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安邦保险要求每个员工必须购买5万元自家产品的内部文件在网上疯转。对此,安邦对本报记者回应称,是文件撰写时“笔误”。
导火索:“开门不红”?
2月1日凌晨起,各大网站陆续曝出安邦强制员工投保的消息。
根据安邦1月30日在内部OA系统上公布的《总公司关于在编员工投保寿险产品的通知》显示,公司要求所有在编员工每人必须投保价值增长999产品(期交,至少投保5年期,每年保费至少1万元)或者黄金鼎5号产品(趸交,保费至少5万元)。
一位安邦的员工表示本来刚过去的春节就没拿到年终奖,不少同事收入仅千元,根本买不起,拒绝购买的员工很多。截至本报发稿时,安邦内部人士称,员工与高层之间就此事陷入僵局,事态还在进一步发展之中。
本报记者联系了安邦保险,相关负责人称:公司并没强制要求全体员工购买,只是建议员工先体验自己公司的产品,“如果自己都没有买过,怎么能卖得好呢?”她同时表示,内部通知中的“必须”二字是笔误。
事实上,险企让自己的员工购买公司产品的行为非常普遍。深圳一保险公司高管称,几乎每个公司都曾让内勤员工购买过公司的产品,“这很正常,不过这种事情一般都是口头通知。”
“买自己公司的产品费率有折扣,给营销员的奖励也会返还给我们,而且有的产品收益实在不错,我们也愿意买。”一位寿险公司内勤员工表示。
但一位安邦员工表示,此次公司要求购买的两款分红险毫无竞争力,对比行业其他同类产品,没有任何优势,“我宁可辞职也不接受这种行为”。
一资深保险行业分析师表示,2012年春节来得比往年早,本该有“开门红”的1月,也因工作时间少致使保险公司业绩不佳,这或许促使安邦出此下策。
“往年到2月才过年,从元旦开始,开门红能打足一个月,今年的元旦与春节间隔太短,营销员能展业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半个月,不少公司今年一月的开门红业绩同比下降近三成。”而据惯例,一季度销售额往往决定全年的首年保费收入趋势,个险渠道贡献度在新业务价值上平均占到80%。
如果是强制购买,就法律效力来说,双方签订的保险合同不一定有效。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操乐龙律师表示,如果保险公司利用其用人单位优势地位强迫员工购买保险,是典型的“强买强卖”行为,涉嫌构成强迫交易罪,属于违规经营,监管机构应对其进行查处。
现金流或为主因
抛却业绩压力,安邦近年来迅速的规模扩张,以及资本的大量消耗或为此次风波的主因。
近年来掀起的险企“集团化热潮”中,安邦拿到的牌照最为齐全,拥有财险、寿险、健康险、资产管理、保险代理、保险经纪等几乎涉及保险领域的所有牌照。
安邦的野心还不仅限于保险集团,安邦保险称未来目标是成为包括保险、银行、信托、证券等全业务的金融保险集团。2011年9月,安邦斥资50亿元获得成都农商行35%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
“资金始终是个大问题。安邦去年出资4.92亿购置了原成都市行政办公中心1、2号楼房产,然后又用50亿买成都农商行股权,它们花费太多资金在规模扩张上,却没考虑扩张后集团对现金流的高需求。”一位保险咨询业分析人员表示。
“这次向内部人员以强制购买保险的方式筹措资金,应该是其支撑现有业务并继续拓展规模的无奈之举。以其公司负责人宣称的有1万名员工计算,每人5万保费将给安邦带来5亿元保费收入,开门红的数字会好看不少,但对其扩张的速度而言,这5亿元依然是杯水车薪。”上述人士表示。
北京工商大学保险学系主任王绪瑾表示,集团化将导致保险公司组织形式、股权关系、业务和风险结构趋于复杂,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出新挑战,但国内的保险公司绝大部分还不具备应对系统性风险的经验和能力。
前任保监会主席吴定富也曾提出,公司越大,风险也越大。如果管理不加强、成本不降低、产品不创新,会十分危险。
一位险企高管表示,“目前保险公司集团化蔚然成风,但更多地只是在依样画葫芦。集团化发展并不能仅仅依靠牌照数量。”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