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打新3月锁定期或缩短 500家IPO不意味发行提速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机构打新3月锁定期或缩短 500家IPO不意味发行提速

加入日期:2012-2-3 8:08:56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富力地产等闯关IPO 房企上市有条件推进
  三家房企现身拟IPO企业名单令人浮想联翩。证监会2月1日披露的IPO申报企业名单显示,大连万达商业地产、富力地产和首创置业的IPO申请跻身其中。尽管数量占比不值一提,但在房地产调控持续紧绷的背景下,其释放的信号引发外界关注。
  据披露,大连万达商业地产、富力地产、首创置业均拟登陆上交所,万达商业地产处于初审状态,后两家进入落实反馈意见阶段。其中,万达商业地产、首创置业的保荐人均为银河证券,富力地产的保荐人为中信证券
  资料显示,万达商业地产注册资本37.36亿元,是大连万达集团旗下商业地产投资及运营的唯一业务平台,主营业务为商业地产投资及运营管理,核心产品是以万达广场命名的万达城市综合体;2011年,商业地产公司收入达953亿元,累计土地储备3530万平方米。富力地产和首创置业均为香港上市公司,此前一直酝酿回归A股。
  在房地产调控持续收紧的背景下,上述3家房企闯关IPO引发市场猜想。有房地产业内人士认为,这或许意味着监管层对房企IPO有限开禁。
  回顾资本市场,自2010年4月国务院出台新国十条之后,证监会明确表态暂缓受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重组申请,并对已受理的房地产类重组申请征求国土资源部意见。在此背景下,不少涉及房地产业务重组的公司纷纷撤回申请。
  然而,此后部分房企借壳方案获批的消息,令市场嗅出一丝松动的味道。2011年4月,房企新华联借壳S*ST圣方获得核准批文,紧接着S*ST兰方、ST东源中汇医药ST百科等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陆续获放行。一个重要的共同点是,上述获得监管部门首肯的公司,均事先获得了国土资源部出具的核查意见。
  而从IPO的角度看,以新国十条出炉时间为分水岭,此后再无房企通过IPO登陆A股市场。唯一搭边的案例是,去年1月,涉及房地产业务的金隅股份,换股吸收合并太行水泥及A股IPO获证监会批准,但其发行A股并未募集资金,而是用于吸收合并太行水泥部分流通股。
  显然,市场极为关注的是,上述3家房企现身IPO申报名单,是否意味着监管部门对房企IPO的思路出现微调?对此,市场人士有着不同解读。
  进入名单的3家房企应是2010年前后就已申报IPO材料的企业,并非最新递交申请的房企。某大型投行保荐人对记者表示,只要发行人不撤回申报材料,就会出现在申报名单中,由此很难判断监管层的思路是否出现变化。
  公开资料显示,大连万达商业地产的IPO申请早在2010年便已递交证监会。富力地产和首创置业的回归A股计划则筹谋多年,但一直未见下文。其中,首创置业于2010年10月8日公告称,公司计划发行不超过14亿股A股,募集资金近百亿元,并已向证监会提交申请,目前正等候审核。富力地产多次延长有关发行A股决议的有效期,并曾高调宣布将发行A股计划作为2010年的首要任务。
  但也有投行人士认为,从房企借壳获批的案例看,监管部门对房地产业务重组的开禁范围在逐渐放宽,即从S*ST圣方等个别尚未完成股改的历史遗留问题公司,到ST东源等新国十条颁布前已经过会的公司,再放宽到证监会暂停受理之前已获受理的公司,不排除部分符合特定条件的房企在IPO申请中获放行的可能。
  不过,前述投行人士均指出,无论监管思路出现何种变化,获得国土资源部的意见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上.证)

 

  万达富力冲刺A股 房企IPO大门紧闭27月或将重启
  2月1日晚,中国证监会公布的《发行监管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报企业基本信息情况表》显示,目前万达商业地产、富力、首创置业等3家房企位列榜单。
  值得关注的是,房企A股IPO融资之路已关闭近27个月,在业内普遍担心地产调控政策松动的当下,A股房企IPO融资之路难道又将重新开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发现,多位业内人士以意外来形容此消息。
  3家房企再探A股IPO红线
  《发行监管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报企业基本信息情况表》显示,万达商业地产、富力与首创置业皆排队申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保荐机构依次为银河证券、中信证券和银河证券。其中,万达商业地产属于首次上市,而富力与首创置业皆属于港股上市公司,为回归A股。目前万达商业地产的上市申请程序处于初审中,富力与首创置业则是落实反馈意见中。
  1日,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对IPO申请程序介绍说,IPO的审核工作流程包括10个主要环节,持续时间大约为3~6个月。据此推测,万达商业地产的IPO上市程序正在走第6道程序,而富力与首创置业则还处于第2道程序。
  对于3家房企排队进A股的现象,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意外与惊讶。
  因为房企A股融资大门关闭已久,2009年11月6日,南国置业成为最后一个通过A股IPO实现融资的房企。从2009年11月6日算起,房企已有27个月未能通过A股IPO实现融资。这期间大量房企的再融资计划也相继夭折,如万科、招商地产、世茂房地产、实达集团、深振业、中天城投华业地产苏宁环球冠城大通等房企因政策受限而撤销再融资计划。
  在此期间,仅有金隅股份于2011年3月1日正式回归A股。一位投行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解释说,金隅股份的个案不具代表性,准确地说,属于非正常个案。该公司A股之路最终能被放行,缘于该公司只是以换股吸收合并太行水泥的创新方式回归,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并未实现一分钱的融资,属于零融资回归。而政策限制的是房企通过IPO实现融资,所以零融资的金隅股份最终成功回归。
  而就在不少人担心地产调控政策松动之际,中国证监会突然宣布3家房企欲进A股的消息,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数次冲刺被挡门外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上述3家房企申请A股上市的行为,皆已非第一次,之前都已有过被拒于门外的经历。
  例如首创置业已是9年内第五次申请A股上市了。
  首创置业相关公告内容显示,早在2004年2月2日,首创置业发布公告称建议发行A股,计划募集不超过30亿元,后因公司自身相关原因及证监会放缓新股发行节奏等,上市申请被证监会口头驳回。
  2007年8月,首创置业向A股发起第二次冲击,但这次的A股之行因紧接而至的地产调控而搁浅。2009年下半年与2010年下半年,公司又分别再次冲刺A股,但同样因地产调控而夭折。
  这一次,已是首创置业第五次向A股发起冲锋号。
  而富力也是第三次提交A股发行申请了。第一次是在2007年6月,公告建议公司发行A股,但未果。2008年5月,公司再次向A股发起冲刺,最终受累于地产调控而失败。
  万达商业地产的上市之路同样坎坷。公开报道显示,早在2004年12月,万达便与麦格理签定了有关REITs以赴海外上市的合作协议。后来海外上市之路一直只见雷声,不见下雨。
  2011年3月4日,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公开对外透露,中国证监会已于2010年受理了万达商业地产的A股上市申请,但后来一直没有下文。
  证监会意图引猜测
  对于在目前地产调控的敏感节点,3家房企再次试探已持续近27个月的A股IPO红线的举动,北京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研究总监张大伟的第一反应是奇怪。
  而上述投行人士则持不同看法。他指出,虽然自2009年底以来,A股房企IPO融资已事实上被暂停,但这期间其实仍不乏申请上市试探红线的房企。去年因欧债危机和内地地产调控的双重挤压,港股上市的内地地产股股价屡创新低,不少还破发,导致港股市场之于内地房企的融资功能几近消失。在这种背景下,首创置业与富力回归A股、扩大融资渠道的举动不难理解。
  该人士认为,单纯从市场层面来讲,3家房企的举动 可以理解。而令人费解的是,在目前地产调控的关键节点处,中国证监会向外公布此事的背后意图是什么,此举是有意解禁房企IPO融资红线而事先试探舆论,还是只是信息公开的程序所需?
  事实上,中国证监会此时公开此消息的意图已经让不少人产生同样疑惑。
  上述3家房企中有两家房企的相关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所在公司的A股IPO申请材料,皆早已递交上去,对于为何直到2月1日才公开此事,他们表示不理解。
  另外值得注意的细节在于,对于A股上市一事,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2011年3月4日还表示了担忧,他公开表示,在目前地产调控持续不断的情况下,房企IPO之路未必顺利。
  房企融资政策微调?
  对于这3家房企此次申请A股上市的前景,上述投行人士认为,夭折的可能性仍较大,对于三家房企来说,被拒于A股门外已不是第一次。在目前的地产调控关键节点,如果3家房企A股IPO融资被放行,所释放的政策松动信号太强,与当前中央政府一再强调巩固地产调控成果的主调相冲突。
  不过张大伟却认为通过的可能性较大。他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3家房企皆属于前20名的房企,企业的经营基本面与上市资质,已经经过所处行业的市场检验,完全具备A股上市条件,因此从市场层面上讲,通过的概率较大,除非政府行政性切断房企A股上市之路,但目前在各大文件中,并没有此明文规定。
  他同时认为,如果3家房企被A股放行,也不代表政策松动。首先,从数量上讲,本次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主板与创业板上市申请企业数高达近500家,3家房企的数量占比很小;其次,3家房企在行业内皆属于大腕级房企,且现金流不是很紧张,融资的目的不是救命,因此即使他们的A股之路被放行,政府也不存在对房地产进行救市的嫌疑。
  全经联研究院副院长陈宝存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证监会的意图就是贯彻中央对宏观调控预调微调的指示。陈宝存认为,对于稳定成长的房企,需适当放开融资条件,以保证目前的新投资量、新购置土地量和新开工量,从而引导企业在未来增加更多的商品房供应,平抑供求关系。他表示,中国证监会此举就是向外释放房企融资政策微调的信号。(.每.日.经.济.新.闻)

 

  百洋水产IPO 国信证券关联方入股涉嫌利益输送
  百洋水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洋水产)2月3日IPO过会。对于这家主要从事冷冻罗非鱼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公司,外界普遍认为其主营业务和利润来源过于单一。但这似乎丝毫不妨碍百洋水产冲击资本市场--在它背后是实力强劲的保荐人国信证券。
  作为百洋水产的保荐人,国信证券近年来的承销业务成绩傲人,IPO承销数量和承销金额已经连续三年位居行业前三甲。对此,外界普遍认为,有国信证券保驾护航,百洋水产顺利过会应该不成问题。不过,记者在查阅资料后发现,作为保荐人的国信证券,和部分百洋水产的股东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关系,可能存在利益输送和PE腐败的嫌疑。
  百洋水产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是由百洋有限于2010年9月16日整体变更设立,并于2010年9月29日取得南宁工商局核发的整体变更后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2010年5月之前,百洋水产的股东为孙忠义、蔡晶、深圳金立、南宁联合、广州隆盛以及林桦等其他12位自然人。
  2010年5月,上市公司青海明胶、深圳创新投资集团(以下简称深圳创新投)、深圳长润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长润)以及多位自然人入股百洋水产。随后,经过一系列股权转让,形成了目前公司的股权构成格局。百洋水产招股说明书显示,目前青海明胶、深圳创新投和深圳长润均为公司股东,股权比例分别约为6.74%、3.06%和2.45%。
  记者查阅公开资料后发现,青海明胶、深圳创新投和深圳长润均和百洋水产保荐人国信证券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关系,而公司招股说明书对此并未详细说明。
  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投控股)网站资料显示,国信证券为深投控股旗下控股企业,而深圳创新投则是深投控股的参股企业。可见百洋水产的保荐人国信证券和其股东深圳创新投,实属同门兄弟。
  而上市公司青海明胶的最新财报则显示,截至2011年6月30日,国信证券为公司第四大股东,持股超过350万股,占比0.86%。这一信息说明,作为百洋水产的股东之一,青海明胶同样和保荐人国信证券存在直接联系。
  另外,百洋水产的另一股东深圳长润,和国信证券的关系也非比寻常。根据深圳长润网站介绍,其投资团队成员之一李涛,曾在国信证券任职,目前是深圳长润投资团队的核心成员。
  百洋水产招股说明书显示,2010年5月公司增资时,青海明胶、深圳创新投和深圳长润三家公司分别以421.65万元、191.66万元和153.33万元增资入股,目前持有百洋水产股份分别为444.90万股、202.23万股和161.78万股。
  如果按照百洋水产2010年每股收益0.7元,参照上市公司东方海洋约30倍市盈率估算,百洋水产上市定价或在每股21元左右。据测算,上述三家公司所持百洋水产的股权账面价值将有望分别达到9342.90万元、4253.76万元和3397.38万元左右。不到两年,三家公司的资产增值均超过了20倍,增速之快令人咋舌。
  对此,记者试图联系国信证券,对相关事宜做进一步了解。但截至发稿时,负责百洋水产IPO的保荐代表人祁红威和杜青的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事实上,券商以保荐人身份赚取高额承销费,同时以旗下直投公司、裙带关系的创投机构以及各类关联方入股保荐项目的情况,并不罕见。而此前,国信证券担当保荐人的多单IPO都被曝出存在类似疑点,并被业内戏称为印头鱼模式。
  公开资料显示,自2010年开始,国信证券担当保荐人的三川股份安居宝恒大高新、江粉磁材、奥康股份、腾邦国际等IPO项目,均存在类似的印头鱼模式。这些项目中,除了有国信证券直投子公司国信弘盛参与外,国信证券IPO业务中最重要的两个影子公司红岭创投、和泰创投也是身影频现;另外,和国信证券有着间接联系的深圳创新投和福田创投等关联方,也参与了国信证券部分保荐项目的投资。
  对此,一位投资界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之前已经有媒体和投资者对国信证券关联方入股其保荐项目的情况提出了质疑,并认为这种投资模式可能有利益输送之嫌,并会滋生PE腐败。尽管国信证券方面对外界质疑作出过多次回应,但并不能打消投资者的疑虑。特别是2011年,一些印头鱼模式投资的公司上市后,出现了股价持续下跌的情况。分析人士认为,对投资者而言,应当对这类公司给予高度重视。(.经.济.参.考.报 .侯.云.龙)

 

  地方商业银行上市之门重开 多家A股公司持股待涨
  日前,证监会公布了IPO申报企业在审名单,其中14家地方商业银行赫然在列,名单的出现或许表明已停顿超过4年的地方商业银行上市之门有望重开。有业内人士指出,持有地方商业银行股份的上市公司业绩很可能不会在地方商业银行上市的当年出现暴增,但却为这些公司日后调节利润提供了工具。
  距离第一批商业银行登陆A股已经过去了4年多,在此期间其他地方商业银行试图通过IPO或借壳实现上市的努力并没有中断过,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未能成行。而日前证监会公布的IPO申报企业在审名单中再次出现了地方商业银行的身影,这被市场广泛认为是地方商业银行上市重新开闸的重要标志。
  事实上,参股地方商业银行曾一度是A股市场的热门概念。当北京银行(601169)、南京银行(601009)和宁波银行(002142)在2007年上市时,参股这些银行的南京高科(600064)、雅戈尔(600177)、杉杉股份(600884)等上市公司股价曾因此出现明显上涨。但是此后由于地方商业银行上市进程受阻,市场对具有地方商业银行概念的上市公司关注度逐渐降低。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仍有多家上市公司持有地方商业银行的股权,其中部分上市公司持有进入上述IPO审核名单的地方商业银行部分股权。以进入名单的江苏银行为例,持有江苏银行股份的上市公司就包括苏宁电器(002024)、南京中商(600280)和大东方(600327)等多家上市公司。而同样等待上市的杭州银行、上海银行的股东名单中也出现上市公司的身影。
  不过,地方商业银行上市并不一定意味着持有股权的上市公司当期损益的提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上市公司在对持股的非上市公司不具有控制力和重大影响力的前提下,可以自由选择将该公司上市后的股权计入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或交易性金融资产中。两者的不同在于,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价格波动体现在资本公积内,并不影响上市公司的当期损益;而交易性金融资产则直接体现在上市公司当期损益当中。
  一位注册会计师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都更愿意选择计入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这样做对业绩的调节就更自如。因为持有的证券一旦上市,就面临着价格波动的风险,会给公司的业绩带来不确定性。而且,两种性质的金融资产都可以出售,出售后的收益体现为投资收益,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出售后的收益是出售价格与持股成本的差额,由于持有非上市公司股权的成本较低,一次性确认的收益就很大。而交易性金融资产由于每年的波动已经进入当期损益,因此投资收益只是出售价格与上一期末交易性金融资产价格的差额,等于是把收益在上市后到减持前的这段时间里摊薄了。
  由此可见,如果上述持有地方商业银行股份的上市公司选择将这部分股权列入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则在这些银行上市当年,上市公司的损益表中并不会体现这一股权增值带来的利益。但反过来,一旦这部分股权度过了禁售期且上市公司决定减持,则其收益将爆发式体现出来。
  部分上市公司持有的IPO在审中的地方商业银行股份情况
  上市公司名称 持有银行名称 持有数量(万股)
  合肥百货 徽商银行 200
  商业城 盛京银行 8550
  苏宁电器 江苏银行 54000
  百大集团 杭州银行 13501
  豫园商场 上海银行 7133
  大东方 江苏银行 5000
  南京中商 江苏银行 405
  欧亚集团 盛京银行 50
  大商股份 锦州银行 463
  杭州解百 杭州银行 500
  新世界 上海银行 22
  徐家汇 上海银行 12
  黑牡丹 江苏银行 11000 (.证.券.时.报.网)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