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日前启程访美,在中美关系遭受诸多冲击的当下,双方对此次访问都充满了期待,试图为更平稳的两国关系创造氛围。
自尼克松总统访华并在卡特时代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从没有建立一种双方接受的理念框架,从而让中美关系始终起伏不定。布什执政末期金融危机爆发,美国一些重量级学者提出了具有中美共治意味的概念,这是对前副国务卿佐利克先生“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说法的发展。由于期待中国这一最大债主进行合作,在奥巴马执政初期延续了这种理念。
但是,奥巴马很快以网络自由、台湾以及西藏等问题向中国发难,进而制定了“重返亚太”战略,不仅做出军事上的部署,还在南海问题以及亚太合作机制上挑战中国。这种高开低走的转变,体现了美国对自身力量下降的焦虑,因为在此期间中国表现出了某些不温和的做法,美国也降低了对中国的信任。
自建交以来,中国一直将中美关系视为外交重中之重,追求中美关系的稳定与合作。而美国处理对华关系,则会因为不同的政策制定者或不同的环境发生动荡。在“美强中弱”的条件下,美国更注重自身利益,并在中美关系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这是一种不平衡的关系。
目前双方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中国成为越来越大的力量,美国则陷入危机而不得不进行全球战略性收缩。在这种此消彼长的格局中,美国主导世界的意志与自身实力下降的趋势产生矛盾,因此,遏制中国成为保持自身国际地位的重要选项。
为了不损耗国力并形成中美直接冲突,美国试图通过组建一个联盟,通过软硬兼施的手段,让中国陷入麻烦的“网络”之中。这种高调的战略与行动上的谨慎,在阻止中国发挥更大影响力的同时,也是美国与中国讨价还价的新筹码。在过去,最早的最惠国待遇以及人权、台湾等议题都曾是美国的筹码,随着中国的强大与环境的改变,美国必须更换筹码。但是,中国并不相信这只是一种游戏,因为美国非常认真地在亚太地区做军事调整并加强了军事力量。
长期以来,中国的国际战略是防御性的,比如以不干涉内政政策来保护自身的主权等等,但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家,对能源以及原材料的需求也具有国际性影响。中国的外交战略势必要为捍卫自身利益而发生变化。中国要挑战现有秩序,还是对现有体系做出贡献呢?
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美国如何看待中国的变化,并承认现实。过去由美国主导的中美关系是不平衡的,现在中国具有了全球利益,美国应该尊重中国利益,由过去的居高临下,转变成真正的平等合作,建立一种适应性的新型关系,其核心是承认中国崛起的事实,不能继续在“遏制与接触”之间大幅摆动。当然,美国人可能认为承认中国利益意味着对现有自身地位的否定,因此,这是痛苦的、不可接受的。这是一种强权的本能逻辑,但也是冲突的祸根。
当中国变得强大之后,国际社会也不清楚中国会如何使用自己的力量,这是中国战略模糊造成的恐慌,中国应该制定一种明确的框架,让世界消除这种担忧,尽管为自己辩白总是很难被人接受。中国一直以来采取的是防御式战略,并做出被动“应对式”反应。这种做法在中国没有强大之前对稳定中美关系是有效的,因为美国并不认为中国具有威胁而穷追猛打。但是,当中国已经被视为崛起的大国,中国被动反应只会鼓励对方的进攻,陷入恶性循环,导致最后失去腾挪空间,那才是真正的危险。
美国人应该意识到,任何试图孤立并威胁中国的做法,都会适得其反,让中美两国成为真正的敌人,而这种关系对双方都是有害的。美国应该试着增加对中国的信任而不是陷入怀疑的漩涡,作为一名强者,以应有的信心与中国实现双赢。与此同时,中国也需要制定适应性的国际战略,摆脱模糊的被动式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只会导致更多误解和忧虑。在全球陷入动荡的时代,中美两国保持一种战略上的理性与互信,将是稳定世界的基石,反之,则可能是这个世界坏掉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