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郭树清式救市
长拳短打 证监会密集救市
证监会召集数十家券商负责人座谈 证券市场全方位改革破题
政策搭台:高层频频表态集聚人气
炒股要听党的话 三角度看未来走势
郭树清再出金手指 蓝筹股走进春天里(附股)
郭树清式救市
本报记者获悉,2月底,上交所将专门召集各大基金公司总经理举办一场研讨会,由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主持,主题是讨论价值投资理念。这与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刚刚召集的经济学家座谈会内容相似,郭树清在此座谈会中指出,上市公司优质不优价,部分参与者热衷于炒新股、炒小股、炒差股的现象仍比较突出,要培育理性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市场文化。
郭树清曾用罕见发言表达着对A股低迷的忧心:目前沪深300等蓝筹股的静态市盈率不足13倍,动态市盈率为11.2倍,显示出罕见的投资价值,即时投资的年收益率平均可达到8%左右。这番言论颇富争议--作为监管者的郭树清是否能藉此明确托市甚至救市?
这其实更是一次价值投资理念的喊话。郭树清市场化改革棋局刚刚开启,改革不仅需要从体制入手,更要投资者行为的专业和成熟,以形成改革合力。
托市预期
证监会主席郭树清15日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成立大会上表示,目前沪深300等蓝筹股的静态市盈率不足13倍,动态市盈率为11.2倍,显示出罕见的投资价值,即时投资的年收益率平均可达到8%左右。
紧随其后,沪深两大交易所以及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开始公布上市企业行业平均市盈率。2月21日,证监会又更新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鼓励产业资本增持,一方面支持股东自由收购,持股超过30%,既可以选择要约收购,也可以继续适用爬行条款,每年增持不超过2%直至达到50%以上,另一方面将持股30%以上的股东每年2%自由增持股份的锁定期从12个月降至6个月。
此前,郭树清上任之初既有呼吁养老金入市的表态,再加上开闸RQFII,直接在香港筹集人民币资金用以投资境内证券市场,都是在为A股市场寻求资金--这也是以往救市动作最常用的手段。不可否认,这些措施确是利在长远。一位私募基金董事长表示。
证监会的一系列举动让投资者浮想联翩,再一次对政府托市产生期许。甚至有市场人士认为,当前的股市可以类比1999年的5·19节点。
当时的宏观经济同样面临保八难题,亚洲金融危机余波依然影响外贸,国内民间投资和消费增长缓慢,央企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当年5月16日证监会专门讨论股市低迷问题,提出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推进证券市场发展的六点意见即改革股票发行体制、保险资金入市、扩大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允许部分B股及H股公司回购股票等,随后证监会时任主席发表讲话指出股市上升是恢复性的。多年来,5·19行情被认为是典型的政策救市。
这也带来一定的非议。郭主席上任之初提出对内幕交易零容忍以及强制分红等制度,市场都十分认可,但最近的一些喊话,个人却有些不理解。这是要托市吗?与其一向的市场派路径大相径庭。一位资深券商资管人士表示。
对此,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的解读则是:倡导投资蓝筹股本质上是倡导理性投资、价值投资理念。
市场法则
2月22日,两市放量超过2000亿站上2400点。至少,A股上涨契合着郭树清的喊话,最近50天上证指数累计涨幅逾13%。证监会的举动与股市自身运行的势相互呼应了。很难判断,近期的上涨与证监会的举动是否有关联性,股指本身在低位,反弹更多是因为在逐步消化对于经济转型的过度悲观的预期。广发基金副总经理朱平称。
在国金证券私募基金年会上,凯石投资总经理陈继武表示,过去两年A股的下跌主要原因在于货币政策的大幅波动以及过度解读了欧债的负面影响,今年,虽然经济面依然不好已有定论,但资金面改善是大方向,坏的预期逐渐修正,赚钱效应出现时,股市将有一定表现。证监会主席表达意见,我们也是姑且一听,8%的收益率是将市盈率的倒数作为投资股市的潜在收益率,有其道理,虽然不是到手的分红收益率,却是可以转让获得的账上利润。一位基金经理称,目前研究员们的确没有下调许多蓝筹股的盈利增速,按照15%的增速,动态市盈率1倍计算,其估值有望修复到15倍,也就是30%多的空间。
其实,在一向多头占据主导的A股市场中,看多的声音在情绪发生变化时更容易受到认同。许多资深投资人目前都认同郭树清所言,蓝筹股已被低估。当然,更严谨的说法是--结构型的低估,以及要动态地看待利润能够稳定增长的蓝筹股。
其实,纵观历次救市,不涉及经济基本面的直接的救市政策并不能决定性影响股市的运行,更多是在经济变化时的伴奏音或带来股指的波动。企业盈利也下滑,年度首次存准率再次下调之后,我们看好是货币政策的缓慢放松,郭树清喊话只是作为一个监管者态度的参考。上海尚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石波表示。而上述券商人士表示,类似养老金入市这样的制度也会对市场的波动产生重要影响,但很难独立决定一个趋势,不应当带有或被理解为托市色彩。
4万亿过后经济增速依然要面临如今转型困境下的下滑,这是影响股市方向最根本的因素。上述基金经理称。
多位基金经理在近半年内表达类似观点,A股正在进入买方市场,传统观察货币政策的投资逻辑都要发生变化,宏观政策对股市的影响都可能减弱,更不要提简单的救市政策。
朱平表示,即使管理层表态起作用,也仅是刺激了反弹,股市并没有反转为牛市的基础,目前股市反弹是信心和估值的修复,2012年将是过渡之年,换届后明年或许能找到经济发展的更多确定性因素。
改革与救市
2月22日,郭树清还主持召开经济学家座谈会,听取了他们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对资本市场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一位与会人士透露,郭主席在会上也参与了热烈讨论。
国内一位资深私募基金经理认为,郭树清对于蓝筹股价值投资机会的呼吁既有监管部门表态,又有处于其经济学者的自身判断。
2008年后,价值投资派在A股市场上的声音已越来越小,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热衷于跟踪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指标、CPI数据的趋势投资,炒作中小股票的成长性预期,趋势投机2009年以来主导A股。
55岁上任证监会主席的郭树清曾是原国家体改委宿将,以宏观经济和经济体制比较研究见长。郭树清被认为带着经济学家的理想,并寄希望从内在的投资者理念和行为着手引导A股市场长期发展。我们认为郭树清现在的喊话既想托市,又想改革,而改革才是目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券商经济学家称,不仅新股发行制度、退市制度、分红制度以及衍生品创新等制度推进,都是以发挥证券市场投、融资功能、服务实体经济为目的,而没有一个平稳运行的市场,这一系列改革不可能顺利推进,监管层一定不愿看到IPO发行失败或发行规模缩减。
在他看来,所谓的托市,既有证监会稳定证券市场的态度,又是在为制度改革寻找缓冲。
按照以往的救市思维,影响供求关系是最直接的救市手段,一方面是政府资金托市,一方面是暂停新股发行。如今,在市场所认为的郭树清救市,其却分文未入,IPO也未见缓。
上述私募基金经理则表示,郭树清的改革需要A股的稳定甚至上涨来支撑,同时改革不仅在于体制,也在于投资者的投资者理念和专业。
一家基金公司总经理认为,目前证监会的思路很明确,延续A股的市场化改革,减少行政审批,进行制度规范;同时加强投资者教育,还原投资回归于企业的本质,使得A股由投机市向投资市健康转型。回归企业本质价值,这也正是买方市场下,资金的理性选择。引入养老金作为长期资金入市分享股市红利实现自身的保值增值,与资本市场自身的公平有效是相辅相成的,一环扣一环,没有资本市场好的环境,养老金入市也无法实现自身的作用和目的,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救市。上述总经理称。
目前,养老金入市已明确暂缓,其实,郭树清曾在公开场合解释,认为养老金入市是为了救市,这是一种误解,完全不符合事实,并曾劝说低收入者不宜投资股市。中国的股市依然不是完全市场化,一系列旨在公平、效率以及提高投资回报的制度建设会起到作用,但对于具体的投资而言,这些不能撬动经济方向的政策只影响交易,不会影响市场大的趋势,更像非经常性损益,证监会只是在力所能及而已。上述基金经理称。(.经.济.观.察.报.赵.娟. 黄.利.明.)
长拳短打 证监会密集救市
证监会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措施,首先要净化资本市场,在投资者心目中重新树立新的资本市场形象。
从1月5日至2月22日,上证指数从2132.63点上涨至2404.44点,走出了一波上涨行情。一位公募基金经理表示,股市行情的走好与货币政策出现微调有重大关系。与此同时,郭树清主席上任后连续出台的救市密集拳也对这轮行情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然而,证监会出台的密集救市政策能对目前低迷的A股市场走势起多大作用,机构对此观点并不相同。
频频出招
证监会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措施,首先要净化资本市场,在投资者心目中重新树立新的资本市场形象。
2月20日,证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鼓励产业资本在合理价位增持股份,证监会日前下发《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六十二条及第六十三条的决定》。
此次修改明确持股30%以上大股东每年2%自由增持行为、持股50%以上股东增持股份行为、继承以及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不发生变更的发行行为所引发的要约收购义务可被豁免,同时不再需要履行行政许可审核程序。
同时,修改明确持股30%以上的股东每年2%自由增持股份的锁定期为6个月,而在此前由于《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没有明确该部分增持股份的锁定期,市场普遍将其锁定期理解为12个月。
很明显,这是管理层在对市场持续释放利好的消息。西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水江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证监会此次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修改的目的很明显是鼓励产业资本增持上市公司股份,吸引产业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提振股市。
其实自2011年10月份郭树清上任以来就不断打出救市密集拳。
从点燃强制上市公司分红的第一把火,到严审新股发行、严打证券违法违规,推出创业板退市制度,推举社保基金和住房公积金等长期资金入市,再到目前的鼓励大股东增持和钦点蓝筹股机会,郭主席步步出招都只为搅活陷于低迷状态的A股,响应今年1月初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提振股市信心。
证监会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措施,首先要净化资本市场,在投资者心目中重新树立新的资本市场形象。东方证券首席投资顾问胡世捷对本报记者表示,如强制分红措施可以有效遏制上市公司利润造假的问题:假设一家公司的净利润为1000万元,其通过虚假手段使其净利润增至3000万元,如果按照相关措施将净利润的三分之一实施强制分红的话,则其将花费1000万净利润用来分红,这样一来上市公司虚增利润的顽疾就迎刃而解了。
机构忧虑仍存
近期A股两市日成交量没有突破2000亿元的话,那上证指数难以突破2500点。
虽然近段时间以来,在货币政策微调和证监会救市密集拳的刺激下,上证指数出现了喜人的走势,但对于后市的看法机构依然分歧较大。
近期证监会的救市措施很密集,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大盘的上涨,但一些措施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上述公募基金经理对本报记者表示,如引导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入市,由于涉及多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因此短时间内难以实现,所以市场后期的走势还是要看基本面的情况。
对于短期后市,该基金经理比较乐观,在其看来短期内由于货币资金微调,导致市场资金比较充裕,加之大盘股跌幅已经较深,所以短期内大盘走势比较乐观。
胡世捷也赞同上述观点:除了上述因素外,房地产政策的松动,如上海等地对二套房购买政策的放宽,对房地产来说是个利好消息,因此理论上短期内估计大盘还有150点至200点得上升空间。
在近期举办的第四届中国私募基金年会上,北京市星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杨玲对记者表示:在未来的两到三个季度,A股将出现长周期的转换。因此自2011年四季度至2012年全年,星石的投资策略将由战略防守转向战略进攻,即现在A股风险已经释放,将逢低买入。
而周水江对后市的看法则显得比较谨慎。在其看来,虽然货币政策出现微调和CPI压力在逐渐减少,但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不明朗,因此短时间内,市场行情难言乐观,预期后市出现震荡行情的概率比较大。
上海凯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继武则告诉记者虽然现在A股的蓝筹股被严重低估,但如果近期A股两市日成交量没有突破2000亿元的话,那上证指数难以突破2500点。
上海汇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何震对后市的看法也比较谨慎。其对本报记者表示,由于国内未来的经济投资短期难以恢复,实体经济没有好转迹象,因此后市不会有较好的行情出现。(.中.国.经.营.网)
证监会召集数十家券商负责人座谈 证券市场全方位改革破题
2012年1月5日,证监会召集数十家券商负责人座谈,郭树清主席就证券市场全面改革的数个重大议题听取汇报,每两家券商总裁就一个议题进行同题汇报。
2月初,郭树清在深圳与部分券商再次就证券市场问题进行交流,本地券商负责人悉数到场。
在此期间,围绕郭树清提出的要求,证监会机构部会同中国证券业协会召集部分券商,就一系列涉及证券市场改革的重大议题进行调研座谈。 2月9日,调研成果出炉。证监会机构部对调研情况进行了整理,梳理出关于证券市场全方位改革5方面内容,包括新股发行制度和保荐制度改革、交易所债券市场发展、资产证券化、统一监管的场外市场等问题,对于证券行业的发展,监管层则从券商经纪业务转型、走出去战略、并购基金业务、资产管理业务4方面提出建设性方案。2月9日,由机构部向全行业106家证券公司进行了通报。
这基本可以看作是接下来证券市场改革的大方向。一位合资券商中层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
新股发行体制进入深水区
被列为下一步工作方向之首的,是历经两轮改革的新股发行体制。继以阳光私募为代表的第七类机构投资者2010年末成为询价对象后,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再无重大突破。
新股定价偏高的问题仍然存在,部分询价机构申购报价的随意性较强,承销商部分业务环节合规风控措施不到位等等问题依然存在。券商人士表示,坚持市场化方向,是业内关于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形成的共识。
此次,券商对于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提出7条建议。
首先是探索配售权试点。券商建议,监管部门给予主承销商一定比例的自主配售权。可以尝试由部分研究、定价能力强且机构服务水准较好的证券公司,先行进行试点配售制度,从较低的比例开始,逐步形成市场化的内在约束机制。
对于改革现行增量发行制度,券商建议引入国际市场较为普遍的存量发行制度。
为缓解网下发行供求关系,使新股定价合理化,券商建议借鉴境外成熟市场经验,如将新股网下配售数量从不超过发行总量的20%提到50%。
为增加IPO定价机制有效性,券商建议提高发行中止门槛,如将发行4 亿股以下20 家有效询价对象的发行中止门槛增至30家,形成发行人、承销商及机构的三方博弈制衡机制。
目前,机构对IPO参与不积极的原因之一是询价过程短,无法深入研究判断,从而无法给出合理报价。由此,券商建议将询价时间和过程放宽,使市场各方有充分时间沟通和博弈,形成合理市场价格。
约束机制方面,券商建议监管部门或自律组织建立IPO报价的跟踪审查机制,对于报价质量较差的询价机构,监管部门有权暂停其一定时间内的询价资格。
券商还建议取消对新股询价机构配售股份3个月禁售期的规定。
IPO实质审核制没有放开的前提下,这些设想已十分全面,但效果如何,还要实践检验。一位保代表示。
再融资方面,券商也提出数条建议,主要是借鉴国际经验,建议监管层推行储架发行制度、引进闪电配售方式及允许调整非公开发行价。
保荐制度改革箭在弦上
2月23日,保代签字权放开的消息已在投行圈传开。上述机构部文件中,保荐制度改革被列出6大方向。
首先,券商建议弱化保荐代表人的地位和责任,强化保荐机构的权责利。改变以低通过率控制保荐代表人数量实际限制发行上市数量的操作模式,通过对保荐机构整体项目执行质量的评价和年度诚信度、过会率的考核控制保荐机构申报项目的被受理审核进度。
对于保代个人利益,这条建议有利有弊,但对于行业长远发展,无疑是利大于弊。上述保代坦承。
在保代签字权问题上,券商的建议延续上述思路。有券商建议,双签制改单签制,增加保荐代表人的有效供给,强调保荐机构的平台作用。有消息称,郭树清已同意这一思路,但未获官方证实。
针对业界诟病已久的实干人才考不上、天天埋头读书不做业务的反而容易通过保代考试的问题,券商建议保代考试的难度和通过率应该保持稳定,并注重对实践经验的考察。
还是针对保代,券商建议对于保代的流动应进一步规范流程,而不应过多以行政手段限制。
针对保荐机构,券商则提出实施适度分类管理及加大处罚力度两条建议,前者可促使优胜劣汰,后者则提高违规成本。
交易所债市求变
除了迫在眉睫的改革,监管层指向来到庶子交易所债券市场。
银行系统浸淫多年的郭树清,上任证监会主席不久,今年初的公开场合就多次强调债券市场发展问题,证监会执行机构也迅速行动,高收益债的研究和推出工作已箭在弦上。
此次机构部文件中,则对交易所债券市场提出全面发展思路,共涉及9大方向,其中关于制度建设、增强市场流动性、产品创新方面的内容尤为突出。
虽然公司债发审去年得到大提速,但相较于银行间市场信用债的注册制便利发行制度相比,仍有所不及。此次,券商建议,对符合一定标准的公司债券实行注册制,最终过渡到完全注册制。
增强交易所债市流动性方面,券商提出多方位建议。首先,券商建议,通过取消各种政策限制,提高银行、信托、QFII等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度;其次,建立报价+竞价混合交易制度;另外,统一交易所市场的债券登记结算制度也刻不容缓。
关于产品创新,券商建议颇为全面,涉及高收益债,以利率互换为代表的衍生品还有债券指数基金。本报记者获悉,高收益债相关办法已拟定完毕,只待批准,而国债期货已然开始仿真交易,推出在即。
创新业务是交易所债市发展的良好契机。一位券商固定收益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很多创新的债市品种只能在交易所平台才能真正开展,举个简单例子,如国债期货,若在银行间市场,就可能遇到手动撮合问题,成交速度较慢,交易所是自动撮合,具有优势。
交易所债市发展滞后的局面,或将在郭树清任上迎来转变契机。
场外市场框架成型
尚福林还在证监会主席任上时,以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俗称新三板)为核心的场外市场建设,在郭树清时代面临转向。
本报记者获悉,新的场外市场建设思路已出炉,新三板将定位于中国的纳斯达克,短期内不会推出;由券商主导的柜台交易系统,将成为统一监管下场外市场的开路者和主体(详见本报2月21日13版《多层次定位模糊 省部博弈场外市场》)。
上述机构部文件显示,券商建议,区域性场外市场也即未来的柜台交易市场定位类似于美国的OTCBB,新三板的定位则类似于纳斯达克,地方政府开办的产权交易所类似于粉单市场(Pinksheet),三者都实行做市商制度,共同组成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场外市场。
这与西部证券代办股份转让部总经理程晓明的设想不谋而合。程表示,定位明确后,券商主导的柜台交易系统就离试点不远了。
除框架外,券商还提出远期设想,除传统的股票外,还可允许券商销售和转让所有在监管机构备案的产品,允许证券公司为自身销售的产品提供做市服务。
资产证券化再起航
此次证券市场的改革建议还涉及多年未被提起的资产证券化业务,这一提议由中国证券业协会发起。
2005年起,中国证券业协会允许证券公司开展证券化试点工作,中金等数家券商设立9只资产证券化产品。其基础资产主要为高速收费收益权和租赁收益权等,目前暂未允许证券公司推出新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中国证券业协会建议进一步扩大试点工作,引入新的具有稳定现金流的优质基础资产(如银行信贷产品等),将资产证券化业务向常规化发展推进,同时出台资产证券化管理办法,理顺发起人、证券公司、投资者的关系。
此外,由于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设计相对复杂,估值定价存在一定难度,信息披露尚无具体的操作指引,协会建议加强对信息披露工作的指导,使证券公司能及时、有效地披露相关信息,加深投资者对标的资产的理解。(.21.世.纪.经.济.报.道)
政策搭台:高层频频表态集聚人气
相比经济层面的政策,针对股市的政策表面上有些虚无缥缈,但由于更接近市场,影响也就会更大。从年初的温家宝总理 提振股市信心,到郭树清主席呼吁养老金入市、蓝筹股出现罕见投资机会再到证监会鼓励大股东增持,政策犹如带头大哥振臂一呼。难怪有股民调侃,全世界都要来抄A股的底。
温总理力挺股市
如果要说政策如何提振股市信心,这就不得不提今年年初,温家宝总理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当时,温总理在提到今年金融工作时指出,要深化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抓紧完善发行、退市和分红制度,提振股市信心。
虽然,这仅仅是一句提气的话,但却着实影响着A股市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上述讲话是在1月6日至7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而沪指见底2132点刚好也在1月6日。
而回顾历史,温总理的多次讲话确实能够提振股市信心,带领股市见底走强。
2007年初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改革发展要着力抓好六项工作,其中一项工作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温总理的讲话传递出中央继续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决心,给股市中的投资者带来了阵阵暖意,随后股市继续大幅上扬。
2011年6月底,温总理于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文章,声称中国已成功遏制通胀,目前的整体物价水平是在可控范围内,且可望稳定下降。这番言论,犹如对跌跌不休的内地股市和香港股市打了一剂强心针,两地股市应声上涨。
显然,有了股市政策的定调,市场不说能够获得多大的实质性利好,至少不会再出现恐慌性杀跌。
养老金入市
相比温总理对股市的关注,证监会新任主席郭树清对股市的力挺则更为具体。首先便是鼓励长线资金进入股市,首当其冲的便是养老金入市。
2011年12月15日,就在股市一片低迷的情况下,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财经》年会上建议,养老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可以学习社保基金,投资股市获取收益。郭树清指出,目前全国有2万亿的养老保险金余额分散在各省,此外,住房公积金累计缴存3.9万亿元,扣除贷款后余额还有2.1万亿。如果这些资金组织起来,设立一个专门的投资机构或者委托一个机构,投资资本市场,对市场、对机构、对全体居民都大有好处。
在郭主席公开表态建议养老金入市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长戴相龙于2011年12月20日力挺,他建议对社保养老基金要投入运营,并表示养老金投资股票应该是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责任投资。
2012年1月9日,郭树清主席在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再次表示,要鼓励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增加对资本市场的投资比重,积极推动全国养老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等长期资金入市。
随后有媒体报道,全国社保基金近日向媒体透露,南方某省已经获准将1000亿元基本养老基金,转交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运营,这笔资金于今年一季度投入运转,其中一部分资金将进入股市和债市。
一个月内的多次表态,似乎已经让养老金入市成为了板上钉钉的事。
蓝筹低估
之所以郭树清主席鼓励长线资金入市,努力推动养老金入市,其最主要的立足点就是当前的股市具备了投资价值。而最具投资价值的无疑是蓝筹股。
2月15日,郭树清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成立大会上表示:蓝筹股显示出罕见投资价值。
郭树清认为,目前的估值水平平均只有15倍左右,其中沪深300(2648.017,41.76,1.60%)等蓝筹股的静态市盈率不足13倍,动态市盈率为11.2倍,显示出罕见的投资价值,这意味着即时投资的年收益率平均可以达到8%左右。
而就在本周四,有媒体报道,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负责人表示,蓝筹股是市场的主体,是股市价值的真正所在。
鼓励大股东增持
相比上述喊话式的政策利好,就在本周,证监会网站刊登了关于就《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六十二条及第六十三条的决定 (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情况通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修改后的规则与原规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不同。
首先,对于持股50%以上的股东,原规定是增持每达到总股本5%时需要披露,披露后方可继续增持。但由于增持5%数额较大,对股价影响较大。新的规则将增加修改为持股50%以上股东每增持1%,须次日披露;每增持2%,当天及次日(披露当天)暂停增持;
其次,对于不少股东在增持到29.9%后,若想再继续增持须进行要约收购的情况,新规明确了,增持比例达到30%后,既可以发起要约收购,也可以按照每年不超过2%继续自由增持;
最后,原规定要求持股30%以上的股东每年增持的2%的股份锁定期为12月,新规则将修改为锁定期为6个月。
这肯定是利好。新海天投资的投资总监杨虎表示,如果说前两个修订,主要是规则的细化,对市场影响不大的话。最后一个修改则是非常明显鼓励产业资本增持。相比12个月,6个月的周期更短,更有利于上市公司抄底。
显然,上述三条的修改简便了大股东增持的流程,有助于规范和鼓励大股东增持,对股市的利好效应不言而喻。 (每.日.经.济.新.闻. 赵.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