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六周央行正回购再出 政策放松落空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阔别六周央行正回购再出 政策放松落空

加入日期:2012-2-7 17:56:47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存准率下调预期频频落空 决策陷两难
  春节至今,市场关于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预期频频落空。尽管存准率继续下调已成市场趋势性判断,但多位业内人士指出,经济增长疲弱、通胀隐忧等因素正使得央行决策陷于两难。
  继去年12月5日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后,众多市场人士预计农历新年之前央行将再度调降存准率。
  出乎预料的是,央行采用大量逆回购舒缓春节前流动性偏紧的局面,同时维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变。据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测算,春节前的逆回购总量,与下调0.5-1.0个百分点存准率所释放的流动性基本相当。
  但央行的逆回购操作无法取代存准率的趋势性下调,在中金公司看来,逆回购是一项短期政策工具,主要针对流动性波动,无法应对外汇占款趋势性下降带来的结构性的流动性偏紧。
  我国法定存准率从2003年的6%上调到目前的21%,主要就是为了对冲外汇占款的快速上升。而眼下,由于我国贸易顺差收窄,外汇占款增速面临长期放缓趋势。
  至于具体时间点,鲁政委预计2月份仍需继续下调存准率,因为逆回购的资金年后需还给央行,与此同时,市场对经济下滑的担忧不断加重。大和资本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以及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也持类似观点。
  稳增长仍是政策焦点,政策有必要进一步宽松。屈宏斌分析说,2月央票以及逆回购到期量可能抽走1700亿元左右的流动性,存准率下调仍有必要。
  对于经济形势,屈宏斌也不甚乐观。他预计一季度GDP同比增速会下滑至8%左右,要稳住增速,政策放松必须加码。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场对存准率下调的时点预计并不一致。法国兴业银行相关分析人士认为,经济增长疲弱、通胀隐忧等使得央行的决策陷于两难,预计3月份之前不会下调存准率;渣打银行中国经济学家王志浩亦认为,春节过后存款又将回归银行,银行间流动性将随之改善,因此存准率不会很快下调。
  预计货币政策会进一步放宽,但只是慢慢地放松。王志浩说。(.上.证)

 


  别再紧盯存款准备金率下调
  许多研究中国经济的顶级分析师曾预测,今年1月中国央行会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从而放松货币政策。可中国央行并没有这么做。
  货币政策未见放松,投资者应该感到失望吗?中国政府看来对经济形势很有信心,投资者应该感到高兴吗?还是说,他们完全盯错了目标?
  上周,里昂证券驻上海资深经济学家罗福万呼吁大家不要太过关注中国的存准率:
  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存准率在大多数国家都已很少得到使用了,但它在中国央行的工作中却处于中心地位。上调存准率意味着,银行必须把更多存款存进央行,其放贷能力受到削弱。当然,下调存准率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对放贷的限制会有所减轻。
  随着时间的推移,存准率调整已成为中国政府货币政策立场的代名词(这一点与利率调整很是相似),上调被视为政策收紧,下调被视为政策放松。
  但罗福万认为,这个指代恰恰是问题的核心。中国存准率的变动并不意味着政策放松或收紧。相反,它只是一种冲销手段,也就是把涌入中国经济的外汇(特别是由巨额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吸收掉。随着外汇积累速度放缓,罗福万预测,今年中国可能下调存准率200个基点左右。
  那么,又该如何解释为什么存准率对收紧和放松货币政策意义不大呢?答案是,中国政府的武器库里还有一件威力更强大的工具。它能为每一家银行设定贷款额度,绕过存准率限制来管控贷款规模。
  我们看过贷款额度之后得知,去年中国银行业放贷总额达7.47万亿元人民币,今年的放贷总额目标则被小幅提高至约8万亿元人民币中国政府已然在实施适度宽松的政策。存准率将只是一个跑龙套的。
  此外,确实有很多专家认为,下调存准率无需操之过急。就目前国内经济情况来看,下调存准率有一定客观需求。虽然说当前物价水平依然偏高,但结构性问题突出,价格上涨领域主要集中在食品和农产品方面。而对于存在较大泡沫的楼市,国家调控态度坚决,房价回归合理价位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与此同时,国内金融市场持续低迷,投资者信心受挫,国内企业融资筹资困难有所显现。加上欧债危机全球经济萎缩等外部不利因素影响,国内经济发展有放缓趋势。为了促进实体经济的投资和发展,下调存准率有利于增加货币流动性,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的发展。
  不过,预期国内货币政策全面转为宽松的将很不现实。当前国内正处于调结构促增长的关键时期,通过货币政策的适当放松可以达到提振经济,增加收入的作用。但同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流动性释放过多,将可能再次带动投资规模的无序扩张,削弱之前国家调控成果。且可能进一步推动个别行业的通胀水平,让稳物价的努力付诸东流。
  因此,国家在出台货币政策时必将多方面考虑,出台与否必然会与经济与社会需求相衔接。特别是,当前国内CPI虽有回落但依然偏高,且还难以确定能否继续保持低位运行的情况下,再次下调存准率,将略显操之过急。(.深.圳.商.报)

 

  IMF下调我国GDP增速预期 建议中国微调货币政策
  发布《中国经济展望》报告,调降GDP增速至8.2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周一发布的《中国经济展望》报告中将中国2012年经济增速的预期从去年9月份预计的9.0%下调至8.25%,并预计2012~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计仍将保持在8%以上。但IMF警告称,如果欧元区陷入严重衰退,中国的增长率可能将急剧下滑。 IMF建议,中国应微调货币政策,以便适度增发信贷,同时有必要提供适度的财政支持。与此同时,中国应加快经济转型,以降低全球需求波动不定造成的不利影响。
  受累全球经济疲软
  IMF在报告中表示,欧元区压力的加剧和其他地区经济的脆弱正在威胁全球复苏。由于全球经济疲软,基金组织工作人员下调了对中国的增长预测。
  不过,IMF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放慢,但仍将处于健康水平。今年后期的经济增速将开始加快,2013年将升至8.75%。中国2011年的经济增速为9.2%。
  目前投资者正等待一系列中国经济数据的发布。分析人士普遍预计,通货膨胀正稳步放缓,但出口行业将进一步下滑。
  报告指出,中国的通货膨胀已触顶回落,但依然容易受到供给因素驱动的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波动不定的食品价格仍是一个显著的脆弱性因素。中国的通货膨胀在2011年底降至4.1%,IMF预计通胀在今年头几个月将继续稳步下降。
  但IMF警告称,与2008~2009年的情况一样,先进经济体的严重衰退将导致中国出口下降,从而对中国造成较大冲击。预计今后两年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大幅减小,经常账户顺差将保持在GDP的3%~4%。
  IMF表示,受贸易顺差收窄及全球避险情绪升温影响,近期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减小,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速亦放缓。
  不过该机构指出,鉴于中国经常项目盈余依然庞大,且外商直接投资(FDI)依旧强劲,外汇储备今年将恢复增长态势。
  中国最大的担忧:
  贸易与房地产同时大幅下滑
  尽管IMF此次下调中国经济预期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疲软,但该组织也警告称,重大的外部冲击将使中国很多国内风险更突出地暴露出来。
  在IMF看来,中国最大的担忧在于贸易和房地产部门同时出现自我强化的大幅下滑。这可能导致价格、成交量以及与房地产相关投资的下降幅度超过预期。
  IMF称,中国政府调控房地产行业的措施取得效果,房价增速和房地产交易量均有回落。为了防止房地产市场滑坡,政府可以直接购买房产用于保障性住房,并针对首次购房者、低收入群体和保障性住房购买者有选择性地放松一些行政性购房限制。
  不过IMF指出,政府必须维持对房地产贷款的限制(如贷款价值比),以保护金融系统不受房地产市场滑坡的冲击。
  此外,报告还指出,过去一年里,政府通过行政手段限制银行贷款,导致资金转向透明度较差的、受监管程度可能较低的非银行金融体系。这为货币控制和金融稳定带来了更大隐忧。
  IMF认为,这种不断加快的金融创新进而使宏观经济政策复杂化,小银行的流动性压力也因此增加。虽然这在短期内不太可能构成系统性风险,但如果不加以解决,脆弱性将不断积累。
  财政措施应是主要防线
  IMF表示,尽管经济增速预计将放缓,但中国具备通过财政措施应对经济放缓的空间。一揽子财政措施(约相当于GDP的3%)应是主要防线,中国应该利用这些措施来进一步刺激国内经济。
  具体而言,IMF建议刺激措施可包括:进一步降低社保缴款和消费税,对购买耐用消费品提供直接补贴,激励企业扩大低污染、低能耗项目的投资,为小企业提供财政支持,推进保障性住房计划,以及增加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投资。
  不过,IMF警告称,与2008年4万亿元的刺激措施不同,上述一揽子刺激措施应通过预算实施,而不是依赖通过银行体系、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实施的公共基础设施计划。
  2009~2010年的刺激措施引发了对信贷质量和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担心,这种担忧依然存在。
  这意味着,随着欧洲债务危机不断发展,中国所采取的任何货币回应都是有限的。但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已经见顶,将回落至更合理的水平,这将为中国政府微调货币政策并适当增加信贷供应创造条件。
  具体来讲,未来几周中国央行应当通过每周公开市场操作放宽市场流动性。IMF称,如果资本流入继续受到抑制,中国央行可选择进一步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面对经济放缓,中国央行去年12月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为2008年12月来首次。
  此外,IMF认为,中国仍需付出很大努力来消化全球危机后信贷激增的副作用,尤其是房地产和出口部门增长减速带来了资产负债表风险,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潜在损失。(.第.一.财.经.日.报)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