爆发后,一些基金因为低价购买了CDS保险产品大赚其钱。次贷危机时代的CDS产品还比较简单,看空房地产证券就买入CDS产品进行保险,以低价买入的CDS保险产品在房地产债券崩溃后获得了巨额赔偿。
  摩根大通的CDS产品要复杂得多。由于具体产品不透明,目前市场有两种猜测:一是摩根大通伦敦交易中心透过一项CDX.NA.IG.9指数进行债券押注,这个指数追踪北美约127个投资级企业的CDS,包括Target、家得宝、卡夫食品、沃尔玛及VerizonCommunications。摩根大通的部位由不同指数部位层层交叠,多空两个方向都有,由于部位层次愈堆愈多,风险愈来愈高。
  二是今年年初摩根大通的假设开始出现差错。由于今年欧美公司债市场总体而言是震荡市,如果根据企业信用品质全面改善的观点做多,一旦企业信用下行,就会亏损。不过,当公司做空,信用评级下降的公司数量少于原本的估计,也会亏钱。这真叫做多也亏钱,做空也亏钱,原因是今年市场震荡剧烈,即便是摩根大通也无法预估风险的上限与下限,因此无法做到准确对冲。
  公司债价格震荡不已。以富达欧洲公司债基金为例,1年回报率-4.69%,3年则33.47%,5年为-0.35%,从今年年初到现在回报率为5.29%,此时多空对冲是个极其艰难的过程。
  摩根大通在伦敦的操盘 手都是金融衍生品池子里的大鳄,交易员伊科西尔自2007年1月加盟摩根大通,盈利数亿美元,在衍生品市场的无冕之王,很难想象会犯低级错误。
  最大的可能性是,伦敦交易部门的主要交易员伦敦鲸伊科西尔对自身能量与摩根大通的实力过于自信,他们一向围剿其他猎物,很少被围剿。因此,决定以少量资金(伊科西尔最多掌握3500亿美元左右)撬动市场,为了覆盖风险,衍生工具越做越多,在一个避险互换合约上再加上一个避险合约,覆盖的地区从北美、欧洲到亚洲各大市场,直到规模达到数万亿美元。
  由于产品复杂,风险定价异常困难,出现亏损时甚至难以预测具体的损失数额,暂时掩盖损失成为最明智的做法。3月、4月由于持仓过重,在上峰压力下不得不卖出时,手握巨盘鲸鱼们发现自己孤独求败,他们在市场上找不到如此庞大的交易对手,只能廉价大甩卖,因此出现了巨额明亏。
  一些看出摩根大通风险软肋的对冲基金成为最大赢家。蓝山资本管理公司和兰冠资本管理公司各自获利3000万美元。一位交易员称,10余家对冲基金及多位银行交易员,都有机会通过与摩根大通做对手交易而获利。这次,市场上演了蛇吞象,只因为大象在次贷危机之后的无限风光中,自认从此天下无敌手。
  摩根大通的事件不会演化成第二次次贷危机,其有毒产品没有卖给全世界主要金融机构,让大家一起中毒。全球投资者曾经为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买单,中国企业作为全球金融市场的菜鸟一再巨亏,现在,让金融衍生品的设计者与主厨自尝毒药吧。
  世界上没有全过程全对冲这等事,高盛没有做到,摩根大通也不可能做到。风险控制、信用定价是金融第一要义,尤其在中国,信用如此不彰,过早开发金融衍生品、过早推出合成ETF等产品,等于自投全球金融巨鳄的罗网,等于向全体投资者转嫁风险。
  


  叶荣添:大政策会突然来临 5月必破2600点
  利好兑现无法形成有力上涨的原因在于利好来的太慢,导致多数人心理已经有了预期并且提前买进,没有人甘愿在这种时候成为轿夫,那么打压震仓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逼空是每到这个时候主力最常用的手段,被逼空而卖出的人通常在这个时候会占到全年的30%。你必须明白一个道理,2400点这个制高点被如此压制的目的在于等待更大的政策。如果谁在这个时候被逼空的行为而卖出,大政策的突然来临必然会让你后悔莫及。或许,你手中所持有的任意股票,都会在下一阶段的爆发中像人民网一样,网住钞票!
  前天晚上没有更新博客主要是因为这种利好不是叶荣添所预期的,我不知道这种我不是我预期内的利好能给市场带来什么样的走势所以选择了沉默。是的,我在等待降息的来临。因为我甚至当降息股票交易费和准备金率后,这只是救市组合拳的第一步后面马上跟着还会有更大的政策即将来临。刻意打压和刻意逼空两者的不同在于打压必然会是一次性的大跌,先是权重股下跌,然后是题材股惨跌。而逼空的目的是在于大资金将不想要的甩掉,趁机在别人恐慌抛售的时候抢进优质的资源,在指数上的幅度处于快跌小跌让你看不清的状态。就以本次从2460点的回调开始算计,你们仔细看看指数的下跌基本是一些垃圾权重股导致的,两桶油从2460点到现在就贡献了40个点的下跌幅度,还需要说明什么?除了两桶油受行业的因素下跌外,你们看看房地产和银行这两大权重板块基本没有下跌。保险类的股票更是创造了年内新高。如此的一切几乎都在说明了主力的资金在这一次行动中换到了下一步他们即将启动的板块中。再次,你们看看K线上从今年以来走势其实呈现的是逐波上涨的态势,尽管会有回调但是每一次回调的幅度都开始慢慢缩小,上涨的力度越来越快。而这种趋势说明主力在等待后面市场更大的动作来临。
  前期我的文章中反复说到过,这一次不管是准备金还是降息这样的动作传递的将是一个信号:市场需要资金,政府会动用更多的手段来稳定经济。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认为你不仅不需要担心是否会持续回调,而是应该相信5月之内必破2600点。如果叶荣添没猜错的话基于政府之前的操作惯例,在5月之内还会有一次大的政策跟上来。因为如果后面的政策不抓紧时间跟上来那么下调准备金为市场带来的流动性和信心将成为短期内的泡泡糖,要想真正做到将之前出的几项大政策形成一条有力的组合拳,只有不断的出拳才能将对手击倒,才能达到拯救经济,拉动资本市场的,发行新股,提振企业,养活员工,创造内需这种目的。所以你们等着吧,5月还剩下组后15天,一切的精彩还会继续。其实有一个秘密我必须告诉你们,8年以来A股只要当年的5月的头一天是上涨的,那么当月就必然是大涨,随后的7,8,9三个月份将会是形成强力突破的局面,不信你们看看就知道了!
  不要卖出,不要担心,5月之内相信我,必破2600点!
  


  邓聿文:股市改革是中国改革的模本
  当下的中国改革陷入一种胶着状态,年年趟深水区,年年趟不过去、年年打攻坚战,年年攻而不克,以致许多人对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忧心忡忡,忧虑中国难以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或转型陷阱。
  改革的胶着状态因素很多。但就在中国改革整体迟迟无法突破时,一向被认为既得利益深厚且遭遇广大股民诟病的股市,却在郭树清主政半年来,改革异军突起,很多以前被认为不敢触碰的或无法深入的问题,这次都在改革之列。尤其在五一节前后,证监会一口气推出四项新政,内容涉及到降低期货交易手续费和A股交易收费标准、新股发行改革指导意见、主板以及中小板退市方案征求意见稿,再加上前此颁布、于五一正式实施的创业板退市制度,股市改革于此达到一个高潮。
  中国股市的发展迄今不过20余年。20年的时间虽然也不短,但相对于西方成熟股市200多年的发展历史,算得上年轻。中国股市用这么长的时间走完西方股市的发展历程,无论从市值、上市公司以及参与人士来看,现在都跻身于世界前列,并具有初步影响全球股市的能力。股市的如此大发展、大跃进自然也将西方股市200多年出现的问题浓缩在这20年,致使其弊端显得特别严重,从而,客观而言,治理起来也非常困难。
  在中国股市的发展中,曾有过几次大的制度变革。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在前任主席尚福林主持下开展的股权分置改革,该项改革终结了制约中国股市的流通股和法人股分裂的制度历史,造就了2005年至2008年一波长达4年的牛市。但是,总的来看,由于秉持先发展后治理的思路,中国股市的制度改革很不彻底,尤其对股市本身的内在缺陷,诸如新股发行价格虚高、公司不分红、内幕交易频繁、爆炒垃圾股等问题基本没有实质性触动,这势必导致对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保护不力,从而造成市场各种关系的极度紊乱和失衡,使中国股市沦为一个投机盛行的市场。由股市的这种根本制度缺陷而产生的系统风险终于在金融危机后全面爆发出来并达到一个顶点。股市在这四年里的表现可谓熊冠全球,几千万投资者被深度套牢,利益受到极大损害。也因此,资本市场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的贡献微乎其微。
  正是在这样一种状况下,郭树清于去年10月走马上任证监会。郭的主政为人们对股市的变革带来了一丝希望,这主要缘于郭早年参与改革设计的经历及人们对其学者官员的身份定位。确实,郭未辜负人们的期望,半年来,针对股市顽疾,启动了艰难的治理之路。证监会先后推出了强制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创业板退市制度征求意见、启动新一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加强保荐业务监管、乃至实行证监会内部大轮换等一系列举措,尤其在打击内幕交易方面,掀起一场监管风暴,打响了一场改革的真正攻坚战。
  纵观郭树清发起的这场股市改革,有几个鲜明的特点值得总结:
  一是整体性。到目前为止,涉及股市深层次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措施基本到位,显示出这场改革的整体主义特质。时至今日,股市的问题不是某个领域某个环节的问题,而呈现出全面性和系统性,需要用系统的、整体的思维去解决。因此,我们看到,郭树清没有选择单方面突进,而是一开始就着眼于全面推进股市的制度改革与建设。整体改革也是中国当前改革之需。
  二是敢于触及既得利益。股市是财富分配的场所,客观上易形成各种既得利益。从实际来看,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管,在20多年的发展中,很多利益集团利用手中掌握的行政权力、资源及信息优势,并通过制造制度漏洞,从广大股民身上攫取了太多的利益,使股市呈现出一种负和博弈。股市改革如果不敢去触碰这些大大小小的既得利益,所谓保护投资者利益就是一句空话。而拿既得利益开刀,就是要在真正影响股市发展的一系列核心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上定规矩,立规则,这次改革体现了这个特点,证监会出台的各项政策,都指向这些关键的问题。
  三是改革与发展的统一。改革需要改革者的理想主义,同时又具有脚踏实地的品质。尤其是,改革到了深水区后,需要讲究策略和智慧,毕其攻于一役的改革未必是最好的。具体到股市来说,一方面,毕竟中国股市还很年轻,肩负着繁重的发展使命;另一方面,中国股市又有着自己独特的国情,现阶段要完全消灭行政权力的主导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改革与发展间,不能偏废,只发展不改革固然不对,只改革不发展也会影响资本市场的功能实现。这就是郭树清对一些改革,没有一步到位的原因,但却是对改革与发展的兼顾。
  四是要顶层推动,也要底层动力。改革的推进,一方面与改革主导者的改革意愿与能力有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底层的改革动力。也就是说,顶层设计不是只按照顶层的意愿和意志去实施改革就可以,而必须以底层共识为前提,不可忽视底层的声音、主张和诉求,要顶层和底层互相呼应。这次证监会的改革新政,与郭本人长期以来对改革的坚持和研究分不开,但在具体推行改革时,又注重广大投资者的参与价值,通过公开征求意见,与相关利益群体座谈等方式,力求吸纳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事实上,广大股民的改革动力一直强烈,这是此次改革迄今为止,得以顺利推进的基础。
  五是人民利益为重。任何改革,若要得到人民的支持,都不能在实际结果上损害人民的利益。股市的一切制度建设,都是以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核心的,因此更应以人民利益为重。今次改革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不仅那些关乎股市长远发展的基本制度变革,最终有利于投资者;而且,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如在新股发行的询价环节引入中小投资者参与网下询价配售,降低股票交易费用等,直接增加股民对新股的定价权,减轻其交易成本,都是重视投资者利益的表现。
  股市改革的上述特征,正是中国改革所缺乏的;而一个成功的改革,大体也包含着上述因子。现在,中国改革到了一个综合协调、整体推进的时候,这个阶段的改革,虽然客观上突出改革主导者的作用,但必须重视社会公众尤其是相关利益群体的参与。这些年来,中国改革出现了动力不足的问题,很多人把目光瞄向了域外,希望借助域外的做法来推进中国的改革。域外的借鉴当然有其必要,但更有效的做法是在国内寻找推进改革的资源。今次股改,就为中国改革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模本。因此,总结其做法和经验,使之成为其他改革效法的榜样,进而整体推进中国改革,是我们该做的事情。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