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华社电 年终岁末,面对没有完成的“财政支出任务”,年底“突击花钱”再引争议。业内人士指出,巨额的年底支出并非“突击花钱”,有些实为集中支付,但外界质疑仍无法平息。对此,相关专家指出,质疑声的背后,实质上是不透明的财政支出和不够细化的预算。
年底最后两个月财政
要突击花钱3.1万亿?
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1到10月份,全国财政支出92736亿元,而预计全年的财政支出为124300亿元,在年底两个月中,有超过3.1万亿元待支。如果考虑到2011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决算额超过预算额的9%,那么年底支出的钱可能会更多。
消息一出,引来一片质疑。一位在国企工作的北京市民听完记者介绍就说,每年都差不多,很多单位一到年底就要“突击花钱”。记者采访发现,不少民众都担心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到年底会突击花钱,“不怕花钱,就怕浪费纳税人的钱”。
在网络上,网友更是表现出对政府可能“突击花钱”的担心和质疑,网友“烟生翰墨”将一份QQ聊天记录的截图发到微博上。通过浏览聊天记录可以发现,一位政府工作人员因为享受了单位“突击花钱”所带来的福利,最近要去柏林。
记者在实地采访中还发现,最近不少饭店的消费预付卡卖得很火。一位基层政府机关办公室人员告诉记者,由于今年的招待经费没用完,为了防止明年招待费用被削减,近期正忙着花钱。
中国现行预算体制
导致年底集中支付
对于“突击花钱”的质疑,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告诉记者,不能否认有些部门存在“突击花钱”的行为,但是两月开支3万亿元,应该被称为“集中支付”,这是由现行的预算体制决定的。
据了解,中国的预算执行基本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又分为人员工资和公务经费。一般而言,人员工资是每月比较固定的支出,公务经费和项目支出则有可能出现月度不均衡,像工程款项支付、专项采购等基本上都会放到年底执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秘书长张斌说,之所以很多款项会到年底支付,与预算周期和自然年的不同期也有关。中国每年的预算周期为1到12月份的自然年,而预算案提交全国人大审查为每年的3月份,这就造成了审查周期和自然年的不同步。这样一来,尽管预算早就提交上去了,但很多部门要等到下半年才能拿到资金,这就造成了延迟支付和集中支付。
此外,专家指出,造成年底集中支付还和中国的预算方法有关。中国制定财政预算的方法是以基数法为主,即基于上一年的财政支出,再结合一定的增长比率,确定第二年财政预算。如果当年的财政开支没有用完,第二年的财政预算就可能会减少,这样一来,单位并没有足够动力去节约经费。
事实上,财政收入长期高速增长,远超过GDP与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财政支出“以支定支”,于是“突击花钱”成了一些单位的惯例。
但是对于这样的说法,网友似乎并不买账。近日广东佛山南海区采购Windows 8价格过高的新闻又引起热议,尽管调查证实采购过程合规,但公众对“突击花钱”的质疑却未见缓解。记者在浏览网页时也发现,近段时间一些财政供养单位所开展的修路、员工福利等等,几乎都被网友看作是“突击花钱”。
归根到底,大家不反对花钱,而是反对乱花钱。一些可花可不花的钱花出去了,一些可上可不上的项目会仓促上马,一些可拨可不拨的款项拨出去了。
“要向公众解释清楚
钱花到哪里去了”
数据显示,政府支出中年底集中支付的比例在不断缩小。从2008年到2011年,12月份开支占全年支出占比从26.8%下降到18.6%。2012年1到10月份,财政支出已完成了预算的83.5%,今年12月份开支比重恐会进一步降低。人们对“突击花钱”的质疑,本质上是对财政支出合理性的信任危机。
对此,多位专家认为,要想规避“突击花钱”,减少公众质疑,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财政收支体制的监管、细化预算项目,以及加强财政收支的透明度。
张斌指出,对于整个财政制度而言,预算是起点也是重要的参照点,但是现在的预算做得还不够详细,在后期执行和监督时就缺少了依据,“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进行更多的论证,这样才能制定出更为详细合理的财政预算。”
对“突击花钱”持续关注的背后,是公众作为纳税人意识的提升,但与之相应的知情权却没有得到满足。记者查阅财政系统网站发现,省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决算情况公开程度较高,能够比较详细列出开支项目,但是地市级及以下政府部门公开财政支出的就非常少了。(编注:评级机构惠誉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指出,尽管省级政府会例行公布财政收支,但资产负债表中的部分项目,比如单个地方政府的债务却并未披露。而省级以下政府的财政收支报表的细节和形式则千差万别。)
白景明建议,政府首先要加强预算管理制度的宣传,同时,更应该向公众解释清楚预算的钱花到哪里去了,带来了哪些效果,解释要细化,不要笼统。
目前政府预算决算
未能覆盖所有收支
值得一提的是,中共十八大报告在谈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时,提出要“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这意味着政府的全部收支都要纳入人大监管视野,不光是公共预算,还包括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其他三本预算。”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对记者说。
高培勇说,目前中国公共财政收入已跨过十万亿元大关,加上其他三本预算总收入还要更多。“其他三本预算收入与公共财政收入相比,只有形式差异,没有本质不同,都是百姓的血汗钱……除了社保基金,另外两本预算在支出安排中还应推进统筹使用。”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刘桓说,财政预算的数额日益庞大,项目更加多样,客观上增加了个别政府官员利用预算管理漏洞进行铺张浪费甚至贪污腐败的可能性。
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直言,中国目前的政府预算决算还未能覆盖所有政府收支。(编注:最新一期出版的中共中央党校主管的《学习时报》刊登文章说,中国现有财政预算只有预算内的一部分,如数以万亿元计的土地出让金,相当于预算资金的1/3,不在预算之列。至于游离于财政外的部分,如小金库,谁也说不清楚。“2011年财政报告讲了三项收入,一项是公共财政收入103740.01亿元,一项是中央政府基金收入41359.63亿元,一项是中央所属国有资本经营收入765.02亿元,三项加总一共是14.6万亿元。但还有两项政府收入没有包括进来,一项是地方政府收费,一项是金融系统的经营性资本预算。”此外,大量非税收入、国有企业收入、社会保障、政府债务也未被纳入预算框架。)
高培勇指出,审计部门应通过全口径预算决算管理,重点关注财政预算不够细化、个别部门挤占挪用预算资金、工程项目违规招投标等老大难问题,以及政府预算未能覆盖全部收支、政府采购缺乏有效监督制约、惠民政策目标完成率低等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