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称为“新中国首部禁片”的电影《武训传》在沉寂了60多年后,开始发行正版DVD。该片于1951年公映,后遭到批判而被禁。鉴于《武训传》复杂的历史遭遇,DVD的“卖相”仍然有些遮遮掩掩,例如盒套封面左上角特意标明一行字:“供研究所用”。(3月22日《新京报》)
尽管《武训传》以这样的方式解禁,显得羞羞答答、遮遮掩掩,但毕竟还是解禁了。我想,这该是一个很好的讯息。说明社会对中国电影界的理念或有所修正,有所回归,显露出对常识、对尝试的尊重的端倪,大气候中容纳了小气候。这其实是一种“松绑”,有益于电影艺术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记得前不久,在美国好莱坞高地中心举办的第84届奥斯卡颁奖礼上,非美国制造的黑白默片《艺术家》居然成为最大赢家,斩获最佳影片奖、最佳服装设计奖、最佳配乐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等五项大奖。
评论界认为这是缘于追忆电影史莫名成为今年的主题,人们纷纷向默片时代致敬,对传统表达敬意。但我想,这样的获奖契机,决不是无厘头的空穴来风,或是出于对当下高科技电影制作境况以及所有面世作品的无奈,凸显的是目前电影的尴尬境遇。当电影后无去路和来者,只有转身探古。花拳绣腿不管用,只有回归传统,看最初扎的马步桩,从而不得不尊重基础或常识。
回首电影的发展历程,从默片静态的黑白画面,到动态黑白有声、动态彩色有声,拍摄技术水平在不断进步和提升,凭什么获奖的影片竟回到电影拍摄技术的起步阶段,回到雏形,以“此处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取胜?这只能说是一个绝妙讽刺,给所有自以为掌控着一流拍摄技术,引领着一代潮流的电影人当头一棒,要做深刻反省、反思。
对中国电影而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时时遭受着美国大片的冲击和震荡。同是《新京报》2月19日披露,2月18日,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中国每年将增加14部美国进口大片,以IMAX和3D电影为主;美国电影票房分账比例从13%提高到25%,引得美国电影协会表示欢迎。这足见“狼”的来势异常凶猛。可是我们的业内人士似乎很乐观,有人丝毫不管不顾自己的被动现状和地位,认为美国大片像麦当劳,顿顿吃肯定会觉得腻,那时候观众自然会回来吃中餐。这显然缺乏积极的进取心,只安于现状,随波逐流。
现在,《武训传》解禁,或可让电影回到电影本身,电影制造就会既遵从本身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性,又获得足够的自由独立性,这将有望赢得国内外观众的青睐,尤其能像美国大片一样抢占别国票房。(贾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