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些制度性溢价 多一些真实投资价值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少一些制度性溢价 多一些真实投资价值

加入日期:2012-3-27 12:27:01

  证券时报市场新闻部

  投资股市,目的就是想获取较高的回报。股市的回报包括股利回报与股价增值。因此,持有蓝筹股,是最安全、最有效的投资方法。这是每一个投资者心知肚明的,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不需要宣传,不需要蛊惑。中国股市短短20余年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翻开A股走势图,我们可以看到,虽然绝大部分股票跌宕起伏,波涛汹涌,但仍然有特立独行的,包括贵州茅台五粮液东阿阿胶云南白药等。从大趋势看,这些股票自上市以来不畏世道艰难,基本上可以安然抵挡市场的动荡,股价一直呈大牛趋势。即使2007年以来的大调整,也没能让股价止步不前。它们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蓝筹股,但是其经营的稳健与业绩的优异让投资者难以忘怀,昂头向上的股价,清晰地记录了投资者对它们的忠诚与爱戴。

  在炒作盛行、投机成风的A股市场,这样一点异样的风景其实很说明问题。其一,真正的好公司是不会被湮灭的;其二,A股市场风气不正,问题主要不在投资者,而在上市公司。

  相较西方成熟市场,A股的历史仅20余年。回顾历史,我们知道,自一开始,管理层就不遗余力地宣扬价值投资,倡导购买蓝筹股。1990年代,让人印象深刻、激情澎湃的,有深发展、深科技(现“长城开发”)以及四川长虹。尤其是深发展,大规模的股本扩张使得股价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升值成百倍。这确实让投资者领略到了蓝筹股的魅力。但是好景不长,进入2000年之后,包括深发展在内的蓝筹股雄风难再。

  2005年至2007年,大牛市催生大牛股,一批新蓝筹走进人们的视野,受到投资者追捧。长江电力中国石化中国联通、宝钢股份等脱颖而出,股价成倍地往上涨。但是,2007年底开始的大调整将绝大部分股价打回原形,这些蓝筹股也难以幸免。而在蓝筹股喧嚣之下,高位买进的投资者损失惨重。

  2007年之后,A股市场又掀起一波蓝筹股高潮。随着一批超大公司的上市,在许多人看来,中国股市迎来了真正的蓝筹股时代。中国石油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平安等以超级航母的身份相继亮相蓝筹股阵容。不幸的是,这些蓝筹股经不起时间的检验,2008年以来,股价一落千丈,至今仍然萎靡不振,匍匐潜行。

  短短20余年的A股市场的历史至少说明以下几点:第一,投资者的蓝筹梦一直没有间断;第二,投资者对蓝筹股的追捧呈现出间歇性特征,过几年循环一次;第三,是大牛市成就了蓝筹股的辉煌,而不是蓝筹股促成了A股的优异表现;第四,蓝筹股带给投资者更多的是伤害,而不是回报。

  蓝筹股也叫绩优股、实力股,是经营管理良好、创利能力稳定、能以较高的股利回报股东的大公司股票。这类公司在行业景气和不景气时都有能力赚取利润,风险较小。这类股票因此在市场上受到追捧,股价较高。对照一下A股市场的蓝筹股,可以看出,就股本与公司规模而言,我们的蓝筹股并不逊色。但是,就经营管理、赢利能力以及股利回报而言,蓝筹股中堪当大任的寥寥无几。难怪蓝筹股的表现往往是虎头蛇尾:在行情起步阶段,蓝筹股一马当先,气势如虹;但一般经不起半年报、年报的检验。一旦大市转折,曾经起步如飞的蓝筹股也就偃旗息鼓,杳如黄鹤,混迹于垃圾股中。

  这与A股所处的市场环境密切相关。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大公司的前景令人期待。而且,随着中国融入世界,国际经济舞台为国内大公司一展拳脚提供了广阔天地。此外,随着改革的深入,羁绊大公司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会越来越少,这会给蓝筹公司带来极大的制度性溢价。这样的想法理论上没有逻辑错误,但错在忽略了改革的迟滞与旧体制的惯性。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楚,以国企为核心的蓝筹股之所以能上市,主要得益于政策安排,而它们经营的主要优势也是来源于体制性偏爱,诸如行业垄断、金融优惠、税收照顾等。可以说,蓝筹股享受着巨大的制度红利。而在市场竞争中起主导作用的管理能力、激励机制以及创新潜力没有得以发挥与提高。国企的基本体制束缚了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手脚,这些公司后续发展动力不足,创新不足。

  残酷的现实使得投资者在蓝筹股面前一次次碰壁,又一次次清醒。制度性溢价与真实价值之间的落差,成为掩埋投资者热情的巨大鸿沟。飘浮的蓝筹股难以寄托投资者的重托。因此,从长远来看,A股市场投资风气之转变重在制度变革,从而为蓝筹股扬眉吐气,大展宏图奠定坚实基础。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