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被机构研究报告中的艰涩术语弄得晕头转向,同时心存敬畏吗?以后股民朋友们就可以有份"通俗版"术语表做参考了--昨天,泰达宏利基金经理王咏辉在自己微博上贴出的一份"研究报告的含义与使命"对照表,被微博网友疯狂转载并踊跃评论。这份表着实把股民、网友乃至一些财经界的名人大腕雷得"外焦里嫩"。 帖子火了 基金经理贴18条投研术语对照 "股价回归理性"是"跌得只剩裤衩" "静待/有待/尚待",其实就是"我觉得没戏,但不好意思说"。"略超预期",意味着"误差30-100%之内"。"股价回归理性",是"跌得只剩一条裤衩"。"估值优势凸显",就是连"裤衩"也跌"没了"……记者看到,这份泰达宏利基金经理王咏辉于2月19日晚间发布的搞笑术语对照表,标题叫"研究报告的含义与使命",一共涉及18条常见的投研报告术语,每一条的解释都看得让人喷饭,迅速得到微博网友的转发和跟帖评论。 2月20日上午10:49,"新浪证券"ID也转发了这条微博,题目叫"如何看懂券商研报",并加了点评--"研报的精髓在于体现华丽的汉语--"对此条微博的扩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到傍晚转发已超3000条。有网友直呼:继"淘宝体"后,"投研体"要火了! 评论辣哦 出事概不负责,你也找不出责任来 胡紫微也称看了"心里拔凉拔凉地" "永远正确的研报!""中华文字博大精深啊,笑死了!"众多评论中,网友们大多一边调侃一边叹惜:看来投研报告根本不能当真。如网友Joms111评论说,"以前不信,以后想信都没法信了。"网友"李老楼"形容:"盘口密码"。"解释帝"类型的网友还说,图早就有了,王咏辉只是转发。但由于他是业内人士,所以揭穿"皇帝新装"的作用就愈发强大。 财经界名人也加入转发评论行列。如著名主持人胡紫微说:"看得姐心里拔凉拔凉地"。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干脆地"转!",并评论说,"咋说都是对的,什么时候都有足够的回旋余地!此风不能长啊!" 替机构辩解的声音则极其微弱,淹没在上百条的批评与质疑中。如"悠悠的肉包球球子"解释,"不敢苟同,卖方不好做啊" . 网友"@以吻封缄v"从行业角度分析,"正如金融行业唯一的'确定性'就是它的'不确定性'一样,研报的精髓是如何用貌似专业的、模棱两可的高深措辞来包装'不确定性'"、"铁口直断的家伙,除了落人话柄外,是没法在这个行业混饭吃的"。 网友"奉化王登"则一针见血指出:"跟我们写法律文书一样,简单地说就是出事概不负责,而且你也找不出我的责任来"。 调查晕哎 发帖人自己也用"估值优势明显" 业内人士坦言市场的确困惑 这条微博是王咏辉原创的吗?代表他的观点吗?有些网友指出这或许只是转帖。而记者昨多方联系,也遗憾没连线到他本人。不过由于王咏辉2010年曾参加过本报的壹财经讲堂活动,所以记者对他依然有印象,综合业内人士的介绍,王咏辉本人是一位非常努力的基金经理,并且业绩不俗。资料显示,王咏辉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工程和计算机专业,先后任职于伦敦摩根大通、伦敦汇丰、伦敦巴克莱国际投资基金管理公司。2008年4月,王咏辉加入泰达荷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现泰达宏利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记者也在他的微博上发现,他以往内容也擅长"旁征博引",不过在他的微博介绍中写道:"微博发言只代表个人"。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几天前的2月17日,他还曾通过本报表示:"从历史数据来看,目前大盘蓝筹股低估值具备做多优势"。蓝筹股对应的市盈率为11倍,低于2008年1664点时的13.5倍。从2132点以来的单日反弹幅度可以看出市场信心开始恢复。 王咏辉明确提出"蓝筹股低估值优势明显",是不是意味着他认为蓝筹股已跌到"裤衩没了"的程度?目前还不得而知。昨晚记者再度搜索其微博时,发现其发的这条帖子已删除。但"新浪证券"的引用帖依然傲立网上。 研究报告是否真如此儿戏? 南京一位前券商研究员昨解释,"正常情况下,每个月行业研究员都会出一个报告,在行业公司的年报、中报集中公布后,也会出研报",如果一些突发事件出现,比如存准率下调,对于房产等影响较大的行业,行业研究员也会出研报,无论在时机、还是内容上,研报还是基于研究基础上才会出。 不过,他承认,研究员在市场不确定时会有困惑。因此,对于个股,只能在底部确认、出现右侧行情时才会出报告;用词谨慎,是因为"有时市场是非理性的,尤其是像目前这样,股市很多方面不确定。" 他认为,像"股价回归理性",并非"跌得只剩一条裤衩",而一般指股价下跌后回到了行业平均水平;"基本符合预期",误差也不至于有30%那么大。 律师笑了 只要不涉及虚假陈述和荐股 报告吹破天你也没辙 如果研报对投资者起到了误导作用,要担负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呢?昨天,壹财经维权律师、江苏涂勇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涂勇解释,研究报告里都会有"仅供参考,风险自负"的字样,说明它只是提供一种建议,决策权不在它。除非报告中做了虚假陈述、虚假宣传起到误导作用,或者用了肯定性的荐股或保底、兜底字样,不然就只是一种描述,那么即便股市的实际表现与投研报告出入再大,法律上报告作者也不用承担任何责任,毕竟上市公司有很多不确定性。 而另一位业内人士总结,机构说得准不准,2011年底时,回看2011年初的股指预测就知道了--百分之八十都说错了。也因此,股民若想找个稍微靠谱的机构,就到年底来验证,并果断地去粗取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