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后A股延续着缓慢攀升的走势,昨日更是放量站上了2400点关口。节后游资品种轮番补涨、希腊违约风险解除、央行降准等因素使得乐观情绪重新释放。此轮反弹是由风险真空期和内生性修复双重驱动,流动性预期和两会憧憬则是强化了这种阶段趋势。“风物长宜放眼量”,随着驱动因素的逐步兑现,中期隐患只是阶段性“歇脚”,红二月过后需要重新审视中期风险。
存量博弈进入消耗期
此轮反弹的主要特点就是游资类品种主攻,权重和白马股等机构重仓品种相对滞涨,热点轮动具有明显的乱战特征,唯一的核心逻辑就是“中期严重超跌—远离密集套牢区—利空兑现—报复性反弹”。从A股所处的大环境而言,并不支持一轮中级行情,但相比去年四季度多重利空共振的格局,至少3月中旬之前,市场处于难得的风险真空期。
首先,3月初召开的两会基调偏暖概率大,游资主力仍有一定题材炒作的空间;其次,降准兑现使得货币政策松动预期进一步提升,至少短期而言,对于流动性的担忧会有所缓解;再次,年报较差的公司主要集中于3月中旬以后公布业绩,此前对于基本面的担忧不会集中释放。此外,欧债危机进入到“短暂停”阶段,A股也历来有“红二月”效应等等。纵然没有超预期的政策刺激,存量资金依然能够推动一轮修复行情。
目前A股缓步推升、震荡磨顶的走势符合中庸之道,温和的走势不仅能够稳定市场的持筹心态,而且通过时间换空间的模式帮助存量资金赢取更充裕的筹码转换时间,完成金蝉脱壳。在空间上而言,2300-2600点是近两年的第一个密集成交区,周三市场的放量更像是进入到多头消耗阶段。短期指数涨幅或有限,但存量资金会抓紧3月中旬前的时间窗口,完成个股的补涨,这个阶段是游资类品种集中表现期,以消耗完多头最后的能量。现阶段市场的特征与去年的4月中上旬、7月中上旬、11月中上旬的磨顶阶段无异。由于此轮反弹节奏上稳扎稳打,并没有出现放量拉升等逼空走势,因此其头部的构筑也会较为复杂,加之消息面和政策面尚可,短期空头所期望的急跌也很难出现,更多是以高位反复拉锯为主。这个阶段不难操作,投资者只需盯紧量能即可,若量能开始逐步缩减,在跌破10日均线时从容离场即可。
四大隐患不容忽视
短期无忧未必等同于中期无忧,市场的几大核心隐患仍不得不查。降准短期而言是利好,但仔细分析目前市场的流动性、供求关系等,依然不容乐观。今年2月前两周,四大行新增人民币贷款仅为300多亿,截至上周日也仅为700亿,而1月前3个交易日就达到500亿之多。加之1月存款创纪录的流出8000亿,降准或许更多是为了对冲流动性基数的减少,其边际效应远小于市场预期。根据数据,今年1月底,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80.1万亿,贷款余额为55.5万亿。按照去年底银行业70.3%的存贷比和75%的存贷比上限来计算,理论上可放贷的规模只有4.6万亿。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基本处于存贷上限的中小银行而言,降准的实际意义有限。而对于大行而言,地方融资平台和地产是过去的主要投放领域之一,在找到更多可替代投放领域之前,贷款规模下降或成常态。加之去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结束了近6年的下降趋势,经济增速下滑也会对信贷投放形成一定制约,之前市场对于信贷松动的预期很难真正兑现。
从供给端而言,随着市场的反弹,融资压力也随之上行,截至上周共有410家企业IPO待审,这些潜在融资压力不容忽视。今年初以来,银行公布的再融资计划已接近600亿元规模,加上去年积压的融资需求,仅银行股今年融资规模就可能超过1800亿元。今年以来发布再融资预案的规模已经超过800亿元,已获证监会批准尚未实施的再融资规模也不下1600亿元。若再计算发债融资的规模,整个资金的需求更大,随着市场点位的走低,融资压力的不降反升不得不防。
另一个隐患就是基本面,虽然2月汇丰PMI由1月的48.8回升至49.7,但2月新出口订单骤降至47.4,创8个月新低,结合1月进出口同比双下滑的走势,欧债危机的冲击已经开始显现。目前欧债危机远未解决,仅得到暂时缓解。以希腊为例,在第二轮援金用完后,其很可能马上需要规模约为2450亿欧元的第三轮援助,依靠将问题延后的办法治标不治本,其对我国出口的冲击也不会轻易消退。
国内方面,市场对于转型的冲击也预估不足。上世纪90年代时M2与GDP的比例大致是1:1,而目前这个比值已经接近2:1,眼下转型的迫切性将大于以往任何时候。过去依靠大量货币释放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必然受到影响,这不仅仅会使货币投放量低于预期,更是对于流动性依赖症的休克疗法。这点将在上市公司年报和一季报预告中陆续体现,届时市场对于基本面的担忧又会重新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