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踩在景气顶点 面临市场结构性过剩
有京东方 (000725)“倒煤矿”净赚36亿元一举扭转业绩颓势的先例,煤炭上市公司优异的年报业绩又十分惹眼,TCL集团 (000100)4月10日公布的与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煤炭等能源、矿产的公告也刺激股价大涨7.73%。
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明确将重点开发西部煤炭资源,提高西部煤炭外运量。西部煤炭资源丰富而开发滞后的地区,已然成为非煤企业争夺资源的聚集地。而非煤企业涉煤的浪潮已经从电力等关联行业扩展到无直接关联的行业。业内人士提醒,非煤企业大规模涉煤将加大煤炭过剩的风险,而企业自身在高额的煤炭开发投入后能否获得相当的高额回报,则面临着产能过剩、景气回落、成本上升、开发延后、运输瓶颈、资源整合等多重风险。
为暴利跟风入煤
原本可能巨亏的京东方,因控股子公司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转让所持鄂尔多斯 (600295)市京东方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全部80%股权获利36亿元。公司在去年10月份曾预计2011年亏损30亿元到32亿元,在该笔股权转让实施后,公司将业绩预告修正为实现盈利3亿元到5亿元。
辛苦做一年实业却巨亏,倒卖一手煤矿立马挣钱。更省心的是,此次京东方转让股权涉及的4.5亿吨煤炭资源目前还在等待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审批及核发探矿权证,公司尚未取得最终权属证明。京东方这一成功涉煤的案例难免为其他主业黯淡的公司所效仿。
事实上,煤炭行业近几年来的暴利一直在吸引着非煤上市公司介入。从早前电力企业、煤化工等以煤炭为原燃料的公司积极进军煤炭开采以控制成本,到上市公司重组“言必称煤”,不仅走投无路的“壳公司”傍上财大气粗的“煤老板”,主业不给力的公司也忙着转型挖煤。
根据统计,目前沪深两市归入申万煤炭开采的上市公司已经有40家,而2007年底仅有22家。实际上,统计显示,两市一共有55家公司的主营产品包括了煤炭,另外还有多家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煤炭开采、洗选、销售等。
煤炭业的利润丰厚已经是行业共识。截至4月10日,已披露年报的24家煤炭上市公司全部实现盈利,合计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8.28%,而2010年全部煤炭上市公司净利润总和同比增长29.28%。
利用煤炭增厚业绩显然也不止倒卖煤矿一种方式。TCL集团便打算与亿利集团合作开发其获得的煤矿资源。双方拟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合资设立新公司,首期注册资本4000万元,其中TCL出资1960万元,持有49%股权;亿利集团出资2040万元,持有51%股。此外,亿利集团还将拟以现金4500万向新疆TCL能源有限公司增资并持有增资后新公司50%股权,双方合作以合资公司在新疆开展能源和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项目。
一季度预计亏损的铝业巨头中国铝业 (601600)近期公告,拟出资不超过10亿美元要约收购南戈壁资源有限公司56%-60%股份。南戈壁是蒙古国境内一家大型煤炭生产和开发企业,在靠近中国边境的位置拥有战略性煤炭资源。
多重风险需重视
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煤炭市场供求关系已出现微妙平衡格局,犹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这些业外资本的头上。
根据煤炭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全国煤炭产量完成8.38亿吨,同比增长5.8%,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2.5个百分点。尽管没有公布一季度煤炭消费的具体数据,但协会强调指出“钢铁、电力、水泥等产业增速下滑使煤炭需求增幅回落”。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日前表示,煤炭市场在供求平衡、相对宽松中的结构性过剩表现明显。而煤炭库存近期亦因需求不足一直处于高位。煤炭协会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全国煤炭库存2.23亿吨,连续10个月没有回落。其中,重点发电企业存煤7668万吨,比3月上旬增加547万吨,存煤可用19天,同比增加6天。煤炭价格也在半年内出现100元/吨的大幅回落。王显政认为,今年二季度,我国煤炭供需将继续保持总体平衡、相对宽松的态势。
实际上,大型煤炭国企从2010年底便开始寻求延伸产业链和转型来应对可能出现的煤炭产能过剩,而业外资本的进入无疑将加快过剩的进程。非煤企业大举进入煤炭产业的时机似乎正踩在了行业景气的顶点。
从已经披露2011年年报的煤炭上市公司来看,尽管总体业绩仍有接近两成的增幅,但与收入36.65%的增幅相比,已经显现出增收不增利的势头。从单个公司的情况来看,24家公司中仅有13家公司业绩实现增长,另外11家公司业绩均出现下滑,其中最大降幅为81%,而业绩增幅最大的远兴能源 (000683)增幅为57%。
据业内人士介绍,近两年来,随着煤炭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提高,以及部分地方政府对煤炭企业征收的费用增加,煤炭开采成本不断增长;而业外资金的涌入也推高了煤炭资源的获取成本。“因为有成本的支撑,煤炭价格下跌的空间或许不会太大,但煤炭企业获取的利润很难再像前两年那么好。”业内专家分析。
非煤企业涉煤还面临未来可能出现开采延后、运输瓶颈和资源整合等风险。根据“十二五”规划,到2015我国煤炭产能将达到41亿吨,而产量控制在39亿吨,“十二五”期间建成投产规模7.5亿吨/年,这意味着并不是所有拿到煤炭资源的企业都能在“十二五”期间顺利投产。
不仅如此,由于大量的新增产能和产量都集中在西北地区,而这些地区远离煤炭消费地,运输瓶颈制约严重,即使投产的企业也将面临严重的区域竞争。更为重要的是,按照煤炭工业规划的思路,集中将是今后的长期趋势,而这一轮非煤企业的资源圈占,难保不会在若干年后遭遇新一轮的煤炭资源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