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潮汹涌 IPO储备企业猛增逾百家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融资潮汹涌 IPO储备企业猛增逾百家

加入日期:2012-4-16 8:00:19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新股首发市盈率逼近2时代
  曾一度告别市场的新股首日大面积破发重现市场,管理层抑制三高的发行制度改革预期紧逼市场,再加上A股市场本身的持续低迷,4月以来新股平均首发市盈率呈现快速下降趋势,尤其是刚刚发行等待上市的几只新股市盈率已降至20倍左右,创出自2009年IPO重启以来的月度新低。
  虽然今年以来的IPO上会仍然快马加鞭,但打新却也不再是投资者热衷的稳赚不赔生意。上周二,创业板新股吉艾科技上市直接破发下跌0.65%,周三上市的上交所新股隆基股份延续破发趋势下跌5.95%。节后两只新股上市全部破发,而在清明节假期前的最后一个交易周,6只上市的新股中有5只首日大幅破发,慈星股份的首日跌幅甚至达到16.5%,时隔三个月新一轮新股破发潮再次出现,受此影响网上打新资金规模明显下滑,上周打新冻结资金甚至再现千亿水平,较3月初的一周3600多亿元下滑逾七成。
  新股没有了前段时间的气势,其市盈率也在逐步走低。今年前3个月新股月度平均首发市盈率已跌入30倍边缘,1月份为33.70倍,2月份跌至30.29倍,3月份为30.41倍,相比去年11月42.60倍的高位,整体环比下降势头十分明显。而这种下滑趋势进入4月份更加明显,目前已发行正等待上市的4只新股中,华声股份、康达新材的市盈率都是刚过20倍,怡球资源和奥马电器则仅有十几倍。Wind资讯统计显示,今年4月份以来A股市场新股平均发行市盈率约为20.5倍,离2时代仅有一步之遥,创下来自从2009年IPO重启以来的新低。这个市盈率基本回到了新股市场化改革前的水平,2009年6月份IPO重启以来新股月度平均首发市盈率从30倍、40倍逐步攀升,并于2010年12月达到75.60倍的阶段性巅峰。从月度数据纵向比较来看,4月20.5倍的数据比2011年6月份曾经创下的月度历史低点27.7倍还要低出很多。
  在业内人士看来,新股市盈率的降低,证监会所发布的征求意见稿起到了关键作用。而新股市盈率的降低又倒逼新股上市表现,因为如果新股估值还将再下一个台阶,那么最近发行的新股估值就显得仍未回归到位,可能会影响投资者的兴趣了。
  值得关注的是,个人投资者参与询价已于上周四启动试点。东证证券认为,以目前74家保荐机构的数量计算,个人投资者询价对象的数量或将达到370人至740人,可占到目前询价对象总数量的半数以上。因为关系到个人财富的涨跌,个人投资者更倾向于理性报价,人情报价将会受到制约,将改善目前新股一上市就高度泡沫化的情况。 (信息时报)

 

  投行叹新股改革是倒退 100公司超募6642亿成绝唱
  理财周报发行定价实验室研究员 丁青云 吴爱粧/文
  3月31日,证监会公布新一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征求意见》,资本市场如惊涛拍岸,激起千堆雪。
  这场备受争议的改革,将重新定义和划分IPO利益链上各方市场参与者的利益。
  这次改革推出的几项措施,步子迈得有点大,并且行政色彩太浓,为了改革而改革。华南一位知名券商投行高管看完征求意见稿后一声叹息。此观点在投行人士中颇有代表性。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这场旨在抑制三高现象的发行改革,实质是平衡各方利益,削弱投行定价权,将过度透支的一级市场利益重新划给二级市场。
  信号已经明显:控制市盈率!控制市盈率!
  本期,理财周报独家沙盘推演154家列队公司发行价,请你重新检查和评估新生态下的机会和风险。
  重分蛋糕,买方机构成大赢家
  此轮改革可谓冰火两重天,各方褒贬不一。
  此次新股发行改革目标明确,剑指 三高现象。
  监管层此次改革有双重目的:一为降低一级市场制造的三高,二为抑制二级市场炒新行为。具体措施包括引入5-10名个人投资者、网下配售比例提高至50%、参考行业平均市盈率、存量发行、取消网下配售三个月锁定期等。
  这关系到IPO利益链条各方利益的重新分配,引起各方反弹。
  投行们眼中动作很大的改革,在不少学者看来,步子仍不够大,因为仍然没有过渡到 注册制。这次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主要还在技术层面,采用行政性的办法其实是在倒退,解决不了新股炒作的问题。方向不对,我认为应该推倒重来。 知名经济学家华生并不认可此次改革。
  而局中发行人和投行最为担心的是,此次改革动了自己的奶酪。多位券商高层对引入个人投资者、提高网下配售比例、存量发行等措施分歧不大,关键在于实施细则。
  改革方案总体影响是正面的。证监会防止新股定价过高,这个出发点是对的。但在具体内容上,有些步骤和技术问题还有待商榷。西南证券总裁余维佳表示。
  华泰联合总裁马俊生则认为:任何方案都不可能平衡所有利益方。这是在现行体制框架下,监管层所能做出的相对合理的方案,对抑制三高有一定作用。
  但投行人士普遍认为,此次改革并未触及询价核心问题。这次改革最大的遗憾是,始终没有解决买者责任自负的问题。华南一位知名投行高管颇为遗憾,之前大家讨论比较多的改良荷兰式招标或者美式招标都没有推出来。
  发行定价最核心问题在询价。参考行业市盈率确实可以有效地降低市盈率,但行政色彩过浓。 华南一位大型券商总裁指出,其他措施都是一些小修补,比如引入5到10名个人投资者,数量太少,报价还是容易被操纵。即使是二三十个,券商都有能力搞定。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买方机构则普遍认为,改革方案是对买卖双方话语权不对等的重新调整, 不失为一种进步。
  改革后引入个人投资者、发行价得到有效控制,投资者的话语权相对大了一些。 在汇添富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总监曾刚看来,买方机构之前的话语权是相对不够的。发行人和承销商利益高度结合,应该为之前过高发行价承担主要责任。完全放任的市场化,也不是好事。
  机构投资者是这次改革的最大胜利者。中航证券资本市场部总经理叶海钢认为。
  控制市盈率,投行叹改革是倒退
  对发行人和投行而言,新股改革真正的撒手锏是行业平均市盈率25%的红线。
  新规规定,如果发行市盈率高于行业平均市盈率25%,一旦上市后实际盈利低于盈利预测,将对公司高管和保荐人施以重罚。
  该规定遭到市场派人士极力反对。华生指出:25%红线做法欠妥。行业有大有小很难界定,存在一定操作难度。这种指导性实际上是一种倒退,带有行政色彩。
  市盈率限定不超过25%,这是明显的价格指导,有管制的意图。这些都与市场化意图相违背,不符合逻辑。这是非常不合理的,极大地遏制了市场化。北京某券商投行负责人毫不客气地指出,参考行业市盈率实为变相管制。
  为了保证发行,投行打死也不敢超过25%的幅度,没有人愿意冒这个风险。况且投行本来就不应该对盈利预测负责,市场不断变化,企业盈利情况不是作为中介的券商所能决定的。前述投行高管指出。
  有投行资本市场部老总自我调侃:今后定价会变得非常简单,我们的工作会非常没有技术含量,只需在监管的框架上定个价就可以了。
  4月7、8日两天,各大主流券商近90位投行资本市场部人士齐赴无锡,重点热议此轮改革,谈论中莫不充满担忧。
  但这并不意味着投行没有进一步的操作空间。参考行业平均市盈率具体还需细化。沪深交易所和中证公司三方均有发布行业平均市盈率,让投行无所适从。
  而新上市公司基本面千差万别,行业越分越细,新兴行业越来越多,如何划分行业,如何解决市盈率失真问题,存在较大的操作空间。
  前述华南投行高管认为,改革的实质目的是,监管层通过调控市盈率收回券商手中的新股定价权。说到底,监管者不愿意放下手中的权力。监管方下属机构提供市盈率参考,相当于引入新的参与者,虽然是非盈利性机构,但在利益博弈中,容易被异化。
  100三高公司多募6642亿成绝唱
  控制市盈率,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发行人和投行IPO暴利的终结。
  华泰联合总裁马俊生认为:改革对投行没有太大的实质性影响,只不过是从2009年的非正常的高爆发状态回归到正常状态而已。投行不要把反常当正常。
  此轮改革,意味着新股超高市盈率历史的终结,次新股新研股份(300159.SZ)150.82倍的天量首发市盈率将成为历史绝唱。
  2009年1PO重启以来,三高现象层出不穷。780家新上市公司的首发平均市盈率为51.98倍,18家公司首发市盈率超过100倍,极大透支了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获利空间,破发率高达76%,远高于整体新股破发水平。
  数据触目惊心显示,投行炮制出来的超高首发市盈率,远远高于当前监管层授权第三方公布的行业平均市盈率。
  据理财周报统计,首发市盈率最高的100家公司,平均首发市盈率高达88.13倍,如果这100家公司放在当下改革新规和环境中发行(以中证公司4月10日细分行业静态市盈率统计),平均首发市盈率红线马上降至42.8倍。
  也就是说,这100家超高估值公司,按目前新规衡量,市盈率被拔高整整一番,它们因此而多募集6642亿资金,几乎相当于再造当前308家创业板公司的总市值。
  以新研股份为例,其首发市盈率150.82倍,发行价69.98元,WIND统计发行当天其所属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平均市盈率为68.76倍(剔除负数或数值大于500之数),整整高出行业平均市盈率119%。中证公司数据显示,当前该行业市盈率仅22.13倍,发行市盈率红线为31.19倍。通过拔高市盈率,保荐人民族证券为新研股份多募了5.9亿。
  沃森生物首发市盈率133.8倍,发行价95元。发行当天所属行业平均市盈率75.91倍,拔高76%,而其当前行业平均市盈率仅32.21倍,保荐人平安证券多募了18亿,代价是沃森生物破发35.44%,二级市场哀鸿一片。
  破发王海普瑞首发市盈率73.27倍,发行价148元。发行当天所属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平均市盈率仅17.39倍,而当前行业平均市盈率也不过32.21倍。海普瑞多收了34亿,投资者为其破发66.73%买单。(.理.财.周.报)
  

 


  金融创新PK新股提速 震荡盘整仍是主基调
  分析人士指出,大盘在回抽60日均线与半年线之后或将展开震荡,政策是主导短中期走势的关键因素
  本报记者 张晓峰
  清明假期后,A股市场出现了持续反弹,短短7个交易日,上证指数一路高歌猛进,整体上涨近100点。截至上周五,沪指报收2359.16点,重新站上2350点关口。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上周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其实并不乐观,但市场并未受到影响,反而是大幅反弹,从温州到深圳的地方金融创新,成为推动本次反弹的主要动力。
  金融创新成为反弹新引擎
  3月底,国务院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受此影响,浙江东日(600113)、香溢融通(600830)等相关股票接连大幅飙升,形成领涨大盘的温州金融概念板块,并影响至今。浙江涉贷股尚未退潮,又一个新政策掀起了市场新一轮领涨热点。12日,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关于加强改善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强化金融扶持功能,支持实体经济外溢发展。其中最大亮点是,推进前海金融创新,积极探索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圳与香港可开展双向跨境贷款,新一轮金融改革或在更大范围展开。随着深圳金融改革举措的公布,似乎被遗忘多年的深圳本地股集体涨停,再次成为市场新的热点。而至上周五,这个新热点甚至扩散到了上海本地股。
  分析人士指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困境中的中小企业都这离不开相关金融配套设施的建设。从前些年国家在天津试点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到温州、再到深圳,金融创新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和政策导向,更多地区对现有金融体制进行创新,这些脉络将直接对二级市场产生正面影响。
  专家们普遍认为,经济增长下行风险仍然明显存在,三驾马车拉动效果面临压力,政策需要适当加强预调微调。而温州试点和深圳创新被视为宏观政策预调微调的体现。比如,深圳此次拟公布的金融创新举措中,就包含着将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容忍度提高至5%,存贷比指标按规定的控制线上浮不超过5个百分点这一项,也就是说,管理层将直接从行政窗口层面放松存贷比的限制。
  当然,这种预调微调的步伐和力度还没有达到市场的预期,如果寄希望于预调微调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仍不现实。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关于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最终能否真正落实将十分关键。因此,经过最初的激情之后,相关概念必然逐渐回归平淡,切忌盲目追高。如果最后沦为简单的题材炒作,那可能给市场带来更大的危害。
  新股加速制约短期走势
  除了地方金融改革的利好之外,新增信贷增长、连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甚至降息等呼声也日渐高涨,并有可能进一步刺激指数上涨,但指数的下行风险也不容忽视。比如,欧债危机再度恶化、美国经济再陷泥潭以及地缘政治因素导致的油价大幅上涨,而通胀预期也给中国经济蒙上滞涨阴影,这些都是不确定的黑天鹅,这对股市上涨构成压力。
  从市场内在因素看,新股发行在经历了两周低谷后再度驶入快车道。本周沪深股市将有8只新股进行网上发行。而在前两周,两市分别仅有2只、1只新股进行发行。
  从相关发行资料获悉,本周发行的8只新股是:宜通世纪(300310)、任子行(300311)、东江环保、天山生物(300313)、龙泉股份(002671)、奥康国际(603001)、人民网(603000)、翠微股份(603123);8只新股拟发行数量总计3.38亿股,预计募集资金35.77亿元。
  从申购的具体时间看,本周前4个交易日都安排了新股申购。周一,宜通世纪、任子行率先启动申购;周二是东江环保、天山生物;周三,龙泉股份、奥康国际、人民网申购;周四是翠微股份的申购日。
  上述8只新股,有3只计划在上海主板上市,其中,奥康国际拟募集资金规模超过10亿元,翠微股份、人民网拟募资8.3亿元、5.3亿元;其余5只新股均计划登陆深圳中小板或创业板,它们计划募集的资金均不超过4.5亿元。
  因此,有分析人士认为,短线脉冲式上涨高度有限,时间较短。在短炒降温后,大盘将重回调整通道。此外,本周新股发行加速,资金供求再度紧张,市场的存量资金较为有限,将进一步限制市场走势。大盘在回抽60日均线与半年线之后或将展开震荡,政策是主导短中期走势的关键因素。(证券日报)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