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十字星暗藏变数 四大题材望成亮点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低位十字星暗藏变数 四大题材望成亮点

加入日期:2012-3-30 18:03:58

此信息共有5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目录:
  一、两市重大情报专家点睛
  皮海洲:基金管理人员更应该持基
  桂浩明:对吸引长线资金入市眼下还有认识盲区
  叶檀:为何一些上市公司退市会变抢劫?
  熊锦秋:请不要再谈救市
  谢国忠:清算日圆的日子不远了
  二、今日机构劲爆看点
  小阳线收官 节后将展开技术性反抽行情
  市场小幅反弹 保持谨慎操作
  四月份如何跑赢大盘?
  冷静等待市场情绪稳定 慎言抄底
  扭转短期颓势还需时日 短线关注2板块
  二季度行情影响因素前瞻 四大题材望成亮点
  超跌反弹一触即发 6板块存机会
  趋势扭转第二只脚有望运行完成
  低位十字星 大盘缩量调整暗藏变数
  大势料有反弹 后市趋弱难免
  三、火线热点飙升内幕
  政策扶持+涨价预期 农业股长期向好有基础(附股)
  四、顶级私募内部信息交流园
  顶级私募关注个股:金宇车城传闻近期停牌重组
  顶级私募个股内幕消息汇总:鲁商置业鲁商集团即将整体上市
  五、民间高手股王争霸
  月盈利前15名绝顶民间高手一览:最牛高手一月盈利25.61%
  民间高手仓单:4高手重仓川润股份


一、两市重大情报专家点睛

皮海洲:基金管理人员更应该持基

  中国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副主任洪磊28日在2012年金牛基金论坛暨第九届中国基金业金牛奖颁奖盛典上表示,可在新设立的基金公司尝试专业管理人士持股,平衡好基金持有人、股东、专业人士三者利益。
  倡导基金公司专业管理人员持股,这其实一直都是基金业的一个重要呼声。针对基金经理的频频跳槽以及由此带给基金公司的不利影响,如何留住基金经理也就成了业界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基金经理以及专业管理人员持股制度,也就成了基金业的一大共识。因此,洪磊这次表态顺应了基金业的呼声。而且,在新设立的基金公司中尝试专业管理人员持股,也不存在与既得利益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更有利于付诸实施。
  在新设立的基金公司中尝试这种专业管理人员的持股制度,对新基金公司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一是可以通过这种持股制度来稳定包括基金经理在内的公司专业管理人员,避免基金经理的频频变更带给基金公司的冲击。二是可以通过这种持股制度吸引到一些有能力的基金经理与专业管理人员来公司发展,这对于新基金公司的快速发展意义重大。因此,这一持股制度对于基金公司、基金公司股东以及专业管理人员来说是三赢。
  不过,就平衡基金持有人、股东、专业人士三者利益关系而言,显然不是专业管理人员持股所能解决的。因为这种持股制度与基金持有人一点利益关系都没有。要平衡基金持有人与股东、专业人士之间的利益关系,主要还是要做好以下两条:
  首先,要改革基金管理费提取办法。目前基金管理费是根据基金规模按固定费率来提取。这种方式在基金发展初期为基金业的快速发展做大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这种收费方式存在一个巨大的负面作用,就是把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的利益与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完全割裂开来。哪怕基金投资出现严重亏损,基金公司也是旱涝保收,不少收一分钱管理费;基金经理也是照样每年拿着高薪。基金投资亏损的损失全部由基金持有人来承担。正是这种利益上的完全割裂,导致一些基金经理在投资过程中,甚至做出损害基金持有人利益的勾当,为了个人利益,基金公司利益而损害基金持有人利益。也正是这种利益上的完全割裂,已严重损害了基金持有人对基金公司的信任,甚至严重危及到基金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一个最明显的表现是,最近几年尽管新基金发行不断,但投资者根本就不捧场,尽管新基金的数量增加了不少,但基金规模却每年都在下降。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让基金公司的利益与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保持一致。这样就有必要对基金管理费进行改革,将基金管理费提取办法由按基金规模提取,改为按投资基金的效益来提取。
  其次,实行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及专业管理人员持基制度。即每家基金公司旗下发行的投资基金,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及专业管理人员都要持有一定比例的基金份额。以此将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及专业管理人员的利益与基金持有人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如此一来,基金公司或基金经理做出损害基金持有人利益的事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自身的利益。投资基金亏损,不仅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就是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及专业管理人员的利益同样也会受到损害。在这种机制下,基金公司与基金经理自然会更多地考虑到基金持有人的利益,而基金持有人也会对基金公司投上自己信任的一票。


桂浩明:对吸引长线资金入市眼下还有认识盲区

  为股市引进长线资金,是近期市场内外议论比较多的话题。特别是上周广东省获准将1000亿养老金缴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更激发了人们对于像养老金这样的需要久期管理的长线资金入市的联想,市场也因此而一度活跃起来。不过,随着有关方面明确千亿养老金重点乃投资固定收益类产品,投资者的热情也迅速降温。不过问题依然存在:究竟该如何看待养老金入市?这类长线资金的入市又会在多大程度改变市场的面貌?
  不管市场承认还是不承认,客观上大家都是把养老金等长线资金的入市看成是股市的一大利好。虽然有关方面也曾反复申明,养老金入市不是为了救市,它们不是股市上的解放军,之所以准备入市,还是看中了这里可能存在的投资机会。只是,在广大投资者看来,现在沪深股市之所以低迷,主要原因在于扩容速度太快,而资金相对缺乏,供求失衡。在新股发行不可能停止的情况下,如果有供应稳定的长线资金入市,无疑会对股市有极大的提振作用。
  应该说,这样的推断是很合乎逻辑的,但却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长线资金入市的前提。客观而言,现在大家希望能够引进的长线资金,都是由专业管理团队在操作,而且很多已经获得了参与股市投资的资格。像全国社保基金,很多年前就以委托公募基金等形式,以某某组合这样的方式入市了。而之所以规模还不那么大,以至于现在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来吸引其进入。在这里,人们应该看到的是,虽然时下股票估值不高,但也确实出现了不少富有投资价值的蓝筹股,但这对于长线资金来说,还不是具有特别的吸引力。不能说长线资金对股市没有兴趣,只是眼下还远非产生大规模投资股市冲动的时候。这次广东千亿养老金入市,被明确要求主要购买固定收益产品,这就很清清楚地说明,相对于养老金这样的长线资金来说,目前的股市并没有足够大的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在短期内恐怕难以让长线资金大规模入市。更何况,此类长线资金入市,任重而道远。如果股市运行环境以及其各种内生性的矛盾依然存在,那么至少在一段时期内,长线资金的规模化非试探性入市,基本上也是不现实的。因为从风险与收益的平衡角度来说,长线资金还没有太多的全面入市理由。日前财政部行文,规定地方社保基金只可投资定期存款和国债,就为此提供了旁证。笔者以为,了解这一点是很必要的,否则对养老金入市问题就难有准确的认识。
  对长线资金入市,现在不少舆论还寄托着这样的预期:长线资金入市会改变股市的面貌。因为很多人相信,养老金这样的长线资金,是以价值投资为理念的,其资金性质也决定了具备长期投资的具备条件。而随着这样的长线资金不断入市,会改善现行沪深股市的投资者结构,有利于形成价值投资的氛围。特别是在监管层要求上市公司提高分红比例以后,长线资金入市取得相应实际收益的可能性也在加大,这就进一步强化了人们这样的认识:长线资金入市将开创一个投资蓝筹股的新时期。从理论上说,确是如此。但还需要看到的是,市场面貌的改变,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虽然有关吸引长线资金入市的措施不断,但股市上蓝筹股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其原因可能是长线资金规模还太小,更可能的则是因为沪深股市本身还存在不少问题,缺乏引爆蓝筹股行情的市场基础。
  回想差不多10年前QFII入市之初,一度也曾掀起了价值投资的热潮,银行等五朵金花曾经表现非常强劲。但这样的行情没能维持多久就偃旗息鼓了。个中原委,恐怕也与今天现在长线资金入市所遇到的市场环境问题相关。换言之,对于长线资金来说,入市的前提,并不仅仅是投资对象的价格是否合理,还在于投资环境是否良好,投资秩序是否规范等因素。
  其实,全国社保理事会的官员早就明确说过,养老金等长线资金的入市,不过是一种普通的投资行为,是其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手段。所以,对长线资金入市,没必要作过度解读。至于股市的振兴,还是要靠市场自身的改革与进步。如果只是指望外部的QFII资金或是内部的养老金入市来提升信心,提振市场,恐怕是想得过于简单了点。(作者系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

  
叶檀:为何一些上市公司退市会变抢劫?

  一些创业板上市公司业绩下降却迟迟不能退市,如果退市就会变成赤裸裸的抢劫,原因就在于高溢价上市,大股东获利。最近饱受质疑的企业国民技术(300077)很能说明其中奥妙。当然,国民技术只是此类公司之一。
  根据新近披露的2011年年报,国民技术业绩大幅下降。营业收入减少18.6%,盈利减少39.2%,经营现金流减少77.7%,加上财政补贴等非经常性收益每股不过0.40元,扣非后仅0.29元。不仅如此,公司还发布了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45%~55%的预减公告,按目前股本每股收益不足8分钱。
  这家业绩大幅下滑的公司上市之时十分辉煌。根据该公司募集资金实际存放与使用情况专项报告,公司募集资金净额为23亿元,并已在2010年4月26日全部到位。23亿元的真金白银进账,要在短期内消化掉这笔资金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便在业绩节节下降之后,该公司2011年末每股净资产仍达到10.13元,每股公积金8.0632元,每股经营性现金流为0.09元。2011年年末总资产29.58亿元,货币资金高达23.96亿元。
  有此家底,做大规模成为必然,市场就有了炒作空间。公司于2011年5月17日推出10送5转增10,2011年末期每10股分红3.0元。去年5月17日按原股本复权价为每股78.87元,如果按照扩张后的股本复权价为31.35元。此后该公司股价总体而言处于盘整周期,3月28日收盘复权价为66.95元。这只股票要从财务上达到退市标准,难。
  国民技术原本被众多机构看好,以傍大款闻名,中移动的后盾让人不重视都难。很可惜,一旦中途被甩,找不到业务方向。2011年7月,媒体披露,中移动旗下卓望控股的一位知情者称,国民技术的2.4G移动支付标准是在中国移动领导人更换之后失宠的,此后中国移动叫停了2009年主推的手机支付业务方式RF-SIM,而此前中国移动一直都希望采用2.4G技术来做移动支付。根据德邦证券某电子元器件行业研究员的分析,中国移动处于换届阶段,新任的领导班子选择了较为保守的策略,仍然沿用与银联一样的支付标准,移动支付 的 主 导 方 银 联 更 想 采 用13.56MHz技术。网友戏称国民技术亮起三盏红灯笼:一是UK量价毛利均降;二是移动支付标准出局;三是手机电视芯片连国内前十都没进,市场占有率低下。正是成也傍大款,败也傍大款。
  风险在前,大股东选择套现离场。
  国民技术最新年报显示,截至2011年末,中兴通讯仅持股313万,占总股本比重不到1.2%。这意味着从去年5月下旬开始,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中兴通讯持股比例由最高的20%已逼近1%,所持5440万股国民技术已基本出清。
  国民技术2010年年报显示,中兴通讯持有国民技术2176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20%。在实施10送5转10派5之后,中兴通讯的持股数增至5440万股。据国民技术IPO时的招股书,公司前身为中兴集成,由中兴通讯和国投电子共同出资设立,注册资本5000万元。其中,中兴通讯以3000万元货币资金出资,占注册资本60%。2009年4月,中兴集成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同时更名为国民技术,并以2009年1月31日的账面净资产为基础,按1:0.7643的比例折为8160万股。经过一番股权安排之后,中兴通讯退居第二大股东,持股数量为2176万股;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控股的中国华大成为国民技术的控股股东。
  据披露,自2011年5月24日至2011年11月22日,中兴通讯通过竞价交易系统出售959万股,均价为26.41元/股;大宗交易系统出售3410万股,出售均价为25.4元/股。加之其在同年11月23日至12月31日减持的758万股,初步计算其合计套现约13亿元。而定期报告显示,中兴通讯国民技术的初始投资仅为3000万元,且尚不包括国民技术的分红款。
  小散接盘成为受害者,一旦退市将引发争执。2010年三季度,股东户数只有16105户,到2012年2月29日,为31126户。让这家企业退市如何?先不要说没有达到退市标准,就看大股东的全身厚利而退,就知道上市至此损害的是谁。
  高溢价发行的上市公司退市之难由此可见一斑。高溢价上市是资源错配,而纠结再三迟迟不退市,则有可能造成社会财富的耗损。此时惟有明确坚定退市的预期,坚持公平的市场化发行降低价格,同时对可能的包装造假进行严惩,三管齐下,才能阻断病根。(每日经济新闻)

  
熊锦秋:请不要再谈救市

  熊锦秋
  股市又进入暴跌循环,有些人又指望有关部门出台救市举措。笔者在这方面非常认同中消协副会长刘俊海先生曾经提出的观点:证监会没有义务担保证券市场高歌猛进、股价飞涨,其首要任务不是推高股价,而是要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资本市场法律秩序,培育投资者的信心、保护投资者权益。
  郭树清主席上任后推出了系列举措,包括推动上市公司分红机制形成等,显然,这些治本措施需要经过长期而又艰苦的狠抓落实才能取得实效。现实中,各项治本举措的落实进度还比较缓慢,较难由此产生实际效果。
  另一方面,证监会也试图通过鼓励大股东增持、新资金入市来救市,由此虽然能迅速带来一轮行情,却也只是来得快、去得快的投机行情。投机资金入市的结果,股市暂时止跌回升,上证指数由最低点2132点涨到2478点,但上涨的主力品种仍是题材概念股、ST股以及新股板块,而蓝筹板块就算有郭树清主席亲自力挺,其表现也非常令人失望,可以说毫无建树。近日股市又重现疲态,拉高自救的庄股、题材股以及一些新股,由于涨幅巨大,炒家当然可以趁高位出货从而再次完成对市场的一次洗劫,留下追高的投资者和握着蓝筹乌龟的投资者独自等待下一次机会。
  有了此轮行情教训,笔者认为,就算股市再怎么惨跌,管理层也不要再理会一些人所谓的救市论调,而要一门心思埋头苦干用在治市上面。救来救去,投资者得不到什么实惠,操纵者、新股发行人却截留了救市收益:本来有些庄家一肚子货没有人接,正是借助一轮轮所谓的救市举措,庄家得以形成一轮轮远胜于大势的庄股行情,由此可以屡次逢低加仓再拉高出货,从而顺利出清筹码。
  曾有网友认为,谁能让股市涨起来就是好官,笔者认为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甚至有可能由此对管理层或者相关部门形成误导。如果管理层为迎合股民需求,单纯推动各类资金入市并形成资金推动型行情,就算是形成三年五年、甚至是十年八年的大牛市,也只是把股市作为财富转移的平台,把将来的钱转到现在,或者把别人的钱转到自己口袋。如果这些投机收益继续在股市玩,随时可能再次鸡飞蛋打。
  市场真正需要的是 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制度,在三公制度下,大投资者与小投资者之间地位平等,谁也不能欺行霸市、操纵市场,投资者要获得收益只能向上市公司索取;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投资者为上市公司提供发展资金,上市公司向股民回报经营利润,这些红利回报可是不会平白无故消失的真金白银!
  现在一些投机股的股价,不是偏低于内在价值,而是过度高于其内在价值,对它们不是需要托市、救市,而是需要对拉抬股价等操纵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要挤泡沫。只有让其股价回归其内在价值,投资者的买入风险才能减少,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才能发挥作用。大浪淘沙才见真金,通过对市场虚假泡沫的挤压后,那些真正为投资者创造价值、提供回报的上市公司,其价值才能凸显,投资者才会趋利避害、选择这些股票作为投资避风港。
  股市红火,没有人会注意股市问题,只会陶醉于账面财富日进斗金的快感;股市低迷,财富快速缩水的痛感,却会逼迫人们找寻问题源头,同仇敌忾加以解决,这也正是治市的大好时机。(每日经济新闻)


谢国忠:清算日圆的日子不远了

  日圆走强和日本国内通缩并行的道路是不可持续的。其主要出口行业的不景气以及近来的贸易赤字,说明这条道路就要走到尽头了。日圆可能会急剧贬值30%-40%。1996年日圆贬值是引发亚洲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中国、韩国和东南亚国家必须有足够健康的银行体系才能抵御日圆大幅贬值的冲击。
  庞氏骗局
  到2011年三季度,日本名义GDP在四年里收缩了8%,其中6个百分点是由于通缩造成的。要是不算增加的政府支出,收缩可能还要再增加1个百分点。日本持续的通缩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前所未有的。
  要是没有政府赤字,日本经济会下滑得更加严重。在此期间,中央政府债券和借贷、再加上其担保债务增加了116.3万亿日圆,相当于2011年三季度名义GDP的四分之一。如果日本采取平衡的预算,其经济收缩可能是现在的2倍到3倍,将会在私营部门引发债务危机。
  强劲的日圆、通缩和攀升的政府债务形成了一个短期均衡,只要市场相信其可持续性,这种均衡就会一直延续下去。自1971年日圆同美元脱钩以来,日圆保持了持续上升趋势,从360日圆兑换1美元升值到现在的83.4日圆兑换1美元。在工资和资产价格上涨的时候,货币走强是合理的;但在工资和资产价格下跌的时候,货币走强就是一种自杀。日圆的名义GDP在1997年达到顶峰,换言之,日本的名义工资达到了顶峰。其房地产价格自此每况愈下。日经指数现在仍然接近30年来的最低点。
  日本人普遍相信日圆应该走强,这种信念是错误的,但可以自我应验。之所以能够持续这么长时间,是因为日本政府采取政策,消除了日圆走强所引发的通缩带来的不良影响。因此,日本的国家债务跟日圆价值同步上升。2012年预计国家债务将达到1000万亿日圆,约为GDP的215%,人均债务为780万日圆,也就是9.36万美元,约为人均家庭净财富的一半左右。
  日本能够长期保持通缩,有赖于市场对日本债务市场的信心。由于日本的机构和家庭持有几乎全部政府债务,他们对政府的信心就是日本通缩螺旋的护身符。
  日本政府债务最高,债券收益却最低,原因就是通缩。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加通缩)跟其他国家水平接近。这需要通缩可持续。但是,通缩将缩小名义GDP或税基。政府怎么能靠一个收缩的经济来偿还其不断攀升的债务呢?它只能不断借钱才能维持债务,这符合庞氏骗局的定义。
  日本国债的庞氏骗局解释了日本社会并没有觉得太过痛苦的原因。日圆走强和通缩并没有导致就业危机,因为政府赤字正在推高总需求。只要工资与价格同步下降,人们就不会觉得痛苦。日本家庭债务只有GDP的一半,是美国债务水平的一半。通缩并没有给资产负债表带来太多麻烦。
  日圆泡沫
  经济疲软和货币走强这两者的组合永远是令人怀疑的。但是这种组合在日本持续了这么长时间,以至于连外国人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我认为这是某种集体性的歇斯底里。
  日本文化是群体导向的。个人常常会支持团体的活动。这种心理是日本20世纪80年代房地产泡沫无比巨大的原因。就其价值高于正常水平而言,日本的泡沫是美国泡沫的5倍到6倍。继房地产泡沫之后,这种团体心理将能量转向了强劲的日圆,将日本推上了日圆上涨、通缩和政府债务攀升的道路。
  日本瘫痪的政治体系是政府支持通过增加国家债务而走上通缩道路的原因。另一方面,日本民众购买国债的原因是通缩使得房地产或股票投资惨淡,而日圆走强又阻止了他们购买外国资产。
  尽管糟糕的经济持续了这么久,但日圆仍然保持了强劲势头。这增强了日本对这一问题的团体心理。强劲日圆已经成为一种迷信。
  国际金融市场时不时地会认为日圆走弱。1998年,外国人短期抛售导致了1美元兑140日圆。但是,由于日本人几乎持有全部日圆,如果他们对日圆有信心,这种外国人的短期抛售行为最终会受到惩罚。一段时间以后,日圆空头都被淘汰出了市场。剩下的日圆交易者都信奉强劲日圆。
  然而,泡沫都是不可持续的。尽管日本总是可以对企业予以扶持,但却无法控制外部的世界。其致命弱点在于,由于通缩对企业商业信心的破坏性影响,再加上强劲日圆本身的作用,其贸易竞争力正在不断流失。一旦出现贸易赤字,就意味着末日降临。
  日本在很多过去曾经主导的行业里丧失了竞争力。其汽车业输给了德国、韩国和美国。日本的汽车业曾经在价格上颇具竞争力,在质量上也远胜其全球竞争对手。然而,世道变了,往日的1欧元兑160日圆已经下跌到了1欧元兑换不足110日圆。成本削减也无法抵消如此巨大的汇率变化。美国工业通过政府救助削减劳动力成本和债务负担。现在比日本更具竞争力。
  汽车业是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业下滑后,日本经济再也找不到其他的依靠了。实际上,如果没有汽车业,日本将沦为穷国。
  日本电子工业也正在输给亚洲的竞争对手。现在没有什么热门的电子产品是日本制造的了。像苹果这样的美国公司利用中国的制造能力生产了很多热销产品。韩国利用垂直整合模式,像过去的日本那样生产出了很多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没有什么比电子产业更能代表日本的衰退了。它曾经为世界所嫉妒,并拥有几乎所有将这个产业带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要素。可是,现在它与外界绝缘了,只生产针对日本市场的产品,几乎与世界无关了。
  日本不仅仅面对宏观问题,其微观竞争力也在流失。奇怪的是,在日本经济如此大规模下滑之际,全世界还是相信强劲日圆。
  日本的贸易收支可能会时不时地转入顺差。但消极趋势是不可扭转的。日本将会面临贸易赤字的上升。这就使外国人的观点变得重要,因为日本将需要外资来给赤字融资。一旦外国人最终改变看法,日圆就会崩溃。
  清算将至
  日本只有一条出路,将日圆大幅贬值。如果稳定的国家债务是GDP的120%,日圆就需要贬值40%,因为贬值最终相当于名义GDP的增加。除了诱导增长的重新定价以外,这对于恢复日本税收是必要的,贬值或能维持日本2%到3%的名义GDP增长。通缩已经造成日本税收在GDP中比例的下降。只有通过重塑名义GDP才能扭转。40%的贬值可以恢复日本对德国和韩国的竞争力,给日本经济复苏打下基础。
  日本央行正在通过扩大其资产负债表来削弱日圆。日本央行现在有一个65万亿的资产收购计划和5.5万亿的借贷计划。这两者加起来占GDP的15%,跟美联储和欧洲央行所作的规模类似。迄今为止效果依然有限。因为日本的企业、家庭和投资者相信强劲日圆,发行的日圆大部分都还留在日本,只是流通速度变慢了。美元兑日圆从去年的底部上涨了10%。这种上涨可能并非由于日本央行的举措,而是金融市场改变了对美国经济的看法。
  金融泡沫不会慢慢破裂,而是猝然崩溃。很可能日圆贬值很快就会发生。只有大幅度的突然贬值才能维持日本国债较低的利率。否则,贬值期望只会引发日本国债收益率急剧上涨。由此产生的对政府偿付能力的担忧,可能会导致日本国债市场崩溃。当然,日本政府会同国债市场一同崩溃。
  清算日圆的日子不远了。日本企业正在为利润苦苦挣扎。情况只会越来越糟。一家大企业的破产,可能就会改变所有人的心理。到时日圆走弱的共识就将出现。
  就像1998年一样,日圆崩溃对中韩两国的影响最大。这将会对两国工业产生巨大打击。如果银行体系不够健全,这种冲击可能会打垮整个经济。
  除非大幅增加银行资本,日圆大幅贬值将会击垮中国的银行体系。像1997年的东南亚和韩国一样,中国已经面临过度投资和房地产泡沫所带来的麻烦。就杠杆规模来说,中国的形势更加糟糕。因此,日圆贬值将会严重破坏中国经济。


此信息共有5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