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私募债试点办法正在报批,国债期货、市政债券、债指基金也呼之欲出。无论在产品创新还是金融工具创新上,这几年直接融资市场都是层出不穷,产品体系也越来越完善。不过,与之背道而驰的是产品发展的不均衡。纵观这几年,从资产支持证券到人民币利率互换,从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到债务融资工具非公开定向发行,每逢试点期之后,大多冷清收场,热闹的少。好像在国内金融产品中是越简单越好,像公司债、短融、中票等这类推出就火爆,但凡稍微复杂一点就似乎不吃香了。
实际上,仔细想想大家就会发现这些产品被冷落的关键原因,就是我们的市场监管有些偏严格,更准确地说是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在每次创新中,产品的发起者要讲资格、讲牌照,现有的市场投资者要讲风险,潜在的投资者却一直缺乏渠道。当然,对于创新产品而言,采用高标准、严要求的初衷没有错,同时我们的金融监管体系确实客观存在监管节点过多且不统一的问题。不过,在后续的监管变化上,我认为监管部门应该更加果断些,胆子要大些,特别在面对创新产品的监管问题上,一旦发现产品交易变清淡时,那么我们的监管力度应该适度放松些,要给这些产品的参与者或潜在参与者一定的腾挪施展空间。
总之,我一直认为监管的目的是控制风险,而不是消灭风险,对于金融市场的创新,我们要不断调整监管的灵活度,同时根据现阶段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我们要把握一个基本原则:先把蛋糕做大,再把蛋糕做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