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镜泉:政策市该怎样炒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石镜泉:政策市该怎样炒

加入日期:2012-2-28 17:58:44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叶 檀:中国应学习韩国模式
  一些依靠低端制造、低成本、污染环境、大规模扩张迅速发展的企业,正成为实业界的裸泳者。
  全球造船业进入寒冬期,中国是寒冬期的北极。
  从数量上看,中国造船业在跨越式发展。2011年,在全球造船业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在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和建造量这三大指标上,超越韩国成为世界第一。2011年下半年,已有一些造船企业倒闭,数据不错是因为恰逢上一轮订单交货期。
  中低端造船市场面临大整合,中船集团公司总经理谭作钧预计我国造船企业将有一半消失。迹象如此明显,接到的订单接近于零,今年1月,中国造船厂获得9艘船订单,共计11.22万修正总吨(CGT),全球市场占有率为22.4%,同比锐减了78%,多数船厂订单为零。
  更糟的是,造船行业亏本赚吆喝。浙江台州枫叶造船厂的负责人表示,现在造一艘船,基本不赚钱,甚至亏本,大家都在接单养工人,熬着。以在造的3万吨散货轮为例,2008年上半年一艘可以卖到3亿多元,2009年降到2.4亿元,去年底报价1.7亿元,现在可能只值1.6亿元。3年多时间,船舶销售价降了一半多,但钢材、人工的成本却一直在涨。由于船舶供需失衡,新船价格还将可能继续下滑。
  韩国造船业也面临延期交货要求等困境,但总体而言日子还能过得下去。接单数量上升,去年1月至9月,在全球船舶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减少22.3%的情况下,韩国企业的接单总量反而同比增加17.2%,达到1207万修正总吨,占全球订单总量的51.2%。
  去年开始全球造船行业急剧分野,高的越高,低的越低--有技术、有创新能力的吃盛宴,没有技术能力的连残羹都无。2011年全球新船订单数量同比下降50%左右,但订单总金额仍达到900亿美元,同比仅下跌10%,高附加值船舶的订单量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
  技术优势成为支撑韩国造船业度过寒冬的法宝。2011年在经济紧缩的逼迫之下,全球造船业需求结构发生突变,此前是春风之下的共同发展,有技术的卖技术,没技术的卖力气,现在则变成不得不订货的高附加值船舶独占天下。国际船舶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具有竞争优势、技术含量不高、用工集中的散货船、油船等需求量和价格急速下跌,而超大型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船(LNG)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在整个市场需求结构中所占比重显著提升。韩国造船业凭借技术、产品结构优势和政府金融支持等手段,承接了超大型集装箱船、LNG船和大型海洋工程装备的大部分订单。
  面向未来,除了技术壁垒之外,中国船舶企业还得增加环保意识,耗油量低的低碳模式将是未来船东的必然要求。
  韩国造船行业是其他行业的缩影,在本轮金融危机中,韩国经济堪称奇迹,在全球经济萧条之时,韩国、土耳其等国却异军突起,尤其是韩国在高技术领域对日本的替代作用令人刮目相看。
  韩国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国际化。2月18日,《经济学人》发表的文章标题就是《韩国:亚洲的年度模范》,文章强调了韩国的文化与商业国际化。而韩国商人的国际化,是在强烈忧患意识下的立足于市场的国际化。据笔者了解的情况,从亚洲到美洲,即使是在贫穷的柬埔寨、蒙古等国,韩国商人扎根几十年融入当地的案例比比皆是。
  其次是大资金集团军的作战模式。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在资金过剩的时代,韩国典型地利用收购等办法将造船企业做成财团。以现代重工为例,2002年2月底,现代重工从现代集团脱离而来,随后低价收购了三湖重工、现代尾浦造船公司和另外3家未上市公司。从2003年起,现代重工集团正式起航:2008年投资7.45亿美元收购韩国CJ集团旗下两家金融机构;2009年从韩国外换银行和韩国产业银行收购了现代综合商社22.4%股份;2010年通过诉讼途径获得现代炼油公司管理权;今后很有可能收购韩国海力士半导体公司。通过低谷期的收购获得所需的资源,既可整合产业链也能进行多元化运作。
  重中之重依然是技术优势。从运用IT技术实验数字造船模拟装置技术,到减少20%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绿色气体发动机,在产业研发上不惜血本。这个时代缺的不是资金,是技术,是企业家精神,而韩国试图将两者结合到一起,同时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
  中国产业转型无捷径可走。技术含量低而污染高的造船企业只能任其淘汰,而技术较为高端的制造企业,如沪东中华造船厂等,则可打造成市场化、互相竞争的新财团。中国机械行业正在这么做,造船行业同样会这么做,关键是这些企业得保持市场狼性,而不是由懒散的垄断贵族们来主导这场变革。(每.日.经.济.新.闻)
  


  何志成:期待加快改革成全国两会热点
  一年一度的全国 两会开幕在即,世界银行发布名为《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的报告认为,中国如果不进行深层次改革,可能会面临经济危机。毫无疑问,经济改革将是今年全国 两会最大的热点。在笔者看来,中国经济要实现稳中求进,要实现软着陆,必须加快体制性的改革。
  对于改革,高层已经通过《人民日报》发出情愿要有瑕疵的改革,也不要不改革的危机的声音。有人说,当前全球经济低迷,中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又遭遇到空前的压力,此时加快改革无疑是添乱。而笔者以为,高层已经下定决心:体制性的改革必须进行,不改革,经济发展会出现停滞,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笔者以为,保增长将成为中国政府未来的首要目标,稳中求进也是保增长的代名词。但如何保增长?靠大规模的基本建设?靠房地产?这些都不能够。我们必须汲取4万亿刺激政策导致14万亿各级政府超大规模投资项目的惨痛教训。而且,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没有巨额的资金投入,如何启动中国经济内在的生产潜力呢?痛定思痛,还得靠民营经济,靠小微企业中蕴涵的创新能力。因此,可以判断,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适度地 国退民进,更完整的表述应该是国民同进。而改革的试金石,就是一直难产的新非公36条实施细则能否尽快出台。
  在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之前,宏观经济环境必须稳定,要出现明确的稳增长迹象。今年前两个月,经济下滑迹象已经明显,具有热度的行业越来越少。从银行业的贷款增量观察,房地产一降温,很多行业都跟着降温。能指望新兴产业吗?这如同指望民营企业、小微企业,那是远水难解近渴。已经有观点认为,要使宏观经济转好,必须及时调整房地产调控政策,并尽可能地带动相关产业复苏。对此问题目前争议很大,它很可能成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注度最大的问题。当然,要避免经济硬着陆风险,在保持住目前的政策调控力度的同时,也要顾及长远。也就是说,全国两会或将反驳各种要求松绑的声音,但在实际操作中,会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灵活性,不再搞一刀切。
  金融体制改革很重要,它可能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官。金融体制改革包括放松民间金融管制和资本市场改革。笔者预计,全国两会后这方面的改革力度会很大,甚至让人目瞪口呆。比如对民间融资案的审理、新股发行制度的颠覆性改革等。必须明确,在中国经济总量迅速增加的同时,社会融资总量增长幅度是远远不足,而不是太多。中国银行业贷款总量虽然很大,但大量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仍然得不到贷款。要扭转这种局面,改善微观经济环境,国内金融环境必须彻底改善。金融体制改革可能会成为两会激烈争议的焦点,而且有关部门会拿出改革方案让代表委员讨论,通过后即实行。
  再进一步分析,经济体制改革靠什么保障?靠什么指引?一定要有相配套的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增量要以民营企业为主,以创新经济为主,计划经济的痕迹就要减少,市场化的比重就要提高。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讨论其他议题。调整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比重,市场的力量增强了,民主和法治必然也会增强。
  综合目前的种种迹象,笔者认为加快改革应该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点议题,争论或许会很激烈。有争论不要怕,理越辩越明,只要能达成共识,改革才能向深水区推进,这对中国经济是最大的利好。(每.日.经.济.新.闻)
  


  曹中铭:力挺蓝筹不如打造蓝筹市场
  监管部门一周内两次力挺蓝筹,这种现象非常罕见。在以往的投资者教育中,监管部门一般以揭示市场风险为主,而这两次却是有针对性的投资教育,其中的意味无疑值得深思。
  监管部门倡导价值投资、理性投资、长期投资等正确的投资理念并没有错,问题在于,为什么这些正确的投资理念却没有引发投资者的共鸣,相反却热衷于炒新、炒概念题材、炒ST股、炒小盘股?或许正如证监会相关人士所言,这与现行的制度安排和监管操作方面的问题有关。
  要想让投资者愿意投资蓝筹股,只靠监管部门的力挺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也挺不起来。笔者以为,监管部门与其力挺蓝筹,倒不如将A股市场打造成一个蓝筹市场。而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制度建设的完善与严厉监管手段的保驾护航。
  首先,要严把上市质量关。A股之所以铁公鸡横行、垃圾股遍地,有客观的历史因素,也与把关不严有关。像绿大地、江苏三友这样的公司居然也能混迹其中,保荐机构、审核部门显然难辞其咎。上市公司本身的质量都没有保证,又如何打造蓝筹股市场?其次,建立切实可行的退市机制。股市的不死鸟与僵尸公司是市场恶炒绩差股、ST股的根源之一。如果投资绩差股面临着的是更大的退市风险,其中的投机炒作必然会收敛。而且,切实可行的退市机制也有利于择优汰劣。其三,改变对于A股市场的定位。一个只重视融资却忽视投资功能的市场,必然无法摆脱跛脚的命运,这不仅表现在融资与投资功能的扭曲上,也表现在投资者的投资取向上。错误的股市定位必然引发上市公司肆无忌惮的圈钱,从而导致蓝筹股的投资价值被严重打折。
  当然,要打造一个蓝筹股市场,还需要监管部门多方努力,比如严惩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市场操纵行为、进一步深化投资者风险教育与引导等。只有多方面形成合力,投资蓝筹股才有可能变成投资者的自觉行动。(京.华.时.报)
  


  谢百三:货币政策扑朔迷离 A股乍暖还寒
  货币政策似松还紧,准备金率还可多次下降
  货币政策对股市、房市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城建部个别经济学家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并不紧,通胀4%-6%,利率3.5%,负利率还能说货币政策紧吗?其实,中国利率是负的,主要是事情弄僵了,几百万家庭按揭买房,地方政府又借了10.7万亿,此时加息,他们实在受不了。于是就用不断提高准备金率来取代提高利率。一直提到21.5%的世界各国之罕见的最高点,成了世界货币市场上的一个怪现象。而这又造成了全社会资金的极度紧张,存贷比75%,再来个21.5%的准备金率,商业银行还有多少钱呢,于是就造成了前几个月温州企业家82个逃跑及3个跳楼的悲壮场面。
  现在,准备金率已下调了2次,释放资金约8000亿元;现在为20.5%。这对这次股市反弹有重大影响。但实际上,货币政策依然很紧,因为还有4.2%的通胀,实际市场利率差也很高。比如:一些固定收益证券的年化收益率高达10%-11%,一些长期地方企业债年化收益率也高达8%,七天的回购利率也高达5%。因此,我认为不能说货币政策已完全放松,应该继续放宽,今年的准备金率应该再下降3-5次才好。
  货币委员会的委员李稻葵教授说:货币政策要走一步看一步,主要是房地产市场有不确定因素。给人以相当的不安全感,怎么不能有一点前瞻性呢?笔者建议货币政策应尽可能地再宽松些。
  乍暖还寒,还要小心几点
  很多人盼A股反转,其实,这是不敢轻言的。但反弹是实实在在在进行之中。有几个问题要小心:1、国债期货仿真试验,如真的开出,会分流资金,当年它曾取代股市,大闹过一场。2、次级高收益企业债也在酝酿之中,听说有12%-15%收益,虽然有风险,但也会分流资金。
  总之,春暖、春寒,多带点衣服为好。(大.众.证.券.报)
  (作者为我国著名的金融证券专家,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贺宛男:收紧供地 利好股市
  投资人害怕的主要风险就两个:一是平台贷款可能引发银行股的系统风险;二是新股发行改革和退市制度改革能否取得突破。现在看来,这两大难题正在逐步化解之中,只要金融、地产板块真正动起来,A股理应后来居上。
  日前,国土资源部召开房地产用地管理调控新闻发布会,明确提出,今年供地将不低于过去5年平均实际供应量,且今后供地政策将越来越紧。这对股市、楼市以及整个经济发展都将是一件好事。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数据,去年各地编制住房用地计划21.80万公顷,而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全国31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落实住房用地计划13.59万公顷,同比增加7.6%,其中,商品住房用地计划落实10.5万公顷。这就是说,实际用地仅为编制计划的62%。对此国土部坦陈,主要原因是供地计划编制过大,对市场的预测研判不科学、不合理。所以今年的供地计划,原则上不低于过去5年年均实际供应量,其中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不低于总量的70%。
  有数据显示,过去5年商品房用地实际年均供应量为10.77万公顷。这就是说,今年供地计划也在10万公顷上下,而实际供应量可能还要打一个折扣。
  土地是房产的源头,中国房地产调控的症结就在土地,包括地价和土地供应量,所谓面粉贵过面包,此之谓也。这次国土部抓住土地管理,且调控从供应量着手,可谓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因为地价受市场影响,而供应量掌握在政府手中,相对来说,可以通过计划加以调节和引导。实际上,国土部制定并公布供地计划,就是为了引导市场预期,接受社会监督,其中供地计划是一个指导性的计划,而保障性安居工程供地计划则是一个指令性的计划,即前者视市场而定,后者必须完成。
  土地供应量收紧,意味着供给这个龙头收紧,这对楼市当然是利好,更何况截至2011年12月底,全国未竣工房地产项目用地约为前三年房地产用地平均供应量的3.4倍,即使一年不供地,未竣工土地也完全能够满足持续开发的需要。试想一想,如果股市的龙头也能越收越紧,那肯定是特大利好!
  不仅供应量收紧,土地价格也将管起来。国土部称,自今年起,有三种情形:土地招拍挂出让溢价率超过底价50%;成交总价或单价创历史新高;流标、流拍;均会实行动态监测,并通过监管系统及时上报。只要地价不像前几年那样腾腾腾地往上蹿,控制房价就有了基础。因此,对楼市而言,一方面,2012年是消化存量年;另一方面或许也将是地价稳中有降年,上限50%溢价被卡住了,下限如果一再流标、流拍,想来有关部门也不会自拉自唱。这就有助于房企降低成本,只要资金流能够支撑,存货又不是太多,房企还是可以通过降价有效让利,目前30%的毛利率还是高于社会平均利润,房企的日子并不特别难过。例如,部分开发商正准备反周期抄底拍地,有的如龙湖地产则准备将自持房产控制在一半左右。
  国土部公布的土地供应量计划,均由各地汇编而成,意味着供地收紧,以及随之而来的土地财政收益将大幅减少,已成各地共识,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达成的共识;也意味着10万亿元左右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解决有了应对之策,我们不妨将之同前些时银监会提及的平台贷款展期一起解读。实际上,在地方政府方面,2010年土地出让金高达2.7万亿元,2011年纵然有所减少,据全国130个城市统计,出让金总额也达1.86万亿元,同比减少13%。何况各地就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正在采取微调措施。有消息称,近期北京、上海等12个重点城市新房成交套数环比全部上升,其中南京、成都、杭州升幅甚至超过50%。
  就股市而言,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曾说,目前A股市场总体上已具备罕见的投资价值,为什么市场老是涨不起来?其实,投资人害怕的主要风险就两个:一是平台贷款可能引发银行股的系统风险;二是新股发行改革和退市制度改革能否取得突破。现在看来,这两大难题正在逐步化解之中,只要金融、地产板块真正动起来,A股理应后来居上。(理.财.周.刊)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