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佑 严薇
[ 世界最大的工程机械企业卡特彼勒,对美国本土市场的兴趣似乎越来越浓了。公司不仅计划在得克萨斯中南部开新厂,而且还打算把原先设立在日本的部分设施迁至美国 ]
世界最大的工程机械企业卡特彼勒,对美国本土市场的兴趣似乎越来越浓了。公司不仅计划在得克萨斯中南部开新厂,而且还打算把原先设立在日本的部分设施迁至美国。
这一动作让人感到惊讶。全球最大的、最具潜力的工程机械市场,难道不是在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吗?卡特彼勒为何要在此时选择回到美国本土起新灶呢?
两家新工厂
按照公司计划,卡特彼勒已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中南部的维多利亚市开设新工厂,该项目将在2012年中正式运转,生产液压挖掘机。一旦全面启动,将会使美国本土产能提高三倍多。
而将曾经放在日本的一家企业,也回迁到美国的佐治亚州地区,同样也在卡特彼勒的计划之内。预计这一设施将雇用1400人,投资额2亿美元。
公司董事长兼CEO道格拉斯·欧博赫曼称,一旦完全投入运作,该项目有可能创造4200个就业岗位。
之所以把工厂建在此的原因之一,卡特彼勒解释称,是因其靠近两个港口Savannah 和Charleston。“这个地址是从数十个区域中选择出来的,其可以更加接近北美和欧洲等地的绝大多数客户。”
如果顺利的话,这家新工厂将成为卡特彼勒全球小型推土机及小型挖掘机的主要生产基地,部分挖掘机组装完毕后直接出口到欧洲地区。新厂内会有包括制造、油漆及总装厂等多个环节,预计2012年将进行建设,2013年年底有望投产,5年内实现满负荷生产。
卡特彼勒日本工厂的搬迁,与卡特彼勒公司的股权购买有关。今年3月1日,公司从三菱重工手里购得了卡特彼勒日本公司33%的股份。因为在股权结构上的清晰,使得卡特彼勒对于日本公司的运作获得了更多话语权。
当然,卡特彼勒并没有因此放弃日本市场,仍然会通过亚洲其他地区如中国、印度、印尼及新加坡等工厂进行支援。
为何搬家?
2011年,卡特彼勒的全球销售及收入总额达到601.38亿美元,同比增加41%,但对于卡特彼勒绕不开的另一个难题在于,其虽然在亚太地区有一定的销售网络、工厂及人脉,但仍比其在欧美地区的销售额要低很多。那么,如果不对欧美更加关注,其销售收入有可能直线下降。
卡特彼勒公司的业务板块分为建筑设备、再制造、能源、金融(融资租赁)等四大部门。
在亚洲地区,其建筑设备部门的营收并不逊色于其美国本土市场。去年,亚太地区卖出了总计58.69亿美元的设备,仅仅比美国少1.16亿美元而已。
而就“再制造”这一细分部门,卡特彼勒在亚太的销售额也高达46.07亿美元,美国的这部分销售额也不过是49.63亿美元。
但是,卡特彼勒在亚太地区的“能源”部门(包括油气发动机、工业用燃气轮机以及柴电混合动力机组等)销售额,还只是美国区域的44%而已。这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卡特彼勒相比西门子(微博)、GE等这些国际劲敌们,优势并不明显,“后来者居上”显然不是口头上说说这么简单。
而从公司全球2011年财报中《(微博)》记者也发现,其金融部门(包括融资租赁)在亚太地区的销售额仅为5.17亿美元,虽然相比拉丁美洲及EAME(欧洲、非洲及中东地区)等市场,其表现已不错了,但较之美国金融部门的16.87亿美元则相去甚远。
而这几年,中国企业在融资租赁方面通过“零首付”、低首付、豪礼相送、抵押贷款等各种招数来推动融资租赁的发展,虽然显得过激,但在对付类似卡特彼勒这样成熟的融资租赁巨头,上述做法起到了关键性的阻击作用。
中国市场并不顺利
对卡特彼勒而言,中国市场发展并不如想象中顺利,可能也促使其下决心在美国建新厂。
尽管卡特彼勒在今年曾宣布一项扩建徐州挖掘机生产基地的计划,使得2016年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的液压挖掘机产能将进一步提高80%,但是挖掘机这一本属于卡特彼勒的优势领域,现在则被一大批国内公司所追赶。
2011年,三一重机成为国内挖掘机行业的老大,市场份额高达12%,此后为小松中国、韩国现代、斗山中国、日立建机、成都神钢等,卡特彼勒排名第七,紧随卡特彼勒的玉柴机器、柳工机械等也与这家美国企业不相上下。
据工程机械商贸网的统计,欧美系产品(主要是卡特彼勒和沃尔沃)的市场份额虽从2007年~2011年维持在10%左右,但国产挖掘机的市场份额在其间已经从22%上扬到了40.4%,对两大欧美公司的威胁不言而喻,这也印证了“不进则退”的市场竞争潜规则。
除了挖掘机之外,卡特彼勒多年前收购的山工(山东山工机械有限公司)、发力装载机的举措,也并没有使得卡特彼勒在该领域成为领跑者。
东方证券的研究表明,目前排名前五的装载机公司分别是龙工、厦工、柳工、山东临工及徐工科技,山工名列第六,占比为5.47%,与第一名18%的市场份额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不过,卡特彼勒也意识到了这点,公司准备在山东继续扩建轮式装载机的产能,使得在2014年其产能可扩大至现有产能的3倍。
用中联重科一位高层的话来说,卡特彼勒在美国重新部署工厂的做法,不能解读为其已对亚洲地区失去信心,而是公司本身对欧美市场的重视程度在提高。美国本土的生产成本无疑是比较高的,但美国地区所能为卡特彼勒带来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之高,同样也不言而喻。而且,即便卡特彼勒从美国本土制造,再将产品转运到亚洲、南美和欧洲,也都并不会显得非常吃力。
2011年,卡特彼勒从美国本土出口到其他地区的产品销售额为197亿美元,同比2010年增幅高达47%。其中,从美国出口到亚太的总额高达57.95亿美元,仅次于EAME地区(欧洲、非洲及中东)。
相关报道:
卡特彼勒缘何重返美国
制造业回迁欧美的警示
欧美制造业回迁:逆势是趋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