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之初也是熊市之末,目前A股市场就处于这一阶段。以熊市规模而言,1929年至1954年的美股大熊市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熊市,但是统计显示,如果投资者自1929年将股利进行再投资不仅规避了大熊市,而且至1954年还实现了每年超过6%的平均收益率,这远远超过了长期或短期政府债券的收益,更跑赢了通胀率。
所谓“股利再投资”,就是将股利再投资购买股票积累更多的股份以缓和投资组合价值的下降,再投资的股利在市场下跌时能够购买更多的股份,因此在海外市场被称作“熊市保护伞”。当市场恢复时,除缓和价值下降以外,这些额外股份能够大幅度提高未来收益率,所以一旦股价上涨,再投资股利就不仅是熊市保护伞,还是“收益加速器”,这就是俗称的“熊市赚股、牛市赚钱”。
不过“股利再投资”这一策略需具备两项前提条件,首先是要有股利,其次是低价,如果不具备这两项前提条件,“股利再投资”策略就难以应验。例如:A股市场估值曾长期在30至50倍PE之间波动,股利就好似蜻蜓点水,而且A股还高溢价于H股,导致股利和低价这两项前提条件都不具备,“股利再投资”之策无用武之地。
但如今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A股市场蓝筹股除了“石化双雄”之外,相较于H股已全面出现大幅折价现象,这意味着A股市场在全球市场范畴中已具备低价优势;股利也不逊色,现在担忧银行负利率其实是一叶障目,殊不知仅股息率超过通胀率的蓝筹股就大有人在,纵观全球市场百年历史,依靠股市收益率跑赢通胀率屡屡验证,依靠银行利率跑赢通胀率还真罕见。
撇除股利仅论低价,策略脱胎于彼得林奇追寻冷门股和困境股,亦有两项前提,首先是在熊市之末,其次是关注产品创新或隐蔽资产。
为何是熊市之末?规律很有意思,市场价值和投资价值往往不是等号,20世纪90年代牛市之巅的A股第一蓝筹股长虹和美股第一蓝筹股微软,至今给投资者带来的都是负收益,同期超越他们的却是当时行业中的丑小鸭,曾经名不见经传的美的电器[19.30-2.48%]现在市值远超长虹,曾经濒临破产的苹果现在市值与微软不相上下,两者皆萌芽于本世纪初的熊市之末,而且这一规律往往为人所忽略。
产品创新是企业困境反转和颠覆估值的支点,苹果就是最新的案例,通胀概念股只是短视的现象,国内已经不缺“500强”企业,但缺少中国制造的世界级品牌,是否能够诞生类似苹果、三星、宝马这类世界级消费品牌,才是经济转型成功的真正标志,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美国政府也将回归制造业列为经济二次创业的根本国策。隐蔽资产可关注交易性金融资产,这些资产现在乏人关注,一旦市场转牛,上市公司交叉持股会产生意外的估值发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