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两市重大情报专家点睛
曹中铭:模拟询价首秀秀出了什么
许小年:调控组合拳来势汹汹 楼市会就此崩盘吗
叶檀:如果相信供求关系 就赶紧离开房地产市场
钮文新:中国经济急需股市驰援
二、今日机构劲爆看点
市场的积极因素和风险因素概览
大盘回落空间有限
权重股拖累大盘 市场持续震荡
关注业绩利好推动下的个股行情
调整后存在低吸机会
阶段性缩量调整不破坏反弹大趋势
三大利空叠加砸盘 重要指标决定短线去留
阶段小幅调整难改市场多头趋势
概念股砸盘 午后杀跌有何玄机?
三、火线热点飙升内幕
机构:加仓地产股的新催化剂已经出现(荐股)
四、顶级私募内部信息交流园
顶级私募个股内幕消息汇总:广汇股份第二轮页岩气招标于5月启动
五、民间高手股王争霸
月盈利前15名绝顶民间高手一览:最牛高手一月盈利50.15%
民间高手仓单:已有高手开始空仓观望
一、两市重大情报专家点睛
曹中铭:模拟询价首秀秀出了什么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方案征求意见还未结束,相关举措已提前实施。如有发行人在询价公告中 警示风险称,如果超募过高可能面临重审;个人投资者参与询价也步入模拟阶段,奥康国际(603001)、翠微股份(603123)、龙泉股份(002671)的模拟询价,标志着个人投资者今后将可能真正参与新股询价活动。
龙泉股份模拟询价的结果显示,虽然按要求应有2000名中小投资者参与,但实际上只有六成多的投资者表现积极。在中小投资者的报价中,不乏恶搞的成分,如有投资者报出了180元的天价,也有报出1元的低价。值得注意的是,15元~16元成为报价相对集中的区间。
龙泉股份2011年每股收益为1.02元,15元~16元的询价区间,按发行2360万股新股后的总股本摊薄测算,该区间对应的市盈率水平为19.74~21.05倍。龙泉股份所属行业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该行业目前所对应的市盈率水平为29.63倍。也就是说,中小投资者的报价不高。事实上,有券商建议龙泉股份的询价区间为18元~26元,大大高于上述水平。而龙泉股份主承销商太平洋(601099)证券相关人士同样认为,绝大多数中小投资者报价水平偏低。
应该说,15元~16元代表了中小投资者的理想发行价格。理想归理想,事实归事实,龙泉股份最终发行价格会锁定于多少,机构投资者才具有话语权,此次中小投资者的询价只是模拟而已。但此次模拟询价,却也暴露出中小投资者与主承销商、券商等机构对于发行价格的分歧。
IPO市场化改革之后,新股三高发行泛滥,除了制度本身的弊端之外,询价机构的高报价行为显然难辞其咎。此次模拟询价结果说明,新股并非不能询出合理的发行价格,关键在于由谁来询价,怎样实施询价。基金等机构之所以常常成为新股询价中的急先锋,与人情报价、关系报价以及即使是报高价也由持有人埋单等因素密切相关。更何况,背后还有发行人与保荐人的误导在内?
在某种意义上,此次模拟询价其实也是向新股发行的主承销商敲响了警钟。此前私募等第七类询价机构被推荐参与询价时,其报出最高价的现象并不少见。由于个人投资者参与新股询价也由主承销商 自主推荐,市场普遍担忧其会步私募等的后尘。龙泉股份的模拟询价结果说明,主承销商可能要么将个人投资者排除在外,要么会慎重进行选择。当然,个人投资者不能在询价中拖后腿是其考虑的主要因素,其目的无非是希望新股能以更高的价格发行,其亦能赚取更多的承销费用。
个人投资者参与新股询价,监管部门与市场的理想可能很丰满,但现实可能更骨感。(每日经济新闻)
许小年:调控组合拳来势汹汹 楼市会就此崩盘吗
几周前,写了一篇文章房价为何还会涨?,墨迹未干,就碰上打压房价的10号文,一套组合拳来势汹汹,市场上顿时惊惶四起。
楼市会就此崩盘吗?未必。
如前文所示,高房价的根本原因是供需失衡,失衡下的价格走势由预期支配,对预期影响最大的短期因素是货币供应,长期因素则是土地供应。若想抑制房价,政府应当紧缩货币供应,放松土地供应,而实际执行的政策正好相反,房价焉有不涨之理?
楼市新政全都着眼于市场价格,而不是市场预期。由于影响预期的长、短期因素基本未变,前文的结论也基本不变,新政的效果恐怕不会如制定者所愿。
新政对市场的冲击主要是心理上的,阻吓作用大于实质性作用。在房价可能走低的猜想中,人们从抢购转向毁约或者推迟购买,房价于是停止上涨。但这远非雪崩的前兆,需求方的其他预期依旧,为房价构筑了一个坚实的底部。特别是10号文只字未提土地供应和货币供应,只要18亿亩的红线不动,百姓就认定房产是稀缺资源,晚买不如早买;只要货币政策继续松宽,通胀预期就是挥之不去的幽灵,购买实物资产就是防止存款贬值的最佳选择。
决定楼市下一步走向的关键当然是开发商,预见到需求不会发生根本的转变,他们并不急于抛售,而是采取了看看再说的观望态度。感谢09年的银行大放水和楼市的价量齐飞,眼下开发商手中现金充裕,没有任何回笼资金的压力,只有当资金链条吃紧时,地产商才愿意考虑降价促销。助长观望情绪的,还有日渐增加的政策不确定性。
开发商的观望不仅减少了当期市场的供给,为房价提供了另一有力的支持,而且减少了当期的开发量,为将来的供应短缺从而将来的高房价埋下伏笔。
地产商难道不担心更为严厉的后续政策吗?担心是免不了的,但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如今决定政策的,不仅仅是中央政府维护民生的意愿,还有地方政府强烈的政绩冲动。人们已经注意到,在每次打压楼市的风暴中,地方政府都集体失语。与此形成鲜明对照,每逢楼市下跌,地方长官总是竭其所能,力挺力托。人们也知道,这是因为房价和地价连着地方财政,并且也越来越多地连着官员个人的荷包。
楼市如果垮了,地方财政赤字,中央给补吗?不是说要拉动内需吗?没钱怎么拉动?房地产有很高的产业关联度,真下重手把它砸趴下了,一损俱损,钢铁、水泥、玻璃、建材、工程机械、家电就不知卖给谁了。如此一来,GDP保八怎么实现?这可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最在意的指标。
即使在政策制定上地方和中央保持一致,政策的执行可主要靠地方政府,上下拧着劲儿,政策怎能贯彻到位?中央总不能向所有30多个省、市、自治区派工作组吧,再说还有几百个省辖和地辖市、2000多个县呢!
投鼠忌器,更重的拳头只是理论上的,即便出台,估计也是高高地举起,轻轻地落下。
说到底,楼市是一个预期的博弈,预期的形成产生于利益的计算,非党报央视所能引导,非社论文件所能左右。凡涉及真金白银的事儿,不是红口白牙或者白纸黑字就可以解决的。以真金白银为基础的叫做理性预期,纯靠忽悠的是非理性预期。理性预期决定人们的长期行为,并最终在现实中得到验证;非理性预期除了制造市场短期波动,便只留给后人笑柄。
欲降房价,必先扭转市场预期;欲扭转预期,必先调整利益;欲调整利益,必先推动体制改革。改革就是重构利益格局,理顺利益关系,在社会总财富增加的前提下,实现多方共赢。
首先要改革土地制度,增加土地供应,打破政府垄断,利用市场机制平抑地价,彻底消除房产永远是稀缺资源的预期。要想改革土地制度,就必须平衡地方财政预算,舍此便不能切断地方财政和土地的联系。
改革财政税收体制要双管齐下,开源节流。开源意味着增加地方的税收自主权,同时强化民众对政府的监督,否则苛捐杂税日多,社会安定不保。节流则要求大幅削减地方政府开支,特别是无止境的投资,以及同样无止境的机构膨胀和冗员。
放弃改革,迷信行政力量,单纯靠政策调控价格,如同发高烧洗冷水澡,打摆子就给蒸桑拿,治标不治本,房价短期内可能少许下挫,当人们意识到基本面并未改变时,价格重拾升势,说不定会创出又一轮新高。那时怎么办?
有两个可能的对策。一是任其发展,直到泡沫破灭,如日本的1989年和美国的2007年。二是斗地主,打土豪,分田地,房地产业国有化,政府出面重新分配住房。无论哪一个,成本好像都太高了。
还是赶快紧缩银根,赶快推进改革吧。
叶檀:如果相信供求关系 就赶紧离开房地产市场
4月14日,在中国电信南京分公司主办的城市光网2012年房地产走势论坛上,知名财经评论家叶檀对今年楼市的走势发表了看法,她认为,今年的房地产市场不会大涨也不会大降,但与其他商品的价格上涨相比,房价正在变相下跌。
房地产市场已明显供过于求
如果相信供求关系,就赶紧离开房地产市场。叶檀说,当前楼市的库存量已超过2008年高峰时的库存量,按目前的销售进度,要4-5年才能消化完,更可怕的是,今年依旧是房地产市场的大年,因为开发商前两年囤的地已陆续开建,一个明显供过于求的市场不适合继续投资。
2008-2009年期间,楼市也一度遭遇低谷,随后却迅速增温,今年会不会像之前那样迎来楼市的又一个春天?叶檀认为不会,因为现在的市场条件和当年差别很大,2008-2009年期间,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政府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政策,随后市场开始急剧通胀,带动了房价上涨。但这一次,类似的刺激政策不会再有。现在,房地产正逐渐褪去投资品的光环,恢复消费品的真身。
房价难跌但实质上正在贬值
房价不会大涨,但也没有太大的下跌空间。叶檀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特殊性决定其不会暴跌。
如果中国的楼市出现大规模暴跌,实体经济就会崩溃。她说,实体经济90%以上的贷款抵押物都是房产,国家要想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房地产价格最多只能是有序平稳地下跌。
虽然房价不会大跌,但房产却正在变相贬值。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了3月份的CPI数据,同比上涨3.6%,但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感受却远高于3.6%,这是因为此番领涨的都是日用品、食用油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必需品,老百姓生活的刚性成本上升了,导致了房价的变相下跌。
现在买房产主要看租金
现在买房子该买什么样的?叶檀说,房地产最适合投资的时期已经过去,今后买房的群体将以刚性需求为主,而衡量一项房产是否值得出手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租金。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分析,从房地产走向市场化的1998年开始到2009年,房租价格上涨较为温和,与之相反,房屋销售价格指数明显高于租赁价格指数。而近两年,这一情况出现逆转,房屋销售价格受到抑制,租金却开始迅猛上升。她预计,多数城市在未来5-10年可以恢复正常的租售比。此外,购买房产还要充分考量当地的规划、发展前景和吸纳能力。
钮文新:中国经济急需股市驰援
一季度的经济数据近日开始逐一公布,尽管表面上还说得过去,但数据中蕴含着的危险绝对不容乐观。比如价格数据,CPI和PPI的背向而行趋势,是不是意味着滞胀的可能?贸易数据中,进口增幅的大幅回落是不是隐含着内需不足的意味?企业景气指数表面还不错,但食品、医药等刚性需求行业(成本比较容易向后端传导行业)过高的景气度是否掩盖了整体企业景气不足的情况?
所有数据都讲述着经济中存在困难。我们必须看到现实、承认现实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才能给出正确的药方。最近,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当国资委声称大型国企需要补足资本后,银行通过股市的一轮再融资再次跳到了我们面前。
为何大家急于通过股市补充资本?实际上,过去错误地采用紧缩货币去对付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已经使中国经济陷入恶性循环,而银行和企业现在必须大规模地股权融资,但股市无法配合这样的需求就是恶性循环的必然后果。
比如银行,其资本充足率不是全部达标?不良率和不良额都在下降?那为什么还要没完没了地融资?有人一定会说,那是因为4万亿扩张之后,银行坏账可能增加的结果。已经有人在做这样的舆论铺垫了,但在笔者看来,完全不是这样。
问题源自企业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成本上涨,企业自有资金不可能相应增加,企业为了维系必须的生产规模,必须多借贷款,这是别无选择的事情。
但由于央行紧缩货币,这势必造成以下三种情况:第一,可以获得、甚至可以充分贷款的企业--通常是国有企业,他们的资产负债表会快速恶化--负债率快速上升,必须及时补充资金。
第二,无法获得或无法获得足够贷款的企业,他们要么拿到少量的贷款去干其他更高收益的事情,要么干脆关门歇业、破产倒闭。为什么要拿有限的贷款另寻他途?有些人,甚至不称职的经济学家也会这样认为:不务正业。但实际是,这些企业依靠现在能够拿到的价格不菲的少量贷款,无法使生产达到足以产生赢利的规模。
第三,整体经济失血,经济回落,股价下跌。
注意,这三件事碰到一起很麻烦,因为恶性循环。对企业而言,一方面因为成本上涨导致资产负债率上升,急于补充资本;另一方面,紧缩货币抑制了国内市场需求、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而股价下跌,不能有效配合企业增发股票;对银行而言,一方面国有企业--最优质的贷款客户资产负债表变坏,银行的信贷风险攀升,急于补充资本予以对抗;另一方面,资产质量的不良预期,同样压低银行股价,也无法满足银行的融资需求。
现在急眼了。中央政府急于推高股市,但支撑股市上涨的基本面数据却压制着股市上涨。宏观看,经济整体下行,甚至面临失速的风险;微观看,企业经营压力越来越大,利润状况越来越差。这种情况之下,指望股市牛气冲天是不是有点痴人说梦?
不错。我们可以加大QFII、RQFII额度,可以加大社保基金的入市力度,但境外投资者是否买账?就算境外投资者买账,是否有能力把中国股市托起来?我们必须看到,QFII也好、社保也罢,他们说到底也就是个药引子,那药在哪儿?如果只有药引子,而没有真正的药,那病能治好?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急需股市驰援,但药至少需要两味:一、立即结束宏观经济的恶性循环状态,停止用紧缩货币的手段对抗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二、央行立即降低法定存准率,减小商业银行存款压力,并允许老百姓将储蓄转化为投资。除此之外,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