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导航产业和互联网、移动通信并称为世界上三大IT产业,全世界卫星导航产业预计可以达到5000亿美元左右,中国约为5000亿人民币。预计到2020年,我国导航产业地面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0%,北斗市场规模将上升至1000亿左右,北斗产业已经列入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正在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中长期的发展规划。目前,我国北斗核心自主技术的芯片和模块已经开发出来,一大批企业已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芯片模块或终端,带有北斗导航卫星功能的卫星导航仪已经开始向社会投放试用。
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决定联合组织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专项,给予项目研发补助资金。7月份,财政部公布入围名单,92个入选项目中基于北斗的有关项目共有38个,约占40%。在财政补贴之余,科技部发布了“导航与位置服务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同时,北斗导航系统已经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6项重大科技专项之一。与此同时,各地政府加大了对北斗产业应用的扶持,目前,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地均制定出台扶持政策,协调推动示范应用。
有需求就有潜力
根据国家规划,中国的北斗导航产业要分3步走:第一步,覆盖中国范围;第二步,覆盖亚太地区;第三步,覆盖全球。目前来看,北斗导航产业处于第二阶段末期。12月27日,试运行一年的北斗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同时,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ICD)正式版也于27日正式公布,该文件用于规范北斗系统和用户接收机之间的信号接口关系,也是开发制造接收机及芯片所必备的技术文件。根据中国卫星(600118)导航系统建设步伐,未来十年还将发射40颗左右的卫星,以组建全球服务网络。
2012年我国新发射6颗北斗卫星,完成系统组网,目前北斗系统在中国和周边地区已经可以独立提供卫星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总体性能与美国GPS性能相当,已经对周边国家形成强烈的吸引力。其中,巴基斯坦对北斗导航系统十分关注,北斗系统在韩国的测试应用工作也已经展开。此外,印度尼西亚于今年11月组团来华访问,除上述国家,老挝、缅甸、蒙古等国也在与中国进行交流。随着2012年底北斗二代组网完成后,我国北斗产业将进入高速成长期。
涉及面广前景无忧
我国正着手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和模块的研发,联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筹建全国性的北斗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卫星导航标准实行统一。卫星导航产业主要包括上游高端制造业和软件业以及下游与导航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和综合数据业,其中上游高端制造业主要包括导航芯片和模块、通信芯片和模块、接收机组件、显示器件与整机集成等,软件业包括系统类软件、导航定位授时软件、地图引擎与各种嵌入式应用软件等。
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自2003年正式提供服务以来,已在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测报、森林防火、通信时统、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和国家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北斗一号终端社会持有量为10万余套,参与研发或销售的企业为50~60家,年产值3亿~4亿元;而GPS导航终端2011年总销售量突破4500万台,产值近700亿元。现在的位置服务和地理信息是基于卫星导航的两个广阔市场,而智慧城市中的智慧交通(包括智慧公交)、智慧旅游、数字城市正是建立在地理信息和位置服务基础之上。这将是近几年国家推进行业应用之外,北斗导航产业在民用领域最有潜力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