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两市重大情报专家点睛
江连海: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方案正在研究
左小蕾:货币政策无需非紧即松
刘纪鹏:一点没违规 股票卖出还赔77元
董少鹏:从六点政策解读看股市舆论环境
二、今日机构劲爆看点
单边反弹结束 震荡开始加剧
行情突变 耐心等待转机
南京证券:消息面若无明显利空可适当补仓
大盘放量巨挫 基本面不济使然
总理讲话真是暴跌的原因吗?
两会闭幕大盘行礼 总理发话股指跳水
资金出逃引发跳水 关注修复力度再确定调整性质
如何看待今日暴跌行情 调整属正常
三大原因致突然直线暴跌 断头铡刀何时止跌?
大盘高台跳水 三大利空抑或暴跌真凶
急跌后反弹是卖出良机 盯紧一类股
三、火线热点飙升内幕
十大医药股凸显蓝筹潜质(名单)
四、顶级私募内部信息交流园
顶级私募个股内幕消息汇总:航天电器近期停牌资产注入
五、民间高手股王争霸
月盈利前15名绝顶民间高手一览:最牛高手一月盈利40.45%
民间高手仓单:5高手重仓川润股份
一、两市重大情报专家点睛
江连海: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方案正在研究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证券业协会会长江连海表示,新股发行机制改革主要从询价、申购、限售三方面着力,以期从各个环节解决发行价与上市交易之前集合竞价形成的交易基础价相背离太大的问题。证监会对于现有的延长限售股锁定期、改时间锁定为价格锁定、增加首发新股上市流通比例等多个方案都在做研究,按照条件成熟与否分步骤推进。
江连海建议,国务院应该责令成立或者委托一个部门监管非上市股份公司,由各个地方政府配合对这部分公司进行经营情况摸底。并依据《公司法》完善公司产权约束机制,以此作为允许其股票柜台交易的标准;建立这类公司股息红利分配的政策规范;对于侵害公司财产及股东利益的违法违规者,要予以严厉打击。(www.ccstock.cc)
左小蕾:货币政策无需非紧即松
日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并不表明货币政策松紧。对于周行长的表态,有不少人表示不能理解。还有人认为,当前控通胀已不是调控首要任务,放松货币政策水到渠成。笔者认为,这些观点对货币政策存在认识误区。
首先,货币供应量增长并不意味着宽松货币。经济增长带来货币需求增长,货币供应量也需相应增长。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今年经济增长目标是7.5%,笔者预计真实的经济增速将高于该目标,达到8.5%-9%的水平,加上4%左右的通胀目标,2012年经济维持正常运行,货币需求增长应为13%左右,货币供应量增长应与此相适应。如果经济形势不发生大的改变,今年货币供应量增长将维持在14%左右。满足经济正常运行的货币供应量增长,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的紧缩或是宽松。
其次,存准率下降也不意味着货币宽松。每年根据经济运行的货币需求增长,货币当局都会投放基础货币。而投放基础货币的工具无非是几板斧:降低利率、公开市场逆回购、存准率下调、信贷规模扩大等。具体使用哪一个工具,或者几种工具协调配合,央行会根据经济运行的综合指标决定。
存准率调整与对冲外汇占款有关。去年上半年,央行6次上调存准率,主要是因为在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背景下,全球流动性过剩,加上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包括热钱在内的资本流入规模增加。去年上半年,外汇储备增加了2770亿美元,按照当期汇率匡算,释放出的外汇占款约为1.9万亿元人民币左右。6次上调存准率恰好全额对冲了外汇占款增量,实施了央行的货币池思路,关紧了过剩流动性的闸门。应该说,上调存准率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紧缩,只是收回了资本流入造成的过剩流动性。去年下半年资本流入放缓,央行停止上调存准率,实际上未被对冲的部分外汇占款充当了正常的基础货币发行。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欧债危机形势变化,人民币即期汇率多次触及交易下限,外汇占款连续三个月呈现负增长,存准率下调弥补了本应由外汇占款提供的货币供应量。
因此,存准率是否会在今后下调,要视外汇占款的变化而定。但货币政策是否转向,更重要的是货币总量这个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否变化。央行把2012年的货币增长目标定在14%的水平上,基本上匹配了9%的经济增长和4%的通胀水平。只要货币供应量增长保持在14%的范围内,不论存准率下调几次,货币政策都不应理解为宽松。
更重要的是,货币政策不是非紧即松。认为通胀形势平稳银根就要放松的观点,是对货币政策缺乏基本的认识。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工具,是要随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进行逆周期调整。经济过热导致通胀,货币政策会收紧;如果经济大幅下滑,失业率上升,货币政策应宽松,以刺激投资和创造就业;但如果经济平稳增长,并未过热,也没有衰退,货币政策就不应该过多干预经济活动,制造经济波动。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已经有大约20年时间。除了上世纪90年代初的高通胀,2004年的经济过热,以及2007-2008年上半年因为资本大规模流入造成流动性严重过剩,货币当局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在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和2009-2010年美国金融危机期间,货币当局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外,在其他经济平稳增长的年份,货币政策都呈现稳健的态势。
当前通胀回落,货币政策应该回归正常,而不是由调控通胀的紧缩状态立即变成调控衰退的宽松状态。如果货币政策的实施是非紧即松或非松即紧的交替,可能使本来平稳的经济出现不必要的波动。
刘纪鹏:一点没违规 股票卖出还赔77元
泛海建设(000046)配偶三天离奇买卖泛海建设40万股
近期关于企业股改第一人刘纪鹏的配偶刘妍是否涉嫌违规买卖股票一事在业内传得沸沸扬扬,作为泛海建设独立董事,刘纪鹏昨日回应承认配偶买卖泛海建设股票一事属实,目前已将股票全数卖出,扣除税费赔76.88元。
虽然对于像刘纪鹏此次这样,董事、监事、高管的配偶用自己的账户买卖股票的行为,是否涉嫌违法,《证券法》并未作出明确规定。不过,深交所官方网站的诚信档案栏目中,已经将刘妍的这次快进快出记录在案。
公司董秘:买卖行为不违规
根据深交所官方网站公开信息显示,泛海建设独董刘纪鹏配偶刘妍账户,在今年2月29日到3月2日三天时间内,通过竞价交易的方式,先后买进和卖出泛海建设股票40万股。昨日午后刘纪鹏公开表示,承认配偶买卖泛海建设股票一事属实,目前已将股票全数卖出,扣除税费赔76.88元。
刘纪鹏昨日午后的微博如是显示:属实,买此票事先我、夫人都不知,因她半年前委托一位朋友就不管了,而此友并不知我是泛海独董,好在买的时间没在窗口期均合规。发现后经董秘请示深交所和证监局可选择即时卖也可选择6个月后卖,因看着它就别扭,宁可别人说短炒也坚决卖掉,结果买5.21,卖5.23,扣除税费赔76.88元。请放心。
资料显示,泛海建设独立董事刘纪鹏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是股份制和公司问题专家,担任国电电力(600795)、万向钱潮(000559)、中关村证券等公司独立董事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和40多家大公司和企业集团高级顾问,近十年主持了国家电力公司、中国投资银行、海尔集团、海南航空(600221)等近200家各类企业的股改、上市及管理咨询方案设计,被媒体称为企业股改第一人。
而对于此次事件是否违规,昨日泛海建设董事会秘书陈家华也对媒体表示,独董刘纪鹏配偶刘妍账户的买卖行为并不违规。记者翻查《证券法》,也发现对于董事、监事、高管的配偶用自己的账户买卖股票的行为,是否涉嫌违法,并没有明确规定。
泛海建设融资170亿元采矿
记者翻查公司资料了解到,因为曾传出大股东融资170亿元采矿一事,泛海建设是低价股中近期涨幅较大的股票。
资料显示,泛海建设是一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其2011年业绩预告显示,去年实现营业利润2.23亿元,同比增加81.53%。2月22日,股价一直处于低位的泛海建设突然发布公告称:因某证券类媒体报道了公司大股东信托融资的相关事项,公司股票将临时停牌,停牌前股价报收于4.14元。
2月23日,泛海建设发布《澄清公告》,证实公司大股东中国泛海与中信信托正在合作发行总规模170亿元的信托计划,所筹集的资金将用于投资开发陕西榆林地区红墩界煤矿项目。但涉及受让泛海建设股份的相关情况尚未最终确定。消息一出,泛海建设连续三个交易日涨停。
而在泛海建设证实大股东融资170亿元采矿之前,公司实际控制人卢志强曾在去年10月底因不满股价过低,高调增持以激发士气。但有鉴于卢志强的一致行动人在去年5月份有卖出的反向操作,因此卢志强该次增持行为或已涉嫌违规。
卢志强在去年10月27日增持176万股,占总股本的0.039%,成交均价为3.559元。卢志强和泛海建设控股股东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泛海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为一致行动人。目前,卢志强共持有泛海建设股份176万股,占总股本的0.039%;控股股东中国泛海共持有泛海建设股份33.57亿股,占总股本的74.1%。另外泛海能源持有公司股份1.24亿股,占总股本的2.74%。卢志强及其一致行动人共持有公司股份34.83亿股,占总股本的76.88%。
二级市场上,从卢志强增持泛海建设至今,公司股价已从3.59元,涨至昨日收盘的5.33元,涨幅接近50%。
董少鹏:从六点政策解读看股市舆论环境
两会期间,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多次接受采访,相关部门人士也针对资本市场建设发表谈话。透过这些谈话,公众至少可了解六个方面的政策信息:1.IPO核准制要继续实行并进行改革; 2.养老金入市不是专指进入股市;3.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本质是狮子绵羊不要放在一起比赛; 4.T+0交易不必急;5.上市公司业绩不能和高管利益简单挂钩;6.完善市场制度不单限于发行环节。
证券监管层如此公开坦率地把资本市场的敏感政策问题向公众交底,对于澄清认识误区、减少深化改革的内耗、集中精力攻坚克难,十分必要。长期以来,我国资本市场走在改革的前沿,但在很多时候,资本市场遭遇的新旧体制的冲撞也尤为激烈。过去21年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良好的舆论环境对市场改革发展和监管工作本身具有巨大的作用:舆论环境好,各项改革就会比较顺利;舆论环境不利,一些改革会放缓甚至搁置。舆论中的一些混乱情况甚至会给市场正常发展增加不必要的成本。
最为典型的例子是所谓的救市与不救市之争。记得在2008年3月13日,时任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回答记者提问时,阐释了该不该救市、何时才该救市、应该怎么救市等,并表示三方面原因支持中国股市依然乐观,但报道出来,却演变为了范福春称政府不支持救市,有关乐观因素等内容被统统冲掉了。次日,这篇报道继续发酵,于是出现了这样一幕:在政协闭幕会之后,面对为什么监管层不支持救市的提问,一向对记者态度很友好的范福春顿时脸色突变,厉声怒斥,我什么时候说过不救市,我从来没说过这话。
笔者回顾4年前这个案例,是要说明,很多关于救市的争论完全脱离了事实和逻辑基础,只是在给改革制造噪音。真实的逻辑是,救市与不救市不是完全对立和水火不容的,并且在不同的语境下救市的内涵并不一样:1.当整个市场处于系统性危机之中时,救市是必需的;2.不应把监管者采取的任何稳定市场的措施都等同于救市;3.监管者远离市场不等于对需要矫正和解决的问题置之不理;4.绝大多数情况下股市下跌不需要救市。但我们看到的一些争论违背事实和逻辑基础,令人遗憾。
提升舆论环境质量需要多方面努力,其中正面发声为第一重要。如果监管者不主动讲真故事,就容易产生假故事甚至鬼故事。讲故事最质朴也是最基本的功夫,就是明明白白,避免让人曲解。
笔者列举的前述六点政策问题,透过监管者正面解读、明白交底,澄清了一些误区,给出了明确的预期。3月1日,在两会召开前夕,郭树清针对所谓IPO不审行不行的说法,明确指出新股发行能否取消审核制并不是问题的核心,注册制和审核制的实质性差别并不大;但IPO机制也必须进一步改革,要采取措施界定政府监管部门与交易所平台及其他中介机构之间的职责划分和责任关系,逐渐把审查的重点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转移到平等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上来。这对于稳定投资者预期,中止不必要的舆论炒作,可谓及时雨。
3月11日,郭树清针对养老金入市问题表示,入市不是专指进入股市,还包括债券市场等,阐明了养老金入市的基本框架。针对T+0交易的建议,他表示,目前实行T+0的条件还不大具备。3月8日,郭树清针对投资者适当性制度表示,投资者也要分成几类,狮子绵羊不要放在一起比赛。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回应了所谓10日IPO综合措施出台消息,表示不知道这个信息。他同时强调未来改革将不局限于发行环节。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证监会上市部巡视员兼副主任欧阳泽华表示,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的原因多种多样,不同的行业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要对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的原因具体分析,谨慎应对。要区分上市公司业绩变脸和高管尽责的关系,在充分研判之前,不能轻易下结论。
所有这些正面阐述,坦诚直率、公开透明,传递了明确的政策信息,可以减少公众不必要的猜测,消除误读误解误传,它们将与锐意改革的意志一起,凝聚为新一轮改革的积极的舆论力量。(www.ccstock.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