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荣添:二次牛市 确定无疑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叶荣添:二次牛市 确定无疑

加入日期:2012-2-22 18:22:50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叶 檀:资金价格双轨养活经济蛀虫
  经济学家辜胜阻在微.博中表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有三大赢家,一是以钱生钱者,二是以地生财者,三是以垄断地位谋取暴利者。
  上述三类赢家归结为一类赢家,即获得廉价资源而后轻松获取市场差价,获得廉价资源者名为市场人士,实为掏空市场基础的经济蛀虫。
  中国市场化三十年,差价赢利模式从未断绝,在特定时期,价格双轨制总是借尸还魂在资源紧缺领域反映出来。20、30年前商品紧张时代是套取平价的电视机、洗衣机;在资源紧缺时代,只要能够获得平价资源无论是航线、煤炭,就能通过转手倒卖得厚利;到目前的资金紧缺时代,谁能够获得平价资金,获取差价,谁就能获得巨大的收益。
  除堂而皇之能够获得平价资源的垄断企业之外,获得平价资源有两种主要方式。
  第一种方式最为常见,跻身权贵阶层或者与权贵结盟,以平价土地、煤炭获得差价,而后以侧袋公司洗白利润。
  笔者追踪的中石化四川销售公司疑似高利贷事件,如果中石化或者相关企业再不出面澄清,只能根据相关信息进行符合逻辑的推论。
  四川中石化销售公司并非中石化独资,而是一家民营控股的合资公司,中石化仅投资了1500万持股40%,民企四川省中石化实业公司则持有60%的股份。据披露,合资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也由原民企负责人黄久长担任,其子黄云为总经理,其妻为监事会主席。这家合资的民营控股企业,戴着着中石化的帽子无所顾忌地投资到并非中石化主化的房地产领域。更令人称奇的是,在媒体质疑期间,中石化从未澄清四川中石化销售公司是民营控股的合资公司,似乎对该公司顶着中石化这顶大帽子四处出击房地产乐观其成--为什么中石化愿意背黑锅?莫非中石化某些人利益与该公司密切捆绑在一起?
  中石化四川销售公司声称是投资而非高利贷,但约定固定投资回报率,在工商和税务等环节认定为借贷,一般法按放贷而非投资处理。有投资必有风险,承诺给予投资者固定的投资回报率,则无异于转嫁项目风险。根据中国及各国的公司法,有限责任公司的任何股东均没有向公司补足预期利润之差额的义务,更没有其中一个股东向其他股东补足预期利润的义务。因此当初在中外合资企业中,政府坚决叫停中方向外资股东支付固定投资回报的做法。而现在,中石化四川销售公司约定固定回报,却坚称属于投资,是欺天下无人。
  再说原四川达县县委书记陈光礼,从2002年10月至2009年2月,先后任四川省达县县委书记和宜宾市副市长期间,因收受贿赂人民币2222万元、美金10万元、港币10万元以及价值103万元的越野车1辆,于2011年被依法以受贿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引人关注的是陈光礼等官员与房地产开发商千丝万缕的联系。而黄久长等毫无疑问是达县房地产市场的大鳄。
  在价格双轨制中,大企业、大企业中某些利益代言人、地方政府某些官员雨露均沾。权贵经济形成了从里到外的同心圆,水泼不进,针插不进。
  第二,靠欺诈获得廉价资源。
  无法靠拢权贵企业、权贵人士者通过欺诈获得廉价资源,等而下之者打着某某官员亲属的旗号拿干股,拿低价地,而一些企业在产业萎缩的倒逼之下跳着刀尖上的舞蹈,玩起了以欺诈为生的高杠杆钱生钱游戏。
  钢贸企业无锡一洲集团董事长李国清跑路,这不是第一例,也不会是最后一例。一份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委会针对中国钢贸商生存现状所做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当前钢铁贸易行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销售量严重萎缩,钢材价格倒挂,企业风险加大,资金严重匮乏。融资难业已成为目前影响钢贸行业发展的最大问题。
  据《华.夏.时.报》报道,有钢贸商透露。融资成本高现在已经成为了悬在钢贸商头上的一把利剑。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2011年,中钢协旗下的80家产品销售利润率只有3%左右,低于2010年同期,利润总额与销售利润率同比双双下滑。还不及目前3.5%的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也远低于全国工业企业6.2%的平均利润率,钢铁行业仍然处于高产量、低利润的态势,这已是中国钢铁行业盈利水平连续第四年不敌银行一年期利率。另一方面就算能从银行借贷,资金成本年利率是6.65%,也非钢企所能承受。
  一些钢贸企业数年前就敏感到资金才是稀缺资源,于是套取银行贷款玩钱生钱的游戏,银行贷款给钢企,尽管有钢材质押和担保联保制度的双保险,依然有人利用系统的漏洞进行货物的反复质押骗贷。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披露,李国清所控制的一洲集团2009年才成立,到他跑路前,据估计债务已高达10亿元以上,其中一半来自银行。
  业内人士称,国内钢贸流通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分化为三个层次。最底层是单一的钢材贸易商,主营产品只有钢材;中间层是注重产业链延伸的钢贸企业,这类企业以钢材贸易为主业,有的还向下游产业延伸,业务涵盖钢材加工、配送、物流等,有的向上游延伸,拥有钢铁企业,直接生产钢材。
  不务正业才能获大利,这是可怕的逆向激励机制。笔者甚至听到有从事保障房的企业先把部分资金拆借到高利贷行业获利,不顾房地产、民间借贷等行业岌岌可危的高杠杆比例,从银行到政府资金、民众资金,进入高利贷狂欢最后一个乐章。
  价格双轨制原本是为了渐进过度到市场模式,该度不度,反受其害,目前资源、金融等领域的价格双轨制已成为部门利益、企业个人利益、权贵利益的渊薮,甚至屡屡制造风险以求一逞。
  资金价格双轨制催生了资源权贵、金融权贵,金融权贵反过来向全社会示范高利贷的美妙,人性中恶性投机一面被激发,当击鼓传花到最后一棒,纳税人赖以谋生的实体经济将遭受毁灭性打击,全民遭殃。
  取消资金价格双轨制,越快越好。
  


  张 炜:大股东增持莫成救市秀
  为了进一步鼓励产业资本在合理价位增持股份,证监会修改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收购管理》)。21日的上证指数收盘上涨0.75%,自2011年5月以来首次站上半年线。
  此次规则的修改主要有两点:其一,对持股30%以上的股东增持锁定期从12个月缩减至6个月;其二,股东持股比例达到29.9%后可在一年内继续增持2%,无须要约收购。联想到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公开表态蓝筹股显示出罕见的投资价值,以及2132点的政策底得到认可,《收购管理》新规很容易被理解为号召大股东抄底。先是高层喊话,接着修改规则刺激增持需求,显示出管理层致力于为股市开源。
  数据显示,随着汇金增持国有银行股及控股股东增持央企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从去年年末起掀起高潮。按月度数据计算,在2011年12月及2012年1月,共计316家上市公司发布增持公告,大股东增持市值近70亿元,单月增持股份数及市值均超过减持数量。与此同时,上市公司高管增持的热情高涨。初步统计,今年以来共有50家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管进行增持,累计增持量为3457万股,增持金额为4.49亿元。
  从政策初衷来看,大股东增持可以创造双赢。一方面,当前股市处于底部,不少蓝筹股的股价被低估,大股东增持本身有利可图,增持锁定期的缩短带来更多市场机会。另一方面,大股东增持有助于稳定股价,彰显大股东对上市公司发展前景的信心。最典型的增持救市行动是中恒集团,该股在春节前连续三个交易日触及跌停,大股东迅速采取增持措施,使股价在1个月内累计反弹近40%。
  《收购管理》新规的公布及新基金成立募集门槛的下调,推动A股突破了半年线。不过,大股东增持只是给股市反弹托底,对上涨的持续推动作用有待观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多数大股东增持带来的赚钱效应未必明显。中国石化、中国神华及中国联通等于1月9日增持,当日的股价分别上涨3.61%、7.17%和2.17%。可随着股指的进一步反弹,三只央企股并没有更好的表现。其中表现最差的中国联通,2月21日收盘较1月10日累计下跌8.21%,套牢其大股东增持的440.49万股。再看华侨城A,自2011年10月26日宣布增持以来,已累计增持1184.85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0.212%。按华侨城的计划,在12个月内增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2%的股份。虽然该股仍有控股股东增持的空间,但房地产行业被套上调控紧箍咒,其短期股价难有好的表现。
  有别于机构抄底买入,中小投资者不能指望大股东增持来炒高股价。很多大股东增持,属于带有鼓劲性质的表态,只是抛砖引玉。从整个市场的角度来看,近期增持的增多实现了2010年5月以来的首次翻盘,即大股东输血大于由减持导致的失血。不过,这种状况难以持久,大小非减持套现的隐患远大于大股东增持的利好。去年1至10月大小非套现高达880亿元,对市场的冲击不亚于大盘股IPO。2012年的大小非解禁总量较2011年减半,但大小非解禁利剑依然高悬在投资者心头。
  一直以来,国内上市公司对中小股东利益的关注较少。上市公司圈钱意识强烈,分红制度偏向于大股东,这是蓝筹股价值被低估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一二级市场的发展需要平衡,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更需要平衡。如果这种平衡不能建立的话,大股东增持存在救市秀之嫌,只不过为日后向中小股东伸手打埋伏。
  很显然,A股触底2132后持续反弹并突破半年线,并非得益于大股东增持救市,而是今年以来IPO缩量及管理层表态对新股发行制度进行改革的成果。(中.国.经.济.时.报)
  


  许小年:政府参与利益博弈是最大利益集团
  政府政策是有成本的,而在新兴市场国家和转型国家,民众对政府的制约较为虚弱,因此假设政府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也就失去依据,如此一来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政府的两条假设就都不成立
  关于政府和市场的分界,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争议比较大的是政府稳定经济的职能。
  对于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这次金融危机,学界和商界一致同意,政府起码是有一定责任的。弗里德曼已经证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上世纪大萧条的主要原因。具体而言,在市场流动性紧缺的时候,美联储减少货币供应30%,造成银行的大面积倒闭,银行体系的崩溃引发了大萧条。
  2008年的金融危机美联储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主要责任还是次要责任,华盛顿和华尔街谁是主犯,谁是从犯,目前还有争论,但一致的看法是两者都有责任。这说明政府用宏观政策来调节经济,以求经济的稳定性,往往适得其反,非但没有稳定经济,反而制造了金融危机,增加了经济的波动。
  新古典经济学在界定政府职能时,做了两个关键的假设,第一个假设是政府最大化社会福利,政府的目标函数是全社会老百姓的福利。第二个假设是政府政策的成本不等于零的话,也非常接近于零。换句话说,新古典经济学看到了市场的失灵,正确地指出了市场不是万能的,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其实谁也没说过市场是万能的,所谓市场万能论市场原教条主义都是网上乱扣帽子,哪怕最自由的经济学家,也不会说市场是万能的,也不会说市场经济可以离开政府而有效运行,谁也没有讲过这样的话。
  新古典经济学的问题在哪里?在指出市场失灵的同时,假设了一个完美的政府。完美政府的含义是什么?第一,政府最大化社会福利,第二,政府设计和执行政策的成本接近于零。在完美政府的假设下,还用论证吗?拯救非完美的市场当然要靠完美的政府了。
  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有一定的合理性,在什么情况下是合理的?如果是民主政体,民众对政府有着非常强的制约,我们可以假设,政府大致上是最大化社会福利的。第二个假设,我认为对任何经济体、任何政体都不成立,政府的政策成本不可能为零。凯恩斯主义者说,市场有交易成本,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所以要政府干预,但他们忘了,政府政策也是有成本的。交易成本理论的奠基人就是科斯教授。
  在新兴市场国家和转型国家,民众对政府的制约较为虚弱,假设政府追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就失去依据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政府的两条假设于是就都不成立。
  对于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更为现实的假设是什么?应该是政府最大化自身的利益,而不是社会的利益。一旦政府追求自身利益,我们就要回到古典的政治经济学传统上去,而不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学界在这方面要有足够的认识和反思。
  在更为现实的假设下,也就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基本的分析方法还是理性经济人,只不过更为彻底罢了。新古典经济学假设政府是超然的、非理性的,非理性体现在它追求社会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从现实的和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政府不是置身市场之外的,以超然的身份调节市场,而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参与者,实际上它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参与者,它也有着自身利益的诉求。
  如果政府追求自己的利益,我们就要对新古典经济学做重大的修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因此出现重大的变化。新古典的一般均衡范式中有两个参与者,厂商和消费者。厂商根据价格决定产量,以最大化利润;消费者也根据价格选择消费品数量,以最大化效用。价格调节供给和需求,实现供需平衡也就是一般均衡。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除了厂商和消费者,现在又多了一个参与者--政府,实际上是一个三方博弈模型。在这个博弈中,政府的行为是什么?最大化自身的利益,它的利益可以归结为选票和货币收入,世界上所有政府的目标函数都不外乎是政治利益加上经济利益。政府是博弈规则和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它选择规则和政策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三方中的第二方是企业,除了决定产出外,企业在三方博弈中多了一项活动--游说和贿赂政府,争取政府制定对厂商有利的游戏规则和对厂商有利的政策。最近我们就看到不少这样的案例,几大乳品企业参与和制定中国乳品业的行业标准,而且这几家大企业发挥了主导作用。厂家制定标准,结果是什么?大家都应该知道。所以在现实经济中,厂商要干两件事,游说政府和选择产出。
  第三方是消费者,除了在商店挑选商品,他们也试图游说政府,希望政府推出对自己有利的游戏规则和对自己有利的政策。当然,消费者的游说不像厂商那样明显,主要是通过公众舆论、社会民情和选票来影响政府。
  这个博弈的均衡不是新古典的一般均衡,而是三方互动的纳什均衡,旅美日裔经济学家青木昌彦在他2001年的一本书里勾画出这样一个框架,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个框架和新古典分析框架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政府作为博弈的利益相关方,而且是强势的利益集团。政府不仅制定游戏规则,制定政策,而且经营资产,拥有很多企业,这些企业占用着最优质的资源。不要耻于言利,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君子不言利,但心里都在想,谁都不说,嘴上和心里两层皮。
  三方博弈范式的含义是什么?政府既是经济中最大的利益集团,在积极参与经济活动的同时,又制定着游戏规则,影响甚至决定着游戏的结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边吹哨,一边踢球。政府制定的规则和采取的政策,不可能不反映它自身的利益,而它的自身利益未必和社会福利相吻合。
  在这样一个分析框架下,我们就可以理解目前的改革悖论。中国经济改革30年,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前20年是第一个阶段,后10年是第二阶段,在第二个阶段,改革基本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为什么?现在的半管制、半市场经济对政府是最优的,它的利益可以最大化。深入改革将限制政府的造租能力,它没有改革的动力。政府也不想退回到计划经济去,全都是计划而没有市场,造出来的租没法套现成货币,它需要市场,在市场上寻租。保持现状是它的最优博弈策略,政府管制下的市场,这边造租,那边寻租。按照新古典的理论,这个现象难以解释,政府不是最大化社会福利吗?公众要求改革,政府应该继续推动改革才对,它为什么不动,为什么停下来了呢?从三方博弈的角度来看就容易理解了,进一步改革不是它的最优博弈策略,最优策略是保持现状。
  当政府是利益博弈的参与者时,政府的职能应该比新古典经济学所界定的要小很多。政府的职能越强,越有可能利用规则制定者的优势,谋求自己的利益,因而就越是伤害社会公众(即厂商和消费者)的利益。
  在这个三方博弈的范式中,社会公众是企业和消费者。所以我不大相信顶层设计,顶层能设计出一个完美的改革方案?政府各个部门会自觉交出自己的奶酪?可能性不是没有,但不大。顶层推动开放的可能性是有的,放开了,民间的发展快一些,民间自律和自治,而不是政府管制,这样就可以逐步缩小政府的职能,降低它踢球所获得的收益,将它的角色转到单纯的吹哨上去。政府只作为规则制定和维护者,而不是利益博弈的参与者,还是大社会,小政府的思路。
  我对新古典理论基本上是赞成的,但用新古典理论指导改革和政府的定位,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偏差。政府是利益博弈的参与者,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不得不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从三方博弈的角度,而不是从理想的完美竞争或一般均衡的角度来界定政府的职能。
  新古典经济学也许更适用于成熟市场经济,对于转型经济、新兴市场经济,参考意义不大,反而是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和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中.广.网)
  


  马少平:大盘正处在转势期
  转势阶段的基本特点就是行情反复、潜在盈利空间较大、短期风险大、板块轮动明显、投资机会很多、心里煎熬程度剧烈
  在经过2011年的洗礼后,2012年必将是复杂多变的。面对这种变幻莫测,我们又如何去理解呢?为此本期特邀请著名的私募高手、《股神之路》的作者马少平先生,谈谈他本人对当前市场的理解和体会,仅供大家参考。
  2011年从腥风血雨中走过,在龙年的欢腾里,投资者对市场也有了更热切的期待,不少股民尚在深套30%之中煎熬,问前途路何在,超盘手俱乐部谨慎的提供了一些自己独特的个人看法。
  从图形中寻找趋势
  首先,指数尚未转势。开年以来,市场进行了一波快速反弹,从2132的低点迅速反弹到2300点附近,然后以2330点为轴心盘整了近1个月。伴随这个过程的是10周期均线快速向上,30周期均线缓慢斜行向上,60周期均线缓慢走平,120周期均线依旧向下。均线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市场成本,代表着市场情绪,均线的焦虑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趋势有待更加明朗化。
  其次,量能配合不足。沪指从2010年7月2日下探到2350点附近,到2011年12月有效跌破2350点,沪指曾3次探底2350点,时间跨度长达17个月,2350点附近堆积的筹码高达数万亿。2012年以来,截止2月18日为止,沪市日均成交量不足900亿,用这种区区小量消化那些巨额套牢盘冲破重重阻力明显不太可能。因此,市场更多可能是先调整蓄势,待流动性宽松后再度发动新攻势。
  第三,趋势修复整理。大盘走好有个前提,那就是绝大部分个股的趋势应该走好,因为大盘是个股的综合指数,若干个股或者板块是难以独撑大局的。
  目前,市场走出了一个哈姆雷特式的行情,久攻不下,兵家大忌。尽管投资者翘首期盼牛市的到来,但是市场往往会给他们开一个玩笑。
  政策面有底可依
  其一,央行决定,从2012年2月24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市场翘首以待的政策利好,尽管释放的4000亿流动性不会造成太大实质性的上涨,但这是一种旗帜鲜明态度,继续降低准备金甚至降息都在预期之中。
  其二,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访美国时表示,2012年中国经济决不会出现硬着陆,向市场宣示的是一种强大的决心。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经济被定性为不会伤筋动骨了,股市自然不会太糟。
  总之,龙年以来,政策暖风拂面,汇金出手缓解融资压力、证监会组合拳提振信心、股东又现增持潮、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屡屡豪言,多重有利因素无疑支持股市。
  市场正处在转势期
  可见,龙年股市下跌的空间有限,不会发生重大的系统性风险,投资者不用过于恐慌忧虑,尽量保持一定的仓位。
  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市场正在转势阶段。转势阶段的基本特点就是行情反复、潜在盈利空间较大、短期风险大、板块轮动明显、投资机会很多、心里煎熬程度剧烈。
  尽管市场处在转势阶段,但是压力却很大。量能没有配合,市场需要修复,趋势也不明朗,这注定了2012年上半年行情不会一帆风顺,如果在利好消息刺激下大幅走强,反而应该引起警惕,不断调整,则反而健康。
  总之,目前市场上涨的预期不小,潜在盈利空间比潜在亏损的空间更大,龙年投资绝对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2012年,毫无疑问,充满了悬疑与惊险,但是风险已经被大大挤压,局部投资机会将更多,而更大一些的牛市机会却也可以期待,这是一个黑暗的时刻,也是一个光明的时刻。(证.券.日.报)
  


  胡俞越:期货公司上市将是大势所趋
  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2月22日在微.博称,期货公司经过兼并重组,形成国企系、民企系、券商系等多种股东背景的期货行业结构,三足鼎立格局有利于市场竞争,期货公司上市也将是大势所趋。
  胡俞越表示,期货公司并购容易整合难,涉及到业务整合、文化融合和公司治理,经过兼并重组,形成国企系、民企系、券商系等多种股东背景的期货行业结构,三足鼎立格局有利于市场竞争,促进期货市场形成分工明确、功能匹配、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竞争格局,期货公司上市也将是大势所趋。(证.券.时.报.网)
  


  陈 宪:主板退市制度应尽早启动
  东吴基金首席策略规划师陈宪2月22日在微.博称,主板退市制度应尽早启动。
  陈宪表示:主板退市制度单一,只有财务退市,连续三年亏损,导致空壳公司极易通过报表重组规避退市,导致退市制度形同虚实。更重要的是不断上演的乌鸦变凤凰闹剧,频频颠覆价值投资理念。其实上市和退市同等重要,事关新陈代谢。IPO改革之后,主板退市制度应尽早启动。(证.券.时.报.网)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