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劲爆看点 私募内部信息交流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机构劲爆看点 私募内部信息交流

加入日期:2012-5-11 17:51:56

此信息共有5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目录:
  一、两市重大情报专家点睛
  叶檀:宏观经济令人担忧 不指望大牛市
  桂浩明:短期理财产品走俏的另一面
  郎咸平:四大错误思维阻碍中国改革进程
  谢国忠:中国若想搞活内需就要减税
  董登新:扩张是辩解不分红的最肮脏遮羞布
  二、今日机构劲爆看点
  市场失守20日线 大幅下跌空间不大
  下周大盘是危机OR转机
  大盘企稳仍需等待
  市场合力已转弱 提防进一步下跌
  沪指跌破2400 前景不明
  下周有望结束调整
  情绪谨慎 市场疲沓
  多因素致2400点失守 后市该如何布防
  市场中期慢牛格局暂无改变
  权重集体沉寂 大盘缘何如此疲软
  三、火线热点飙升内幕
  高层密议核电项目重启 11股逆势狂飙
  四、顶级私募内部信息交流园
  顶级私募关注个股:维维股份食品龙头资金追捧
  顶级私募个股内幕消息汇总:中威电子近期公告大订单
  顶级私募建仓成本:科学城主力平均持仓成本7.82元
  五、民间高手股王争霸
  月盈利前15名绝顶民间高手一览:最牛高手一月盈利21.67%
  民间高手仓单:2高手今起空仓


  
一、两市重大情报专家点睛


叶檀:宏观经济令人担忧 不指望大牛市

  5月11日,宏观经济数据即将发布。
  笔者对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非常担忧,形势之严峻超过去年下半年。从直观的现象出发,全球出现裁员潮,中国未能幸免,从传统行业到新兴行业概莫能外,说明企业资金紧张、利润下行从传统行业延伸到上游行业。
  处于传统行业的某些企业去年进入裁员高峰期。根据美的电器年报,截至2011年末,美的电器员工总数为66497人,比2010年末减少了32179人,大幅减少了30%以上,美的电器以超过1/3的裁员为代价,换来了报表的一时体面。笔者在网上看到一条信息,中铁建等公司从去年年底开始大规模实质降薪,削减福利。虽然此消息未经证实,但与笔者所观察到的混凝土、基建、钢铁等行业情况相似。目前,各个行业都在观望过程中,苦盼寒冬能早日过去。
  新兴行业情况同样不妙。去年新能源车龙头比亚迪爆出裁员风波。据《IT经理世界》报道,8月29日,一位名叫 雅鲁藏的网友爆料:2011年8月29日,比亚迪汽车销售所有营销部立即解散,限定9月30日前全部寻找生路,就这么突然被辞职了。随后,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裁员70%的消息不胫而走,有传言称此次比亚迪汽车销售将从目前的2500人最终裁至800人左右。此后,比亚迪虽否认了此传闻,称是正常的人事调动,但业绩下滑却是不争的事实。
  今年我国风电行业风向标的两家企业,华锐风电已与今年校招学生解约,根据华锐风电的公告显示,解约名单共350人;另据报道,有800多名去年9月签订协议的学生被解约;而2011年7月,与华锐风电类似同样主营风电机组设备的金风科技裁掉了刚入职一个月的多名毕业生。据20家中国主要风电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主要风电上市公司收入同比增长11.3%,净利润同比下降19.4%。从风电零部件及配件生产到风电整机制造再到风电场运营,整个风电产业链上六成企业出现利润下滑。金风科技年报显示,2011年公司净利润6.07亿元,比上年下降73.5%;华锐风电年报显示,公司净利润7.76亿元,同比下降72.84%。
  令人瞩目的是,这两年各大金融机构大规模招工。5月8日,媒体披露有银行员工抱怨说,年薪20万生活压力依然很大,慨叹生活在底层。这话有些夸张,但银行情况确实好于其他行业,这样的好日子长不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实体经济下行金融不可能一枝独秀,今年一季度银行出现贷款难,向消费贷拓展,因为已经很难筛选到盈利有保证的实体企业了。
  很多人期盼重现扩张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别指望了,再造个大泡沫,中国经济会被摧毁。
  3月份货币信贷增长加快,当月新增信贷规模达到了1.01万亿元,M2增速也回升至13.4%。然而,贷款结构仍以短期为主,短期贷款占比在70%以上,短期头寸成为主流,说明贷款者对经济未来的预期并不明确。而银行也不敢轻易进行长期放贷,以免在未来形成新的呆坏账。市场内在动力衰退,以欧洲为例,欧洲央行向商业银行注水后企业贷款形势并未好转,主要是因为企业盈利下降不愿意贷款,而银行担心资产负债表退化,不想轻易放贷。
  政府的财政收入下降成为燃眉之急。从金融机构存款情况看,财政性存款从1月份的29726亿元,下降到3月末的26886亿元。如果货币不注水,政府以基建拉动GDP的方式将难以为继;如果货币注水,经济结构没有改变,房地产泡沫又将大幅上升。
  外贸数据疲软。5月10日,海关总署公布4月外贸数据,当月进出口总值为3080.8亿美元,增长2.7%。当月贸易顺差184.2亿美元,主要因为进口数据疲软,同比仅增长0.3%,远低于市场此前预期的10.9%。出口数据也仅增长4.9%,低于市场此前8.4%的预期。欧洲是中国的传统出口重点区域,欧洲经济下行对中国出口业打击较大,新兴市场出口上升无法弥补欧洲的回落。中国进口下行,尤其是大宗商品进口下降,说明投资者对未来实体经济不乐观。
  统计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与欧盟双边贸易总值1705.3亿美元,增长0.3%;与美国双边贸易总值为1461亿美元,增长9.2%;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为1176.5亿美元,增长6.7%;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1071.8亿美元,下降1.5%;我国与俄罗斯、巴西双边贸易总值分别为286.9亿和250.7亿美元,分别增长27.7%和14.4%。
  投资与进出口增速下行,被寄予厚望的消费本应成为中国经济新引擎。目前中国消费增长遭遇两大制度性阻力:一是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农村居民上楼之后被边缘化,既无技术又无实业,无法成为有效消费群体;二是中国制造信用下降,形成消费心理恐慌,消费群体流失,成为洋品牌的拥趸。
  4月份的CPI预计在3.5%左右,采购经理人指数有所回暖,但中小企业的PMI在连续处于景气度之下,情况不容乐观。
  环球同此凉热,今年实体经济继续紧缩,下半年有待观察,可能略有放松。相信常识吧,如果企业盈利下降,请问产生牛市的饲料在哪里?(每日经济新闻)

 


桂浩明:短期理财产品走俏的另一面

  最近在市场上热销的基金产品,既不是宣传攻势浩大的沪深300ETF基金,也不是具有杠杆效应的分级基金,而是短期理财基金。这些基金产品属于投资固定收益类品种,因此客观上具有保本的性质,并且通常来说具有相对稳定(当然也不高)的收益。就产品本身而言,十分类似于时下银行发行的货币理财产品。由于银监会去年规定银行发行的此类产品最短期限不能少于30天,而现在基金公司以短期为卖点,确实也吸引了不少投资者。
  其实,短期理财产品的热销现象并不是现在刚出现的,自2010年以来,商业银行就开始大规模发行这种产品,由于年化收益率要高于一年期银行储蓄利率2个百分点左右,因此对于因为负利率而减少储蓄的投资者来说,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客观上也起到了阻止银行资金外流的作用。到了2011年,由于股市表现极差,新股又大量破发,原本转战于资本市场上的资金,开始大量流向银行短期理财产品,而商业银行因为宏观紧缩的缘故,资金面也相当紧张,因此也有发行此类产品的需要。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商业银行发行的货币型短期理财产品规模高达13万亿元以上,年末余额超过6万亿元。到了今年,由于银根有所松动,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动力有所减退,但也就在此时,证券投资基金加入到入这个行列。其原因也简单,因为现在股票型基金难发,债券型基金也因为债券走势不明朗而难以保证有像样的收益,因此只有短期货币型理财产品还能找到买家。加上商业银行又停发了期限在30天以内的理财产品,这就给基金开发相应的产品留下了空档。由于市场存在这方面的需求,因此相关产品热销是很自然的,动辄上百亿元的募集规模也说明,理财市场确实也有不小的潜力。
  但是,值得思考的是,现在投资者为什么会热衷于购买短期理财产品呢?不错,这类产品确实能满足部分极度厌恶风险,而对于投资收益又预期不高的投资者的需要。但从理论上说,这类投资者数量应该很有限。而当市场上出现有人把股票保证金拿出来买短期理财产品,或者是赎回股票型基金来买短期理财产品的时候,那就不得不承认,整个投资市场的防御风险意识正越来越强,乃至已经压制了风险投资意识。应该说,中国的投资者曾经是极富风险投资意识的,长期以来股市一直是民间证券投资的主要场所,债市也因此被冷落了良久。如今局面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是很耐人寻味的。以前也确实有一部分只适合投资固定收益品种的人参与了股票投资,以致在适当性管理上出了问题。但反过来说,如果市场上有很多人视股票投资为畏途,资金都囤积在短期理财产品上,显然绝非好现象。这不仅使得间接融资比例居高不下,更使得人们的风险投资意识下降。从广义而言,如果一个社会普遍缺乏风险投资意识,被保守心态所制约,自然也就不会有足够的创新能力。
  无疑,将厌恶风险情绪上升乃至偏向保守的投资行为的状况,归咎于投资者本身是很不合适的,在股市持续低迷,制度缺陷与监管缺失导致违规盛行而投资者合法利益得不到充分保证的情形下,股票型基金长期缺乏财富效应,权益类理财市场则成为吞噬投资者财富的黑洞,这自然会令投资者对从事股票这样的风险投资缺乏信心,甚至厌倦。而正是这种情绪,导致了资金从风险投资中撤出,转而去寻找避险场所。客观上,现在的短期货币型理财产品就提供了这样的避险空间。显然,此类产品的热销是合理的,但透过这个现象,人们看到的是一种并不正常的状况:如果社会缺乏足够的愿意从事风险投资的资金,那么市场还会有活力吗?
  当然,短期理财产品热销,说明市场对此有很大投资需求。而现在应该做的,是尽可能地创造一种适宜风险投资氛围,让有风险投资需求的资金回归到权益类产品的投资上去,而不是被迫退缩在保守的短期理财产品中。如果有人把证券投资基金因为发行了短期理财产品而使规模有所回升视为一轮新的发展契机,那显然就有点可悲了。(作者系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

 


郎咸平:四大错误思维阻碍中国改革进程

  提要:面对危机四伏的局面,我们并没有危机意识,反而充满了错误思维,我在新书《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 中就指出了非左即右、非公即私、宏观调控,微观搞活以及跨越式发展(其实就是大跃进式思维)这四大错误思维。就好像妄想症、迫害症与美国如影随形一般,这四种错误思维一直困扰着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
  一、非左即右让改革发生严重偏差
  非 左即右导致中国经济的总体改革思路发生严重偏差。右对市场经济的错误理解,造成了今天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遭到左的反弹,而左右相争使改革陷入停 滞甚至倒退。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所谓看不见的手把一切推向市场之后的结果是什么?房改之后住不起房,医改之后看不起病,教改之后上不起学,退休之后 养不起老。
  我花了20年时间研究马克思,直到最近才写成薄薄的一本《资本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改革》 。最 后得到一个非常震撼的结论,那就是马克思一生所追求的目标并不是共产主义本身,他真正追求的是和谐社会,其他都不过是手段而已。我们运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 主义得出的另外一个非常震撼的结论是,人类历史是一部透过法治与民主控制权力腐败的阶级斗争史,法治与民主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确的目标,是为了反腐败开展阶 级斗争的结果。被誉为资本主义经济之父的亚当·斯密简直就是马克思的前身。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对于资本家剥削工人感到痛心疾首,同时他更感到痛心 的是劳动者薪资的衰退。他甚至像列宁一样大力抨击英帝国主义,他说帝国主义不但剥削殖民地的人民,同时他自己的人民也被剥削。从亚当·斯密的书里我们看到 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社会主义者。
  因 此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亚当·斯密和马克思是一样的,两个人都想达到和谐社会这样一个目的。不同的是,马克思希望透过阶级斗争打击腐败,实现民主与法 治,达到和谐社会的目的;而亚当·斯密希望透过一只看不见的手杜绝腐败,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那么,我想请问各位,亚当·斯密跟马克思谁是左派, 谁是右派?如果各位跟我们的想法一致的话,那各位会发现他们既不是左派也不是右派。所以,我要给出自己的建议,我们一定要务实,千万不要把手段当做目 的,为左而左,为右而右,只有这样,中国经济才有希望。
  二、非公即私,僵化了经济,割裂了社会
  非 左即右造成的恶果之一就是形成非公即私的错误思维,进而导致我们习惯把所有问题都当成经济问题来解决。更糟糕的是,我们意识不到当今很多问题,比如 国企改革、房地产调控等其实并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社会问题。非公即私的思维不仅割裂了国企和民企、政府与社会、经济与社会的天然联系,也 人为地造成了社会的对立。我告诉各位,任何一种产业,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其实都能做好,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定位和管理。任何一种事业,政府和社会都能办 好,关键在于政府能不能公平有效地分配资源。
  看 看今天的英国,在经济领域里是资本主义,英国的电网、民航、石油、电信等等在撒切尔夫人时代都民营化了,而英国的金融、银行、保险等等一直都是私营的。但 是,在社会政策领域里却是社会主义--医疗是免费的,教育主要是对外国人收费,房子有廉租房,有租房津贴,有按揭减税。
  我 们呢?我们很多应该公有的却比英国还市场化。我们坚持非公即私,因此很多行业都不许私有机构进入。可遗憾的是,我们所谓公有的却被特殊的方式市场 化。医疗机构表面上是公有为主,但是这些机构却一边拿着财政拨款,一边推行以药养医。教育机构表面上也是公有为主,但是很多公有学校一边拿着财政拨款, 一边以各种名义收取填坑班、择校费这些极具创新的费用。那我请问,既然教育、医疗面对的都是老百姓,为什么我们不能给民营学校、民营医院提供平等的财 政补贴?为什么不能给私立机构的教师、医师以平等的职称待遇?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打破公私偏见?
  在 基础资源领域,我们表面上强调要坚持公有制,实际上是一种偷懒,一种回避。我们习惯在产权上玩花拳绣腿,我们喜欢承包、股份制这种企业层面的小改革, 不喜欢对资源的产权体系、价格体系、分税体系、反垄断体系进行系统改革。我们航空企业的航班时刻、电信企业的无线频谱资源、能源企业的税费体系,还有电力 企业的双轨制价格管控,这些重要的资源产权制度都有极为严重的改革偷懒。我们习惯把这些都笼统归为公有制,不仅造成了低效腐败,更是使我们的国企、民企都 成了最终的受害者。
  房 地产最有意思,名义上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但是,一级土地开发权被地方政府垄断着,建设用地指标被有关部门把持着。除此之外,我们在很多领域都有自己的 特色,石油、铁矿石的进口大部分都被国有企业垄断,民航表面开放但是航线却被国有企业垄断,金融表面开放但是却以审慎监管为名始终不给民营资本真正的空 间,连出租车这么个完全无关经济安全的行业竟然大部分都是公有。而这些领域,在人家那里都是彻底的市场化。
  我 想说的是,非公即私的错误思维如果不得到改变的话,我们经济行为的社会成本就会非常高昂。国企能做好的就交给国企去做,民企能做好的就该允许民企去 做;政府能做好的就由政府去做,市场能做好的,就让市场去做,社会自己能做好的就该允许社会自己去做;都能做好的,就该放开了让大家都去做。不要总把 公与私对立起来,公与私本来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凭什么把它们对立起来?
  三、宏观调控,微观搞活成了新教条主义
  我 们的宏观调控,微观搞活已经僵化为教条主义。我们总说宏观调控,微观搞活,这就人为制造了宏观和微观的割裂和对立。我们爱说宏观调控,结果是很多 人就把调控简单地理解为只有宏观就够了,宏观调控好像就是拨点预算、搞搞投资、加息减息、调调准备金、正回购逆回购这么简单。微观搞活就变成了微 观层面什么都可以搞,于是,各地产业园遍地开花,食品安全屡出问题,但是地方政府却觉得这些只是微观问题,产业还是要扶持。绿大地从筹备上市到上市之 后的财报一直蓄意造假,恶意圈钱3亿多元,被披露之后,不断有人找理由说它是地方龙头企业,这么做也是为了搞活经济。结果是,地方法院不对大股东本人罚款也就罢了,竟然只判了三年,而且还缓刑了四年!处罚之轻,在西方市场经济中根本是不可能发生的。
  在欧美发达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手段包括反垄断调查、行政法院体系、行业合规监管、价格听证制度、吹哨检举揭发制度、知识产权体系,而这些都没有在中国落地生根、发挥调控经济的作用,也没能成为维护经济公平秩序和市场竞争伦理的基石。
  在 宏观调控方面,我觉得我们政府最应该做的,是营造一个公平的营商环境,可是我们没有。我们留给民营的基本都是国有企业不愿意做的辛苦行业。我们的民营和个 体企业现在都集中在四大产业:一是房地产及中介;二是批发零售和商贸物流;三是制造业及进出口;四是餐饮服务及农副产品。这些行业都是利润最薄、税负最重 的。但是,我们的民营和个体企业却创造了85%以上的就业,吸纳了85%以上的下岗职工和农村劳动力,上缴了83.5%的税金。而从事这些行业的人这么辛苦地工作,却只存钱不敢花钱。我们应该给他们营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环境,让他们敢花钱敢投资。
  用 宏观调控,微观搞活这种思维管理经济,最大的问题就是太过随意,没有科学性。我现在想起来都有点后怕。因为过去我们把很多该搞活的都给宏观起 来了;把该调控的都给微观起来了。直到今天,我们在很多方面仍是这样。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在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地价和地产方面都是国家调控 的重要领域。而我们呢,地方政府、国有房企和私营房企,都在积极地搞活,其中地方政府搞活的力度最大。我们地方政府的很多行为在德国和法国都属于 违法行为。我告诉各位,今天中国经济的很多问题就是地价和地产搞活造成的,包括制造业萎缩、服务业不振、高利贷、通货膨胀、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对立 等。
  四、大跃进式思维,扭曲了改革路线,不断地制造经济灾难
  公 路、风电、高铁这些项目一窝蜂地上马,都说明我们还是没有离开大跃进式的经济发展思维。我们喜欢从一开始就制定高目标、大目标,然后再动员一切可以动 员的力量,来实现这个大跃进式的目标,甚至连动员口号都还是大跃进式的。比如几年前刘志军治下的铁道部天天喊着跨越式发展;比如首钢搞世界最 大的高炉--1号高炉,到最后炼钢质量不过关,还亏损了50亿元。这不都是大跃进造成的后果吗?我们的产业振兴,比如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定下年产5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因为得不到市场认可,一年产量才7181辆,这不是在放卫星吗?
  还 有保障房建设,各地一窝蜂地开工,可是有没有人仔细想过,资金怎么周转、怎么回笼?本来挺好的政策,完全可以透过循环开发,持续十年造福亿万百姓,却非得 一口气花光所有的钱,造成现在这种遍地开花、遍地停工的局面。我们总是以建房为目的,却忘了对于老百姓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现房,而是稳定的预期。

 


谢国忠:中国若想搞活内需就要减税

  世界各国已开始发生滞胀(stagflation)现象。从今年开始,今后10年里滞胀将席卷全世界。如果中国和美国同时陷入滞胀,其他国家将束手无 策。不开发出新增长动力,仅靠货币政策将很难解决该问题。谢国忠在接受韩国《Weekly BIZ》采访时如此表示。他曾准确预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世界权威的泡沫(bubble)预言家。谢国忠说: 在预测泡沫方面几乎没有错过。 他在1999年发表了有关科技股泡沫的调查报告。他在2003年后发表的众多报告中主张,美国房地产市场处于泡沫状态。
   那么,今年全球经济中新的泡沫破碎的可能性最大的地区是哪里?他认为是中国。
  从2004年开始,中国政府的政策改变了方向。因此,中国楼市和股市产生的巨大泡沫接近破灭边缘。中国的楼市泡沫有可能在今年破碎。他的观点与主张楼市泡沫处于完全可控状态的中国政府的立场完全相反。
  谢国忠说:在中国政官界靠关系求得一官半职的现象普遍,因此国家运作效率大大下降。可以批评中国政府的政策,但如果与中国公务员交谈,他们表面上装作听懂了,但并不付诸于行动。
  中国若想搞活内需就要减税
  必读要闻. 谢国忠:中国若想搞活内需就要减税 杨显惠:我不愿再描述苦难 问:您预测今年世界经济泡沫会破裂,迎来比2008年经济危机更加严重的冲击,为什么?
  我2006年预测了2007年的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经济危机。我当时看到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危机发生后,我预测全球将进入滞胀局面。因为各国政 府只想通过货币政策解决这个问题,并未寻求结构性变化。由于没有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只通过货币政策予以应对,从而使全世界陷入通货膨胀。美国金融危机发生 后,又发生了欧洲国债危机。美国于2008年和2009年,欧洲于2010年和2011年,中国于2011年出现了经济下滑现象。日本经济也开始从整体上 出现下滑趋势。
  问:滞胀会在今后10年里席卷世界吗?
  已经出现这种现象。金融危机会变成经济危机,然后再演变成政治危机。由于问题得不到解决,各国政府便一味发行货币,从而引发通货膨胀。欧洲应该少花钱、多做事,实实在在地加以应对。
  问:中国经济前景如何?
  中国人非常努力工作,所以大趋势很好。但股市前景有些悲观。中国面临投资和生产力过剩状况。企业无法创造佳绩。人们都觉得只要经济繁荣股市也会繁荣,但中国并非如此。
  问:但最近您不是指出中国经济有问题吗?
  是的。最近3年里,中国经济整体上走了歪路。问题不在于经济增长速度,而是发展方向。过去不错的中国企业现在也开始搞房地产投机活动。这样就无法实现可 持续发展。中国人有两个最大的缺点,一个是腐败,一个是投机。尤其是2008年以后,中国的腐败和投机现象越发猖獗。问题日益严重。
  问:不少权威欧美经济学家悲观预测中国经济,结果大都预测错误。原因何在?
  外国人不了解中国人勤俭节约的品德。通用汽车和富士康的中国生产力高于本国。是谁付出这份辛劳?当然是中国人。外国人无法理解这一点。外国人不知道中国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有多么重要。最近10年里,中国的发展都是得益于加入世贸组织,因为这使中国得以发挥自己的长处。
  问:您过去也曾多次预测过中国经济。有没有预测错了的时候?
  我在2004年4月曾预测中国会发生通货膨胀,并主张应该进行宏观调控。中国刚开始曾进行过考虑,但当年9月决定不进行宏观调控。那时我明白中国体制发 生了变化。现在中国的经济政策是为利益服务的。从生产转向投机。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为拯救被恶性债务缠身的银行花费了巨额资金。我原本以为 中国不会走这条路,但现在看来,中国再次走上了错路。
  问:有主张称,中国若想消除人民币升值等外部压力,就应该让美国企业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市。中国政府持什么态度?
  不断拖延。他们认为,当前行情不佳,如果外国公司上市,行情会进一步恶化。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原因是购买好股票的人增加,行情就会好转。上海股市推出国 际版不仅有助于将上海打造成金融中心,还有助于提高中国人的国际竞争力。从长远来看,外国企业将成为中国企业。就像在上海成长为跨国企业的汇丰银行一 样。
  问:中国政府目前正致力于扩大内需,但却不见成效,您认为有何良策?
  内需包括投资和消费。投资已经过度,但消费不够。消费水平低和收入有关。中国的储蓄率为30%,和日本高速增长时期相似。中国政府若想刺激消费,首先要减税。中国经济模式要想从以出口为主转变为以内需为主,必须减税。
  问:您说如果给中国人更多的自主权,中国将在15年内超越美国。您说的自主权是指什么?
  中国的资金现在都集中在国有企业手中,民营企业被挤在边缘。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另外,国家资源集中在政府手中,这个问题也很严重。国家和国有企业 应该退后,让民间部门站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爆发性增长。中国是非常适合搞市场经济的国家。中国人不像欧洲人那样有着强烈的集体意识,而是和美国人相 似。如果政府能往后退一步,中国经济将得到蓬勃发展。
  日元汇率被高估,瞬间可暴跌30%以上
  问:您最近预测日元价值不久后会暴跌,韩国和中国企业以及金融体系或因此而崩溃。
  日元价值可在瞬间内暴跌30%至35%。1996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时的导火索也是日元贬值。日元贬值将对亚洲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日本经济和工业状况不佳,企业亏损,汇率居高不下。这种现象不会持续太久。目前日元汇率过高。
  问:您说日本经济没落是因为政治制度,有什么解决方案吗?
  日本政治体制没有竞争力。在选拔人才时,不选择有能力的人,而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甚至选择比自己能力差的人。这样持续几代结果会如何?日本政客已经如 此传承很多代。当今中国也是一样。文化大革命过后的1978年恢复高考时,人才的选拔是非常公平的。当时只占极少数的大学毕业生是真正的精英。这些人进入 政府和国有企业工作。但是现在只提拔听话、忠诚的后辈。日本和中国的相似之处就在于谁都不决定、谁都不愿做决定。
  问:不仅是日本,欧洲也处于危机中吗?
  日本人不出国,也不去国外留学。外交官也不愿去国外工作。他们认为在国内最舒服,对国内安逸的生活很满足。但过去10年日本的竞争对手德国对劳动力市场 进行改革,同时对工业结构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德国放弃了很多难以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工业,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生产力高的地方。但日本没有这么做,非常 守旧。
  问:很多人认为美国可能会丧失超级大国的地位。
  首先要看美国国内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只有极少数人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而大多数美国人没有竞争力。目前美国的医疗问题非常严重。在所有美国人中三 分之一肥胖,另有三分之一超重,只有剩下的三分之一才是正常体重。从罗马帝国的事例中可以知道,超级大国往往因内部问题而崩溃。在美国高收入者是金融家和 律师,但他们都不是创造价值的人。中国和美国成败在于内部改革。
  问:您预测印度有可能成为金砖四国中最弱的国家,这与印度在2050年左右将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专家预测截然不同。
  印度曾被英国统治100多年,但为何至今还落后?中国的沿海地区在引入西方体系后为何取得爆发性发展?中国的发展秘诀是投资。大量外国热钱进入印度又能怎样?这些钱不会被用于投资,而是作为消费性贷款浪费掉。
  问:韩国应如何与中国进行经济合作?
  韩国要有效利用中国市场。中国是极具包容性的市场。对韩国商品中国不会像其他具有排他性的国家一样,说这不是日本商品,所以不买。但韩国商品要与台湾产品等有所区别。
  问:在韩国旨在推进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超额利益共享制不断引发争议。
  市场经济本就残酷无情。外界可以帮助处于困境的众多中小企业,但只能是短期,不能永远给予帮助。

 


董登新:扩张是辩解不分红的最肮脏遮羞布

  在中国A股市场上,至多不会超过10家上市公司拥有始终如一的分红政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司当属佛山照明用友软件,这两家公司的分红政策具有三个相同特点:第一,公司分红政策高度稳定、透明、可持续;第二,公司自上市以来,每年坚持现金分红;第三,每年公司 派息率(现金分红占当年净利润的比例)均超过50%。这在2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实属难能可贵、万分不易。
  因为在中国A股市场上,90%以上的公司没有分红政策,它们只有随意分红、突击分红,或是根本不分红,想分就 分、不想分就不分,大多数上市公司没有任何分红的责任和压力,甚至有许多上市公司将现金分红理解成割上市公司的肉,即便拥有足够多的未分配利润,它们 也舍不得分红。因为它们错将公司的未分配利润看作是职工福利,而完全无视股东权益,为此,它们找到了一个永不分红的最好借口--公司处于发展期或 扩张期,对现金需求量大,公司出于自身经营情况考虑,将收益留存公司用于持续发展。这一借口,正是当今中国股市解释永不分红的一块最肮脏、但最坚实有力的 遮羞布!
  事实上,股票投资与债券投资一样,它同样具有回报要求,而且股东作为出资人,他有权要求公司按期进行利润分配, 无论股价涨跌与否,参与利润分配是股东的基本权利,公司无权剥夺。实际上,许多公司不分红的真正动机,是企图将未分配利润由股东权益转移至职工福 利中去。这一动机和行为是不诚信、不道德的,也是十分可耻的。
  一个富有诚信和社会责任感的公司,它应该对股东负责,并用分红来感恩股东,让股东共享公司成长的成果,而且让全 体股东和潜在的投资者更加看好公司。因此,在西方成熟的股市,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是一种法定义务和责任。无论公司规模大小、业绩好坏,它们都拥有稳定、规范 的分红政策,而且按季分红又是现金分红的通用模版。按季分红水平的高低,成为了股价信号以外判断公司投资价值大小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在西方股市,因为1元退市标准是市场化退市制度的最高境界,因此,股价高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好坏的唯一身份证,或者换个说法,以1元股为代表的低价股就是垃圾股,它们根本不用什么ST或*ST来标榜这些坏公司,投资者只要看股价,就知道公司业绩好坏。
  同样,在西方股市,按季分红是上市公司分红政策的最普遍、最通行的惯例模式。因为所有上市公司都执行同样透明、 连贯的按季分红,因此,投资者一眼就可以看到一家上市公司未来三、五年的现金分红能力和水平,为此,投资者不用等待所谓的年报行情,也不用去猜去赌去 押年终分配方案,因为公司的按季分红是完全透明、公开、可持续的,而且常年四次分红,均匀分红,不必年终赌行情,因此,价值投资者和长期投资者随时可以从 容地选择自己该买入的股票,长期持有、按期分红,而不必搞进搞出、为差价而搏杀。
  今天,中国监管层终于拿出了切实可行的引导措施鼓励上市公司进行现金分红。不过,分红政策是上市公司内部的一项 微观性制度,它是公司对股东回报的一种承诺,不能轻易改变,更不能视同儿戏,朝令夕改,随心所欲。因此,分红政策是一项严肃的责任承诺和制度规范,公司必 须公开承诺并说到做到。
  作为分红政策,它必须具备三大特征要素:第一,分红政策要充分体现回报责任和感恩意识,尽力分红是本分,不分红 应自责。第二,分红水平要高度稳定、透明,并且可持续,要使投资者对公司的分红水平具有可预期性。第三,分红周期应具有严格的规律性,并尽量缩短分红周 期,比方,上市公司可以先学会按年分红,再学会按半年分红,最后再过渡到按季分红。很显然,比照上述三个方面的要求,目前中国A股市场真正拥 有完整规范的分红政策的上市公司,最多不过十家。
  最后提示:对于赌徒或短线客来说,现金分红没有任何价值,也没有任何意义!因此,赌徒与短炒客对现金分红总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此信息共有5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