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股IPO来袭 郭树清一问再刮改革风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大盘股IPO来袭 郭树清一问再刮改革风

加入日期:2012-2-13 18:03:41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读:
  大盘股中国交建本周三申购
  中国交建IPO本周来袭 机构出高价力捧引股民质疑
  郭树清惊市一问再刮新股发行改革风
  郭主席一问激起千层浪 IPO免审能否照进现实?
  桂浩明:IPO现在不审还真不行
  皮海洲:IPO不审?这个真不行
  证监会公布新版IPO申报名单 创业板221家待上市
  证监会密召8券商老总闭门会议:热议美国式招标,引爆定价改革五大猜
  中证协召集券商探讨新股发行改革
  IPO定价将迎来大尺度改革 市场化成主线

  大盘股中国交建本周三申购
  融资规模大幅缩水3/4,瘦身150亿元发行
  本周三,大盘股中国交通建设将正式启动发行。中交建此番IPO,将此前计划的200亿元融资规模一举削减至50亿。不过市场人士仍认为,大盘股中交建发行,或将造成对A股资金的抽离和对投资者的心理影响。
  中交建1月31日以来在上海和广深等地进行密集的询价路演。据有关报道,路演现场情况热烈,互动良好,中交建为各大机构所关注,投资价值也被众多机构所认同。
  中交股份首发申请早在去年9月28日就获得证监会通过。其提交的招股书显示,预计发行不超过35亿A股,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183.25亿股,募集资金不超过200亿元,主要用于工程船舶和机械设备购置、广明高速公路延长线项目等9大项目,以及偿还银行贷款20亿元。
  不过1月31日中交建发布的公告显示,预计募资仅为不超过50亿元。发行缩股过半,缩水17亿股,融资规模也大幅减少了3/4,缩水近150亿元。公司方面表示主动缩减发行规模是综合考虑募资需求、资本市场实际情况、社会影响及未来后续发展等方面因素。中交建还承诺,在发行价格确定后,将对网上、网下发行规模进行调整,以保证战略配售、网上网下募集资金规模总计不超过50亿元,扣除战略投资者拟认购的10亿元,实际面向市场融资规模为不超过40亿元。
  分析认为,节后投资者参与新股申购的兴趣稍有抬头,但对绝对发行价格仍较敏感。是否参与中交建申购,关键还要看其发行定位是否能给予市场更多的安全边际。
  资料显示,中交建拥有34家全资、控股子公司。其中,直接及间接持有振华重工约61.06%的控股股权。于2006年12月15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数据显示,截至去年上半年末总资产达到2193.6亿元,净资产777.7亿元,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7.21亿元。公司预测去年全年净利润为113.7亿元,同比增长20.5%。(.证.券.日.报)

 

  中国交建IPO本周来袭 机构出高价力捧引股民质疑
  经历了上周8只新股的抢滩登陆,本周仅有两只新股发行。记者发现,虽然新股发行数量少了,但是仅本周三发行的中国交建(601800)的融资额就将达到甚至超过50亿元,比上周8只新股的募资总额45.9亿元还要多。
  募资王中国交建的上市之路可谓一波三折,由于其计划募资额200亿元,远远超过市场承受力,一直拖到今年1月31日才最终披露招股说明书。根据其新的募资计划,发行股份数由原来的35亿股大幅缩水至16亿股,计划募资额也由200亿元大幅降低至50亿元。
  虽然中国交建大幅降低募资额,对本就脆弱的市场资金面是利好,但是上周末市场传出消息,作为国内券商龙头的中金公司,给出中国交建的合理交易价格区间为6元/股~7.8元/股,让券商和股民们大呼上当。根据中金公司的报价上限,中国交建发行16亿股,除去为换股预留的5.04亿股外,仍将达到85亿元左右,超募35亿元。而多数券商给出的中国交建合理价值在5元/股左右。此外,另一只新股卡奴迪路(002656)将于本周五发行。(.长.沙.晚.报 .彭.翔)

 

  郭树清惊市一问再刮新股发行改革风
  IPO不审行不行?这个在资本市场延续了10余年的话题再次在资本市场上泛起了阵阵涟漪。近日,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对证监会发行部官员和发审委委员发问。
  昨日南都记者采访的机构人士均理解为,这是在为新股发行改革吹风,目前限于法制环境、退市制度、投资者理性程度等条件,发行制度改为注册制还不成熟。而一旦注册制推行,将对一二级市场的相关利益群体形成重大影响,保荐人等中介机构的稀缺性将大大减少,PE投资也会降温,而二级市场收益明显,最为受益的将是大券商。
  美国的借鉴
  虽然我国证券发行体制已经从原来的审批制向核准制转变,但昨日接受南都记者采访的广东一券商前研发部门负责人认为,目前新股发行仍需在证监会经历上会、发审、颁发批文这一流程,也就是说,决定权仍在证监会。
  而自2008年以来,新股造假上市已经接连出现了3例:2008年,立立电子因涉二次上市等问题,在发审过会后被撤销上市审核;2010年,陷入虚假专利阴云中的苏州恒久再次中枪。这也让包括投资者、媒体、学者、业内人士将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审批权。
  此前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曾尖锐地批评:证监会该做的是什么?是监管,不该做的是管制,管制就是审批。现在,证监会的主要精力放在管制上,监管本来是它的主业,已经被荒废掉了。也正因为IPO审批制存在巨大的利益诱惑,所以证监会不肯放弃。
  因此,此次郭树清对IPO审批权的疑问并非空穴来风。2011年2月1日,证监会开始正式实施的预披露提前的制度,有望借助于社会力量对此造假等予以监督。此前拟上市企业仅在上发审会前5天披露招股书,而2月份开始提前约一个月。
  对此,刘胜军评价称,郭树清上任证监会主席之后,的确给市场带来了新变化,比如打击违法违规力度加强,比如发行审核透明度提高等等,这些都值得赞扬。这些都没有触及到最核心的问题。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审批制的问题。这不是他一个人能解决的,但作为证监会主席,可以去推动。
  在这方面,美国证监会给中国证监会提供了一个良好借鉴:证监会只做程序性审核,不做审批,对于企业上市没有发现程序不合规或者造假就不能否定,让市场来决定。另一个借鉴是证监会应将注意力集中到事后惩罚。美国也有造假,比如安然事件,但发现后的惩罚是排山倒海的:安然倒闭了,安达信也倒闭了。
  时机不成熟?
  不过,对于郭树清的这次发问,昨日接受南都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条件还不成熟。
  上述广州券商人士认为,发行制度目前不宜使用休克疗法,因为目前定价机制不成熟,投资者还不成熟,国外成熟国家的新股第一天涨幅在15%左右,A股前年新股首日涨幅约40%,去年有所下降,仍在20%左右。因此,仅靠市场化,取消审批制,不能解决问题。当前的新股症结在于发行节奏过快。
  深圳市太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王亮也认为,即使要推行发行注册制,也会先试点。
  广东西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水江也表示,目前发行制度是核准制下的保荐人负责制,在退市制度、法制制度有待完善的情况下,注册制不宜推行,否则,上市公司的数量将会激增,质量更加无法保障。因此,制度改革应该是缓步推进。
  目前的发审制度其实某种程度是带有政府担保性质,对处于市场弱势的小股民是有利的,真正不利的是急着把手上PE项目卖到二级市场的大鳄们。在信息及知识极其不对称的情况下,放开发审无疑是把羊圈的围栏打开,让群狼冲进来任意厮杀。放开发审,首先就要面对股价对接和市盈率的回归。
  该走第二步了?
  不过,赞同取消发行审批制的声音也很强大,不乏经济界的重量级人物。
  中欧国际工商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在微博上表示,取消发行审批制是建设公正、有效市场的必要前提,是根治腐败的有力措施,坚决支持取消审批制。易凯资本有效公司CEO王冉也表示,您认为股民都有专吃垃圾的习性吗?要相信绝大多数投资者是有智商的,他们智商减弱一定是制度使然。
  郭主席能有此问,虽不见得实施,但已难能可贵,上述接受南都记者采访的券商人士也对改革的方向表示肯定,从必要性上看,主要央企都已经IPO,盈利能力空前,2010年仅两桶油的利润就已经超过民企500强总和,进一步推进央企体制改革、打破垄断条件成熟;随着创业板的推出,民营企业成为上市主体,证券市场扶持国企改革功能已失去必要性,废除IPO审批制时机成熟。
  从审批制到核准制,已经跨过了第一步,第二步就应该是从核准制到注册制。真正的有效市场应该宽进严出,无效的市场通常严进宽出。少管发行,多想退市制度,缩小寻租空间,让投资者直接用脚投票。
  周水江也认为,如果中国吸取美国、香港地区的证券市场成功经验:即取消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就会回归正常值,企业也失去了寻租的动力,造假的利益驱动消除了。
  阻力巨大
  一旦推行IPO审批制,最受损的无疑是保荐人。保荐人虽稀缺,但不在作为上市的必备,必然受很大影响。王亮认为,保荐人的稀缺性会变小,同时保荐责任将加大。而从一级市场压缩的利润将对二级市场投资者有益。不过最为受益的是大券商,因为其投行实力较强,可以争取到更多的上市资源,同时,其也将从包销中获取更多收益,而小券商与其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正如目前香港券商一样,两极分化严重。
  此外,周水江表示,随着上市公司不再是稀缺资源和市盈率的下降,将会直接导致PE的降温。
  不过,王亮认为,证监会目前权力最大的地方体现在对上市的审批方面,不太可能轻易放弃。而PE背后的力量也错综复杂,正如吴敬琏先生2010年所怒斥的那样中国股市正处于强盗贵族时代。
  对于郭树清的此次发问,是胸有成竹还是奋力疾呼,无从得知。昨日,投资界大佬的点评较为悲观:通过这次老郭的放风,可以发现……一己之力,改变不了IPO审批制,才放风给媒体,由舆论慢慢驱动改革。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资金是企业的血液。IPO本应是任何企业的正常的融资权力,在中国却变成了少数人的特权。废除审批制后,大量企业上市,股市市盈率回归合理水平,企业将不再对IPO趋之若鹜。在健康的市场,任何企业都可以上市,唯一的差别在于股价的高低。没有不适合上市的公司,只有不合适的价格。发审委设置的所谓标准,导致阿里巴巴、腾讯等大量优秀公司被迫海外上市,国内投资者无缘分享其成长性。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何佳:在中国目前这个大环境下,IPO审核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审核也是万万不能的。去年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所暴露的问题远超过中国上市公司的问题。目前改革的重点还应该是询价机制的改进和退市制度的建立。同威资本CEO李驰:股民宁愿证券市场有几分钱一股的股票同时又有几百元一股的股票,宁愿今年有上千只股票上市,也不愿上市被权力之手审批。(.南.方.都.市.报 .王.涛)

 

  郭主席一问激起千层浪 IPO免审能否照进现实?
  继百日新政之后,证监会掌门人郭树清再抛出改革新思路:IPO不审行不行?惊人一问激起千层浪,市场热议不绝于耳。
  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2011年10月底上任不久在一个内部场合,向证监会和IPO发审委委员提出一个问题:IPO不审行不行?日前,一位上市公司重组审核委员会委员将这个信息透露给了媒体,媒体将其称为郭树清的惊人之问,并作了公开报道。
  新主席一问激起千层浪,市场支持与反对之音不绝于耳。据某大型网站调查,约有七成网民赞成IPO取消审核或减少行政审批。网民认为,目前管制太多,如果取消IPO审批,则直接断绝了寻租的道路,有利于市场判断企业价值。IPO不审是正确的,由股民自己决定。
  用户名兴和无边对新思路大加赞赏,高呼新股发行不再扮伪娘了?该网民表示,如果能把审核制改为注册制,对于中国的体制改革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郭树清将成为开创中国资本市场制度改革先河的人物,也将会推动整个金融制度的变革。
  另有业内分析人士对财讯表示,新主席这一问并不意外,郭树清一直以来都比较推崇市场化,这就是他所想改革的方向。IPO没有必要审核,而应该效仿香港证券市场的聆讯方式,由市场决定发与不发,买者自负。
  所谓聆讯,就是随时等着被联交所质询。按照香港联交所的规定,对拟上市公司只进行形式性审查,不进行实质性审查。意思是只审核申报材料是否符合上市条例关于信息披露的要求,是否存在非正常关联交易等等,而不审核上市公司应不应该上市――香港的创业板比较宽松,只要你有两年的经营记录,只要公司治理看上去还可以,只要有保荐人愿意保荐,只要你的股票发行前有足额的认额,你就可以发股票了。
  纵观支持者言论,IPO取消审核之后市场风险的增大成为共识。这也同时是反对者的重要理由及依据。反对方认为,如果取消对IPO的审批,就意味着权力失去对市场的作用,市场将陷于一片乱局之中。这种思维不仅是官方坚持对IPO审核的理论基础,也是市场上投资者的普遍态度。
  尽管因为交易市场的长期下跌,投资者对无节制的IPO意见很大,但市场仍寄希望于权力之手,而不是釜底抽薪,终结IPO审核,从而让真正的市场机制来发挥对市场的平衡作用。
  有网民更是犀利地驳斥新思路,认为郭树清惊人一问是在推卸责任,是不负责任的表态。这几年里,IPO出了那么多的造假公司,这些公司全是证监会审核通过的,他们的权利大的无法无边,人造亿万富翁全在他们手里,但证券市场出了那么多的问题和腐败现象,造成了亿万股民的损失,没有一个人出来承担责任。现在倒好想推卸责任了。其实问题很简单,你不敢承担责任,你可以把权力下放吗。证监会的责任是监督和监管好这个证券市场。
  资深股民空空道人表示,郭主席的构想行不通,因为在一个没有建立严谨的制约制度的市场,这种离开人管的制度很难执行下去。
  《国际金融报》记者撰文指出,尽管郭树清发出惊人之问,但他并未提供答案。因此,我们如果从他的这一设问中读出IPO审核将要取消的信息,或只是一种美好理想,并不符合事实。中国股市IPO,已经深深地陷入一种制度困境。
  这个困境就在于,中国股市的设立和发展,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融资,至于投资者能否通过这个市场实现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只是一个附带的功能,它或许从来不是证监会的主要工作目标。正是在这种以融资为目标的政策路径之下,尽管交易市场一片狼藉,但IPO仍能保持高歌猛进,企业仍能筹集到远超其实际需要的资金。
  这一问引得争议四起,但不论审还是不审,良好的监管制度及处罚分红制度都是首要任务。只有营造出好的市场环境及不断完善监管制度,改革才能更进一步,美好构想才能照进现实,否则步子太大就会惹出乱子。(.世.华.财.讯)

 

  桂浩明:IPO现在不审还真不行
  日前在业内的一次专业会议上,证监会领导发问:IPO不审行不行?这是一个具有爆炸性效应的话题,因为中国的IPO实行的就是核准制,其核心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严格的审核体系,以使得通过审核的公司能够真正符合上市条件,也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同时还具有可靠的持续发展能力。但是,尽管如此,现在市场上对那些通过严格审核而获得IPO资格的公司,评价却普遍不那么高。客观上,也确实有一些公司存在这方面或者那方面的瑕疵,还有数量不少的公司募股上市以后不久业绩就变脸,对投资者带来了莫大的损失。因此,现在要求有关部门加强对申请IPO公司的审核,甚至提高上市标准的呼声很高,却鲜有放弃审核,改核准制为登记制的声音。也因为这样,现在证监会高层发问不审行不行,确实让人感到振聋发聩。
  应该说,从IPO的发展趋势看,不审是必然之路。企业发行股票,本身是一种市场行为,投资者去在一级市场购买股票,也都清楚买者自负的道理。所以,依靠行政力量来审核确定公司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没有成长性,实在是不必要的。这种判断,应该让投资者自己去作出。至于公司是否符合上市的条件,那么在实行登记制的管理体制下,就可以很简单地查清楚,而无需由发审会来把关。更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审核环节越多,就越容易带来寻租的空间,滋生腐败,降低效率。海外成熟市场对IPO普遍实行登记制,而弃用核准制,道理就在这里。当然,它们能够这样做,还有一个前提,这就是有一套完整的社会监管体制和充分市场化的IPO定价体系。行业基本面等各方面条件比较差的公司要想上市,很可能会被社会的批评舆论所淹没;而公司试图包装与粉饰利润,很可能在募股时就招致失败。而即便蒙混过关了,在上市以后也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抨击,甚至会被专门的做空基金的关照,最后股价暴跌,只能是退市了事。纵观海外市场,它们在实施登记制的背景下,IPO规模之所以并不像境内市场那么大,而且上市公司的效益普遍也是比较好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与监管到位和市场化程度高有关的。
  反观境内市场,一方面我们有着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为严格的监管体系,但另一方面由于监管制度的可操作性并不高以及执行过程中所存在的疏漏,使得监管的效果并不能让人满意,表现在上市公司上,就是不时有违规行为出现。而更大的问题在于,我们证券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专业的机构投资者会在IPO询价过程中报出比同类品种在二级市场市盈率高出很多的天价,以致所谓的市场化发行被染上了反市场化的色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还有一套核准制度,那么IPO一定会更乱,其中所出现的荒唐事件也一定会更多。所以,在监管制度以及监管的实施还不够完整,股市的市场化也不那么充分的背景下,人们很难想象IPO可以不审。
  但是,现在IPO不审不行,不等于说将来也不行。而且,早晚是要在IPO中实施登记制的。这就要求有关各方,努力抓紧监管制度的完善,大力提高市场化程度,形成以全社会力量为基础的对IPO公司的软约束,而做到了这些,IPO确实就可以不审了。不但是IPO可以放开,在市场真正成熟时,像设立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公司,推出包括股票权证,金融期货等新的金融衍生品等,都是可以实施登记制而无需核准的。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