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风险与美国量化宽松之辨_理财热点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财热点 >> 文章正文

欧债危机风险与美国量化宽松之辨

加入日期:2012-12-21 15:59:35

  新华网北京12月21日电  (全球经济学家专访三)题:欧债危机风险与美国量化宽松之辨

  新华社记者 谢鹏 金旼旼 蒋旭峰

  回顾2012年全球经济形势,展望2013年世界经济焦点。近期全球主要投资银行和相关机构的高管和经济学家接受了新华社的书面专访。在专访中,多数专家仍认为欧债问题是世界经济主要风险,而对于美国乃至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则给出不同看法。

  欧债危机风险何解?

  ——标普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保罗·希尔德

  世界经济未来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可能还是来自欧元区。虽然决策者努力暂时控制住危机,但他们也表示仍处在解决问题的早期。如果决策者未能实现承诺,或者市场和经济力量压倒政治意愿和能力,则促使欧元区分裂的压力可能再度升级。不过,未来两年全球经济再次发生类似2008至2009年那样大危机的可能性很低,因为金融危机前累积的经济和金融体系失衡已得到大幅纠正,资产负债表也进行了重大调整,金融系统监管者变得更加警惕。

  ——高盛首席欧洲经济学家裴修

  欧元区内宏观经济失衡明显,潜伏隐患。纠正失衡的核心,在于欧元区周边国重拾相对德国的竞争力。在欧洲货币联盟内,名义汇率已不再是实现上述再平衡的有效机制。因此需进行“内部贬值”,即实施通货紧缩措施来压低国内劳动力成本。

  不过,单靠“内部贬值”意味着对工资和成本作出大调整。对于较小和较脆弱的周边国(希腊和葡萄牙),甚至是较大和较富的西班牙和法国等成员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困难重重。因此必须同时推进结构调整。这方面的改革有一些共同要点,即将资源从面向国内的行业转移至出口导向型行业;同时提高市场灵活性,以减少与上述结构调整相关的成本。但具体措施需因国家而异,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入改革的魄力。目前看,这方面的进展各国参差不齐。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讲座教授阿尔贝托·阿莱西纳

  明年欧洲仍将是热点,尤其是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和希腊这些国家。希腊明年不会退出欧元区。但围绕建立怎样的机制更有利于欧元区稳定发展的讨论仍将持续。欧洲不同国家问题各异,同时欧洲整体层面的问题也需加以解决。欧洲人应认识到,一个货币联盟如果没有更为严格的财政协议,或者某种形式的财政联盟、银行业联盟,是难以维持的。欧洲遇到困境的国家主要分布在南欧,它们需要改善国内的财政状况,通过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结构性改革,提高生产力。

  量化宽松是最优政策选择?

  ——国际金融协会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菲利普·萨特尔

  自从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美联储、欧洲央行等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央行采取多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提振经济,但要警惕“矫枉过正”。全球流动性泛滥局面正刺激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使得一些大型跨国企业的融资变得极为容易,没有难度的融资局面容易导致企业忽视风险并作出糟糕投资决定。目前为清理金融危机留下的烂摊子和应对通缩压力而释放的流动性可能造成下一波泡沫和危机。下一轮危机将从何处发端难以判断,但是大宗商品、成长性好的公司股票、债券等领域都有可能累积资产泡沫。

  ——标普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保罗·希尔德

  量化宽松是否合适取决于各国具体情况。就美国而言,量化宽松是美联储应当采取的适当政策。美联储的政策目标之一是实现“物价稳定”,即维持消费者物价涨幅在2%左右,如果经济体面临的通胀趋缓或通缩势头异常强劲,利率很快会触及零附近,即政策利率的下限,这时需要启动量化宽松缓解金融状况,即通过购买长期政府债券等资产扩张资产负债表,创造超额准备金。量化宽松对美国经济起到一些积极效果。改变了私人部门持有的整体金融资产组合的构成,使其变得更具流动性,或期限更短、风险更低。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讲座教授阿尔贝托·阿莱西纳

  危机谷底时期,量化宽松政策是有用的,但现在的问题不是货币政策所能解决的,需要通过财税改革、结构性改革来化解危机。走出债务危机需要通过实行谨慎的“政策组合拳”,控制支出、实现较大幅度的经济增长,一些国家二三十年前制定的社会福利计划是不可持续的,为此需要作出调整,但这将是一个逐渐、长期的过程。

  ——花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微博]

  全球主要经济体决策者均面临短痛与长痛的选择,量化宽松很可能将短痛拖延为长痛,是当今格局下的一个次优选择,但非最优选择。受全球经济放慢和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投资者风险偏好较弱,避险情绪助推债市。2012年债市优于股市的表现将在明年逐步消失,两者均会随泛滥的流动性起伏。美元将会受美联储量化宽松影响而走软。

  ——摩根大通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朱海斌

  从短期内看,量化宽松措施在降低金融市场风险方面发挥了作用,但刺激经济增长的效应却在递减,并且从中长期看会产生多种副作用,包括对新兴市场产生的热钱流入等外溢效应;会产生道德风险,导致金融业改革动力下降;此外,长期低息环境可能导致金融业更偏好高风险业务。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