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第一年业绩大增,第二年业绩平平,第三年业绩亏损,直至晃到退市边缘。”这是人们对一些新股上市后业绩变脸“三步曲”的调侃。上市公司2011年年报披露即将收官,而那些刚上市业绩就变脸的公司随之浮出了水面。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16日,共有195只次新股公布2011年年报 ,其中有43只业绩出现负增长。方正证券净利润同比下滑幅度最大,达到80%;华锐风电业绩同比下滑73%。净利降幅近50%的有华中数控 48%,庞大集团 47%,比亚迪 45%。另有10只净利润下滑幅度超过30%。
上市公司总会找到各种理由对业绩变脸的原因作出说明和解释。固然,寄望公司上市后业绩都会保持增长是不现实的,受到主观及客观原因的影响,其业绩发生变动也是正常的。然而,由于受到上市公司及机构各方利益的驱使,有的公司进行过分包装和提前透支业绩以达到上市的目的,这是导致公司上市后业绩就变脸的一大主因。这一现象在创业板中比较多见。
在中国证券史上,“募集资金到位、但IPO最终被否”的拟上市公司共有立立电子 、苏州恒久和胜景山河 。其中胜景山河最为典型,2010年10月27日,胜景山河IPO获中国证监会发审委通过,但在12月17日胜景山河即将登陆深交所的前夜,因媒体曝出其招股书披露不实,涉嫌虚增销售收入等情况,被证监会紧急叫停。保荐其上市的券商平安证券被出示警示函,两名签字的保代被撤销了保荐代表人资格。
证监会日前通报的去年创业板发审会未通过企业的情况显示,去年创业板发审会共审核拟IPO企业134家,其中通过企业112家,占比83.58%。22家企业未获通过,其中18家因持续盈利能力存在问题,在未通过企业中占比81.82%。
这一数据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公司为上市而粉饰业绩的潜在问题。为了能够获得上市资格,募得高额资金,有的公司不惜铤而走险,与其利益方保荐机构、注册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合作将其变成了高成长的公司。而一旦上市成功,其真实面目便暴露无遗。可以说,很多公司上市后业绩“变脸”的祸根,在上市之前就已经埋下。
根据目前的规定,发行人在持续督导期间,公司上市当年营业利润同比降幅超过50%的,证监会将根据情节的轻重,对相关保荐代表人进行处罚,甚至会撤销其保荐人的资格。 目前,还没有出现保荐代表人因这条规定受到处罚的保荐券商和保荐代表人案例。
上市公司业绩“变脸”对投资者的影响不可忽视,对于上市前连续高增长,上市后业绩“变脸”的公司,监管部门应该对其进行彻查追责。对于其中存在违规行为的发行人、保荐机构、保代以及相关机构,一定要实施严厉的处罚。对于投资者来说,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上市公司基本面情况,深入研究公司的发展潜力,只有做足功课,才能避免踩上业绩“地雷”,真正实现价值投资。
作者:俞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