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经济之国际经验与中国的实践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转型经济之国际经验与中国的实践

加入日期:2012-3-3 4:01:11

  美日经验表明:要素价格上涨吞噬制造业利润,导致经济减速,转型期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经济转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转型方向取决于一国经济的发展阶段,而非政策意愿;

  ●中国经济正步入后工业化时代,钢铁等主要工业行业增速步入下行趋势,中游行业利润率开始下降;

  ●过去20年投资高速增长,中国要素密集度发生巨变,资本充裕而劳动力相对稀缺,这将改变中国收入分配结构,劳动力在分配中将逐步获得更高比重;

  ●传统工业成长速度逐步下滑,服务业保持稳定增长,不同产业增速此消彼长,使产业结构持续改变。

  编者按:“转型”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资本市场上讨论最频繁的词汇之一,也是内涵最为丰富的概念,然而无论有多少种理解,经济运行本身是客观和唯一的。中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期,即转型的关键时刻,与美国等成熟国家经济转型期比较,经济运行背后最基础的力量是什么?中国转型经济的特点和方向如何呢?又有哪些国际经验值得借鉴和思考?

  经济转型等同于经济减速

  不仅仅是中国,许多发达国家高速工业化后也都曾遇到过发展瓶颈。美国经济1950年代、60年代的平均增速接近4.5%,但到70年代以后只有3%左右,而且整个70年代美国经济增速出现了持续下滑,明显比之前下了一个台阶。一般大家喜欢从投资和消费的占比出发来解释经济转型,但我们注意到美国70年代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还在上升,消费占比的趋势性上升是在80年代以后,因而经济增速的下台阶并非源于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变动。与此相对,1970年以后美国制造业占比出现趋势性下降,因而这或许才是经济增速下降的根本原因。不仅是占比,而且从就业人数角度看制造业的持续上升也开始出现反转,表明美国制造业的衰落正是始于当时。另外,如果测算经济潜在增速,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的放缓也主要源于制造业,而服务业潜在增速下滑相对较慢。因此,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来解释经济转型才是正确的方向,由于制造业增速一般而言高于服务业,因此经济转型等同于经济减速。

  要素涨价吞噬企业利润制造业服务业首当其冲

  那么,为什么美国制造业会出现转折并走上持续衰退之路呢?我们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1960年代末开始,劳动力、石油、铁矿石等各类要素价格都出现了持续上升。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源于工会力量的增强及最低工资标准的大幅提升,并且1965年后美国最低工资的上调频率明显加快。1940年至今,最低工资一共上调了22次,而其中1965年~1981年间就上调了11次,累计上调幅度达到190%,年均上调幅度也达到7%。最低工资的大幅上调明显增加了制造业的经营成本。

  1970年代的另一重要背景是油价暴涨,从1970年的3.4美元/桶到1980年的37.4美元/桶,油价的名义涨幅超过10倍,扣除掉物价以后的实际涨幅也超过5倍。而且上涨的还不仅是油价,铁矿石价格当时也从10美元/吨上涨至34.5美元/吨,涨幅为230%,扣除掉物价以后的累计实际涨幅也达到56%。由于价格暴涨,美国钢铁产量、石油的消费量均在70年代见顶,其中钢铁产量再也没有回到高点,而石油消费虽然此后有所回升,但增速也已经明显放缓。钢铁、石油是工业的基本原料,其下降意味着工业生产从供给角度的下降。而供给的下降并非物理资源的瓶颈,因为之后全球钢铁、石油的总供给还在上升,并且支撑了中国近30年的崛起,所以各类要素价格的暴涨才是美国工业出现供给瓶颈的根本原因。

  劳动力和资源价格的大幅上涨侵蚀了工业企业利润,导致美国企业利润率系统性的下降,由此推动了美国经济结构的持续转型。因此总结而言,资源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制造业利润率下降,而制造业的下滑使得经济增速不断下台阶。此后美国经济除了制造业持续下滑,第二产业各行业中,更依赖资源投入的建筑业更是步入负增长。此外,采掘业实际增加值增速也有所下降,反映了美国资源受约束的现实,在原有价格体系下美国国内上游采掘业资源供应速度趋于放缓,即使到80年代后期实际增速有所提升,但上升幅度也相当有限。

  尽管美国经济增速明显下滑,但受美国经济向服务业转型的影响,在整个70年代美国服务业整体增速仍能维持在3%以上,远高于第二产业增速。细分服务业行业看,除零售行业外,其它服务行业增速均超过3%。增速较快的行业有信息、教育保健、专业商业服务、批发贸易和金融地产等。其中专业商业服务业高速增长一直持续到80年代,批发贸易与信息业在90年代也维持了高速增长。此外,零售贸易的长期增长前景也较看好。

  美日经验证明转型期第三产业增长空间广阔

  和美国类似,日本经济在50年代、60年代的平均增速高达10%,但到70年代以后就降至4%左右,增速明显下了一个台阶。从人口结构的角度很难解释为什么日本和美国经济增速几乎同时下台阶,并且从投资与消费的结构看,日本60年代至80年代的投资占GDP比重稳定在30%左右,同样难以解释经济增速的大幅下滑。然而,国际资源价格的暴涨,却是两国经济减速共同的背景,日本第二产业占比在70年代以后持续下降,与美国的经历极其相近,更进一步证明了生产结构的变化或许才是导致经济增速大幅下降的原因。当时,日本制造业利润率比之前大幅下滑,也表明日本与美国一样受到资源成本价格上升的困扰,在利润率下降以后被迫转型。

  从1970年开始,日本第三产业的增速就已持续快于第二产业,而在两次石油危机期间,两者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这种情况直到80年代初石油危机结束后才开始逐步得到改观。在日本第三产业中,金融和零售的占比提升幅度最大。但零售不同国家经验不一,例如韩国零售由于基数较高,占比就有下降。但综合来看,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化,第三产业会有非常广阔的增长空间。

  当然,日本和美国的经济转型也存在不同之处。美国转型后制造业开始向海外转移,而日本制造业虽然整体占比有所下降,但各类行业差别较大。我们可以简单通过人均产出和单位原材料实现的利润作为主要指标,那么所有制造业中这两个指标都比较高的就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人均产出较高、原材料附加值较低的就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原材料附加值高、人均产出较低的行业则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如果两个指标都很低,我们把它称为落后产业。从分类中我们不难看出,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是效率最高的。在日本,落后行业包括食品、纺织、木材和皮革四个行业,它们从1970年开始占GDP比重就开始不断下降。而资本密集型行业中,钢铁占比在1980年出现反弹,此后持续下滑,交运设备是该类型行业中表现最好的,这可能和耐用消费品持续升级相关。劳动密集型行业中,精密仪器的占比不断上升,橡胶80年代的占比也较70年代有明显提升,而其他产品占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相对于其他类型制造业,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普遍发展较好,包括电气机械、通用设备和化工行业占比都有明显上升。其中,精密仪器和印刷业的划分和常识不同,因为它们的划分都在边界区域附近。如果将印刷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精密仪器算作技术密集型行业,那么日本的产业升级道路就更为明显。

  所以综合来看,美国和日本都曾因为要素价格上涨、制造业利润率下降而被迫转型,制造业占比下降、服务业占比上升,这是因为服务业对要素依赖相对更少、附加值更高。而日本除了制造业和服务业占比的变化,在制造业内部对要素依赖更少的高端制造业占比也上升很快,这些差异或许是美日当时工业化水平的不同所造成的。

  机构来源:国泰君安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