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项工程取消,江苏一家基建类公司几千万元工程预备款最近只能另寻出路。而这样的资金市场上正越来越多。不过,由于市场上缺乏其他的投资方向和稳定的高收益回报,这类资金中的一部分正成为信托公司的单一资金客户。
大资金来了
2012年春节前后,一些缺乏信托公司背景的第三方理财机构顿感集合类信托产品供应吃紧。而这一现象并不是个别现象,在整个市场上,集合类信托产品供应量都出现了明显下降。
一家精于集合类信托产品统计的机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全国60多家信托公司合计发行440只集合类信托产品,总发行规模约为642.72亿元。而在2011年最后2个月,市场共有938只集合类产品发行,总规模约达到1043.33万元。
环比数量的锐减给第三方销售带来了巨大压力。
一家第三方理财机构的江苏分公司总经理最近压力特别大。但是他的压力并非来自没有客户认购,而在于他认为适合投资者的安全产品供应吃紧,一旦因为产品跟不上而造成客户流失,那么未来这些客户可能就再也回不来。
“很多单一资金直接吃下了整个项目,信托公司也乐意与这些公司合作。”深圳一家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市场总监一语道出了集合类产品锐减的一个原因。而上海几家信托公司销售部门也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证实了以上情况。其中一家信托公司财富管理中心负责人称,今年前2个月他所在公司的销售非常好,其中不少单一资金购买项目的意愿很强,信托公司与这些单一资金沟通时也很顺畅。不少项目就这样以单一信托的形式出现,并迅速成立。
而在单一资金解决掉这些项目之后,面向普通投资者的集合类项目自然就越来越少。
据了解,今年突然涌现出来的这些单一资金,很多来自大型企业和私企。缺乏投资方向和希望稳定的高收益回报,是促成单一资金大规模对接信托的重要原因。
单一资金集体出动不仅给第三方销售机构带来了压力,一些有意向购买信托产品的投资者也因为集合类信托供应量大幅减少而加快了认购速度。部分产品甚至出现抢购现象。
一家地方国企旗下子公司负责人称,2月集团发行一款规模3个亿的集合类信托,1天之内就全部认购完毕。而一家中型信托财富管理中心负责人则表示,截至今年2月中旬,公司已经完成了20亿的销售。
短期理财产品的秘密
在众多单一资金中,不得不提的是一股重要力量来自银行理财产品。
一位第三方理财机构高管告诉记者,在银行公开发售的短期理财产品中,大多数最终对接的信托产品。一位大型信托公司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甚至称,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至少70%投向信托。
通过认购单一信托,再分销给普通投资者,银行在这过程中获益匪浅。一家大型信托公司内部人士向记者详细解析了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流向。根据这位业内人士的表述,这一过程大致最简单的运作方式可以分为三步:首先,银行认购一只单一信托,然后将其分割。这是因为大多数信托期限都在1年或2年,银行会将这只单一信托按照时间顺序分成几期,比如一个1年期产品,银行可能将它分割成4个3个月短期理财产品。其次,在完成上述步骤后,银行就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发布产品信息。当然,它们会在产品正式成立前就开始募集资金。最后,当分割后的第一个期限即将到期时(通常剩余7天左右),银行随即开始募集第二批资金。以此类推,直到这一个单一信托到期。
众多单一信托项目的进入最终形成了银行理财产品的产品池,银行理财产品的持续发行也就成为了可能。
上述信托公司内部人士表示,在合同方面,信托公司直接和银行签订委托合约,形成受托关系。因而在不同批次的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进行“交接”的过程中,信托公司不会有任何的额外手续。不同批次直接的衔接只是银行内部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
银行在这项业务过程中充当了一个批发商和分销商的过程。但这一买一卖,利润丰厚。不过在这过程中间,银行也在承担部分风险,一是项目风险,二是资金链断裂风险。不过项目风险有信托公司先行把关,网点众多、客户资源巨大的优势则解决了滚动过程中的现金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