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韩洁、吴雨
财政部日前印发《金融企业准备金计提管理办法》,明确自今年7月1日起实施金融企业动态拨备管理,将金融企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一般准备比例由此前的1%提高至1.5%,金融企业信贷资产的风险准备金计提标准也相应调整。
财政部表示,此举旨在增强金融企业风险抵御能力,更好防范金融风险。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主要商业银行达标压力不大,监管部门防控风险信号明显。
准备金计提标准提升范围扩充
对比新、旧版本《办法》,记者发现,新《办法》调整了金融企业信贷资产的风险准备金计提标准,并强调金融企业一般准备余额原则上不得低于风险资产期末余额的1.5%,而旧管理办法要求金融企业一般准备余额不低于风险资产期末余额的1%。
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认为,出于对税收和分红的考虑,财政部很少上调金融企业准备金计提标准,此次调整主要还是针对风险防范。
“一方面,近年来,财政部税源充足,不用担心提高准备金影响税收收入;另一方面,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不确定性增多,信贷质量有所下降,银行不良率略有抬头,此次调整主要为确保金融业平稳运行。”赵庆明说。
另外,《办法》还调整了潜在风险估值的计算公式,将正常类资产的风险权重下调,次级类的从25%上调至30%,可疑类的从50%提升至60%。
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宗良认为此次计提方案明显加大了对有风险资产的拨备力度,降低了风险容忍度,希望银行减少风险资产。
此外,财政部还特别强化了对金融企业的准备金管理,除了原有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城乡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外,还首次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村镇银行系纳入管理范围。
监管部门防范逆周期风险银行调节自身利润分配
财政部表示,新《办法》的出台旨在进一步增强金融企业风险抵御能力,提高金融企业准备金计提的前瞻性和动态性,发挥金融企业准备金缓冲财务风险的逆周期调节作用。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此次新《办法》与银行业审慎的监管原则相吻合,对五级贷款风险分类的要求和银监会等其他监管部门要求基本一致,也符合当下逆周期调节的要求。“在宏观经济下行周期、风险资产违约率相对较高时,多计提拨备,可以增强财务缓冲能力,动用积累的拨备吸收资产损失。”
宗良也认为,调整准备金计提标准、提高部分要求,对于银行利润调整来说是好事。“而且,如果拨备计提充分,到年末时如果拨备高于当时风险,监管部门还有可能将超出的准备金回拨利润。”
由于提高了准备金计提要求,不少人担心是否会对银行的信贷政策产生影响。对此赵庆明认为,此次调整对企业贷款没有什么影响。
“今年以来,经济下行趋势明显,一些行业的贷款需求相应下降,实体贷款需求疲弱;与此同时,银行在贷款供给方面比较慎重,在某些领域主动收缩贷款,因此如果下半年新增贷款势头不如预期,并不能全归结于此。”赵庆明说。
银行达标无压力分红影响甚微
新《办法》指出,一般准备金从净利润中计提。有人担心上调计提比例会影响银行当期利润以及分红。
对此,专家表示,多数银行早已达到计提要求,有的甚至超过标准,此次调整对银行利润影响不大,对分红影响甚微。
赵庆明认为:“央行和银监会向来对银行实施审慎的监管原则,因此对银行的拨备要求一直较高,加之《巴塞尔协议》对于银行拨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目前不少商业银行已超过了计提标准。”
连平也表示,目前上市的16家商业银行都已达到要求。“这两年,商业银行都很重视风险防控,主动增加计提拨备,监管部门也已转变思路,不再只从上缴利润角度出发,而是鼓励银行增加拨备应对逆周期风险。”
此外,他还指出,新《办法》也充分考虑了未达标的银行现状,制定了不少“过渡期”办法。例如,如果金融企业对非信贷资产未实施风险分类的,可按非信贷资产余额的1%至1.5%计提一般准备。金融企业一般准备金余额占风险资产期末余额的比例,难以一次达到1.5%的,可以在5年内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