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A股IPO或于明年春节后重启
众IPO在审企业撤材料 监管层批投行揠苗助长
成都银行IPO延缓 折射方正资本路线图
审核改革见效 IPO市场没有2012
今年上市新股仅二成未破发
A股IPO或于明年春节后重启
新股一级市场发行已经断档逾2个月,而要看到新股发行再次重启,恐怕要到明年春节后。
数名投行人士向早报记者表示,由于近期市场低迷,再加上第四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也在酝酿中,估计要到明年春节后一级市场才会再有新股出现。
这也意味着资本市场的新股“堰塞湖”现象将愈演愈烈,证监会公布的信息显示,截至11月23日,排队申请上市的企业已达809家,包括上证所申报企业155家,深交所654家(含创业板企业316家)。
“新股发行是有周期性的”
一名南方券商的投行部负责人表示,近期已递交到证监会的几个IPO在审项目,即没有得到会里意见反馈的通知,也没有补充材料的通知。而另一名上海的投行人士则表示,已经被通知要做好补充2012年年报的准备。
“最新来自监管机构的信息显示,不仅12月份新股不太可能开闸,要开也要等到明年2月份,也就是春节后。”上述投行部负责人说道。他预测,新股开闸档期排到春节后主要是因为到时候市场的流动性会比较充裕,“还有可能是监管机构需要一段时间,酝酿新一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要采取的措施。”
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共发行了145只新股,合计募资额970.73亿元;同比2011年的2541亿元募资额,下降了足足62%。而从发行市盈率看,也从2011年的平均44.32倍降至2012年的29.8倍。不过,虽然募资总额同比大幅下降,但实际募资额依然比预计的超了45%。
证监会发行二处相关负责人也在上周五举行的保荐代表人培训会上表示,目前是新股发行的低迷期,并表示新股发行是有周期性的,2006年以来新股发行停顿和低迷,都是常态,“2004年和2008都停发过,……但是每次恢复之后市场容量和消化能力都是成倍的增长的。”
值得关注的是,当下的新股发行停摆期与宏观经济不景气阶段平行而走,于是在审800家拟IPO企业的业绩变化备受关注。上述证监会负责人直言,现有已披露和在审企业业绩下滑的较多,“下滑20%算比较稳定了,下滑50%的不在少数。”
“但这或许不会成为这些企业IPO的阻碍,”沪上该名投行说道,“因为证监会已明确,今后IPO审核对业绩趋势判断不会成为主要考核指标,只要不做虚假陈述,IPO还是会过的。”
证监会发行二处负责人也列举了若干不可取的招股书撰文手法“有的公司为了招股书引用数据,在申报前一年自己写了一些文章发表,之后自己引用自己的文章吹捧自己”,“有的在风险披露一章中,前面写风险、后面写对策,让人看了不觉得是风险反而是机遇。”
扩大创业板上市容忍度
在新股发行“断档”的这段时间内,由今年10月份正式履新的证监会副主席姚刚牵头启动的新一轮发行体制改革,备受市场关注。
从市场消息面上判断,呼吁已久的降低创业板上市门槛,已势在必行。
上周五,证监会创业板部相关负责人就表示,要优化创业板上市门槛指标,扩大创业板服务范围和容忍度。该人士称,现在有很多新兴企业,由于发行条件的限制,不得不去海外上市,“要将创新和创业板对接,发掘技术型和创新型企业,扩大服务范围,扩大容忍度。”
国内创业板推出初期,设立了较高的财务门槛,使得一些拥有真正创新技术、新业务模式的初创型企业因不满足国内创业板上市门槛,纷纷赴境外上市;而迈过高业绩门槛上市的创业板公司,事实证明来看,很多公司的上市前业绩“水分”很高。
早在2011年初期,就传出证监会委托深圳证券交易所研究放松创业板上市财务门槛的规则。今年11月,证监会发布了《关于支持科技成果出资入股确认股权的指导意见》,以部门规章形式确认了科技人员以自有科技成果出资入股的权利,并对科技成果的权属、评估作价、折股数量和比例作出明确规定。
该负责人并表示,目前创业板上市公司93%为高新技术企业,63%有PE参股,96%为民营企业。下一步创业板的工作包括,继续落实发行体制改革要求,逐步淡化盈利能力的判断,重点转为信息披露和风险判断,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要加强;加强定价监管,反应企业真实价值;强化发行人为信息披露的第一责任人,严厉打击欺诈、违规披露;对落实反馈的意见持续关注。“目前中小企业经营压力大,在审企业注水、造假冲动大,保荐代表人更要勤勉尽责,包括核查其他中介机构的意见,否则即使撤材料也可能追究责任。”(.东.方.早.报 .忻.尚.伦)
众IPO在审企业撤材料 监管层批投行揠苗助长
“好多企业在2011年鼓了个大包,不得不撤销材料了。”在日前召开的本年度第四次保荐代表人培训会议上,证监会有关人士透露。
面对即将到来的年关,许多在审IPO企业不得不面对补充年报后,眼睁睁看着业绩图形从“耐克型”变成“李宁型”。
众IPO在审企业撤材料 监管层批投行揠苗助长
为了做出漂亮的业绩图,IPO企业上市前一年冲业绩是公认的“潜规则”。但令公司和中介机构措手不及的是,今年糟糕的经济环境和突然叫停的IPO,打乱了发行节奏。不少IPO企业2011年的漂亮业绩,反而加剧了今年同比下滑幅度,沦为上市新壁垒。
在审企业年关难过撤材料
“耐克型可以;李宁型不行”,某发审委委员曾在一次MBA培训课程上谈及对IPO企业的审核态度时,用上述两个标志生动地阐述了发审委态度。
上述发审委员进一步解释,在审核IPO企业,特别是创业板IPO企业前三年经营业绩图形时,一般情况下,发审委可以接受“高-低-高”的形态,而不接受“低-高-低”走势。
而在本次保代培训会议上,证监会有关人士透露,“好多企业在2011年鼓了个大包,不得不撤销材料了。”
随着IPO暂缓发行,被积压的800多家IPO企业心急如焚。“眼看年关要到了,年后很多企业要补充2012年年报,到时一大批企业业绩将不合格。”深圳某大型券商保代人士称。
而发行监管部审核二处处长常军胜的讲话更进一步反映了在审企业的窘境。“现在已披露和在审企业业绩下滑的较多,下滑20%算比较稳定了,下滑50%不在少数”。
即使成功上市的公司,由于此前业绩包装惊人,业绩变脸的幅度也同样惊人。“去年为了上市,业绩冲得太好了,导致今年的业绩同比起来很难看”,某上市券商总裁坦言。
而这一情况也引起了证监会的警惕。“目前中小企业经营压力大,在审企业注水、造假冲动大,保荐代表人更要勤勉尽责,包括核查其他中介机构的意见,否则即使撤材料也可能追究责任,不能碰的坚决不碰”,证监会创业板发行监管部主任周贵华强调。
投行被批揠苗助长
在一些投行人士看来,年关过后,目前积压的IPO企业中,或许有相当一部分将因为2012年业绩问题主动撤销材料,当前IPO“堰塞湖”的情况有望得到缓解。
“等市场回暖,IPO将会以集中审批形式重新开闸”,上述保代人士表示,未来很可能会再现日均审核三四家IPO的情景。
但业内人士判断,在2012年经营状况不佳的情况下,会加剧在审IPO企业财务操纵行为。
“一些在审企业的会计操纵行为突出”,有监管层领导在会上直言,事实上一些被否企业的资质并不差,但部分投行的揠苗助长行为反而坑害了这些企业。
前述发审委委员曾讲述过一个生动的例子。
某IPO企业的保代担心“包装”露馅,因此交代该企业董事长在上发审会时勿乱说话,委员提问尽量由保代来回答。岂料在会上,发审委员专门针对该董事长,提出一笔未写入保荐书的合同问题,该董事长只能支支吾吾,表示要回去查查。“那你们就回去查查吧”,该发审委员笑称,该企业当场就被责令回去查清楚了再来。
而在目前项目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不少保荐机构主动为企业包装财务、掩盖风险等问题,很可能再次放大。(.2.1.世.纪.经.济.报.道 .邱.晨)
成都银行IPO延缓 折射方正资本路线图
成都银行近期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延长IPO方案有效期,上市进程再生波澜。而此前一直潜伏成都银行的方正集团被爆出利用一致行动人的便捷从中渔利后悄然退出。以此为样本,从中窥见一个校产企业如何成为资本大鳄,一个电脑制造商何以在资本界呼风唤雨。
随着方正改制十年期的临近,全方位解析方正的金融投资战略演进路线图,亦将为资本市场的纷繁变幻找出掩埋许久的镜鉴。
从十年前的改制布局,方正集团接连进入银行、证券、房地产等诸多非主营业务领域,并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屡有不菲斩获。而在改制中隐藏许久的净资产估值疑问始终被掩埋,与此同时,方正集团在众多股权投资的进出中翻云覆雨等闲间,在五大产业领域囊括六家上市公司,净资产较十年前增长数百倍。
布局
A股市场正如“围城”,上周连续四个交易日跌破2000点大关后,股民急着冲出围城,800余家拟上市企业则正奋力突进围城,成都银行正是其中之一,只不过前进的步伐被迟滞在IPO“堰塞湖”边。
今年10月中旬,成都银行召开2012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就上市有关事宜进行审议。主要审议的即是延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方案有效期的议案和提请股东大会重新授权董事会办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相关事宜的议案。
换言之,上市进程与原定计划进度出现偏差,这一临时股东大会正是为继续保持原定轨迹而设。
不过,在成都银行的发展轨迹中曾多次出现未能按预定轨道行进的现象,方正集团入股成都银行便是其中一例。
2002年起已经连续两年亏损数千万元的成都银行开始新一轮增资扩股。最先看中这块鲜肉的是大连实德,但在要求控股未果之后提前退场,而方正集团则闻风而至,且并不强求控股地位。
如果说,方正集团2002年8月收购浙江证券拉开了其在金融领域的谋篇布局序幕,那么入股成都银行则是方正集团在进行一场不动声色的“围猎”。
事实上,这也是方正集团在银行领域的首次布局,而这一布局与方正集团开始实施“专业化基础上的有限多元化”发展战略,从单一高科技企业向多元化企业发展不无相关。
次年3月,成都银行此轮融资募股8.11亿股,募资8亿元。增资扩股之后,原先的第一大股东成都市财政局以9.93%的持股比例继续位居第一大股东。方正集团、无锡广电集团和河南莲花味精集团各持有成都银行9.59%的股份,并列第二大股东。
表面上看,第二大股东方正集团与第一大股东成都市财政局还相差0.34%的股权,而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方正集团通过对无锡广电集团和河南莲花味精集团等一致行动人施加影响,仍然掌握主动。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披露,该轮增资扩股中新晋股东河南莲花味精集团、无锡广电集团、成都海昌公司、陕西奥威科技4家公司投入成都银行的资金均出自方正集团。
“方正集团没有进行过这样的安排,这些事项并不属实。”时代周报记者向方正集团求证时,方正集团副总裁、首席品牌官魏亚欧对此予以否认。
方正集团入股之后便发生两起关联业务引起成都银行旧股东的危机意识。自4月8日至5月29日,成都银行累计为上海北大方正科技电脑系统有限公司、河南凯陆实业有限公司办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4.8亿元,占成都银行净资产的45.59%。而上述两家公司与新入主的大股东之一方正集团皆有关联。
此后又爆出四川银监局对新股东成都海昌涉嫌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进行调查,发现其并非以自有资金入股,随即取消其成都银行股东资格。
接连出现的新旧股东矛盾皆指向方正集团,双方合作的信任基础开始坍塌。
时任成都银行董事长龚娟娟曾隔空喊话建议监管层设计制度安排“防止控股股东和一致行动人操纵银行为自己谋利”;而现任成都银行董事长毛志刚也表示关联股东一致行动人问题一度导致成都银行的经营发展“陷入历史低谷”。
更令方正集团倍感失落的是,据前述媒体披露,起初方正集团入主成都银行时,曾有一个一并接受成都市证券、信托等非银行资产的“一揽子”计划,然而最后方正集团未能得到计划中的非银行资产。不过,魏亚欧则坚称“方正集团没有这样的计划”。
在这样的背景与现实格局之下,方正集团颇有留此无益、不如归去的无奈,2004年7月方正集团从成都银行撤出。
格局
格局是方正集团CEO李友喜欢使用的一个词,他有一句名言叫“思路决定出路,布局决定格局”。而今年亦是李友本人进入方正集团整整十一年,彼时刚刚迈入新世纪的方正集团招徕资本界翘楚联手狙击一场未曾预料的“反叛”。
许多年前提起北大方正,许多人首先会想到电脑,而当时招牌响亮的方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正科技”)无疑是方正集团手上的一张王牌。
而在2001年方正集团新董事会上任不到一年之时,方正科技爆发股权之争。
两年不到的时间里,方正集团对方正科技的持股从5.87%下降到3.77%,其中还有部分股权由“北大系”其他关联企业持有,而时任方正科技常务副董事长、总裁祝剑秋适时试图摆脱方正集团,引入新控股股东。
正是李友的凯地系联合方正集团“围剿”了这一“反戈”,酿成资本市场上著名的“裕兴科技举牌方正科技”事件。此后,李友也承认“凯地投资作为裕兴的一致行动人参与联合举牌方正科技的行动”—这是“方正科技与裕兴联手做局”的温床。
得益于此,李友归至方正集团麾下,取代了祝剑秋的位置。
新成立的北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以“资本纽带”代替过去的“行政纽带”,对方正集团等四大集团持有股权,并负责经营、监督和管理。
方正集团实行股份制改革,即学校保留一部分股权、平价(按1:1股权比例)转让一部分股权给职工、溢价(股权比例1:2以上)转让一部分股权给社会投资者。
此时已经走上改制前台的李友开始发挥其资本操作的天赋,先后将多家关联公司引入改制后的方正集团做股东。
有报道称,此前曾设计的改制方案是“4+1+1”,即4家社会股东、代表北大的北大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以下简称“北大资产”)和由管理层持股的北京招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招润”)共同持股。然而4家社会股东中的2家利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德科技”)、上海圆融担保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圆融”)均与李友过从甚密,如上海圆融历任董事长或为李友同学、或为李友亲属甚至妻子,最终被迫撤出,但也由此拉开了后来被称为“郑航系”(又称“李友系”)的帷幕。
不过,在财新《新世纪》的《方正改制考》一文中则称“两家社会股东的入股价格是审计后净资产的6倍”,不同于管理层持股公司,北京招润以净资产入股。
即使如此,这一股权架构并不为北大有关方面所认同,因为成都华鼎与深圳康隆这两家社会股东不是别人,正是李友及其一致行动人:华鼎在2007年2月之前,是李友的私人公司,康隆则由李友团队成员共同所有。
深圳康隆和成都华鼎最终也退出了参与改制的名单。其中深圳康隆于2004年4月在退出协议中明确,将所持有的17%的方正集团股权无偿转让给北大资产公司。事实上,这一无偿转让的背后还埋有伏笔。
初一开局,李友的小格局在方正集团的大格局中就演绎出一番新格局,十年过后,仍是未了局。
变局
在方正金融十周年之际,方正集团越来越多地加大对资本运作的掘金队伍的投入,截至2011年底,方正金融产业管理资产超2000亿元人民币。
方正金融业务范围更是涉及证券、期货、基金、投行、直投、信托、财务公司、保险、商业银行、租赁等几乎全部金融业务。在今年制定的方正集团《2012-2016年战略规划》中,方正资本控股被设定的五年战略目标是“利用全牌照优势,发挥协同效应,成为国内领先的金融控股集团”。
而这格局的变化事实上从十多年前就预埋了管线,今时今日不过是拉上闸门通电而已。
今年三季报显示,方正集团资产规模已达753亿元,净资产达到316亿元,较之十年前增长数百倍,然而究竟是多少倍却无法计算,因为2003年方正集团改制时采用的净资产与改制前后的财务数据出现巨大差异。
在方正集团控股公司北大资产出具的数据中显示,方正集团经审计的净资产约为0.80亿元,经评估的净资产价值为1.49亿元,并以此为基础由北京大学向三家战略投资者溢价转让65%的权益。
而中保资产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保资产”)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截至2003年3月31日,方正集团的账面净资产为6054万元,评估后净资产为1.5亿元。
然而,方正集团的财务报表却又是另一种说法,方正集团2002年审计报告显示,2000年年末方正集团的净资产为13亿元,2001年年末为15亿元,2002年年末为20亿元。
2002年财报数据截止日期为当年12月31日,中保资产评估的评估基准日为2003年3月31日,两者相差三个月,净资产由20亿元锐减为1.5亿元。
以此1.5亿元净资产估值为基础,“由管理层和员工组成的内部战略投资者北京招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不低于净资产的价格转让30%的权益,作价为4480万元。”北大资产表示。
如若以20亿元净资产为基础,北京招润至少要付出6亿元方能完成方正集团30%股权持股计划。而另外两家社会股东成都华鼎和深圳康隆如按照审计后净资产的6倍入股价格持股,则须共计支付42亿元。
当上述战略投资者完成持股计划后,方正集团也宣告改制成功。而此时,其净资产又如变魔术一般再一次回到高位。
2003年财报数据显示,方正集团在当年年末的净资产为40亿元,而此时距前次资产评估的基准日不过才过去仅仅九个月而已。
“这是典型的评低净资产价值,进而方便管理层持股的操作手法,有摊薄大股东权益的嫌疑。”一位不愿具名的财务人士分析道。
此后,方正集团在资本领域不断开疆拓土,先后收购武汉正信国有资产有限公司、入主西南合成、重组苏州钢铁集团,并继而入股成都银行、岳阳商行,于去年完成对中国高科24.37%股权的收购后,今年5月又成功入手海尔人寿51%股份,将其正式更名为方正人寿。
如今,方正集团已经基本完成在IT、医疗医药、金融、房地产和大宗商品交易五大产业板块的布局,旗下有方正科技、西南合成、中国高科、方正控股、方正数码、方正证券六家上市公司。而其变幻莫测的资本演进路线也为中国高歌猛进的资本市场增添了一个新的注脚。(.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