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经贸或沐浴互助合作的“春风”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中欧经贸或沐浴互助合作的“春风”

加入日期:2012-2-14 1:19:32

  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将于2月14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主要内容将集中讨论中欧如何在欧债形势下携手应对危机、深化伙伴关系、促进中欧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增长。笔者认为,2月2日至4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已经为新年中欧经贸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这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或将让中欧经贸沐浴互助合作的“春风”。

  严峻形势促使中欧互抛“橄榄枝”

  今年欧洲经济形势严峻,经济运行中存在着重重障碍。比如,欧债危机难以快速修复;对叙、伊制裁将重创欧洲经济;金融交易税或难在内外抵制中生存;特别是目前肆虐欧洲的极寒天气或令欧洲经济进一步被冻结。因为极寒天气席卷欧洲,导致欧洲一些地区如乌克兰、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等国家数百人死亡,交通瘫痪,电力供应中断,法国和英国的运输网络也遭受重创,伦敦及其他地区航空交通瘫痪。

  尽管本轮极寒天气对欧洲经济影响的统计数据还没有出来,但在欧债危机阴霾依旧的大背景下,这突如其来的严寒无疑给欧洲经济带来了刺骨寒意。所以,今年的欧洲经济就如德国总理默克尔所言,将是“艰难的一年”。

  正是由于欧洲经济发展障碍重重,要跨越就需要得到中国的帮助。这也许是默克尔把今年的首个欧洲以外国家出访定在中国,以及这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中确定中欧如何在欧债形势下携手应对危机等内容的主要原因。同样,若欧洲经济不景气或将变得更为糟糕,中国经济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为此,可以想象,这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双方领导人都会高度重视,并期待未来的中欧经贸合作能够带来利益攸关的双赢效应。再从当前情况看,中欧经贸合作的特色主要可以概括为如下方面:第一,双边经贸结构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欧盟科技发达,在资金密集型产业以及低碳经济发展方面优势明显;而中国以劳动力、资源密集型产业见长,有许多双赢的机会。第二,中欧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交往日益频繁,特别是企业界的合作渠道畅通,欧洲许多成熟的企业已经在中国市场找到了落脚点,而中国产品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了欧洲市场。第三,中欧经贸往来开始深化发展,不仅消费品、工业品的进出口贸易在快速增长,金融和投资等服务领域的合作也在铺开。第四,中欧之间已经并继续建立较高级别的沟通和对话机制,有利于妥善解决彼此间的贸易摩擦,共同促进双边合作。

  中欧经贸合作尚存诸多制约因素

  当然,在双边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要看到有关中欧经贸合作的制约因素。

  这些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一是如上所述,今年欧洲经济运行中障碍重重,为此,欧洲经济仍将面临深度调整。二是我国对欧出口形势不容乐观。2011年以来,欧盟内需疲软,进口需求持续下降,1至3季度环比分别减少0.4%、0.1%和0.4%。欧盟对中国商品的需求明显放缓,中国对欧出口增速显著下降。预计今年中国对欧盟出口将面临较为严峻的考验。三是欧盟自贸区战略对中国构成潜在影响。欧盟2011年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力图在未来5年内使与自贸伙伴的贸易额覆盖其50%的域外贸易。

  2011年7月1日,欧盟同韩国自贸协定正式生效,这是迄今欧盟对外建成的最具意义的自贸区。今年,欧盟将启动与日本的自贸协定磋商,其有望在短期内完成在亚洲不包括中国的自贸区布局。由于中国与上述经济体在对欧出口产品结构方面存在同质性和竞争关系,如不妥善应对,将可能形成贸易转移效应,需高度重视。四是欧盟贸易保护主义出现抬头。2011年,欧盟对中国商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5起,尽管数量较2010年有所减少,但手法不断翻新。

  中欧经贸合作应着力解决四大问题

  在中欧经贸关系中,合作互助是主流,矛盾摩擦是支流。扩大主流,缩小支流,符合中欧双方的共同愿望,也是双方共同利益之所在。

  当前,双方应致力于解决如下问题:一是中方从战略和全局高度重视欧债问题,支持维护欧元稳定。同时,积极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主要金融机构发挥重要作用,并积极同各方加强沟通,共同制定有效应对之策。中国也可以考虑通过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和欧洲稳定机制ESM等渠道更多参与解决欧债问题。二是中欧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重要贸易伙伴,要共同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与投资保护主义,扩大相互投资,深化在高科技和新兴产业领域的合作,走共同发展和繁荣的道路。三是中欧必须就欧盟碳税问题协调好立场。最近,欧盟推出的航空碳税政策遭到了中国、美国、俄罗斯及印度等26个国家的强烈反对,这些国家还要将于2月21日在莫斯科召开会议,共同商议应对欧盟航空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对策。看来,这项政策的实施阻力重重。在这种情况下,欧盟建议有条件暂停航空碳税。这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也必须就此问题协调立场,并找到一个中欧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避免引发贸易战。四是企盼欧盟尽快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放松高新技术产品对中国出口管制,方便中国企业前往投资,为双边贸易平衡发展创造条件。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